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美国(尤其是湾区)的软件工程师们还想回国吗,还能回国吗?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小社区用户   2019-4-11 21:02   10638   5
身在美国(尤其是湾区)的软件工程师们还想回国吗,还能回国吗?
本题针对最广大的软件工程师来讲,不谈极端个案(如CEO、CTO或者高级Researcher这种在哪都混得开的人物)。
两个要点”想“回国和“能”回国,希望得到大家的诚恳讨论。
的方面:广大软件工程师们,你们还准备回国发展吗?在湾区的单身人士如何解决个人问题?是否买得起房?对湾区、纽约、西雅图的生存环境是否满意?长居美国如何考虑父母的养老、子女身份认同的问题?签证是否对你回国造成了不便?
的方面:你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否适应国内企业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能否适应差异很大的社会环境?相同的工作内容,回国的话收入是否会断崖式下跌?
祝大家工作顺利。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3:00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这个题目好像蛮新蛮火,忍不住吐个稍有点离题的槽。
在LinkedIn上经常会收到来自国内的猎头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写成类似这样的:“你好,国内XYZ公司有某职位,不知道有没有兴趣看一下。”
先不说这个某职位是不是跟我专业方向一致(一般来说如果真一致的话我还是可能会回一句话问问的),单从这个表达来说,我就觉得我们在某个问题的认识上有根本性的鸿沟。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们把别的变量尽可能地隔离开来,假设说我要换一份新工作,这份工作跟我现在的工作内容一样,工作风格一样,工作时间和要求、软硬件环境都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去上一个和现在一模一样的班,只是我的雇主从我现在的公司换成了国内的公司,请问我心里会觉得我愿意降薪加入,还是觉得不加薪我不会考虑动呢?
我也经常收一些硅谷其他公司的猎头信息,会让我仔细看一下的一般风格都是这样的:如果是软件公司,一般会强调公司在做什么厉害的项目,融了多少钱,潜台词或者明台词就是公司还有预期多少倍的增长;还有些金融行业的公司,基本就是在强调愿意加多少薪水,有些列直接的数字,有些许诺能有多大的涨幅。不管怎样,总得有个“我在提供一份比你现在更好的工作”的态度吧。
如果一个猎头信息里面最想传达给我的关键点是“这是一个国内公司在招聘”的话……好像这样的信息真的很难打动我喔。
3#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3:01 发帖IP地址来自
湾区大厂工程师来答一波:不想,也没必要。


第一个也是最担心最恐惧的是996。身体吃不消,胖子一个(其实体力体质都还好),但长期过敏,所以体力只能发挥出6-7成左右。工作10-12小时几天没问题,时间长了扛不住,各种负面状态就会出现。而且考虑到家庭问题,一个人996,另一个照顾家里和孩子得很累;工作压力不大的环境的话,双码工的配置也问题不大,其实就更舒服了。


第二个是收入问题。国内1M人民币以上就算高薪了应该,听说某些公司能给到2M但很少很少了,但在湾区以及西雅图,朋友中20多万USD的为主,30万以上的也不少。收入问题连带的是买房问题,就不提了,其实哪边压力都挺大的倒是,不过湾区西雅图双马工买房子压力还是不大不需要任何家里支持,单码非大厂可能略难。


第三个是环境问题。其实自然环境我认为两者差不多:国内一线雾霾严重一些,脏乱差,饮食空气水都略坑;但我个人在美国越待过敏越严重(免疫系统越来越敏感),长期过敏损失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快把人逼疯,两者算是拉平了。但人文环境湾区西雅图好很多,没国内那么拥挤和聒噪。


第四个是社会经验问题。我喜欢上小社区有一个原因是可以观察国内人的心态和习惯,这是我所不了解的,很多人给我的回复都让我大吃一惊。这不是装X,虽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大学毕业后立刻出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到今天,其实完全没有真正地接触过中国社会、完全没上过班,只接触过学校。比如在美国随便提一个人的职业和专业,我内心中大概都能估计出他(她)的收入、社会地位等,但对国内很不了解,比如副教授能赚多少钱社会地位如何等,甚至同行BAT的工资我都不是很清楚。


