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酒文化与日本清酒有什么区别和关联?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空城旧梦   2018-9-23 04:06   119452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匿名用户   | 2018-9-23 04:06:4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王梦雨  2级吧友 | 2018-9-23 04:06:50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来并不想着回答这个问题,不过看到大v @在贵州吃腊肉的高票答案之后,实在是错误百出,忍不住评论了句,结果还被举报成不友善了。当然,这错在我,因为居然想不到一个友善的词来表示这个意思「你说的玩意都XX是错的,怎么好意思发出来」这个含义。

既然不能评论,那我就下场手撕一下了。当然,我是一个酒精爱好者,平时主要是啤酒喝得多,白酒威士忌葡萄酒等等也都来者不拒,清酒在我喝过的酒里算喝得少,也就喝过几十种而已,其中不乏拿过年度金奖的顶级清酒。

首先,就是这位答主对于清酒极其无知,全篇都是硬伤。

我先从米说起,日本人称之为「清酒的酿造从稻米耕种开始」,而他是这么说的
而且酿造日本清酒所用的大米并不是历经专门的人工选择培育的品种,不像茅台、高档威士忌、高档龙舌兰酒使用的都是专门育种选育的高粱、大麦或者龙舌兰。
但凡对日本清酒有一个基础了解的人,都知道清酒用的有专门的酒米,叫做「酒造好适米」,比如优质清酒最常用的酒米是「山田锦」酒米。这种常识中的常识,不知道高票那位大v是怎么说出来上面那段话的。

普通大米用来酿酒并不是不可以,在中国传统中就有米香型白酒。但大米酿出来的酒,往往容易有浑浊物,这主要还是因为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比较多——同样的问题在小麦啤酒里也存在,因为小麦较之于一般用来酿啤酒的大麦,蛋白质含量偏高,所以小麦啤酒往往容易浑浊。同时大米里淀粉相对含量也较低,而淀粉才是酒里主要成分「酒精」的主要来源。因而,大米具有的高蛋白,低淀粉的特点、作为主食非常不错,但是用来酿酒,就成了问题。比如米香型白酒明明也是传统香型白酒,但是论起知名,跟其他几个大香型还是有一定差距(米香型的代表桂林三花真的还蛮好喝的)。

对于清酒,则发展出了两个方法解决大米高蛋白质,低淀粉含量的问题:

其一就是培养专门的酒米,比如上面的「山田锦」酒米,下面我放个山田锦的图:

(图片来自: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兵库)

对于大米来说,它的淀粉都集中在中心部分,外层则主要是蛋白质和油脂,而清酒用的酒米,能明显看出来米心部分比普通大米(通常只有一点点)大得多。也就是淀粉含量更高、蛋白质、油脂含量更低。

而第二个方法则是特殊工艺「精米步合」,日本清酒的精米步合,其中精米指的是去掉了外层,尽可能保留米芯;步合则是抹掉外层之后的「精米」占原本大米(糙米)的比重。好的清酒往往会在名字里直接写上其精米步合数,比如獭祭二割三分,指的是精米步合23%的清酒,也就是说磨掉了外层高达77%的部分,只保留了高淀粉的米心部分来酿酒。

这其中,无论是酒米的培养(比如山田锦是用杂交水稻的技术杂交而来),还是米的打磨(传统工艺中用水磨来磨,能做到精米步合80%就算是了不起了,而现在清酒酒厂甚至会采用两三层楼高的精米机来打磨酒米,甚至能达到精米步合10%以下),都可以看出来,日本清酒厂对于现代技术其实是非常开放的,用上了非常多的现代设备和技术:再比如清酒用到的酒曲, 传统工艺中,往往是凭酿酒师个人身体感受去选择合适的温度、湿度、时间、风量;而现代清酒厂,制曲室往往都是高科技设备来控制这些,在有些工艺中,时间控制可以精确到秒。这些东西,在某大v看来是
都是单粮酒,都是非蒸馏酒,工艺都属于相对原始的类型。
我真不知道这个相对原始是怎么出来的,不蒸馏就工艺简单了?

当然,某大v为了让自己的说法可信,还强行加上了一个我都没听的「业界公认」:
而大米糟在现代粮食酒的酿造中原本就属于次选 的香味组合,关于这点,喝白酒、洋酒经历较多的人心里都应该清楚。
我白酒洋酒喝的算够多的了,从来没「清楚」过这个观点。

就拿你说的威士忌举例,真正懂威士忌的人清楚的是「一瓶威士忌绝大部分风味来自于橡木桶」,酿造大麦对于香味的贡献占比非常低。再如精酿啤酒中,香味最好的IPA、pale ale等风格中,其主要香味是来自于「啤酒花」,同样也不是靠大麦。更别提伏特加了……

你要说对于白酒,这个说法或许成立,米香型相对确实弱势;但清酒发展至今,从工艺到风格跟白酒早就有明显区别了,你用一个白酒届的观点来证明清酒不好,甚至还拉上洋酒说事,在逗乐呢?

