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性弱点经常被别有用心地利用?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0:45   3680230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KnowYourself  5级知名 | 2018-9-24 00:45:04 发帖IP地址来自

爱听故事。

是的,爱听故事也会被别人利用。有时候我们爱听故事,是因为那些编造出来的故事听起来比真实更加美好。而说谎大师们恰恰会利用这一点,他们彬彬有礼,举止自然,用精心编造的故事来打动我们。实际上,爱听故事这一点背后可能包含了人的几项特点:人对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的诉求,对逻辑清晰细节清楚的表达更加敏感等。而这些特点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条软肋。

举个例子,爱上“渣男/渣女”的故事,生活中很常见。在感情结束时,受伤害的一方往往会说“我早就应该知道的,可我竟然一次一次相信了ta。”但是有的人还会在恶劣的对待你之后,告诉你Ta曾经受过的创伤,或者,身不由己的处境。这个时候,如果他把故事编得完整,你相信的概率也会增大,甚至会反复上当。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欺骗,不仅仅适用于亲密关系。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所留心,你应该已经注意到,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故事——比如,“好产品要和创业者一样会讲故事”。它们当中有一些是货真价实、情真意切的。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只是为了赚取你的眼泪。讲故事的人就是抓住了听众对于故事的偏爱,才能编制出这一个个甜蜜的陷阱。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爱听故事而被欺骗?

杰罗姆·布鲁纳(心理学教授,对认知学习理论有重大贡献),在他的书“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考/说话方式:提议式(propositional)的和叙述式(narrative )。提议式的思考/说话显得正式,是富于逻辑性的。而叙述式的发言就截然相反。它是具体的、富于意向的、有着私人性的说服力,同时是情绪化的。叙述式的思考/说话往往十分有力量。

布鲁纳说,事实上,叙述式的思考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逻辑式、系统化的思考。当一个事实性的陈述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仍然会想要检验它的真实性;但但一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振奋,我们往往假设它就是真的。

与想象中不同,一个故事越极端,它反而会越成功。当情绪变得激烈,共情力也会被极大地调动,我们变得乐于付出。当我们接受那些极端的片段时,“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就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我们在同一段时间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分配到多个任务上,就好像当我们极度饥饿、口渴,或者着急要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再思考任何其他的问题。同理,当一个故事足够精彩、唤起的情绪足够极端时,我们会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从而无暇分辨那些可疑之处

我们容易相信故事还因为,当你已经深陷其中,就可能会主动回避那些不确定的部分,为此,我们不仅不会理性思考,反而还会给整件事中不和谐的小细节找各种理由,从而来回避面对“这是个谎言”的事实。

因此,当我们已经深信这个正在聆听的故事,当一些微小的不确定性或者是不和谐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下意识地去反驳,并且主动收集各种信息,来给这些空白填上我们自己的看法。除非我们先前假想的情况得到否定,或者整个故事被证明是假的,不然,这些我们填补的细节会一直存在。这是因为,比起损失一整个故事的真实性来说,维护这个故事并填补细节,可以使我们暂时性的损失更少;选择相信的成本更低。(这也是为什么好姑娘会在爱上人渣后,一再相信对方的原因。)


什么样的故事最有欺骗性?

心理学家 Melanie Green 和 Timothy Brock 曾经研究过“叙事的说服力”这一课题。他们发现,一个故事越是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它的世界中,我们越有可能相信它是真的——即便有时很多故事的细节并不严谨。一个私人化(关于讲述者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种其它形式的故事都更有说服力,尤其是那些充满了情绪的私人故事。当叙述者饱含情绪地和我们分享ta的悲惨往事时,我们会天然地发出惊呼“天啊怎么会这么惨”,然后迅速相信这个人。

一个富有欺骗性的故事提供了足够的细节。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懂得利用故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历史学家Yuval Harari的研究表明,在早期宗教中,统治者便发现具象化细节化是非常有效的传播理念的方式。比如,一个“英勇的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的故事,就能使更多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建立起对彼此的认知与信任。

要打造一个好故事,离不开动人的细节。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富有细节信息的故事,我们会记得更牢。斯坦福大学的Jennifer Aaker教授的实验结果显示,比起单单听到事实来说,在听一个具有丰富细节的故事时,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忆效率大概是事实的22倍左右。

因此,如果我想要令人远离一个地方,相比宽泛地描述 “那棵树旁边有一只危险的动物,所以不要靠近”,更好的办法是说“就在上个星期,我的堂哥被一只凶恶可怕、匍匐在那里的怪兽吃掉了,所以千万不要过去”,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会很快令人信以为真。

说谎大师的故事里总有着丰富的细节。在18世纪,苏格兰军人Gregor MacGregor在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回到英格兰。他虚构了一个位于中美洲、名叫Poyais的岛国,说那里是一片新开发的殖民地,自己已经成为领土的主人。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国家的存在,他真的制订了一部宪法,宪法中的条款都有模有样,并用一个西班牙语词汇 Cazique 给自己安了一个头衔,意为那个国家的管理者;他编造了一本那个国家的投资/旅游指南,其中图文并茂,描绘了岛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投资机会,从而吸引不少投资者和殖民者想要前往这个岛国。为了让这些生意显得合情合理,他还印制了“Poyais银行”发行的精美购地证明,用来交换投资者们给他的英镑。载着250多名投资者的船出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死在了路上,只有不到50个人在发现骗局后,历经艰险回到英国。在他们回来之前,Gregor MacGregor早就逃之夭夭。

一个富有欺骗性的故事能满足我们对于情感的需求。

曲折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唤起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在看电影、小说的时候,会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而大笑、时而流泪。Dan Johnson的实验证明,仅仅是在阅读了15分钟的虚构作品后,参与者就更容易做出带有偏见的判断,同时也更容易有帮助他人的举动;而即便是那些最冷漠的人,在读小说后也会产生一些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

而通常来说,一个故事的描述越富有感情,我们就越会不自觉地变得情绪化。当我们沉浸在其中,就会有选择性地倾向于相信这个故事,而不是运用自己平常的逻辑对其进行检验。这是因为,在阅读或者聆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自身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这个角色中。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我们对戏剧中每一个角色的识别都是通过对角色的情绪共鸣所实现的。现代的神经科学为这种理论提供了依据,证明听故事可以同时影响我们的左右两侧的大脑,特别是影响右侧的大脑对于情绪的掌控模块,使我们更容易共情。

因此,当故事激发了我们的情绪,无论是喜悦还是伤痛,让我们在潜意识中有一种被代入这个角色之中的感觉,即使我们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潜移默化之间,我们的行为已经被情绪所影响了。如同前文曾经提过的一样,越是凄惨的故事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也更让我们更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悲伤的故事可以引发更深的同情与自我代入。