这导致我对国内的社会其实是很陌生和畏惧的。比如国内HR权力很大,我该如何面对和处理?都不是很清楚。我这人属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性格,不肯随便冒险。有些朋友回国时说好50万,回去了才给27万这种情况不少,我就更怕了。在美国也接触过很多国内外派的人或是直接transfer过来的人,的确觉得思路是不太一样的。


第五个是性格问题。能在当初选择出国这条路,是因为知道自己不够圆滑,但善于学习和死读书。在美国搞技术的这种性格问题不大,有些甚至还算是加分;国内毕竟轻技术重权力,所以性格上就不是很适合。


第六个是(我个人)的饮食问题。实在太喜欢美国的各种、各国食物了。国内有的,湾区大部分也都有;湾区有的,国内可没有。各种牛排啊,大虾啊,Brazilian Cheese Bread(想起来就流口水),雪蟹之类的。寿司遍地有,韩餐多如狗。我不算美食家,但是却喜欢尝各种各样的风味,早年连印度餐都吃得开心,可见我的包容性。


但饮食问题还在于美国食物较为便宜(相对其收入),而且质量也较好。更在于大厂一般管三餐,吃得不亦乐乎。


最后一个算是孩子教育问题吧。美国也得推娃,但是毕竟程度差很多,生活环境还是压力小,不行读个State University也能活,感觉对孩子的压力和期待跟中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你说咱辛苦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咱的路么?诸如饶毅之类的高调回国的大牛,不也是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么?




但也说说我所向往的国内吧,毕竟人在外边飘,说没想过回国那是假的。


第一个是社会地位。这边一个破码工哪怕一年30万+,还不是老老实实地上班,老老实实在家干活看孩子,其实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收入看着高,山姆大叔先拿走一大堆,然后也没剩多少。这种成熟社会其实金钱的边际效应是降低很快的,又够不上富人阶级(当然,少部分华人能做到)。你说我现在,想吃什么倒是不会吃不起,但问题是太忙碌,没时间啊。


身边回国的兄弟,甭管蚂蚁金服还是卖药的百度,那爽的是不要不要的:其实他们的层次也未必就高过了大厂码工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但你架不住国内整体水平差啊,鹤立鸡群,这么一比就心里美滋滋了。这种比较的快感,是美国绝对没有的。


第二个是作为男人肯定国内爽啊。别误会,不光是那方面。男人内心中都希望的是自己强大,被当成Alpha Male,所以异性的崇拜和社会的认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于很多男人来说,其实远重要于实际的物质——比如大房子、豪车、好环境。逃避这种刻画在基因中的本性没用。


美国这种社会很低调,没人炫耀。你说你开个路虎之类的是很拉风,不过看了也就那么回事,因为比尔盖茨不过开个Ford Focus新车才1万6、7,你能比他有钱?穿一身名牌也没用,买大房子也没用,顿顿下馆子吃三个美元符号的也没用,总之这是个物欲很轻的社会,对,我知道你有钱,但我关门过我自己的日子,你咬我呀?


国内就不同了。几个在美国没女友或是被女友甩的,海归后很舒服,就不说了。所以在美国成家了的,女方一般是不肯让男人海归的,太容易出问题了。国内的攀比其实也太严重了,好多海归是很享受这种攀比的。


第三个说正事——创业和事业。国内,尤其是行业上升期时,机会的确比美国多百倍。这种混乱虽然有时候很考验人的运气和情商,但的确比美国创业更容易成功。能爬上去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各个方面恐怕都强于美国。虽然国内发展很快,但毕竟整体上还是有差距,各个方面的差距,海归的经验和眼光有些还是很有用的。一旦拥有自己的事业,那才是真爽对吧,马斯洛五层需求。