而且最关键的是,评价一款酒的香味,你不从酒本身出发,反而用原料谈事?但凡喝过高级清酒的人。绝对说不出好清酒的香味不行这个观点。

我这人向来对于各种酒来者不拒,主流的各种酒基本都喝过,清酒绝对是非常有魅力、好喝的一种酒,比如闻起来是清新的瓜果香味,比如哈密瓜,颜色透明清澈、入口不辣反而是温润的甜味,回味甘甜。

包括清酒不能陈年?您是认真的?你搜搜清酒里「秘藏酒」是什么好不好?

而清酒好不好,到底是不是在「不可避免」的衰落中,不要听某大v信口开河,自己查查就知道: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1月至10月,米酒的出口额达85亿日元,打破历史最高记录。自2002年至2012年,米酒出口量增长近一倍,由原来的750万升增加至1410万升。
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清酒在国外受欢迎程度甚至比白酒高出许多。在巴黎的许多高档餐厅,包括米其林级别的高档餐厅,清酒已经是酒单上常备酒款了。在世界各地,清酒的影响力都不断扩大。知名葡萄酒杂志《Wine Advocate》推出了清酒打分报告。葡萄酒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葡萄酒挑战赛(IWC),几年前就增加了清酒挑战赛环节。全世界对吃喝最挑剔的一群人,从米其林评委到葡萄酒品鉴大师都认可了清酒的优秀,唯独某个明明对清酒没什么了解的知乎大V,能说出来这种话:
即便清酒被日本人自己摒弃了,还是有不少中国小清新去接盘的。中国赴日游客不仅清酒买得多,还买得贵,买回来后也大言不惭地装逼格,导游坑人,精日洗脑更坑人!
原来喜欢清酒就是坑、装逼,被洗脑?

可能您的品味真是高出了地球吧。

此文多处参考了 @黄山的文章,特此感谢。
4#
singer   | 2018-9-23 04:06:51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醉猫  4级常客 | 2018-9-23 04:06:52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堆没“文化”的人来回答一个有关“文化”的问题,结果变成打嘴仗 我也是醉了...

猫叔以为,讨论问题发表观点的目的是为了开阔思维,相互学习,从而完善提升自我认知,怎么都变成了无聊的打嘴仗...


一、先普及一下什么是文化:

----引自百度百科----

1.文化: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

2.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第一个解释是针对人来说的,也就是通常我们说:“xx人有文化”,意思就是此人具备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具备知识还不行,还要能活学活用,还要根植内心,也就是养成了活学活用的思维习惯。


第二个解释是针对其本意的,简单理解一下就是:人类产生出来的一切,精神的、物质的都可以叫做文化。


另外,文化是有生命特征的,也就是文化同样具备生、老、病、死,能理解吗?理解不了的别看下去了,受罪。


-----------------扯淡分割线--------------


继续往下看的,说明你是来求真相、涨知识的,但遗憾的告诉你,这个世界能说出来的都是错的,何况还是写出来的! ... 原因就在于人与人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理解有天壤之别,所以,要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说清楚,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没必要争辩,拿个小马扎儿,听猫叔扯扯淡...


二、题主的问题是个伪命题!

很遗憾,中国没有所谓的清酒,所以无从比较,更不存在什么中国清酒文化。你硬要说中国有清酒,那随便你,就跟有人非说地球是方的,谁还能拿你怎么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一个道理。


清酒概念该如何定义?

清酒,在没有被商品化之前,就是一个普通词语,最早当然出自中国的古文献中,意思也非常单纯,就是清澈透明的酒。很久很久以前,日本借用了部分汉字建立了日本自己的文字系统,清酒一词被用作定义米酒这一品类。注意!是品类。


▲这是wikepedia上有关清酒的解释,不懂日文基本也能懂个大概。


日本清酒,其实你只要去看看日本酒税法中有关日本清酒(日本酒就是日本清酒的简称)的定义就知道,日本清酒的概念是指:用米、米麴、水为主要原料,用日本特有的酿造法酿造的酒。


实际上,日本人是把米酒这个品类做了个定义。就像加多宝把“凉茶”定义成了一个品类,然后一堆人开始做凉茶。


那么,正确的问法应该是:中国酒文化与日本清酒有什么区别和关联?


三、中国酒文化与日本清酒有什么区别和关联?