2013年,一个女孩就利用这一点,制造了一起震惊爱尔兰的事件。10月的一天,女孩无助地站在都柏林的市中心,她很瘦弱,看起来非常惊慌,像在被什么人追赶着一样。她不会说英文,也无法描述自己为什么到了这里,只是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遭遇:一张是瘦弱的她被一架飞机装着飞往爱尔兰;另一张是她躺在床上,被很多个男人包围着。

大家觉得,她可能是人口贩卖和性虐待的受害者。爱尔兰政府警方花了两千多个工时,25万欧元,挨家挨户地盘查、审阅录像、检查失踪人员名单,还是一无所获。一个月后,尽管女孩拒绝拍照,无计可施的警方还是在电视、报纸上公布了女孩的照片。仅仅10个小时,警察就接到了电话,事实浮出水面。

Samantha Azzopardi已经25岁,并非她所声称的14岁,是澳大利亚一对中产夫妇的女儿。她有40多个化名,犯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几岁。在多次检查证明她并不弱智,也没有精神疾病后,Samantha被送回了澳大利亚,并被警告远离爱尔兰。

在这个案件里,Samantha编造了一个女孩受害的可怜故事,从一开始就引发了人们的同情,没有人会怀疑一个可怜的、被贩卖到爱尔兰的小女孩,医院里的护士们甚至都纷纷为她那些画作而落泪。

一个富有欺骗性的故事拥有一条戏剧化的主线。

除了细节与悲情,大多数的好故事都会有一个戏剧性的主线,毕竟一个故事如果缺乏戏剧性,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它。翻阅二十四史你会发现,皇帝出生时总是天有异象,房间充满异香。朝鲜历史中,也将金正日描述为一个在长白山密营中出生的英雄,与朝鲜传说中的先祖“檀君”的出生地一致。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名出生于捷克的说谎大师Victor Lustig,他富有魅力,精通多种语言,运用戏剧性的描述甚至把埃菲尔铁塔给“卖”了。

▲ “卖”掉埃菲尔铁塔的Victor Lustig

1925年,Lustig在报纸上读到埃菲尔铁塔维护费用高昂的消息,发现了可乘之机。他乔装成政府工作人员,将6名金属废品收购商带到埃菲尔铁塔上面观光,在高级酒店里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告诉他们法国政府其实无力再继续维护铁塔的运营,已经准备将其拆除,卖掉这些废钢材;只是害怕巴黎市民知道后会引发抗议,因此只能暗中行动。

一名收购商相信了这个故事,决定出巨额资金买下,但收购商的妻子产生了怀疑。于是,Lustig特意把商人的妻子约出来吃饭,声泪俱下地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自己虽然是法国政府的邮电部副部长,但却一直没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次的交易正好是一个机会,因为出售事件的把握权在他手里,这也是为什么以这样秘密的方式进行的原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能够通过暗箱操作,大捞一笔。商人的妻子终于深信不疑,将款项悉数付给了Lustig。

是的,看完之后突然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套路。但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难免觉得自己也曾被这些感情丰满、情节曲折的故事说服过。

相信这篇回答,不仅告诉了你人们如何避免因为爱听故事的软肋被人欺骗,也给你说服别人提供了一些思路。故事有时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交流手段,比如当你与父母交流时,不愿意发生冲突,不妨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你要表达的主题。

以上。

原文发表于:我们为何一再相信对方的谎言?| 说谎大师的心理学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3#
红盾局长克里斯  2级吧友 | 2018-9-24 00:45:06 发帖IP地址来自
4#
沧海  4级常客 | 2018-9-24 00:45:07 发帖IP地址来自

1。

我天天吭哧吭哧写文章,阅读量那么低。

在头条和知乎上,看别人的文章,动辄几万阅读。

很好奇如何写的,打开一看,这是什么?狗屁不通。

有的一句话,几千赞。这对比,让我很受伤。

认识一个大V,我与他探讨。

问:为什么我焦思竭虑的一片文章,比不上别人的几句话?

答:首先人家起步早,如今已是大V,有粉丝基础。

认识的都是大V,互相点赞阅读就上去了。

其次他们明白用户的G点。把爆力,性,明星,巧妙的结合,而不显山漏水。

他们更明白,不写真的干货。写的内容,要让你感觉是干货,感觉学到了东西。

至于真的是不是干货,那不重要。


2。

我擦,原来还能这么玩,原来人们还是喜欢看这些内容。

细思之下,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之前一篇文章,无意中描述了恐怖杀人的事,阅读量确实很高。

我的文章免费没人看,很多人不知道,我的文章,很多是我付费听到的,我又写成文章。

而付费知识却很火,现在正是知识付费的机遇。知识消费,收费课程是潮流。

你看看近几年出现的,知识付费平台有多少,就知道了。得到,分答,知识星球,知乎,新浪问答等等太多了。

收费课程更是满天飞,收费课程主要以成长,学习,职场,创业方法,捞篇们,高端人脉群等。


3。

那么一个课程,如何才能卖出去?

第一:主讲人 头衔得牛,CEO,总监,总裁,专家,大V,大咖,大牛等等都可以。

他们并不需要真的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只要人们以为他们牛就行了。

第二:要有流量入口,大平台,大V等手头有资源,同时他们有权威信任,这样课程必定火爆。

如果你什么优势都没有,怎么办?

编故事,日入过千,月入过万,上耍女神,下艹小姐。

你帮他描绘个梦,那他就会成为信徒,奉上自己的钱包,


4。

知识付费,固然很多人学到了东西,这不能一刀切。

但多数目标客户,都是没主见的,上进焦虑的人,幻想一夜曝富的人。

你以为买别人的课,就能复制别人的人生,就能找到一条,简单高校的致富之路。

事实上,只会让你变成月入5千到年入五万。

其实这种课,和健身房卖会员卡,健身卡,运作思路一样。

你以为办了健身卡,明年自己就是林志玲,能成为白富美。

只为了让你暗示自己在进步,给你个幻想。

课程同样也是,为了缓解你无处不在的焦虑,让你有心理的安慰,心理自我疏导,以为自己在提高。

就像我的这篇文章,有人看到了趋势,有人看到了方法,有人看到骗术。

有人感到恶心,有人感到有趣,有人感到有用。

5#
詹姆斯艾伦  3级会员 | 2018-9-24 00:45:0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家附近有两个卖菜的老板A和B。

去A那里买菜,每次老板都是说:“五块二收你五块”,“九块四收你九块。”有时候老板还会随手送你两个辣椒,一把芫荽、一根葱什么的。

去B那里买菜,老板总是说:“八块七毛六,收你八块八。”

有很多人就特别不解的问B老板,人家都是让利的,你怎么还给我们多要钱啊?

B老板一般会说:“我们卖菜的不容易啊,就靠挣这点零钱的!”