第四个是种族和文化问题。毕竟,同文同种的话,再怎么没社会经验也可以学也可以锻炼,慢慢就懂了;但在美国其实华人的定位还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主(虽然80后90后有很多人升到了manager,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想管人或是创业还是需要真本事和能力的,有时候要付出更多。


而且,在美国是跟本地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犹太人等精英竞争,还有世界各国移民——印度南非中东,其实压力本身就是挺大的。更别说,华人还有很多天生的独特劣势你懂的我就不明说了。


但是我也有点反对很多人动辄说“玻璃天花板”问题。其实第一代移民真正能触碰到天花板的应该不是非常多,大部分还是自己努力到一定程度就享受生活了。反而是他们的孩子ABC们好多可能因为亚裔身份而触碰到玻璃天花板。


总之,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在这些年间,的确也看到一些朋友海归,但他们大部分归海了(又重新回到美国)。只有几个真正喜欢国内气氛的人乐不思蜀。码工因为不会太穷,所以其实引导他们的更多的是自身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向往稳定生活的,一般会选择留在美国;向往拼搏、奋进、鲜花掌声的,就算一时留在美国最后也会海归碰运气。


就我个人而言,看的很开:在哪里都是生活嘛。年轻时多积攒点经验和钱,后面有机会也回国折腾折腾呗。


=========April 5th, 2019,第二天的更新=======


[h2]过敏问题[/h2]先解释一下过敏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或多或少地。我在美国的头五年基本上不过敏,从第六年开始,越来越重,现在已经长期服药了。过敏源是花粉和草粉。很多华人和白人都有这个问题,有些甚至到了恐怖的地步。


原因我认为有两个:第一个是环境太干净,导致人免疫系统不断变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第二个是一种“科学”解释,但我觉得很有道理:华人过敏,是因为小时候生活在东亚,没有接触过美洲的植物,但是本地白人也大量过敏怎么解释?他们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的么?


这种“科学”解释说,是因为美洲大陆跟旧大陆(欧亚大陆)分隔太久,植物不一样。华人白人的祖先都是旧大陆人,在旧大陆流窜,对旧大陆植物过敏严重的早就被自然在几十万年间自然淘汰了;但是旧大陆人殖民新大陆不超过400年,所以旧大陆人无法适应新大陆的植物和环境,过敏率非常高(如果印第安人过敏率低,其实就证明了这个理论)。


信不信由你了。但过敏其实主要是在劳累、压力大的时候影响很大,要是天天没事做或是轻松的话我才不在乎这点过敏。有人说每年回国吃喝玩乐一个月,就能重新让免疫系统不敏感起来,也许能治疗过敏,以后有时间时我试试看。


[h2]身份问题[/h2]身份问题在来美国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也是海归的最主要的理由。但毕竟解决了身份问题以后,其实情况就都变化了,所以我没提。尤其是有孩子后全家出去旅行你就会发现某国护照多么方便。


[h2]能力问题[/h2]我个人始终认为:抛开环境和背景,轻易谈能力问题意义不大。一个人也许不善于某些方面,但一旦有环境、机遇去学习培养,也许很快就能掌握。所以我不轻易立flag说我自己善于什么,不善于什么,我觉得个人的智商、领悟力、人品和决心也许更重要一些。说国内码工996所以技术和熟练一定胜过美国大厂,我觉得未必;生活中也见识了很木讷的书生型性格在美创业很成功的。


人生是很复杂很奇妙多变的。如果非得回国,我觉得我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在国内任何大厂当码农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如果回国,人的定位就会变,应该不会老老实实纯写代码了,我倒是不讨厌写代码,但我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不是根正苗红的写代码出身,写代码只是为了糊口。


[h2]HR问题(契约精神问题)[/h2]我不是对HR这个职位有意见,但有的朋友回复提到了我就说下。其实我隐含的意思是契约精神问题。在小社区上看某个HR的回答,我三观顿时破碎:那位答主说刚进入公司的一个女职员就生孩子“这不是明着坑人呢么?”这种语气让我不寒而栗。FB算是偏压榨的了,我有的朋友3年生了两个娃,公司也没说什么对吧,人还好好干着。


