2018 年,你对于「留学」有了哪些新看法?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46   6985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本科毕业拿到直博offer,现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大三的时候赴美国佐治亚理工交流一学期,下面以我自身的经历谈谈我的感受!

[h1]▍留学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h1]高中开学的时候,第一次英语课,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放了一段电视剧——“小留学生”,当时觉得他们蠢死了;我没想到,那是预言。




[h1]▍初到美国[/h1]当我们真的踉踉跄跄踏上美帝国的国土时,除了那些丢行李、迷路、吃不了黄油的逗比经历之外。我时刻在思考的就是,我们准备了两年,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和钱,为的到底是什么。开阔视野?增加能力?提高修为?我不禁脸红。


佐治亚理工校园不远处的Piedmont 公园
更多的是尴尬,至少我好尴尬。但是我又想起了那句,“你的蜕变,没有一次是舒舒服服的进行的”。

我手舞足蹈的告诉售货员我要买什么;我把我所有的硬币都摊给收银员让她自己挑,因我真的算不明白怎么用quarter、dime和cent来组成63cents之类的;

我来来回回跑了三四次才搞定了师兄说的money order;“Do you like it,would you buy?”我一句“No”惊呆了售货员,她这辈子都没听到过这么直白的回答吧。

我忘不了,美国人民那一个个惊恐的表情,我觉得他们遇到我好不幸,我真的好同情他们,正如我同情我自己。



[h1]▍国外和国内的教育差异[/h1]我和两个同学一起在佐治亚理工的校园里溜达,雨后的校园安静,大方。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铜盘,上面写着这以前是一棵树,还写着那棵树哪年种的,哪年死的,在GT活了多久等等。我看着那个铜盘,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这种关怀是我在国内从未见过的。


佐治亚理工校园傍晚景色,美国的校园界限不像国内一样明显,好多和周围的社区融为一体
佐理工的校车是免费的,免费送你到校内和学校周边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司机总会满面笑容的提醒你“watch your step”,他们用行动告诉你,他们热爱这里的学生。美国警察告诉我们,晚上你一个人在外面很危险,七点钟之后打电话给我们,“我们马上就可以去接你,送你回家,Never mind”

你在这里听课,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科技不如美国。

美国的教育把学生当孩子看,希望他们有主见,有看法。美国的社会又把孩子当大人看,希望他们自力更生——
我在机场看到一个小孩拉着一个和他一样高的拉杆箱跟在他爸妈身后。他们的量子力学考试是开卷的,老师说他认为记住任何公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上课的时候那个很傲慢的电动力学老师会突然坐到你前边的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坏坏地对你笑,然后操着一口德国口音贼拉快的用英语问你一个很白痴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不知道那个学术词汇用英语怎么说。

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当驴看,希望他们按照计划长大,然后去拉磨,拉着这个国家走上高速公路,他们不在乎这背后的代价是什么。你只要背足够多的公式,然后做题、做题,就可以考高分。

我去问美国教授问题,最后告诉他我理解了,他说:“不,你不理解,因为没有人能理解,我讲这门课,也不是因为我理解了,而是希望人们继续思考它。”

我们一起去Publix买菜,A舍友甚至四点半起床做早饭,晚上我看着心花路放,得知B舍友在国外看不到他的小龙女,突然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自由,充实而有意义。

因为这个世界不认识我,我可以真正的淡泊名利,无所顾忌。然后我又想到了Uzer教授,他让我感到安静,放松,开心。看到他,你就会觉得,一辈子这样慢慢老去也挺好的。
[h1]▍国外跟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h1]首先,我没有受到我预想的被歧视,至少目前还没有。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中国人好多,有势力;二是这里别的地区的人很多,被歧视可能还轮不到我们。


校园警察给我们做新生安全教育课,我在上面配合做演示动作,他们很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
第二,其实美国人环保意识一般。
至少对塑料袋是这样,去超市,他绝对会每样商品都给你一个塑料袋,然后你拎着一堆袋子回来,汽车排量很大,开起来嗷嗷直叫,加速度好大……

至于长见识,就是你看过了那么大的苹果店和那么多穿着红衣服的服务员之后,你就觉得用苹果会不会太普通了;满大街跑的都是以前别人嘴里星星叉叉的进口豪车,就觉得“So what?”。

出国的意义就是让我明白了以前别人嘴里的一切,我们说不值得羡慕,不只是说说而已。你更应该恐惧的是无知,是没有信仰。

如果没有一个很强大的人生信仰,没有一个真正的追求,你很难不沦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你很难不变成行尸走肉,而且新的欲望总会不断涌现。你要明白你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你才能不迷茫,不纠结。