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购物体验,其实现在人谁真的在意那两三毛钱吗?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不在意。但是A和B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你花同样的钱在A老板那里买到的菜就一定比B老板那里多吗?A老板的菜一定比B老板的菜新鲜吗?我觉得都不一定,因为两家卖的菜的价格估计都不一样,现在一般人买菜也不问价格,随手拿一点,称一下,老板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而且两家的称估计称出来也不一定一样,所以差个几毛钱很正常的,也没有人会在意那几毛钱的。

但是A老板家的生意明显要比B老板家的生意好很多。A老板每天笑呵呵,估计每年挣不少钱,B老板生意不好,每天沉闷着脸,越是生意不好,他越是在意那一两毛钱,越在意生意也越不好。

B老板只盯住眼前的这一点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其实很多人都会犯类似的错误。人性的弱点中都有一种需要及时反馈的需求,我们往往喜欢干一些反馈周期短的事情,及时得到奖励的事情,而不愿意做一些反馈周期长的事情。

比如我们喜欢打游戏,在游戏中你能及时得到奖励和反馈,所以你乐此不疲,你看电视,看电影刷知乎,你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快乐的奖励,而我们不愿意学习和读书,因为学习和读书是反馈和奖励周期比较长的事情,你学习和读书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周期才能得到奖励和反馈。老板B想从每一笔生意中得到及时的金钱反馈,而老板A舍弃了这种短期的反馈选择了长远的反馈。

短周期反馈能激发人的潜能,能让人上瘾,能把人累死。短周期反馈就像游戏一样能让人沉迷其中,比如有些按工作量挣钱的工作,做的多挣得多,很多人就会拼命的干活挣钱,特别的努力,一些互联网公司老板为了激发员工的潜能,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断的加工资,不断的给你发奖金,这就是短周期反馈,有些人为了钱累到猝死也不足为奇。

长周期反馈更需要一个人能够耐得住寂寞,而且长周期反馈一般要比短周期反馈得到的更多。短周期反馈,反馈和奖励来得快也去得快,很快就消失了,奖励往往不是太多,而长周期反馈虽然来得晚,但是这种反馈和奖励却是长久的,更多更好的反馈和奖励。

人性的弱点在于人更加愿意选择短周期反馈的事情,而不愿意做长周期反馈的事情,而短周期反馈的事情往往只能得到一些小恩小惠,不会有大的前途,能够放弃短周期反馈而选择长周期反馈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将来获得比较大的成功

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能看透这一点的。所以他们会选择把别人打游戏的时间用来看书,把别人逛街购物的时间用来学习。把别人用来干短周期反馈的事情用来干一些长周期反馈的事情,时间长了这些长周期反馈事情就开始发挥作用,这些人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当然如果你能够想办法把短周期和长周期反馈的事情结合起来,用短周期反馈的事情来激励你做长周期反馈的事情,这样我觉得你可能会更容易成功一些

补充一下: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群小孩子每人发两块糖,告诉他们如果不吃掉糖的话可以得到更多糖的奖励,一开始那些小孩子都信心满满的想要得到更多的糖,但是很快好多小孩子就开始把糖给吃掉了,最后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糖。很多人看到这个实验就会呵呵一笑,其实我们很多成年人正在干着那些吃掉糖的小孩子干的事情,有什么好呵呵的。我想只有那部分得到更多糖的小孩子才有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成就。

相关阅读:

詹姆斯艾伦: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6#
蛋蛋姐  3级会员 | 2018-9-24 00:45:09 发帖IP地址来自

喝牛奶=强奸牛?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惊呆了。

PETA,一个公益的动物保护组织,利用人们对动物的爱心,做着一系列伤害动物的举动。

最近有一篇题目叫《伊能静全裸的背后:Gucci、LV明年全面弃用皮草》的文章,但是里面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里面最让读者震惊的皮草行业杀害动物的血淋淋场面,他们用铁棍猛敲头部,或者抓起尾巴,直接重摔在地上,甚至残忍杀害动物活着剥皮,让读者看得触目惊心。

然而,根据圈内人士的爆料,这个视频全部都是伪造出来的!实际上,如今业内通行的方式早就都是采取先杀后取。用一个养殖从业者的话来说:“活着剥皮多麻烦啊,不是给自己添堵吗?”而且,如果这样摔打致死,动物会极力挣扎,毛皮的质量就会很差,这样的毛皮谁会买呢?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是这就很奇怪了,如果并没有人活剥动物毛皮的话,那这个惊悚的视频是怎么来的呢?经过我一番调查,我发现事情的水很深。微博上有人爆料,这个视频出自一个动物保护组织,他们花钱让人活剥动物皮,然后拍摄视频用来污蔑皮草行业,同时给自己募集资金。

动物保护组织?竟然花钱请人剥动物的皮?这是哪门子的动物保护组织?看到微博之后,我迅速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德国法院还曾因此起诉他们诈骗。

而这个轰动全球的造假视频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善待动物组织PETA。

这个组织叫“善待动物组织”,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动物保护组织,但实际上,他们是一个极端的动物保护组织。啥叫极端呢?就是不惜用造谣、恐吓、抢劫等方式来推行动物保护,甚至不惜违法。皮草行业的视频只是其中之一,曾有网友吐槽PETA的造谣功力和下面的网友自制图是类似的:

PETA宣传自己是公益的动物保护组织,但是实际上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动物保护”根本就是伪善!他们竟然一边号召善待动物,一边自己杀害动物!他们一边乱用大家的捐款,一边偷抢居民的宠物。他们甚至会为了博人眼球,去侮辱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去攻击、破坏生物实验室,可谓毫无下限虚伪之至。事情是这样的,PETA最早是在美国兴起,当时他们就打着“救助动物”的名义从各种养殖场、屠宰场里把动物抢走,从老百姓的房子里把宠物偷走,甚至连盲人的导盲犬都不放过,因为他们认为盲人是在奴役导盲犬。

PETA抢走杀死的狗狗

然而,抢劫、偷窃之后还没完,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PETA偷走这么多动物,他们都怎么照顾它们的呢?答案是PETA会把他们亲手杀掉!

因为没有能力照顾这些动物,PETA会在抢、偷完这些动物后再把它们杀死。2005年,有两名PETA的员工被警察发现在晚上偷偷倾倒动物的尸体,他们把动物的尸体装在塑料袋里。

警察介入调查后,从他们所谓的收容所里找到了更多动物的尸体。事情进一步扩大,警察发现PETA从各种渠道抢来偷来的动物,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被他们自己杀了。

根据警方调查的资料显示从1998年开始到2013年,每年他们“解救”的动物死亡率都在90%左右。PETA总共“解救”了35833只动物,其中的31190只都被他们杀了。

而对于他们这种行为,他们认为很合理,是“正确而善良的”,在PETA的美国网站上,他们对此的官方解释是:安乐死这些动物是因为无法为这么多动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还不如把它们安乐死了一了百了。事实上根据兽医的分析,这些小动物都是健康的,非常适合领养,他们完全可以让民众来他们这里,领养这些小动物。但他们偏偏要杀死它们,他们甚至说:“人道毁灭是对被遗弃宠物最仁慈的处置方式。”

WTF?别人杀死就是残忍杀害,你们就是正确而善良?每年爱心人士给PETA的捐款有3000多万美元,这么多的钱都照顾不好这些动物? 你们都拿钱去做什么了?再说了,给他们安乐死,就是你们标榜的“善待动物”?你又不是小猫小狗,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安乐死?这些小猫小狗只想安乐,不想死,谢谢!