而且海归回去当码农,收入稍微高点,HR说不定背后就跟人嚷嚷“同一个职位,凭什么他拿这么多”之类的。这叫做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对于美国来说,收入、产假什么的都看offer letter和公司规定,你想耍无赖是不行的,HR权力被限制得很死。没有契约精神其实无所谓,但沟通成本就非常非常高,其实让大家都很累,收益却没有。


国内的公司(包括湾区西雅图的各大公司分部)很多给人一种小聪明的感觉,总想欺负海外码工人生经验少,先骗进来然后卸磨杀驴,比如股票vest等各个方面做手脚。其实这里说句公道话,像我们这样的人,的确可能人生经验尤其是国内经验比不上那些拼杀过的人,但我们绝对不傻,而且走过的路,见识过的各种环境和各个社会,吃过的苦,给了我们天生的直觉和警觉。


换句话说,让我去骗别人忽悠别人,我不太会;但想识破别人骗我,还是不难的。什么时候国内IT大公司学会了FLAG的气度,相信海归会多很多的。这个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事方式和尊重的问题。尽管有些傻瓜可能被忽悠回去,但你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我有的朋友看似被忽悠回去,实际上是人自己要回国的,要争夺和继承老爹的财产(富二代,跟二娘生的娃竞争继承权);就算有被忽悠回去的,过几年回来了也愤愤不平,传播对公司不利的信息,最后其实导致在海外招人很难。


最后强调一遍:有些东西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事方式的问题。


[h2]技术 VS 权力[/h2]其实骨子里,哪个国家都是权力更重要。毕竟人类社会就是基于权力而组织起来的。但当代,的确是技术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后面的资本是推动技术前进。所以在FLAG这些公司,掌握权力的人依然非常舒服,但对技术劳动者的尊重也是有不少的,两者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感觉国内的996、HR、35裁员、产假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够尊重技术劳动者。还没有进化到工匠和官吏和谐共处的地步。


这使得我们技术背景的人还是很犹豫的:毕竟在美国,实在不行还能做技术;在国内,光技术做得好不行,必须往上爬,获得权力和资本,这就压力很大了。




=======April 7th, 2019 Update =======
看大家回复得很high,我再补充点。都是个人意见。
[h1]治安问题[/h1]回复里有位朋友认为我美化了美国的治安问题。似乎是有点,我得承认,毕竟我工作忙、平时宅、加上居住的区域较为安全,所以可能主观意识更强一些。但是治安问题本身,的确是跟生活方式挂钩的。严格来说“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下”,治安的确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比如砸车窗问题,的确很头疼,所以要么车子停车库,要么就养成了车内不放任何东西的习惯。比如枪支泛滥问题,的确做不了什么。


我知道这几年国内的治安有很大改善,尤其是一线城市。我18年没有回国,17年回去过一次,感触当然不会太深,所以可能很多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也希望大家理解。但是有些问题比如人口买卖或许好转但未必根除应该是真的,这个看小社区和微信就足够了吧,不会那些人都是编故事的吧?有些话我不太好多说,大家都明白的,两个社会都有它们自己的独特问题,咱小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


[h1]对比问题[/h1]很多人下意识是拿一线城市对比美国的。其实这样不是很公平,因为你们也许是本地人,也许是已经在一线城市买房早定居了的,不知道有很多人的故乡其实在三线、四线城市。像我现在如果海归,一个北京买房上学户口问题就卡得很难受对吧,回三四线城市根本不现实,因为工作性质没法满足。


而且80后90后其实很多人家境很好,从家里还是能够得到很多助力的。我绝不否认一线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起点不一样,对部分人的生活来说,其实一线和湾区难度可能差不多,甚至后者更低一些。


