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6 岁中国留学生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内自杀身亡事件?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小社区用户   2019-4-11 21:09   7996   5
2 月 11 日,中国留学生王某的同学在位于 Paul G.Allen 工程学院某纳米实验室内发现他的遗体,王某博士第五年在读,主攻可变电阻式记忆体和计算器存储器研究,本科毕业于中科大。这是留美学生存在的隐患,还是近期频繁出现新闻的中科大对本科生的教育存在的隐患?非钓鱼,欢迎理性讨论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9:21 发帖IP地址来自
虽然我和王同学不熟,但作为一名斯坦福的博士生,我和王同学在斯坦福校园有着四年的交集。对于王同学的离去,我们都感到十分惋惜。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旅美的时间已经超过八年。期间因为上学或者实习踏入过5所大学的校门,听到过不少学生自杀的故事。然而这次的惨案离我如此之近,发生的如此突然,让我有种冲动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在斯坦福的校园里度过了5年青春,在此期间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负责任地说,许多朋友都向我倾诉过他们的血泪史,比如导师如何变态,智商如何被碾压,文章如何被别人抢发,等等。这些朋友中,有些人毫无避讳的承认自己有抑郁症。另外一些人虽不明说,但一言一行都带着抑郁症的痕迹。

我认为王同学可能也是因为生活中的抑郁而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王同学自杀里一个月内,有另外一名叫Kelly Catlin(里约奥运会自行车女体团体追逐赛银牌得主)的斯坦福计算数学工程系硕士生自杀。全校师生都十分心痛,也不想看到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不瞒你说,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十分抑郁,感觉生活没有方向,研究没有意义。如今顺利拿到了PhD学位,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依旧心有余悸。在此,我希望能抛砖引玉,用自己的经历提醒一下同学们,在PhD期间感觉到抑郁是正常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最重要的。
我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成绩算是比较优秀的。小升初的时候,我很幸运的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我用2年的时间读完初中,跳级进入省里最好的高中读书。高三保送到一线城市的985高校。保送之后,不知道动了哪根筋想出国留学。当时非常幸运的接到了康奈尔的通知书。由于学费贵的吓人,我选择了去一所奖学金优厚的文理学院读书。我用3年的时间读完大学,来到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到此为止,我的求学之路可以说顺风顺水。
但谁知道,斯坦福是炼狱的开始。

相信很多在名校读书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和身边的人比起来,自己简直太渺小了。身边的朋友们简直是各路神仙,我见过22岁博士毕业的,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过Nature的,高中期间拿过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全国竞赛一等奖的(听说还有同时获得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四科一等奖的大神),拿过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的等等。
在斯坦福,不仅有天赋上的碾压,还有家庭背景上的碾压。举个例子,比尔盖茨的女儿Jennifer  Gates在我们学院读本科。仅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面,我就见过大把富二代和官二代。有家里开矿的(花钱不眨眼),有家里开投资基金的(读PhD可能多半是为了找项目),还有一些厅级甚至部级干部子弟。


斯坦福身居硅谷中心,创业气氛很浓郁。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听说有同学休学创业,时不时的还会在新闻里看到隔壁同学的公司融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在这种影响下,想静下心来做学术是十分困难的。
在这种环境里,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来斯坦福读书的人大多争强好胜。天赋和家庭背景的双重碾压,创投圈的影响,加上学术上的种种不顺利,很多学生会不可避免出现心理上的扭曲,甚至会萌生轻生的念头。
在Nature上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全世界40%以上的博士生患有轻度到重度抑郁。而学校越好,抑郁症的情况也越普遍。据报道,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中有80%曾在读书期间患过抑郁症。我在读PhD之前对这些数据不以为然,感觉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读过PhD之后才发现原来抑郁症简直就像流感一样在校园里面蔓延。
我博士3年级的时候科研不太顺利,情绪上受到了一些打击。思前想后决定打电话咨询一下校医院的心理科。电话那头的护士会问一些模式化的问题。而她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have you had any suicidal thoughts recently(你最近有没有轻生的念头)?”可见self-harm(自我伤害)在斯坦福的学生中多么常见。