还有就是,敢于尝试,一是为了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二是因为只有经历了才有资格评价。

地铁一直向lenox开,穿过长长的漆黑隧道,一直开到地上,整个Atlanta都坐落在茂密的松树林里,阳光撒进车窗,格外刺眼,格外美丽。



[h1]▍关于我[/h1]
我现在于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免硕直博录取(三年期研究型博士)。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我喜欢并善于帮助别人分析形势并作出合适的决定。

本科背景:GPA:3.91/4.00 (93.09/100) 托福:101  GRE: 320  GRE Sub (Physics): 900

两篇SCI论文,其中一篇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上(申请季之后才正式发表,比较遗憾)。

我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大二参加过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公费),大三赴美国佐治亚理工交流一学期(公费),大四作为学生学者到英国约克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公费)。本科毕业DIY拿到直博offer: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英国约克大学。三个offer都含全奖(学费和生活费)。

我主讲过三场留学申请分享会,做过约克大学的新生申请咨询顾问。对英美两国的留学申请和留学生活都有所了解,我辅助过很多人完成直博申请,拿到的offer包括: 牛津大学博士(学院一等奖学金),剑桥大学博士,佐治亚理工博士(全奖)等等。我比较熟悉理工类的申请,尤其是物理,数学和计算机领域。

我申请过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博士,并且在两个国家都有留学经历,所以我对英美两国留学生活和博士培养模式的差异深有体会。对于希望同时申请英美两国,或者希望可以了解两国申请差异和留学体验差异的同学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咨询。

我希望物理、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同学注意GRE Sub这个考试,GRE Sub几乎是留学申请的一个盲区,而它对于申请美国的好学校其实至关重要的,我可以为物理和数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简单的备考指导。

希望我的经验可以让更多人少走弯路,希望大家都可以看都更广阔的世界,然后决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可以分享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英美两国直博申请辅导,英国硕士申请,博士生导师(研究组)的选择,申请学校定位和申请策略的拟定,套磁辅导,本科自行申请外出交流项目(如何丰富个人履历),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的申请(含面试),英美两国留学体验和培养模式的对比,职业规划,本科生如何发表论文,GRE Sub的备考指导和注意事项,签证以及其他英国生活问题。

PS :  以上,是Jason Wang学长在美国佐治亚理工期间写下的文章。

这篇感悟,相信可以清晰的帮大家体会留学美国对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导师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了解这种不同的文化和感觉,拥有更为开阔的人生体验,从而站上更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的境界和价值观一旦进步了,他想要不进步都很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油吧,小伙伴,世界就在我们脚下。


如果同学们在留学申请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与疑惑想询问导师,可以添加微信 wordsunny007,每周WordSunny一站式互联网留学平台都会邀请美国常春藤,英国G5、香港、澳洲八大的学霸来举办线上讲座,为大家免费分享留学申请干货,还会有文书简历模板等福利不定期发放。

我们的初心是帮助更多的同学申请到 Dream School !

最后,来领略下佐治亚理工的风采吧!
              
                              美国佐治亚理工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9100627791171584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2 发帖IP地址来自
[h1]2018年还剩下十天的时间,2018年考研时间还剩不到两天[/h1]作为一个过来人,也曾经面临过考研和留学的双重选择,今天想分享一下自己当年出国留学的经历。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决心要去出国了。
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出国的花销并不是一笔小的费用,而且在我看来,你走的方向远比你走的快慢要重要很多,所以在这分享一下我自己出国原因。
你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就决定你最终可以去的国外的学校。投递给学校的申请包括了你的硬性指标,也包括了你的文书经历等软性资料。而且只要你愿意,托福/GRE或者GMAT都可以考很多很多次,比考研的“一考定终生”相比,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决定权。
很大一部分各个高校top级别的人都出国了。
有个笑话说的是,清北中决定保研留在本校的都已经是年级排名50%的人了。虽然略有夸张,但是确实,在国外的学校不论是master还是PHD你可以遇到大量的非常优秀的同学。

从策略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跟优秀的人做一样的决定更不容易出错。当然自己当时内心还有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这两点是当时让我作出出国留学这个决定的很关键因素。

[h1]而现在retrospectively想的话,可以给出第3个理由:[/h1]出国留学给了你一个飞快成长的机会 。

首先,在课程上,你会完全远离你之前在国内高校的comfort zone,我在哥大所上的课程的难度和广度都远远不是之前本科所能比的,还记得曾经在due之前的深夜在哥大主图书馆里面对毫无进展的project陷入深深的绝望,但这一切终究也是过去了。