[h1]心态问题[/h1]很多人不理解我对美国食物的容忍和包容。其实除了口味问题,这还是个心态问题:如果我现在这个年龄出国,我可能也懒得适应美国(以及各国)食物。但毕竟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出国了(之前也没有时间品尝太多的美食),为了省事省钱解锁成就愿意尝试着融入非中餐体系,所以我的心态是更包容的,十年下来,那些美食也成为了美好记忆中的一部分(比如有什么喜事去吃了牛排龙虾)。


感觉很多人不是不喜欢美国的食物,而是根本没有尝试过,或是从内心中不愿意去尝试。直接立flag给否定了。我也爱吃国内的很多东西,但我不会去认为这是唯一的好吃的,我的理念是包容为先: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生活方便舒适,才是关键。


[h1]汇率问题[/h1]1:3到1:7应该都有道理。这个问题其实很个人化,没什么可吵的。一个LV 2000美元吧?6000人民币能买到么?但修个车,上门服务,按摩,代驾,可能1:1都毫不稀奇。房价上,差不多是1:7,但是在美国的小城市,恐怕1:10, 1:15都有,我住过的地方有20万美元能买6个屋的。


所以,抛开整个社会体系和生活方式谈汇率,其实意义不大。如果我天天在算汇率,说明我没有真正地在生活,还在比较。其实说实话,甭管收入多少,普通中产根本不需要太考虑汇率问题:大部分的钱都还了房贷、养孩子、各种开销了,属于饿不着亏不着,但也不敢躺在家里不上班对吧?真正考虑汇率的是大商人和政治家。
[h1]主观的习惯问题[/h1]就像很多人留在一线城市就不肯回家了一样,有各种理由,其实一个真正的心理原因是:在一线城市生活久了,已经主观上习惯了适应了,所以就懒得挪动了。湾区这帮工程师其实也是同理:很多人抱怨着这个那个,自己也不肯走,因为生活习惯了。


所以,你说我写的理由,是不是很多都是给自己不挪动找借口给心理暗示呢?我觉得肯定是的。只不过,人毕竟不能总在路上折腾,受不了啊。过过安稳日子其实挺好的,毕竟每个人追求不一样嘛。
4#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3:02 发帖IP地址来自
坐标西雅图
对于想不想的问题:想也不想,我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看看书,偶尔痴迷游戏滑雪一下,所以其实哪里都无所谓的(不过美国的科技书资源不是国内能比,回国的话买最新出的书比较麻烦点)
主要是孩子和父母的问题,我出生在一个初中高中的生活环境就像“灌篮高手”,“热血高校”,这些漫画对不良少年的描写也许夸张了些,但却又那么真实。校园霸凌天天有,天天有不良少年在校门口拦截要钱。要么被欺负要么欺负别人… 没有人“罩着”,生活是很难混的。还好我从小就在有老师“重点罩”着的重点班,痞子们也一般懒的来找我们班人的麻烦。即使这样,也出现过出冲突被痞子学生围堵校门口,最后班主任带着大家聚团一起回家的经历。可想而知非重点班的同学是怎样的生活… 而我相信这绝对不是我们学校的个例。
美国的校园霸凌也不是没有,不过就我观察到的情况,好非常多。比如我女儿经常在学校打同学就被老师ping了好几次 ╮( ̄▽ ̄"")╭   (孩子不好教啊… 怕她被欺负告诉她被欺负要勇于反抗,貌似这个思想灌输的有些过了)
其他吃穿美国是劣势(贵还难吃,不过混的久了找到几个中餐馆还不错),住是优势(带后院的大house住着是舒服)
人际关系其实无所谓,我本来就是不喜欢上赶着跟什么人混熟的性格,比较冷,就喜欢呆着。你懒得理我,那我也懒得理你 —_— 文化的不同所以我也懒得和老外做什么深入交流,朋友有几个知心的就够了。所以文化不同也不是什么问题,歧视什么的其实哪里都有,毕竟咱是中国的“中国省”出身,在北京上大学,大一做家教的时候,中介让我说自己是河北省的,原因是“哎呀,你懂的”,这对第一次出省的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然而我不懂… 在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忙户口迁移问题的时候,我想“户口这辈子不会换的”。
但是还是想让孩子了解中国的文化,谦逊有礼,俊逸潇洒,最好能取两国文化之长。克服歧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要歧视自己,孙悟空比蜘蛛侠帅气,剑仙比美队潇洒,为自己的皮肤和黑瞳黑发而自豪的时候,人才会光彩万丈。
父母的问题也是想回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来之前本来只是想着出来旅游几年… 然后回国。 不过西雅图的各种自然人文环境,还是比较切合家里的情况和夫妻2人的性格。很多事情比如孩子安全问题都比较放心,就变成了感觉呆着也挺好的… …