然而,疯狂杀动物也仅仅是善待动物组织,众多反人类行为的其中之一而已。善待动物组织在全球有300多万的支持者,他们干过无数毫无下限的事情让人啼笑皆非。在2012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时,PETA在新浪发过这么一条微博:

这条微博引怒了无数的中国人,合着南京大屠杀的罹难中国人在你眼里就都是猪?在那条微博下面

大家的回复都是这样的:

他们的奇葩脑回路不止于此,PETA制作了给小朋友看的漫画,其中把妈妈的形象画成了杀人魔,还用超大字体写出“你妈妈屠杀动物”,以及“问问你妈妈为了她的大衣杀害了多少动物”。

这种漫画真的适合给小孩子看吗?不会变成童年阴影吗?如果他们只是恶心人,我也就忍了,但是PETA得寸进尺,他们认为人类的一切肉食都有着不可原谅的原罪,包括鸡蛋牛奶这类副产品PETA认为,因为奶牛出生后就会被人工授精准备产奶,所以牛奶=强奸,他们把牛奶称为“装在盒子里的残暴和强奸”,喝牛奶=支持强奸。为此他们专门做了一个“公益广告”,号召大家不要喝牛奶。那不喝牛奶我们喝什么呢?PETA建议大家都喝啤酒或者人奶。

为此他们建议牛奶冰淇淋不要做了,都做人奶冰淇淋。

一切动物实验他们都反对,包括意义重大的医学实验,他们甚至说就算动物实验能找到治疗艾滋病的方法,我们也不支持。

在他们眼里艾滋病人的命还不如动物的命。既然不用动物实验,要拿什么做实验呢?PETA提倡用人体做实验。PETA曾邀请一位表演艺术家,在伦敦Lush摄政街店的橱窗做了一个10个小时的人体实验表演。

这其中包括被迫进食或吞下化学药剂测试眼睛刺激度和2个含盐剂注射等等。嗯,我觉得在PETA眼里可能动物就是比人金贵吧,人类应该围着动物转。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现实中他们瞎搅合也就罢了,虚拟的世界他们也要管!宠物小精灵游戏大家都知道的,风靡全球无人不知。

然而,PETA认为宠物小精灵把小精灵装在精灵球里,就跟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是一样的,这是彻彻底底的虐待!你们竟然美化这种虐待活动?于是,为了反对宠物小精灵,他们专门出了一个山寨版的游戏,主要内容就是让小精灵对训练师进行复仇。

除了宠物小精灵,连马里奥也逃不过他们的魔爪。马里奥游戏中,马里奥可以变身成萌萌的浣熊,然后获得新的能力。然而,PETA却表示马里奥穿的这身浣熊装不就是浣熊的皮吗?你这是在鼓励大家使用皮草!居心叵测!还有,马里奥天天踢乌龟玩儿,乌龟那么可爱,怎么能踢它?马里奥就是动物虐待狂!

于是,他们又山寨了一个游戏,玩家要操纵浣熊从马里奥身上夺回自己的皮。

你们真是闲的,你有开发游戏的钱,为什么不拿去给小猫小狗买个窝?

说到动物保护我第一个赞同。只不过,这和极端的动物保护是两回事。我觉得,在获取我们必要的

食物、副产品之外,如果能尽量减少动物们的痛苦那是最好不过。但是绝不应该采用PETA的这种方式一味站在动物的立场上否定人类所做的一切。这些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们的所作所为跟恐怖分子仅有一步之遥。真要圣母心泛滥,完全按照PETA说的做,我们人类大概就只能去死了。

因此,关爱动物、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但不要被一些别用用心的组织利用,这样只会助纣为虐!



参考资料

网站“PETA Kill Animals”的相关证据,链接:petakillsanimals.com/
观察者网《国际动物权利组织“动物解放阵线” 据杀人仅一步之遥》
知乎匿名用户在“如何看待亚洲善待动物组织在清华大学某食堂的‘行为艺术?’”问题下的回答
7#
唐萌  1级新秀 | 2018-9-24 00:45:1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上帝喜欢掷骰子吗?

我想是的。

上帝造人时,赐予了人类正直、勇敢、善良、真诚等优点,也埋下了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等弱点。

当人类来到世间,就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赌桌上,每种性格对着骰子的一个点数。于是,每个人都因自己的个性,在一盘盘赌大赌小的博弈中,赢得了筹码,或者输得一无所有。


一、虚荣

为什么天价车牌号、天价手机号层出不穷?

为什么健身房、艺术馆里频频出现自拍党?

为什么约会有异性存在时,服务员小费都能多收不少?

人活着,无非为了面子和里子。里子不容易显山露水,面子上就要下足功夫。

如今土豪满大街,为了和凡夫俗子区隔开来,总得有点与众不同的。

平民穿国货,土豪追洋货。等平民穿上H&M,Zara,土豪就穿范思哲、PRADA。若哪天平民也有了奢侈品,土豪就得追求限量定制版、纯手工定制版、纯手工大师定制版、纯手工圣斗士定制版……

当然,虚荣心从不是土豪专享,平民在细节之处也有体现。

腾讯长期以往的盈利模式,就是利用虚荣心这一人之共性。

早期腾讯设立了QQ会员、各种黄钻绿钻,让人们在虚拟社交平台上,也有了和现实一样的等级外貌差异。

后来腾讯转攻游戏业务,一时间,“黄金AK”堪比倚天屠龙,在“穿越火线”中笑傲江湖;全套皮肤之于LOL,更甚七老婆之于韦小宝,一任群芳妒。

但另一方面,虚荣促进了文艺复兴,虚荣催化了艺术繁荣。如果孔雀不虚荣,那么和感恩节的火鸡有什么区别呢?


二、 贪婪

公元前,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

转眼千年,马云却验证了,给他一批优惠券,他能撬动单日1207亿的销售额。

其实广大单身男青年真该感谢马教主,把本是一群光棍痛苦的节日,转移成一群已婚男子的痛苦。

航母级企业阿里,引爆了双十一这枚核弹,成功激发了千千万万剁手党的购物欲。

探究疯狂的背后原因,不难发现:我实际需要什么?和我想买什么?始终是天差地别的两个概念。几乎类似于妹子觉得需要男朋友了,和妹子要找吴彦祖当男朋友一样。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说过:“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本身诸如团购、秒杀、限时打折、积分换购、试用申请、买一送一、一元购、满减优惠券等销售模式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参与者一旦刹不住车,就容易被毁灭。


三、色欲

如今“共享模式”很火,之于创业江湖,一如《辟邪剑谱》,人人谈而论之,Airbnb、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皆有深掘共享经济的概念。

不过早年,因涉黄忍痛自宫的快播,才算得上玩转共享模式的武林高手。其将种子撒遍天下宅男有网之处,引得无数好汉尽折腰。

如果快播大神还在,还会出现某某门爆出,宅男们备好纸巾,结果发现下了一天葫芦娃的惨案吗?