我们课题组里有5-6个PhD。一天,坐我右边的哥们在Slack上给我们群发消息,说昨天他被诊断有重度抑郁。一瞬间Slack上面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也有抑郁症,所以对他的症状感同身受。抑郁仿佛已经不是病,而是一种常态了。
可怕的是,很多PhD学生即使感到十分压抑,也因为面子而不对朋友倾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抑郁,然而表面上却表现的很阳光。这个皇帝新衣式的恶性循环让每个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唯一不正常的人。我想戳破这层窗户纸:You are not alone。
[h1]机遇越大,压力也越大[/h1]斯坦福大学第一年PhD学生会做rotation(中文叫轮转,也就是尝试不同的课题组)。我轮转的第一个课题组主攻方向是激光镊子。由于和我本科的研究十分相似,这个组是我最有信心加入的课题组。
可是加入的第一天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和我一起轮转的新生有两个,H君是Caltech 物理系的本科,S君是Hertz Foundation Fellow(一个极其难拿的奖学金)。两个人对课题组里的研究了如指掌,并且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通通在我之上。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的能力明显是三个人中最不突出的。
轮转的第3周,导师在组会上说:“I have funding for one student this year(今年我只能留一个新生)。” 听到这番话,我当时觉得估计和这个实验室无缘了,便匆匆忙忙转到其他实验室轮转。后来小H拔得头筹,拿下了这个实验室的名额。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我从本科的全系第一,分分钟变成实验室的倒数第一。当然这不是故事的结尾,我会在之后分享H君和S君的经历。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遇到的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小学的时候,我们与全市的学生竞争;中学的时候,我们与全省学生竞争;大学的时候,我们与全国的学生竞争;到了斯坦福这种顶尖高校,我们已然与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在竞争。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身边的同学也越来越优秀。童年时“小天才”和“小神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随时可能被身边同学无情碾压的泯然众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员Shawn Achor曾经在一堂课上对他的学生们开玩笑:“if my calculation were correct,50% of you will graduate below average(如果我的计算是正确的话,你们中的一半将以低于平均水平的成绩毕业)。”

无论这些学生多么优秀,来到顶尖高校,他们中50%会变成差生。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早些接受这个事实,你的学生生涯就会变得快乐些。
机遇越大,追逐的人也越多,压力也就随之增大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讲: 压力越大,机遇也越大。
首先,在斯坦福大学,无论你的成绩多么差,也是全世界中的前1%。能来到这种顶级名校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把眼光放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优秀,多么幸运。
其次,在顶尖大学读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结交各种朋友。与其把同学们当成竞争对手,不如把他们当成战壕里的战友。你的朋友圈层次越高,你的层次也越高。没有必要与天才们和二代们竞争。把姿态放低,和他们交朋友,寻求他们的帮助,向他们学习,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好。
[h1]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h1]中国有句古话:“人比人,气死人”。
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十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会根据成绩排座位。每次月考之后,成绩好的同学先挑座位。无论身高,只要成绩好,可以随便坐。我们班有的时候会出现大高个坐第一排,小矮个坐最后一排的滑稽景象。
学校里面还好,大家学的是同一套教材,讲课的是同一批老师,学生之间相对来说是公平的。
走出校园,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可以说完全乱套。为了吸引流量,媒体常常会把故事夸大。比如,新闻中常常可以看到“28岁海归博士成为史上最年轻副院长”,“30岁CEO身价过亿”等等报道。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默念,都是同龄人,为什么我和他们的差距这么大?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想法其实是十分荒谬的。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很难进行比较。
拿美国博士学位来说,理工科的PhD通常需要5-6年的时间,而文科的PhD则需要7-10年的时间。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不同的细分领域也很难进行比较。拿生物学来说,做计算生物学的通常毕业比较快,而做实验生物学的毕业会慢一些。就算是同样的细分领域,不同国家的PhD也很难进行比较。比如说在美国需要5-6年的博士,在英国通常3-4年就可以读完。
这种跨学科、跨国界的异质化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学生拿自己和另外一个领域的人比较。这种比较不但毫无意义,还通常会对自尊心造成损伤。
英国当代哲学家Alain de Botton说过:”if there is one dominant emo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at is envy(现代社会的主导情绪是嫉妒)。”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随便逛一个书店,就能发现琳琅满目的“成功学”书籍。这些书中的鸡汤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不比别人笨,也不比别人懒,别人能成功,你也能成功。”
很多人在同学聚会上都会八卦,听说成绩平平的小王当上处长了,懒散成性的小马公司上市、财务自由了,长得又矮又丑的小赵嫁了个二代、在北京买了三套别墅。于是他们在心里想,我比小王聪明,比小马勤奋,比小赵漂亮,为什么我还是公司的普通职员?
就连马云也说,像他这样的人都能成功,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
我想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那20%。
这种“别人行,我也行”的心理在这个去平台化社会无处不在,以至于很多人把别人的成功看得理所当然,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嫉妒不已。
这是病,得治。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无论怎么锻炼,人都不可能比鸟飞得高,比鱼游得快,比袋鼠跳得远。但我还没见过有谁嫉妒鸟,鱼,或者袋鼠。
同样的道理,小王说不定人际交往能力超群,小马说不定得到了贵人指点,小赵说不定温柔体贴、是个贤妻良母。马云虽然长相智商平平,但他鼓舞人心的能力超强,并且在完美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何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不如冷静的分析别人的案例,从他们身上学习,再根据自己的长处设计一个game plan。
我见过大部分斯坦福的PhD都十分聪明,非常努力。这种特长很适合做研究性职位,留在学校可以做教授,去工业界可以做研究员,大胆点的可以创业,选择范围很广。你们已经是天之骄子,何必要嫉妒别人。
其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得快不代表跑的远。
这种例子在各个领域都有。拿娱乐圈来说,童星释小龙在2000年左右可谓是大红大紫,如今却一直在影视圈边缘徘徊。大器晚成的黄渤在32岁凭借疯狂的石头出名,如今45岁的他以百亿先生的头衔成为中国影视的一哥。