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我会相信就算是看上去impossible的任务,自己也最终可以将它拿下。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种专业上的自信心对于职业发展是非常可贵的。其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留学,地方,同学以及文化都是陌生的,比如要学习如何去租经济实惠的房子,比如要了解在这边怎么购物怎么做饭,怎么和教授交流和argue,熟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种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也算是留学之旅所给我的另外一点成长吧。
P.S. 既然说到留学的原因,我也想在这对留学还是考研做一点自己的分析,相信也是很多同学一直纠结的地方。


首先从过程分析,正如第一点所说的那样,考研是一锤子买卖,而留学的申请是对一个人大学时光的综合描述,你有足够的机会去考各种考试,有足够的机会申请不同的学校,所以从最终的结果来说,选择留学的你会对你的最终结果有更强的控制力,换句话说,你的努力和你所得到的结果会更加挂钩。

其次,考研和留学的比较其实是国内读研和在国外读研的比较。如果你是想要读博士,能申请到国外学校的肯定是优先考虑出国留学,一方面是国外的科研水平更高,环境更加纯粹,另一方面博士毕业以后想要留校当教职等等履历中的海外经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你目前本科阶段的科研并不足以让你去国外不错的大学直接读博士的话,也可以考虑在国内读一个硕士作为中转再申请国外的博士。

而如果你的目标就是一个master的文凭,家里的经济也可以负担的起的话(master多半是需要自费的),我还是建议你出国读一个master。除了国外教育质量高,周围同学更加优秀,增加眼界以外,这还是一个你唯一一次低试错成本的尝试在国外生活的机会。比起那些在国内外企工作然后拖家带口的transfer到外国的人来说,你的试错成本太低太低,如果你觉得你不喜欢这个国家,这个文化,完全可以毕业之后直接回国做一个海龟。
最后,建议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决定你自己是考研还是留学,甚至说还是直接工作。比如你的专业以后需要一个比本科更高的文凭吗?你的专业国外的科技比国内要高吗?
(比如我知道的,超高压输电领域中国已经是世界顶尖级别的了,那你可能就没有必要去国外进修了,不是吗?)你的专业在国外会有就业机会吗,如果直接回国,你的专业会对海龟有所倾爱吗?
摇摆在各个中介之间,最终决定DIY申请出国
对,没错。在大二的时候,我是准备要签一家中介帮助我申请留学的。在济南的时候,大概把能数的上名字的中介都逛了一遍。但是,我慢慢的发现,这些中介无法逃脱以下三点:

1)一个文书老师,管N(>20)个人的文书申请。我不相信文书这个东西,一个人可以给超过20个人在2个月内写出量身定做各不相同的文案。

2)服务内容不细化。一站式申请,说的好听是全包了,但也完全可以完全不包。没有一家中介告诉我我的文书会被更改几次,我的选校老师会花多少时间和我交流。

3)“外门汉管内门汉”。很多中介里面的老师自己都没有出过国,然后就帮助别人申请,想要把别人送出国。具体到文书以及选校,如果你学的是计算机,分配给你的老师顶多是工科毕业的就不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无法想象他们如何完成需要有大量相关专业知识的申请工作。

反观,WordSunny,留学经验的人成为申请导师,需要留学的人通过专业细分精准匹配到同专业申请导师。无论是规划定位、文书、作品集指导、还是申请、套磁等,你都能找到同专业“过来人”1对1服务,全程陪伴申请,这种“平台”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问题,也是为什么我愿意成为其中一员的原因。
大四9月的定位,选校和文书
基本我的顺序就是题目中所写的,先定位,然后选校,然后文书。定位具体来说就是申请master,PHD还是两个都申请,申请具体什么专业(有的研究生专业和本科专业并不是1对1的关系),以及在前面两者确定的基础上,你可以申请到的学校排名范围。

关于范围的确定其实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我当时是参考了山东大学往届学长学姐的申请结果,一亩三分地上报道的其他学校相似背景的人的申请结果以及US news和学校官网对这个专业的学生的介绍(以方便判断自己是不是它们的target student)。

之后就是选校了,我当时因为是自己DIY申请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申请了很多的学校。一般来说在申请数目上以8 - 12所比较合适(美国申请的话),然后其中4-5所冲刺的,4-5主申请的,外加2个保底的学校就可以了。

最后一步就是申请中的重中之重文书了。我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一步是因为文书的写作应该基于你所选择的学校。申请写文书的时候,我先把我想要申请的学校的文书要求,官网写的targeting student的description,以及可以link到的在读学习的profile,以及申请项目的课程安排都仔细的看了一遍。