人的色欲,甚至左右了一个个行业的发展路径。

主动添加你微信的诈骗犯,十有八九用的是网红美女的头像。

页游的广告页面,多用袒胸露乳、撒娇卖嗲的妹子为卖点,用“我不断地洗澡,油腻的师姐在哪里”的挑逗台词,吸引用户注册游戏。

再比如一些直播网红,为了更多打赏,多多少少放点“料”,给受众一些意淫空间。

哪怕走简洁风的微信,早期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也主推了”摇一摇“、”附近的人“等“诱导约炮型”功能。

难怪不少行业前辈说,VR视频哪天普及化了,十有八九是从色情行业起家。

好色是社交的源动力之一。如果不是,那小马哥当年推广QQ时,何必扮成女孩子陪聊,增加用户活跃量呢?

毕竟,读书,明礼是需要花心思的,而食色无边,YY意淫,都是本能。


四、八卦

虽然黑微博的产品体验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但今年其利润的大幅提升,又不得不归功于普罗大众的八卦心。

君不见,小鲜肉的微博评论动辄十余万,明星夫妇离婚消息转发可达数百万,粉丝给鹿晗硬生生开辟了微博最多评论(1314万+)的吉尼斯记录。

你未必会记得父母的生日,却有兴趣通过八卦新闻网了解偶像的吃喝拉撒。

你未必会关心川普竞选成功后的国际局势,却对公众号爆料的他的漂亮女儿、几任模特妻子感兴趣。

你未必会在意神舟十一号上天,但却饶有兴致地翻阅现男友的前女友的所有微博内容。

记者创造了新闻稿,八卦创造了浏览量。


五、恐惧

联想到魏则西事件后,评价国内某搜索公司的话术:如果给你一个按钮,按一下,你会得到50万,但是代价是有一个陌生人会死去。你会按吗?那家公司按了。

人对命运的不定性会有种本能的恐惧,尤其值生死存亡之际,病急乱投医,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除此之外,还有些处于低谷期,或者命运十字路口的人,也容易相信打着周易玄学旗号的江湖骗子,或者网上自动生成的星座运势分析。

掌握命运的钥匙一直在自己手上。何必硬是把八字分析的普遍真理,往自己身上套,一遍遍给自己强化认知。然后一面觉得好准,一边给提供者贡献着钱财。


六、懒惰

光凭想法是无法改变现状的,但很多人说出一个志向,就会觉得美梦已经成真。

比如你梦想变型男,那么你可能先在营销号上收藏文章《型男必看秋冬十大穿衣造型》、《三十天教你搭讪术》、《十五天炼出魔鬼腹肌》,再兴致勃勃地办张健身卡,游泳卡,晚上看部励志电影。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这种浮在表面的“我已经行动”的努力,除了给商家提供钞票和贡献流量,并没有什么卵用。

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往往利用了这种心理,聚合某些有共同追求的用户,来制造一种“我通过了这个产品实现我的梦想”的假想。比如健身类的Keep、学习类的网易云课堂。(从产品价值来说,这类APP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很多人懒得学习,倒是挺有心思给外界展现一种我很努力的模样。


====================================================

弱弱推荐下自己,更多财经知识,可关注个人公号:唐说财经(ID:T-Speak),一个自娱自乐的财经号。^_^

8#
落萧  4级常客 | 2018-9-24 00:45:11 发帖IP地址来自
人性有太多明显的弱点,有人善于利用,有人不耻利用

为什么那么多男人留恋夜总会,因为夜总会小姐说的都是你爱听的,家里的糟糠之妻并不会捧着你

那么多叛逆少年被所谓的大哥带上了邪路,因为爸妈总是要求你

年迈的父母相信外面的骗子不相信儿女,因为儿女总是干涉你

出轨的男女爱上在野党讨厌执政党,因为伴侣总是挑剔你

多少名将肝脑涂地只为了报答知遇之恩

小时候就知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大了终于明白人心不是深情换来的,是套路来的

从小被家人否定的人会因为得到肯定而付出真心,童年不幸的人长大了会对同样童年不幸的人无条件的付出,做坏事的人会和同样的人惺惺相惜,一丘之貉,这样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人性的弱点就是那么明显,因为他们太饿了,需求都写在身上,只要对你有所图的人都可以轻易的利用,只有家人爱人不耻做这种事,希望以真正对你好的方式对待你,而不是欺骗造梦画饼

只可惜
百无一用是深情,自古套路得人心
9#
十一月末君  1级新秀 | 2018-9-24 00:45:12 发帖IP地址来自

正好我前段时间看完了某本超级有趣的同人小说(对就是我安利过无数次的《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记下了大量词汇,打算仔细学习一下,不少就是和这道题相关的,所以我列出来分享,并增强自己的记忆……



本答案又称《吃我大<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安利啦!》

(小说已经完结,地址见:目录 翻译者还很好心地整理了电子文档)


(再再再再次感谢翻译了这本同人的「王婆的一千零一夜」、「潜水艇君」,我引用的小说文字全出于了不起的原作者「埃利泽·尤德科夫斯基和他们之手。)

(原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器智能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人工智能“奇点”研究所的创立者……是不是超酷,我刚刚百度的。)


—————————————正文———————————————



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说你去上班,看见你的同事正在踢桌子出气。你会想,‘这人怎么这么暴躁。’而你的同事却在回想上班的路上有人是如何把他撞到墙上,还对他大吼大叫。在他看来,无论谁碰见这种事都会生气的。“我们在观察其他人的时候,喜欢用性格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但是在反观自身的时候,却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环境决定的。每个人的故事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是我们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却看不到他们身后的所有历史。“我们只在某一个场景下注意到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其他的场景下会怎么做。所谓基本归因误差就是说,我们倾向于用永久不变的特征来解释实际上是由环境和背景造成的行为。”


当你看见别人在干某事儿的时候,你会倾向于认为「这是他性格决定的。」

当你自己在干类似的事儿时,你会倾向于认为「这是环境影响导致的。」


很多鸡汤文不就利用了这一点吗?告诉你有些人贫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等等。这就是迎合了「基本归因误差」。


你并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情况,也许他们从小贫穷根本上不起学,拼死拼活努力赚钱后,却又因为一场大病夺去了所有……


你只会倾向于相信,他们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计划谬误理论:


当你在定计划时,你只会琢磨「我完成这件事需要多少时间」。


比如写五千字小说吧,你觉得我故事大纲都拉好了剧情都设置好了,我又一分钟能打100个字,那我三个小时怎么着都能写完吧?