问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都没问对,答来答去的只能变成无聊的争执!


我认为:日本清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分支,比喻一下:中国酒文化就像一颗大树,这颗大树有几个大的树枝,白酒、黄酒、米酒...日本人从米酒这颗树枝上折了一节带回日本,经过千年的培育竟然长得枝繁叶茂,还自己分出了很多树枝来,这颗在日本长成大树的就是日本清酒。
而留在中国的那颗原始树枝 - 米酒,反而没能长大成材。


中国酒文化的主干是什么?

说到根,中国酒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制酒工艺,可以把一切含有淀粉的粮食做成酒。这里需要有酒精发酵的知识背景,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写过《世界上究竟有几种酒?》自己去看。


而中国酒文化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发酵方式上,「用微生物将粮食中的淀粉糖化」,糖化后自然就跟其他酒类发酵酒精的原理一样了。也正是这么一点点精髓,发展出来了米酒、黄酒、白酒...

(这里不讨论酿造细节,只谈思想层的问题)


日本人,正是学习、掌握了这个原理,加之日本本土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大米的种植与推广(大米同样是由中国传入),他们就用大米为主材,经过千年的持续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日本清酒。

别以为学会用“微生物糖化淀粉”这门手艺很简单,那在古代可是高科技,而且少不了有中国人去帮助他们。


所以,说日本清酒是中国酒文化的分支,就是因为原理相同。那么,区别又是什么能?


区别主要在细节上:


其一,是酒曲制作方式上的。


中国:熟悉黄酒、白酒酿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关键工艺就是制作酒药(酒曲、曲饼),有了它粮食中的淀粉经糖化、发酵才能变成酒精。说白了,酒药就是微生物的载体。做好后,酒药就会被干燥保存,酿酒时才会加水软化,激活微生物们,让他们开始工作。


日本:清酒的工艺则是,将糖化的微生物与发酵的微生物分开,每次酿酒都要制作新鲜的米麴(糖化用),然后再将米、米麴、水、酵母混合一起进行发酵。


其二,是工艺细节上。

这才涉及到其他答题者所说的关于酒米的培养、精米的程度、低温发酵...,一句话概括:就是把米酒酿造做到了极致!

这么简单是事情不需要罗列一大堆,搞得云山雾罩的,根本问题没抓住,越说越糊涂。


-----------补充分割线----------


为什么西方人能懂日本酒?

很简单,日本人把米酒当葡萄酒醸了!符合了西方人对酒的理解,所以洋鬼子们纷纷表示认同...想深入了解的自己去看: 日本清酒究竟是怎么分级的? | 靠谱的清酒入门指南


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酒的灵魂是酒精,酒精就是乙醇,乙醇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吗?还真有,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让他成为了酒。1.能让人醉,从而释放情绪...不展开了。2.酒精是一个开放的风味舞台,它能让香气等容易挥发性的分子现身,于是酿酒者成了导演,让这些随性妄为的演员,成为一个均衡、和谐的团体。


如何看待日本清酒?

我认为要包容的对待,把日本清酒看做能代表东方酒文化的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分支,一起把东方酒文化做强做大,葡萄酒、威士忌、啤酒都是具有西方酒文化的酒类,也是当前世界上比较主流的。但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我们的文化需要向外扩张,酒文化当然是重要的一部分。


狭隘的民族主义有多愚蠢?

多说点,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愚昧的表现,谁煽动谁就不怀好意。中国白酒是中国文化吗?蒸馏技术可是学习、参考了外来文化。葡萄酒是欧洲(法国、意大利...)文化吗?最初葡萄酒发源地据说在高加索地区。1000年前,日本人如果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别说没有日本清酒,连日本有没有都不一定。100年前日本人如果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没有今天的山崎、响、余世...能比肩苏格兰威士忌。


最后一句,傻瓜才会被狭隘民族主义者所煽动!中国人要做真正的强者,不是靠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用实力告诉世界“你们玩的那套爷都会玩,还比你们玩得更好”,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不是来打嘴仗!

6#
马小黑  2级吧友 | 2018-9-23 04:06:53 发帖IP地址来自
该剧有介绍日本清酒的酿造工艺流程,和 @王梦雨 回答接近。
7#
在贵州吃腊肉  4级常客 | 2018-9-23 04:06:54 发帖IP地址来自

“王梦雨” 的原话如下: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1月至10月,米酒的出口额达85亿日元,打破历史最高记录。自2002年至2012年,米酒出口量增长近一倍,由原来的750万升增加至1410万升。

有没有搞错,日本所有米酒10个月的出口额才85亿日元,还不到1亿美元,不用拿中国白酒比,也不用把茅台拿出来比,就光五粮液一个牌子一年的出口额也不止这个数,另外,五粮液光今年光在广州市的经销额就有这个数额了。这要精日情何以堪!市场剩过雄辩,精日吹捧的清酒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怎么喝了,当欧美消费者都傻吗?如果欧美人爱喝日本清酒,日本清酒的全部出口额会加起来还不如五粮液一个牌子吗?