至于能不能的问题:
当然能了,因为我很牛B呀!
善战而欲寡,无敌也!
( ^ω^ )
5#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3:03 发帖IP地址来自
坐标西雅图,不想。
在这里,work life balance是一件可以公开说的事,每个软件工程师都会根据分配的任务计算压力值,每个人压力值都不能超过既定阈值。公司不鼓励加班,入职训练时就有一项是业余时间尽量不要给别人发邮件。如果在八小时之外加班(on call)会获得三倍工资。PM们制定需求时会反复考虑,软件工程师们也都很高产,几个人一年就能够做出一个高质量的新产品。公开透明的级别制,没有人划水摸鱼,而且大家都相当聪明,讨论时省下好多事。
还有呀,面试的时候不会问家庭背景,不会问已婚未婚啥时候要孩子,大家都是凭本事,没有人靠关系。
如果回国呀,我上哪去找这种公司呢。
6#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3:04 发帖IP地址来自
湾区软件工程师,工作时间一年半年
想不想回国?想
为什么想?
每次回去过得多爽啊!吃得爽,玩得爽,要好的朋友大多也在中国,文化哪还需要融入,k歌烤串啤酒走起啊!签证身份问题更没有啦,哪会有人担心身份有问题赶出中国。公共交通,外卖,快递各种服务,总之各种爽。每次有回国的朋友看看人家的朋友圈,羡慕啊
能不能回国?当然能,就我认识的这帮人,积极上进又这么聪明,回国发展也差不了
最近三四年内会不会回国?不会
那以后会不会回国?应该会,不过得先看看国内的情况
看什么情况?主要是三点:
1)996的问题:在google其实每天工作8小时都不到。大多数身边的朋友分两种:单身年轻人大多数是9点半到10点到公司吃个早饭,中午一个小时吃个午饭,下午吃个6点半,吃饭前一个小时去健身或者各种其他的课,比如舞蹈课之类的也不少;有家室的来的早一点,但一般5点多就走了。之前在ebay工作时间更少一些,基本都是9点半到10点到公司吃个早饭,前面都一样,但是大家5点左右就都走了,毕竟没有晚饭,不走的也是在跟同事玩游戏,加班的人很少。当时ebay的组里面同事们特别喜欢玩Carrom,每天5点必会叫大家一起来玩,不想玩的5点就走了。当然也有加班重的公司,但是大家是有的选择的呀,工资较高且不怎么加班的公司太多了。这个工作时间和工资跟国内的工作时间和工资一比,一样是程序员,为什么要现在回国做个总是加班的程序员?回国其实也不是不能适应加班,回国的朋友说跟我说:“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如果身边人都996,很快就会适应996的生活。“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放弃现在的生活,去适应没有work life balance的生活?
2)房价问题:身边的程序员如果回国,看得上眼的公司基本都是在北上广深杭这些房价跟工资比相差悬殊极大的地方。如果不是这些城市的本地人,买房压力很大。大家都吐槽湾区房价高。湾区房价高不高?高。有多高?就跟北京上海差不多吧。房价跟北京差不多,工资呢?如果做程序员的话,大多是match不了的吧。如果国内工作两三年程序员能挣七十万人民币一年算是很多了吧,换成美元也就十万美元。年薪十万在湾区都不好意思讲吧。你要说一年十万刀不靠父母,几年之内肯定不会计划在湾区买房。同一个价格难道去北京就买得起了?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回国突然就能接受上下班一个小时了,而且贷款+家里资助也接受了。在湾区自己开车,很少有人能接受开车一小时上班的,大家都想在半小时之内上班高峰也能到公司的地方买房。