看完后你就对为什么要去这个学校以及这个学校为什么要你有了一个大题的想法,剩下的就是动笔写作加不断的修改了。文书从写到最终定版可以算是一个要不断迭代的过程,建议留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最佳。
收获offer的时候
大概到了大四的下学期,就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季节了。时不时收件箱里就会申请的update。如果看到Congratulations打头的那基本就是offer了。因为时差的原因,很多的offer letter都是在夜晚的时候发到你的邮箱,所以那个时候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刷一刷邮箱,现在想起来也蛮有意思的。

黄石公园的温泉

同样拍摄在黄石公园将要落下的太阳和远处气孔冒出的烟
在内华达州最西边的小赌城Reno

半月湾保留下来的以前的小监狱

电音之父雅妮的现场演奏会[h1]毕业之后[/h1]不得不说,找工的过程确实枯燥乏味而且充满着不断的自我否定。但这个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从开始写一个email要编辑个半天,到后来同时跟进多个公司的申请,和recruiter argue 缩短面试轮数,以及最后阶段在不同公司面前negotiate工资。最终在有幸拿到了几个offer中选择了Google。

在难得的短暂休息之后,我入职谷歌,加入到了硅谷浩浩荡荡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团队中去。在这里的工程师有着keep learning的文化,虽然已经离开校园,但是依然需要每天学习充电。新的职责也会有新的要求,包括和组员、老板以及跨组的沟通;文档的书作;个人时间和情绪的管理等等。

而这些新的变化也给了我新的挑战,也给了我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留学申请,因为除去每个人本身的实力而言,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个如何“包装”自己和如何“推销“自己的过程。


--------------------------------------------优秀的分割线-----------------------------------------

以上是WordSunny留学平台申请导师Louis L学长的申请经历!
学长申请季拿下近15所学校录取(申请22个项目,录取14个);找工季一路面试,斩获6家北美公司offer。目前是一枚Google的工程师。
想跟优秀的学长交流留学经验?
想获得学长1V1的申请指导?
记得来WordSunny ,学长学姐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手帮助你选校定位,文书撰写,网申面试行前指导~


更多留学申请问题可以添加客服微信 wordsunny007, 每周WordSunny一站式互联网留学平台都会邀请美国常春藤,英国G5、香港、澳洲八大的学霸来举办线上讲座,为大家免费分享留学申请干货,还会有文书简历模板等福利不定期发放。

我们的初心是帮助更多的同学申请到 Dream School !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3 发帖IP地址来自
I think the big new ideas in overseas study are all coming out of candidates taking mor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cess. They seem more confident in their approach, and have a more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how—from beginning to end—they can get value out of the experience.
[h1]The (Lack-of-)agency mindset[/h1]For years, overseas admissions solutions in China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solve-it-for-me-now’ culture. A mindset had developed that led some people to see something obscure and impenetrable in the process; some candidates, naturally, felt at a loss about how to negotiate it They'd get advice from apparently ‘authoritative’ sources, but some of it would seem to conflict; scraps of know-how, taken out of context, wielded with certainty, would often yield little. And, of course, some agencies charged—and still charge—huge amounts in exchange comforting admissions ‘guarantees’, claiming ‘special knowledge’, and feeding off a sense of impenetrability surrounding the process.
As we now know, these agents were executing a pretty unscrupulous scheme:
  • Schools overseas found benefit and convenience in the ability to turn lucrat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 fees on and off, like a faucet. This is irresponsible.
  • Agencies dictated which schools candidates would attend based purely on the ‘recruitment deals’ they’d made with those schools. This enabled them to charge both parties… a lot. The English word for this is ‘scam’.
  • For candidates, the idea, I suppose, was that if you pay enough money, you make the stakes higher for someone else than they are even for yourself. This is profoundly self-defeating.

One corollary of this irresponsible and self-defeating scam was even greater mystique around the process. As a result, even more fresh, promising candidates would automatically discount their own agency.
  • Confusion
  • Ambiguity
  • High stakes
  • Pressure from family and peers
  • A perceived lack of agency
…all add up to one overriding psychological sensation: Pain.
[h1]Why are they torturing me?[/h1]They’re not. You are.
Admissions are designed to assess suitability for progression from one tier of learning to another, higher tier. The essays you write and the letters you send fulfill many functions within this assessment:
  • Report facts to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 Substantiate facts; give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tools to evaluate your facts.
  • Provide a qualitative hair-splitting device because standardized scores are not enough to distinguish individuals at scale.
  • To detect how much you care; if schools make you an offer, it means they hope (for various significant reasons) that you will accept.
  • To observe how you address a complex, unfamiliar problem, in what-amounts-to real-time.
[h1]How human beings cope with pain [/h1]Our reflexive response to pain is to seek immediate relief.
You put your hand on a hot stove? You pull it away, right? You change the physical circumstances. You don’t call an ambulance and wait for them to remove your hand.
When we feel psychological pain, the circumstances—the theatre—for that pain is not the stuff that anyone or anything is doing to us. The theatre is our own psychology.
But navigating psychology is tougher than navigating burning fingers away from a hot surface. Our natural psychological reflexes are much easier for others (individuals or society-at-large) to interrupt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When we feel mental pain and we’ve been told the cause of that problem is ‘too difficult’ for us to solve, and someone conveniently offers to solve it for us, suddenly…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I’m feeling all this worry and stress and I want to fix it ASAP!”
We embrace the abdication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Over time, it becomes almost conventional to do so. Because the process perpetuates itself, pre-loading candidate pain for yet another admissions cycle.
Hot stove + Hand = Pain: And, objectively, we’re glad that pain exists because it enables us to preserve our hand by changing the physical circumstances ASAP.
You feel mental pain from the looming prospect of an important set of applications? Don’t feel miserable about it. Don’t try to hide from it. You’ll do yourself an injury!