你满脑子想着的都只有这件事,即使你想起「我上次写完五千字花了足足六小时」的事实,也会认为「啊,那是因为刚好有人打电话跟我聊天」、「因为我突然卡壳了」、「那天状态不是特别好」,你会把它们都归类为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这类外部因素已经出现过了,而且显然会一直存在。所以理论上你应该多留点时间来搞定这五千字。


但我们订立计划时却会下意识地无视掉这些外部因素,只一心想着工作本身,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我只要三小时就能干完五千字!」啦~


你越是特别想干完这个活儿,你就会越以为自己能飞速干完,然而残酷的事实是……


怎么利用这种弱点?我觉得市面上各种「七天速成ooo」「两小时教会你xxx」包括「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都有点擦边吧……


“这个叫做计划谬误理论,最好的纠正的办法是想想上次做类似的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也就是说,用客观而不是主观的方式来做出预计。但是当你在做一件新的事,没有历史可以借鉴的时候,你就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悲观。要悲观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实际的情况能有50%的机率比你预计的情况要好。 “事实上,悲观到比现实还差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我花了好大力气尽量让自己悲观,想象我的同学被可怕的怪物咬了,但是也许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幸存的食死徒们攻击了整个学校想抓住我。不过还好——”


回赠压力:


因为小说里没提到这个现象叫啥……我就随便按照字面意思取了。


其实大家或多或少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我就直接上原文了:


德拉科巧妙地使用了无条件的礼物引起的回赠的压力,这个技巧哈利在社会心理学的书里看到过(实验说明,如果你想请大家填写调查问卷,无条件地送给每人五美元,比提出付给每个填完的人五十美元要有效一倍)。德拉科无条件地分享了一个私人秘密,现在邀请哈利说出一个秘密作为回报……问题在于,哈利确实感到了压力。

*我巧妙地免费赠予你们这些知识,好安利你们去看《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错误例子!】


例子原文里已经提到啦,比如分享秘密这种做法,太常见了,太常见了。



确认偏差:


防御术教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道,“波特先生,你采取过多少措施调查校长的性格?”“不多,” 哈利说道。他最近才刚刚意识到……“完全不够。”“那么我要说,”奇洛教授说道,“如果你想完全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只去问他的朋友。”现在轮到哈利沉默地沿着通往霍格沃茨的土路走上一会儿了。他确实早该想到这一点了。用术语来说这叫确认偏差[1],其中一个含义是当你选择信息来源的时候,你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和你目前意见一致的信息来源。

一旦你相信了某事,你就会下意识地去注意支持这些事的证据,甚至会扭曲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多数情况下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这么做,就更加意识不到自己做的是错的了。


星座,血型,宗教,传销,鸡汤……我觉得这个根本不需要举例……



阿希从众实验:


从众这个我觉得不用解释了,人人都以为人人从众。而且这个实验还挺出名的吧……


但看到这种实验的结果还是让人心里很凉……「独立思考」实在是稀少且难得的东西。



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7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


聊过这个的太多了,所以尽管小说里好几章都以此为标题,我还是决定跳过它。



洞悉错觉

“啊,所以你没意识到分院帽给你的信息是蛇语?”防御术教授再次掐准了时机,刚好在哈利喝了一大口水来清第一次咳嗽呛住的喉咙时说出了这句话。在此刻之前,哈利没有意识到。当然,奇洛教授一说出来,事情就很明显了。对了,麦格教授甚至告诉他不要在有人能看见他的时候与蛇说话,但他以为她的意思是不要被发觉与霍格沃茨内的任何看上去像蛇的雕塑或是建筑装饰说话。双向洞悉错觉[4],他以为他理解了她,她以为他理解了她——但见鬼的怎么会——

「被洞悉错觉」:你以为别人理解你。


当你觉得「啊,被看透了」的时候,其实别人很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了解你;尤其如果你的地位相较对方低下,或者你和对方挺亲密,或者你处在一个集体环境里……你就更容易觉得「啊,这人特懂我」/「完了,我说谎被这人看穿了」/「呜哇,他看透了我的本质!」


再来一次:传销,星座,血型,鸡汤,宗教……


……这可真孤独啊。



规模迟钝(scope insensitivity):


所有的热情与英雄主义都已经渐渐消散,哈利知道会这样,但即使是按他的标准来看,这也来得颇快了一点,从他们经过第一扇金属门开始整个心理转换的过程就完成了。每一扇金属门上都有一把巨大的锁,简单朴素,没有魔法加持,连一个一年级的霍格沃茨学生都拦不住——只要还有魔杖,还有魔法的话,可那些囚徒没有。奇洛教授说过,这些金属门并不是单人牢房的门,每一扇门背后都有一道走廊和一些牢房。不知为何,这个消息反而让人好受了一些,不用想着每一扇门背后都直接对应着一个囚徒。相对的,每扇门背后也许有不止一个囚徒,分散了感情冲击;就像研究表明的那样,人们在听说需要捐款拯救一个孩子时,捐出的钱会比听说是拯救八个孩子时要多……

标英文是因为我没能搜到「规模迟钝」的相关说法,翻译的注释里是叫这个名字。好在原文对照着这个词儿,也足够说明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情况对应这道题,我第一反应是叙利亚难民儿童的那张照片………………



记忆偏差


记忆偏差有很多种因素,比如说把自己推理出的部分当作自己记忆的一部分,这个我有实际体会:

我有记录梦境的习惯。我心知肚明梦境本身是破碎不连贯的,但在我记录的时候,我常常会自己完成「推理」的工作,把它们的逻辑顺下来,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

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回头看时,却真的觉得,我就是梦见了如此逻辑连贯的梦境,而且真的可以「完整回忆起」这些梦境。


比较容易让人利用的一种是,让数人同时回忆某件事,只要稍微强势的人有记忆错误,马上会带跑其他人。

绘声绘色描述不存在的细节,也能达到干扰回忆的作用。

最妙(糟糕)的是,回忆者真的不会觉得自己在说谎,他们真的以为自己记得那些事儿。


律政剧里偶尔会出现以此类手法引导证人的情节,而我首先想到的是营销,尤其是「怀旧营销」……



认知失调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因为我犯了超,多,这类错误……


如果只是基因问题的话,哈利就死定了。但假设问题确实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最明显的答案就是邓布利多不怕死。邓布利多真的不怕死。邓布利多是真的真的相信死亡是下一场伟大的冒险。他打心底里相信,不仅仅是用来压下认知失调的托辞,不仅仅只是假装睿智。邓布利多认为死亡是自然而又规范的规律。至于那一丁点尚且在他体内徘徊的恐惧,那也得在摄魂怪重复暴露好几次,暴露很久之后,摄魂怪才能通过这个小破绽吞噬掉他。这条路哈利走不通。