拿创投圈来说,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2014年成为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而如今聚美优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巅峰时期的22%下跌至0.7%,陈欧曾经的风光如今已荡然无存。刚刚去世的褚时健,在74岁的高龄二次创业,85岁的时候成为亿万富翁。

我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成绩平平。实话说,当时对自己能否毕业都很没信心。但很高兴的告诉大家,通过不懈努力,我顺利在5年内完成答辩。
我答辩完之后,胆怯的搜索了一下上篇中提到的H君和S君的情况。当初的他们比我优秀很多,如今想必是文章很多了。查了之后发现,H君至今还未发一篇一作文章(虽然有两篇排名靠后的共同作者),PhD毕业可能遥遥无期。S君已经暂停PhD而转行去做医生了。
人生很长,把眼光放远一点。你现在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5年,甚至10年之后在哪里。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只要不懈努力,属于你的时代总会到来的。
[h1]成功不是我们能掌控的[/h1]中国有句古话说道:“尽人事,听天命”。
这句话阐述了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我们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要求我们有过硬的能力,并且勤奋、踏实地把工作完成。
其次,我们要听从老天爷的安排,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运气”。
然而除非你是诸葛亮,东风不一定在你需要的时候刮起。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公司里,不可控的因素简直太多太多。
我在博士第二年的时候,导师接到了一个很大的跨国项目,需要多名研究生参与完成。当时实验室里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博士后和三位比我高一届的博士生,导师便顺理成章地安排他们四个去做这个项目。
项目完成之时,这四位学长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了两篇Nature,其中一篇还上了封面,而我却只能以共同作者出现。当时我非常懊恼,心想如果我早一年加入实验室该多好。
命运就是这样,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地点的人有肉吃,其他人只能一边乘凉。
这种事情在学术圈屡见不鲜。2003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生物学红遍世界各个角落,2002年加入华大基因的尹烨如今已经成为公司CEO。
2013年人工智能展现了巨大潜力,各高校和公司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研究,近期毕业的博士生便成为稀缺资源,跳过博后直接成为助理教授,这其中包括韩松(MIT助理教授),陈丹琦 (普林斯顿助理教授)。有些人加入公司成为高管,这其中包括Richard Socher (Salesforce首席科学家),Andrej Karpathy(特斯拉AI高级总监)。
红杉中国总裁沈南鹏说过,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八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读到这里,我猜有些同学会很苦恼,说小时候爸妈让算命先生看过,生下来就是苦命。还有些同学可能已经起身去拜杨超越了。

且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Tina Seelig花了20年的时间研究运气。在她的眼中,“It is easy to catch the winds of luck, but it is not obvious(抓住好运的方法很简单,但很多人不知道)。”
对于如何让自己获得好运,Seelig教授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走出舒适圈
首先,我们要敢于走出舒适圈。一年多前,我在回国的飞机上坐在一位中年先生旁边。一般我坐飞机是不会和人搭讪的,但是12个小时的飞机确实让我有点坐不住。几句简短的介绍,我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位先生是美国某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而且他们系正好有教职空缺,正在招人。两个月后,我去面试,异常幸运地接到一个offer。至今我还对这位教授心存感激。

如果我们在飞机上没有互相介绍,这件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2)学会感恩
其次,要学会感恩。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在人生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心人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表示感谢,不单单辜负了他们的好意,他们或许以后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表达感谢有很多种方式,一封简单的感谢信或者一件走心的礼物足以。形式不重要,心意是最重要的。

3)敞开心扉
最后,我们要敞开心扉,勇于接受并尝试新的想法和意见。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说过,“good ideas are always crazy until they are not(好的想法一开始都不靠谱,直到它们被实现)。”从异想天开的Project Loon到炫酷的Google Glass,谷歌员工有各种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员工都是被鼓励的。