Be glad of it. It’s a signal.

Pain like this functions to tell you to preserve your well-being by changing your psychological circumstances. Because they are the cause of that pain.

Most likely, you need to sit down and clarify your plans for your future, your reasons for applying overseas, and your concise understanding of what you have to offer in your field.
I work with a lot of candidates—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teams I run—and have done so for over 7 years. I am convinced the old ‘(lack-of-)agency mindset’ began to shift some time ago. I’m seeing more and more candidates who want to reject shortcuts, who want to be motivated and engaged about their applications, or—at the very least—acknowledge that they know, deep-down, that they should be... motivated and engaged about their applications.
[h1]The Responsibility mindset[/h1]It’s a shift I always try to augment in my work. I encourage candidates to step up. The admissions process is something to which we should step up and say:
“Yes please! And, actually—now I come to think about it—thank you, Mr. or Ms. Admissions Officer. Thank you for prompting this set of reflections”.
Why do I do this?
Well, I certainly do believe in admissions as a powerful and meaningful process in people's lives.. I prize how much they’ve benefitted me throughout my life: Bookends on experiences that have stimulated reflection, caused me to know my worth, and enabled to me to move forward with ambition. I’d love to ramble on about the…
  • Distinctive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the process entails... and
  •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they will feel very powerfully, if they recognize theirresponsibility and do the work it entails...
But I don’t.
It’s not what candidates want to hear about. Not really…
Candidates want results.
Cultivating this mindset is the best way to get them.
Listening/ seeing what’s right in front of you. That is fundamentally what I aim to get across.
“The schools want excellence, right?”

          “Right.”

“So why don’t we give them excellence?”

         “But my grades…”
No.
Excellence is not entailed by grades or job titles. Excellence is entailed by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is what comes from a sustained process of nurturing perception of, and trust in, the intuitions of our best selves and acting upon them with consistent integrity:
We are what we do repeatedly
— 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1926), p. 76. (neatly summarizing ideas from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Book II, 4)
The simplest way to get an offer is to treat the admissions process as an amazing opportunity to continue pursuing your own excellence. That means seizing on your own responsibility—everything you are capable of influencing—within that process.
I have this quote printed on a little card and sometimes I get candidates I'm working with to read it:
"Everyone has his own specific vocation or mission in life; everyone must carry out a concrete assignment that demands fulfillment. Therein he cannot be replaced, nor can his life be repeated, thus, everyone's task is unique as his specific opportunity to implement it."
—Viktor E.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p. 131
Reactions vary. But I would say about 65% of people have some form of cynicism in their initial response. So I prompt them to elaborate...
"OK, OK I know. What is it?
People often feel it's describing something that's fanciful or implausible. Something separate from normal life.
If they describe a reaction like this, what they are describing (and experiencing) is in fact a form of mental pain. I have a piece of advice about that type of pain:
"Change your mindset! Change how you're approaching the text..."
This is not someone telling youhow to live or taunting you with some impossible idea of what life should feel like (that's what TV is for).
This a person—whose life is a complete, beautiful, and horrifying rebuttal of determinism and an affirm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human mind, by the way—suggesting one way you could live, should you choose to adopt this mindset and view the world in this way.
It’s not reportage. It’s not scripture. It’s a part of a path to centering on our own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through that—realizing a path to happiness. If you adopt it, believe it, and follow it through in your actions and choices consistently over time—it will bring you excellence and happiness. It just will.
I’m seeing more and more candidates applying overseas who are using excellence as the wind at their back. It is a very positive development.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4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留学的意义
1、你为什么会选择留学?
很多不想去留学的人都想问留学生这个问题?明明可能要很久很久才可能赚回学费,回国的话也不一定就比本土的毕业生竞争力强。

况且,和以前那个时代公派出国留学不同,近些年出国留学基本都是自费,花费高昂,远离家乡亲人,孤独前往异国,图啥???