某个观点或者某件事情你特别不喜欢,但是你已经做了,或者不得不做,你就会产生「失调」——不和谐感。


然后你就会想办法让它调和起来。


在原文里提到的是对于「死亡」的认知失调:人们不想死,但人们终究会死。


于是很多人为了接受「死亡」,就不得不把它解释为「这是为了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是为了让我们到另一个世界」,或者「没有死亡就无法凸显出生命的可贵」等等等等。


可推及范围太广了:


「我丈夫一直对我不好,殴打我……」

被转化为了「他一定是爱我而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自己也不好受,我没有离开他是因为我太爱他了!……其实我更需要他!」


「我做的工作很枯燥,而且工资很低,老板还特SB。」

被转化成了「我肯定能从这份工作里学到更多东西,得到更多的资历,经历磨练后肯定能有更好的前途。」


很不可思议吧!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做了个认知失调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做超级无聊的一份工作:卷线圈。


A组,他给一美元;B组,他给二十美元。


哪一组会比较喜欢这份工作?肯定是B组吧!B组拿到的钱是A组的二十倍!


然而,是A组,普遍认为这份工作更有意义。


因为他们根本拿不到合理报酬,他们只好脑补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太可怕了。


……当然,同理,可以利用上这个的还有传销,星座,血型,鸡汤,宗教……这个理论第一次被提出,就是在费斯廷格的著作《 当预言失灵 》里。


稀少性效应


在哈利被告知他不能离开这里的瞬间,这个城堡和它的土地怎么会突然变得那么狭小,那么局促,世界其余的部分怎么会突然变得那么有趣,那么重要?他在这里过了几个月都没得幽闭恐惧症,现在却变成了这样。你知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他的某一部分观察道,这只是普通的稀少性效应,就像曾经某县宣布含磷洗涤剂为非法,于是之前从未关心过这件事的人们开车跑到另一个县,屯上一堆含磷洗涤剂;调查显示他们评价说含磷洗涤剂更柔和,更有效率,甚至更容易倒出来……而要是你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在一个放在外面的玩具和一个放在孩子能绕过去的屏障背后的玩具之间做出选择,他们会忽略那个放在外面的玩具,跑去看屏障后的玩具……商人知道只要他们告诉顾客商品可能会买不到了,就可以把东西卖出去……这些在西奥迪尼的著作《影响力》里都写了,所有你感受到的这一切。禁地的草坪总是要绿些。

饥饿营销嘛hhhhhhhhhhh


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被禁掉的电影总是更好看」2333333333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又一个实验,可怕到有必要发上来。


而且它被利用的例子……相当血腥了。


哈利盯着澄澈碧蓝的天空,然后想到了米尔格拉姆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这个实验是为了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因,试着理解为什么德国市民会服从希特勒。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调查服从性,看看德国人是不是因为某些原因更倾向于服从来自权威人物的虐待命令。首先,他在美国人身上进行了一次测试版的实验,作为对照组。之后他根本用不着在德国人身上试了。实验机制:有三十个摆成一行的开关,上面的标签从“15伏特”一直上升到“450伏特”。每四个开关被标为一组。第一组的四个开关标的是“轻微电击”,第六组标的是“极强电击”,第七组上标的是“危险:剧烈电击”,而最后两个开关上只标示了“XXX”。然后有一名演员——也是实验人员中的一员——出现在了测试对象面前,假装是和他们一样看了广告,过来参加这个关于学习的实验。演员输掉了(有暗箱操作的)抽签,然后被用带子绑在了椅子上,身上还带着电极。真正的测试对象会被用电极轻微电击一下,这样他们就知道电极是在工作的。真正的测试对象被告知这个实验是在测试惩罚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而这一部分是在测试如果给予惩罚的人不同,结果是否会有不同;被绑在椅子上的人会试着记住一组单词组,每当“学生”答错一个,“老师”就要给予越来越强的电击。到了300伏特,演员会停止试着叫出答案,开始踢墙,实验人员会指示测试者将没有回答当成错误回答,然后继续。到了315伏特,敲击墙壁的声音会继续。之后便不会再有声音。如果测试对象抗拒或拒绝按下开关,保持着冷漠举止、身着灰色实验长褂的研究人员会说,“请继续”,然后是“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然后是“你继续进行是绝对必要的”,然后是“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如果第四次怂恿还没有成功,那么实验就会终止与此。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介绍过实验计划,随后询问了十四名心理学权威,在受害者停止反应之后,他们认为会有多少实验对象一路按到450伏特,按下最后两个标示着XXX符号的开关。最悲观的答案是百分之三。真正的结果是,四十人里出了二十六个。测试对象会流汗,叹息,结巴,紧张地笑,咬紧嘴唇,指甲深陷进肉。但在实验者的督促之下,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接着给予了他们认为痛苦,危险,可能会导致死亡的电击。一直到结束为止。哈利可以听见奇洛教授在他的意识中大笑;防御术教授的声音在说着诸如:哎呀,波特先生,连我都没有那么愤世嫉俗;我知道人们会为了金钱和权力背叛他们最宝贵的原则,但我还没发现原来一个严厉的眼神就够了。如果你不是专业的演化心理学家,对演化心理学进行猜测是很危险的;但在哈利读到米尔格拉姆实验时,他曾想过,像这样的情况也许在古代出现过很多次,而大部分试着违背权威的潜在先祖都死了。或者他们,至少,比那些服从者们过得要差。人们自认为是善良而道德的,但当有外力推搡时,他们脑中的开关会被猛地打开,然后像英雄似地反抗权威突然就会变得比他们想象的困难多了。就算你做得到,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可不是什么毫不费力的英雄秀。你会颤抖,你的声音会变得沙哑,你会害怕;即使如此,你也能做到反抗权威吗?随后哈利眨了眨眼;因为他的大脑刚刚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和赫敏在第一节防御术课堂上的所作所为联系到了一起,她拒绝射击同班同学,就算在权威告诉她她必须这么做之后,她颤抖了,害怕了,但还是拒绝了。这一切就发生在哈利的眼前,而他一直没有把这些事联系在一起,直到现在……哈利视线朝下,盯向火红的地平线,太阳沉得更低了,天空在褪色、变暗。即使天空的大部分还是蓝色的,那也很快会变成夜晚。金红的太阳和日落让他想起了福克斯;有那么一会儿,哈利想知道,当凤凰是不是一定要那么悲哀,啼鸣、呐喊和尖叫都无人留心。但福克斯绝不会放弃,无论死上多少次,他都会重生,因为福克斯是光与火的生物,而为阿兹卡班感到绝望是属于黑暗的,正如阿兹卡班本身属于黑暗一样。如果给你的水杯是半空半满的,那么这就是现实的模样,这就是事实,事实如此;但你还是可以选择对此作何感想,你可以为空着的那半个杯子感到绝望,也可以为存在的那半杯水感到欣喜。米尔格拉姆还尝试了这个实验的一些其它变体。在第十八个实验里,测试对象只需要向被绑在椅子上的被害者喊出测试单词,然后记下答案,与此同时,会有另外的人按按钮。受苦的表现是一样的,疯狂捶墙之后的静默是一样的;但按开关的人不是你。你只是看着这一切发生,然后对那个被折磨的人念问题。四十个测试对象中有三十七人参加到了实验结束,以标志着“XXX”符号的450伏特开关告终。如果你是奇洛教授,你也许会决定对此感到愤世嫉俗。但四十个测试对象中有三个人拒绝了一路参加到底。是赫敏们。他们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即使有防御术教授的命令,这些人也不会用简化武士咒向同班同学开火。这些人在纳粹大屠杀的过程中把吉普赛人、犹太人以及同性恋者藏在阁楼里,有时还为此丢了性命。