3)回去有没有适合岗位的问题:工作几年之后,回去不做管理层,对于大多数技术人员天花板是蛮低的。回去能转管理的概率多大就成问题了。google很多6级的技术人员可以不做管理,想升7级确实很难。但对于我这个低level的渣渣,天花板最近七八年大概是到不了的。
既然三四年内不会回去,那就要面对题主提出的问题
  • 在湾区的单身人士如何解决个人问题?
其实googler还是很能玩的,不仅自己能玩,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公司的妹子也来玩。不过这事儿首先看脸,其次看内在性格三观之类的,再就是看找另一半的标准高低。
  • 是否买得起房?
刚刚也分析过了,回国,去北上广深杭、不靠家里、同等上下班路上时间的前提下,极大可能是更买不起。在湾区工作了四五年,贷款买房,住的还比国内好,自己住主卧,把几个次卧租出去的情况也很多。后来有钱了再买一套或者remodel一下又跟新的一样。
  • 对湾区的生存环境是否满意?
我是满意的。我本来就不喜欢酒吧夜店之类的地方,周末跟几个朋友家上几个新认识的朋友打打桌游,看看电影,各处自然风景还可以的地方hiking一下,偶尔去k个歌玩个室内游戏,想学习新的技能可以去学学乐器,舞蹈,画画都行,还可以去上上网课充充电,参加些线下的会议,碰上吴恩达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这不是很惬意嘛。宅在家玩游戏看视频的就不提了,反正在哪儿都一样,看YouTube还不用翻墙。湾区吃的其实还行啦,虽然跟国内比不了,跟NYC,LA也比不了,但是谁也不是天天大鱼大肉啊。我一般吃的比较健康,平时在食堂就是一两种肉类,来点杂粮作主食,用醋拌个沙拉(跟国内拍黄瓜凉拌白菜味道不是差不多么,山东人表示好多蔬菜在国内也常常生吃啊)。周末一般跟朋友出去吃,基本上是粤菜川菜湘菜火锅什么的。湾区的日餐韩餐真的不错啊,既然人在湾区跟日本比日餐,跟中国比中餐的事儿咱不干。
  • 长居美国如何考虑父母的养老、子女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是很能影响以后会不会回去的问题。
父母养老问题:虽然我爸妈总说:“你们这一代,养老指望不上,就算回国了也不会在咱身边儿呆着的。我们几个老友找个养老院多好。”而且总跟我爸的老伙计们说什么时候一起开个养老院之类的。当然,我们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但是对我而言,想多陪陪父母,也是这也是以后想回国的主要原因。不过,真的回国之后呢,其实也就是一年顶多回去个两三次吧,一年在家的时间也超不过三个周。天数上跟现在在美国差不多,只不过现在一年就回去一次,一次三周。如果回国了,把我爸妈接到我回国所在的城市,想必是不可能有他们现在的生活更惬意。父母的朋友,生活的圈子,在当地的生活水准,把他们接到北上广深杭之后,我都不可能让他们在这三个方面过得更好。
子女身份认同的问题:希望子女能受到中国的教育,在三观成熟之后出国接触不同的文化,所以以后大概率会回国的。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化。说起四五千年的文明史,无所不有,就这时间跨度就够让人自豪的了。
  • 签证是否对你回国造成了不便?
是的,肯定不方便,但是不能成为回国的理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000
帖子:40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