根据数据调查,有76%的海归表示体验文化,生活,和丰富个人阅历是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磨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则居第二位,国外教育水平高居留学原因第三位。

而“出国镀金”已经不是留学的主要原因了,因为33%的人选择了“海归回国发展更有竞争力”为自己出国的原因,只有第一项的一半。

来源:全球化智库,下同

2、留学归来,你的收获超过预期想象了吗?
相信这也是各准留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很抱歉的是,只有45%的海归明确表明留学达到或超过了的自己的预期。有20%多的人回答了不清楚。



如果不是自己的目的明确,想在国外大学混,那么,留学生活可能并不会如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当然,如果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么留学也一定是值得的。



二、留学的趋势
1、赴美留学人数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人们留学的热情依旧在,17-18年赴美留学的国际生人数依旧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09万,中国当仁不让是其最大生源国。不过赴美留学的增速放缓了,可能是由于政策的影响。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学也越来越平民化,留学不再是稀缺事,从08年到现在,可见赴美人数一直都在不断创历史新高。

2、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地区
毫无疑问,是加州和纽约~~~~  纽约的NYU,加州的USC,分别是国人扎推的大学。

3、赴美留学热门专业


来美读书的国际生最想读工程、商科和管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几类学科。同时,这几门学科也都是毕业后薪资较高的,还有着3年的OPT签证。





三、留学生回国工作

1、许多留学生在毕业后都选择了留在美国工作,抽H1B。但目前,也是有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归国发展。

对于要不要回国,俞敏洪是这样看的:
我不鼓励大家一辈子在西方社会工作,因为你一辈子在西方社会工作,你再能干,通常还是有天花板的。一般来说,你做到中层管理干部就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社会中除非你是特别能干的一个人,也是特别融入西方社会的一个人,否则到最后总是会有那种天花板在那等着你。
他建议留学生最好是能在外工作几年以后,再回到中国来工作,同时拥有海外国际化的视角经验、语言、跨文化沟通和国内的环境会对自身更有利。

在调查中,发现也只有30%左右的留学生没有海外工作经验,就直接回到了国内。



2、海归薪酬

不仅在国内毕业的是这样,海归也是一样。薪酬分化严重,由于专业岗位,行业待遇不同,导致海归之间的薪酬分化明显。

2018年上半年,应届海归在国内求职的平均期望薪酬为9881元,其中本科生8413元,研究生10742元,均显著高于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本科学历应届海归群体中,前10%高薪和后10%低薪之间的差距达到7.92倍。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海归,高低薪差异为6.72倍,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2倍。

海外名校归来,专业选对,市场吃香,在国内同样也是高工资。比如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的岗位。

一些在国内认为的天坑专业(不受市场欢迎的专业),看各种案例,额。。。。似乎没有国外那么好混。

回国与否,都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发言权。后不后悔,谁也说不准。


四、留学申请建议

因为篇幅需要比较长,这里就不写长了,我把所有需要了解的细节和东西都写在了这篇回答里“美国留学要准备什么?


最后,留学这件事,一批人后悔没有早来,碰撞文化,汲取知识;一批人后悔来了这里,因为跟不上进度/在异国迷失了自己。




公众号:易派斯,分享海外资讯、申请经验干货;
免费咨询/交流可以添加微信号【epassedu】,为你获得更好的offer。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对海外留学的新想法都是来自那些对留学申请深度参与的申请者(即DIY申请者)。他们似乎对自己的申请方式更有信心,也在从头到尾的参与中得到了比申请结果更有价值的东西。
[h1] 落后的找留学中介思维[/h1]多年来,中国的海外招生解决方案一直以“马上替我解决”的文化为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为留学申请者形成了一种心态,导致一些人在这个申请过程中对很多事项感到茫然无措,他们会从貌似“权威”的申请中介那里获得建议,但某些建议似乎会产生冲突;断章取义的问与答往往收获并不大。
当然,一些机构还收取了巨额费用,号称“担保录取”、“特殊知识保障”,以及围绕留学申请这一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衍生物,造成留学申请这一过程似乎艰难,不可逾越的假象。
正如我们现在知道的那样,这些中介机构正在执行一些无道德原则的计划:
  • 海外的某些学校发现,是否录取国际学生这一能力能够用来捞好处, 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 中介规定哪些学校申请者可以被录取完全取决于他们和那些学校一起做的"录取交易"。这使他们能够双方获得巨额利益。这种行为是"诈骗".
  • 对于申请者来说,会想,只要花了足够的钱, 赌注就比别人的大,申请成功的机会就大,同样的,别的申请者也会这样想。这绝对是自我毁灭