恶魔效应/晕轮效应:

虽然名字很酷但其实意思很简单:当你在某人身上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特别坏的品质时,你就会认为他所做的一切事儿都特别好/特别坏。


之所以叫「晕轮」,指的是「光晕」,一个亮点散开,覆盖了其它地方……



哎呀,我突然在想,我真的有必要解释怎么利用这些事儿么?随便想想都到处是例子?


菲利普·泰特洛克的实验:

“闭嘴。”男孩对空荡荡的变形术教室说,尽管没有人在这里听着。『你曾经读过菲利普·泰特洛克的实验,那实验里边让人们在神圣的价值和世俗的价值之间选择,比如说一名不得不在花费一百万美元换取一个肝脏来拯救一名五岁的孩子,或是将这一百万美元花在其他的医疗设备或是付医生的薪水上的医院管理人员。实验中的被试对象变得十分愤怒,并且想惩罚那个医院管理人员,因为他竟敢考虑这一选项。哈利·波特,你记得阅读这个吗?你记得你当时觉得这情绪有多么愚蠢吗?因为如果医疗设备和医生的工资不能同样挽救生命的话,医院或是医生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如果那肝脏要十亿英镑,而这会让医院在第二天破产的话,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付出这笔钱吗?』“闭嘴!”男孩低语。

后见之明偏差


就是所谓的马后炮、事后诸葛亮。

不过即使大家都知道马后炮可笑,成功利用马后炮制造自己英明形象并以此牟利的仍然很多……


克里奇的享乐理论


“我原本想多给你一点空间,”哈利·波特说道,“但是我读了克里奇的享乐理论[1],如何训练你内心的那只鸽子,以及微小的即时正/负反馈是如何在事实上悄悄控制着我们的绝大部分行为,所以我想到,你躲开我也许是因为看见我会让你有一些负面的联想,而我真的不希望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而无所作为,所以我从韦斯莱双胞胎那里弄来了一袋巧克力,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在你每次看见我的时候给你一颗,作为一个正反馈——”

作者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发布的写作笔记中说道:“此处引述的安德鲁·克里奇关于享乐意识的理论并非经过发表的科学。这是他在加大柏克莱的一门为数学家开设的心理学课上得到的私人研究成果。… 因为HPMOR中的文学理论认为科学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因此假定MOR中的克里奇在1987年就发表了这个成果,而哈利读到了它。”


话说给巧克力这个梗,TBBT用过类似的hhhhh……记得是Amy在遇到谢耳朵乖的时候,就给他一块巧克力作为奖赏……不过用于支撑这个桥段的理论好像是巴普洛夫训狗法……?



……


嗯,应该差不多啦,这是小说里和题目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实际上小说里有大量有意思的知识和死宅梗,随便截一章的注释:




它真的很有趣!!!!!


剧情和科普的完美结合,还用很多有意思的二次设定解释了哈利波特世界里各种神奇的东西,比如摄魂怪的本质……


剧情也真的很棒!非常好看!!!


哈利刚开始看起来会比较龙傲天,但作者其实并不赞赏,哈利懂很多知识也会慢慢学到很多东西改变很多想法,所以千万别随便下个定义说「啊,这作者是个自恋狂」然后弃书求你们了……


是的,哈利没有进格兰芬多。是的,格兰芬多刚开始看起来就是傻瓜聚集地(因为前期还很狂妄的哈利视角就是这样想的)。但是后面格兰芬多会展现出它巨大的闪光点。



“德拉科,请让我向你介绍一段话,我把它称为塔斯基的连祷。[9]它在你每次使用的时候都会改变形式。这一次是这样的:如果魔法正从世界上消失,我就要相信魔法正从世界上消失。如果魔法没有从世界上消失,我就不要相信魔法正从世界上消失。让我别对我可能会不要的信念依依不舍。如果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魔法正在消失,那么这就是我们必须相信的事实,我们必须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才能阻止它,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准备好利用剩下的时间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不相信这件事不会阻止它的发生。所以我们要问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魔法是否确实在消失,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样的话,这就是我们想要相信的。根德林的连祷:[10]事实已经客观存在了,承认它不会令它变得更糟。你懂了吗,德拉科?以后我会让你背下来。每次你在犹豫要不要相信一些实际上不是事实的信念的时候,你就对自己重复这句话。实际上,我想让你现在就说一遍。事实已经客观存在了,承认它不会令它变得更糟。说吧。”


祝福你们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呼神护卫!

10#
少年骑士brave  1级新秀 | 2018-9-24 00:45:13 发帖IP地址来自
随便说几个生活中最实用的。

1、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可以是爱情。
饥饿营销、限时抢购、限量抢购、秒杀,以及奢侈品的全球限量版;也可以用于商业。


2、急功近利,渴望一步登天
所以就有了彩票,赌场,传销等等。
下图是中国近几年彩票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除此之外,没有见过吸金这么容易的行业,既不需要研发产品,也不用费劲心绪去营销推广,不用加班,躺着就挣钱。其实道理很简单,抛出极具有诱惑的砝码,然后坐等贪婪、爱做梦的人上钩即可。


3、被蒙蔽的视角
明星们会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于大众——善良、忠贞、真诚、努力、才艺、美貌、幸福、恩爱等等,隐藏自己人性的弱点;所以大众相信他们本身即是这么完美。陈老师相机里的张柏芝阿娇、文章出轨、黄海波、吴亦凡YP等等,曝光前,他们都是公众眼里的好男人、男神女神。当大众被蒙蔽的视角打开后,便群起而攻之。人本身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面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人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很少有人通晓这些道理,有看破这一切的能力。这也包括知乎上的某些V们,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优秀,只是利用这一点蒙蔽了你的视角。


4、爱占便宜
例如,每次商场打折、促销,都会有很多人买一堆没有用的“便宜货”。
商家利用消费者这一点作营销,消费者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都是商家设的优惠套路。



5、对自己的不客观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99%人都觉得自己比50%的人聪明。














上面的文字认认真真读三遍,你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顿悟。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