一些顶尖科学家会留出时间去尝试crazy ideas。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Andre Geim教授和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来表彰他们对石墨烯制备方法的发现。这两位科学家有个习惯,就是在每周五做一些有趣但看似毫无意义的实验,叫做“Friday afternoon experiments”,而这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听到这些例子你会发现,运气并不稀有。牛顿的苹果不只挂在树枝上,而是满地都是。只要你敞开心扉,鼓足勇气,说不定你的运气会越来越好。
[h1]结语[/h1]这个回答很长,能读到末尾不容易。在回答末尾,想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篇文章总结的我博士5年的一些心得,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公司里,学位或职位越高,身边的人就越优秀,压力也会越大。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压力越大,机会也就越大。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意义不大。你现在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在哪里。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属于你的时代终将到来。
最后,成功很大一部分靠运气。但只要敞开心扉,心存感激,勇于尝试,你的运气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的人才是赢家。每个人在这个旅程上都可能迷失方向,半路退出,你就输了。把握趋势,不懈努力,你最终一定成为赢家。
作为权力的游戏的粉丝,我想用一个经典镜头结尾。
每个研究生都是未出壳的小龙,只有经过graduate school这个炼狱的无情火焰,才能孵化成为一只所向披靡的火龙。

祝大家享受炼狱,开心孵化。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innerpower520。微博:刘博的innerpower。转载请注明出处。

3#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9:22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要啥都往劝退上套,我一个坚定地劝退党都找不到其中的关联,
中科大本科,斯坦福博士,做的方向也不差,文章发的也挺好,引用也80了,
据说也答辩完了,再看看他组里的中国人 Alumni, 毕业了大部分都去Intel,IBM,SanDisk, Oracle 这样的大公司。
嚷嚷着退坑退坑,对我们来说是坑,因为我们智商不够,你们有多少人有资格让他退?
世界范围来说,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都要超出普通人6倍,40% 都有达到了中等到严重的程度,很不幸,王同学就是其中一员。具体是什么原因让他最终选择自杀,我们都不是他身边人,没啥资格瞎哔哔。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善待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们。
4#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9:23 发帖IP地址来自
产生抑郁症的一个最大诱因是“欲求频繁受阻”。
举例子来说,今天你想买包子吃,包子店关门了。
你想去买油条,结果卖油条的店排长队,你一算,坏了,时间不够,不能继续等。
于是饿着肚子赶公交,硬挨一上午。
偏偏运气不好,今天上午老板视察工作。
结果你因为早上空腹头晕眼花,回答错几个问题,老板一下觉得你不够端正,一顿臭骂。
中午刚想稍微休息休息,结果家里来电话,家里发生了非常着急的事情需要你处理。
这样一天,你会感觉好烦好痛苦。
这样十天你会痛不如死。
这样一年,你会彻底丧失你能把自己生活变好的信心。
而留学,做科研,在工作上每天要面对的,就是不停的失败和受挫。
这种受挫可能是连续很多年的。
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大哥,前后失败了一千多次,才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而现代的科研,并不是反复去尝试那么简单了。
这暴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国人自我开导解决内心抑郁情绪的技能和能力,是非常缺乏的。
尤其对研究生以上学历,急需适当的干预。
5#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9:24 发帖IP地址来自
非常可惜。
大家要明白,『关爱博士,拯救弱势人群』不是虚言,不见得全是博士们的自嘲。名校博士生压力大得飞起,而且还不能跟导师和同行认怂。人有时候是会累的。活下来的人是一直撑住了,但是死却只需要半个星期的软弱。谁有把握能够一直那么杀伐决断呢?
6#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9:25 发帖IP地址来自
昨天早上看到的新闻,还不知道是谁,晚上和高中同学吃饭,才突然知道是我中学六年的同学,高中三年半的上铺。
去年7月还见过他,他过来找我玩,那个时候已经确定毕业了,应该工作也差不多了,感觉那时候太还是挺开心的。后来十一去美国,想去找他,只是湾区酒店太贵,没能成行,不想就成永别。
据说家属是希望低调处理,所以我们同学间也不是很清楚。他本来就是个很内向的人,小小只。学习很好,有点呆呆的,不过对人也很实在。高考的时候,可能是压力大,没考好,去了中科大也算是好的归所。其实那个时候就有感觉到,他是个对自己要求太严格的人吧,有了困难也只想自己解决那种。很想保护他,逗他开心,只是上了大学,大家天各一方,几年才能见一面。
感觉很奇怪,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只是滑稽而不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第二个高中同班同学出事,两个都在国外,都是学习很努力,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平时见不到,现在连出事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不知道他遇到了什么事。
如果有人看到这个回答,希望大家多去关心关心以前的同学,朋友,很多人在不同的城市,真的很难聚到一起,真的是有了事情也帮不上忙。有时我自己也能感觉到,一个人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的孤独。
希望他在那边过的开心
最后,如果题主看到这个回答,非常希望您能删除这个问题,一是不忍心看到好友这样被人讨论,二是尊重逝者和家属的隐私和愿望,尽量低调处理这件事,非常非常非常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000
帖子:40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