这种不负责任和自我毁灭的过程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原本可以更有前途的申请者会主动将自己交给中介,给自己的未来打折扣。
  • 困惑不解
  • 模棱两可
  • 高额赌注
  • 来自家庭和同龄人的压力
  • 落后的中介
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留学申请的痛症所在。
[h1]为什么留学申请过程要折磨我?[/h1]这个过程没有折磨你。而是你自己在折磨自己。
招生是为了评估从一个学习阶段到另一个更高层次学习阶段的适宜性。你写的文书和你寄来的材料在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向招生委员会陈述事实。
2. 证实事实,并给招生委员会评估你的佐证。
3. 提供一种定性的分析,因为标化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
4. 测试你有多想进入这个学校;如果学校给你一个机会,这意味着他们希望你会接受。
5. 观察你如何解决一个复杂的、不熟悉的问题。
[h1]人类如何应对痛苦?[/h1]我们对疼痛的本能反应是立刻改变现状。

你把手放在火炉上?
你马上就缩回了手,对吧?
你立刻改变了所处的物理环境。
你不能等救护车来,再让他们移开你的手。
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心理上的痛苦,比如环境诱发的痛苦——例如看戏剧——因为那种痛苦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情强加给我们的。戏剧引发的痛苦是我们自己主动想承受的心理痛苦。
但是解决心理痛苦要比把烫伤的手指从高温的表面移开要困难得多。我们心理很容易受到周围人或事物的影响。

当我们因为某个问题感到痛苦, 突然有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但有人会很方便地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我 对所有的这些都感到厌烦,我想尽快解决它!“
这时候我们自己可以不去做。但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几乎成了惯例。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前一期申请者找了中介,后一期申请者循着前一期申请者的步伐也去这样做。

手碰火炉=疼痛。客观上说,我们很高兴能够感知疼痛的存在,因为它使我们能够通过尽快改变物理环境来保护我们的手。
你会对能给你带来未来前途的过程感到精神痛苦吗?
别为此感到痛苦。
不要试图逃避。
真的感觉不到痛苦了,反而会伤到自己!
你要对此感到高兴。这是正常的标志。
这样的疼痛告诉你需要克服和改变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因为你的心理状态是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
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你需要坐下来理清你对未来的计划,你申请海外学校的理由,以及你对想申请的领域能贡献哪些新想法。
我和很多留学申请者合作——直接的文书修改,或间接地通过我管理的文书团队——并且已经做了7年多了。我能感觉到以前的‘(落后的)中介思维倾向’在开始转变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申请者想要拒绝捷径,拒绝中介包办,他们想要被鼓励和全程参与到他们的申请,或者说——至少——他们深知他们本应该这样做。
[h1]负责任思维[/h1]在我与留学申请者的合作中 ,这是我一直强调的重点。我鼓励申请者参与其中。在申请过程中,我们应该参与其中,向招生人员显示:
“是的,没错!并且,事实上——我已经开始思考招生信息提出的这些东西了——谢谢你,先生,或者招生官先生。感谢你提出这一系列的思考“。
为什么我如此强调这些?

我确信留学申请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这一过程在人生经历中带来的巨大好处:书写经历激发了我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使我们能够带着雄心壮志向前迈进。我总是絮絮叨叨地向我的团队强调:
  • 这一过程能给学生带来了独特的增长机会,而且
  • 如果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负责任是不对的,在申请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他们能够收获的心理益处。
但是我还没做到,让留学申请者都能参与其中。
因为这些说法都不是申请者们真心想听到的。他们不想参与过程。
申请者们只想要的结果。

培养负责心态是获得好结果的最好方法。

把所有一切都在面前摊开,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我作为文书修改老师的工作目标。
“学校想要优秀的学生,对吗?”
“是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优秀的表现呢?”
“但是我的成绩不够好…”
不。
优秀不受成绩或工作职位的影响。优秀是由性格决定的,而性格是通过自信并始终如一的正直行事的过程而产生的:

We are what we do repeatedly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1926年),p.76.(干净利落地总结亚里士多德、尼科马乔伦理学的观点,第二册,第四卷)
获得录取通知最简单方法是,将招生过程视为一个让你继续追求卓越的绝佳机会。这意味着,对你自己的未来负责——在这一过程中你能够影响结果。
我把这句话印在一张小卡片上,有时我会让与我一起合作的申请者读一读: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必须要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必须执行一些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在生命过程中,他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也是不能重来的,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就是他完成使命的机会”
-维克多E.弗兰克尔,人类对意义的追寻,p.131
他们对此反应各不相同。大约65%的人最开始接触听到我要他们读这句话时,他们表现出讽刺。所以我建议他们详细说明为什么感到讽刺。
“我都明白,但,读这个算什么?“
人们常常觉得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些幻想或不可信的东西,与正常生活不同的东西。
如果他们是这样的反应,那么他们自己参与留学申请过程对于他们是种精神痛苦。
我有个关于改变这种痛苦状态的建议:
“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为像这句话说的这样。。。.”
这句话并不是让你把不可能的生活状态当作现实 (这往往是电视剧的目的)。
这是一个人——这个人的生活是对命运决定论彻彻底底的反驳——对人类心灵力量的肯定——他提出了一种如果你选择采用这种心态并以这种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就能够以这种方式取得成功。
这不是报告文学。这不是圣经。这是一条以我们个人责任为中心的道路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它——搭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如果你接受它,相信它,并在你的行动和选择中始终坚持下去——它会给你带来卓越和幸福。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申请者在海外求学,他们以优秀,而非中介为后盾。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事态发展。
翻译自
2018 年,你对于「留学」有了哪些新看法? - Andrew Daum的回答 - 小社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363287/answer/558631651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6 发帖IP地址来自
太多了,欢迎关注我,慢慢告诉你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7 发帖IP地址来自
1、有些优秀顾问会独立门户,小型留学咨询公司会越来越多
2、高端留学服务更加专业细化
3、留学服务会更加透明
4、低龄留学生出国比例会逐渐增高
5、留学越来越平民化,中考、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
6、留学金融服务会更加普遍和完善
7、留学生回国就业、创业压力加大,留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关注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还能有啥看法,持续学习呗,毕业后在美工作一段时间,没抽到H1B就回国。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39 发帖IP地址来自
近几年申请国外留学生总人数都处于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无论各个阶层对于子女教育问题都越来越重视。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少量80后孩子家长逐渐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这部分家长思想比老一辈更为开放,也更舍得为孩子花钱。
这部分家长也是广义(回个答不容易啊,斟字酌句怕有杠神正面刚)上最早大面积接触互联网的家长,信息化时代嘛,留学基本完全打破了信息壁垒。作为一个从业者来说,不仅仅需要好的项目,更需要合理的价格,以及优质的服务,更需要通过对各种项目精准的了解,对客户合理的分析,给予最专业,最符合客户需求的方案。这是对从业者来说的。
————————————————————————
从国际形势来分析,今年澳洲留学市场处于紧缩阶段,中国总申请量占据澳洲留学生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一(上一个财政年官方数据)实则官方数据是指申请通过量,其实申请总人数应该远远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有可能超过半数。
2018年通过留学申请移民澳洲的通过量也趋于低迷,虽然很多洲政府推出了不同的移民新政,但新政一下发,都是一窝蜂的往该地区赶,很多博士都再读个TAFE?!wtf!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可以拿PR或移民的机会越来越少。
在不久的前几天,澳洲关闭了投资移民的通道,再次开放日期待定。
2018年,不得不提法国对留学生提高注册费事件。从客观角度分析,马克龙的做法无可厚非,从一个留学生身上补贴出2-4名国内学生的教育投资,是一件明确的决定。欧洲教育向来以“免费著称”即便提高注册费,仍旧比英联邦国家的留学要经济太多。欧洲一般专业性比较强,仍处于留学阶层的中段,并且性价比依旧很高,很值得去。这个论点接受“某些爱国人士”各种批评。我们国家,且所有国家的大部分院校对于海外留学生,都是这么做的,这么做都对。欧洲留学仍旧极具性价比。
2018年,是加拿大海洋四省,留学转移民类新政实施的第二年,申请人数比去年增多,但人群仍以老留学生为主,且增长不大。海洋四省三年新政仍旧在国内不被大家所熟知。简短来说,读两年书给开放式工签,找到工作,且工作是海洋四省移民列表,雅思最低4.5即可申请加拿大枫叶卡。虽然新政是三年,但据我分析最少可到2025年,都会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
——————————————————————————————
对孩子或家庭而言,留学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选择的面也更为宽广,只要有经济(并不一定很多)作为支撑,高考都逐渐变成了孩子不是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对于考研的学子,国外读研也越来越具性价比。如何规划自己留学之路,欢迎私信咨询孙老师。感谢各位看官。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6:40 发帖IP地址来自
说到留学,我就想起时下盛行的六学,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游记电影《敢问路在何方》即将正式开机,我继续饰演美猴王孙悟空,我将努力塑造一个正能量的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