精日引用这段销售额是在自嘲囊中羞涩吗?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精日的购买力太让我失望了。情怀终究撑不起市场啊,这和那帮喊索尼大法好的人没什么差别。


终于把“山田锦”这个鸡汤包装米引出来了。村头张三家、隔壁王二家种了几亩稻米专门用来酿酒,如果取个好听点的名字比如“水田锦”,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情怀专用米。利益关联者引用的下面这个“山田锦”显微镜图到底想说明什么?


这能证明“山田锦”不能食用吗?还真没听说哪种稻米不能食用的,他以为是高粱啊,“山田锦”若真的不能食用,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日本核辐射。


既然这么多精日为此鸡汤米做了背书: 不管是不是独立品种,至少是非杂交米,在以后论证日本核放射物质对清酒的影响就更有力了。如果没有外来的米种做杂交,核放射物质绝无可能在此大米中被稀释,而且核放射导致的问题基因更容易在大米中累积下去。

建议大家不要食用这种核辐射米。


精日论述清酒得过奖项,话说哪个酒厂不能给采访记者们秀出一大堆奖项的?越是那种不咋地的企业,越是乐意去跑奖项,和90年代的国企一个作风。日本清酒界的这个行为和江河日下的日本半导体非常像,市场占有率跑不出来,跑奖项的时候各个经理倒是KPI考核爆表。越是没业绩的上市公司,F10公告信息中奖项的比例越高。


日本清酒和阿里扣扣的中国清酒 其实没什么关联,确切的说中国清酒和日本清酒根本不是一回事,无非就是都用了“清酒”这个名字。日本的“清酒”一词的说法是来自于同为扶余语系国家的百济。

中国的清酒诞生的历史非常早,是用 粟米 酿造,而日本清酒则是用 大米 酿造,根本不是一种香型。

若要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单粮酒,都是非蒸馏酒,工艺都属于相对原始的类型。人类最初酿造的酒是浊酒,历史早于文字的发明,清酒只是在浊酒的基础上改进形成了吸附、沉降、过滤工艺而已,仍然属于简单工艺酒。(但日本清酒硬是包装出了一堆过时的没用的冗余的工艺步骤和仪式,这很日本)

下面这清酒作坊与欧洲现代化超净工控酒庄的既视感差别太大了。

再原始的日本工艺,还是会被媒体冠上“工匠精神”的。


日本的清酒在日本已经谈不上国粹了,甚至对日本自己的中年人和年轻人来说,连情怀都算不上了,比梅酒还惨淡。

现在日本年轻人已经不喝清酒了,喝洋酒的居多(尤其是威士忌,现在一些日本本土酒厂也生产威士忌等洋酒,顺应市场变化),日本中年人喝清酒的比例也远低于喝其他洋酒的比例。清酒对日本消费者的销量低得可怜,倒是中国游客买了不少。

也只有中国游客会一桶一桶地买清酒,到了托运时再跟日本海关人员扯皮,赴日小清新也别怪日本服务业者人前礼貌恭顺,人后骂支那游客没素质。


其实清酒在日本不是这几年才开始没落的,清酒的没落过程在日本起起伏伏持续了100年,K线上大趋势还是继续没落。

从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清酒毋庸置疑在日本人的饮酒中占有支配地位。

浮世绘题材大量带有清酒元素,下图是原版浮世绘中的饮酒图:


明治维新时日本全国启动文化上的脱亚入欧,洋酒开始进入日本市场,虽然日本高层领导在公开场合喝洋酒做下“脱亚入欧”的政治象征性示范,但私下场合 仍然喝清酒。

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开始强化其本土优越感爆表的“皇国史观”,又开始重拾日本的传统文化,这段时间,原本军官改配的西洋配剑 又换回了 武士刀,同理,官方场合的洋酒又换回了清酒。

可是。。。清酒的没落反而正是从昭和时代开始的,直接原因就是清酒的原料——大米,昭和六年(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进入动员状态,粮食价格高涨,尤其是当时的高档粮食——大米,价格几度失控,虽然后来的经济学家把大米价格失控怪罪到当时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的贸易失衡和经济滞胀,但不可否认,日本的案列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一向是优先确保军队的大米供应充足的,到了诺门坎战役后,又修改征兵令,进一步扩编常备军,民间大米供应进一步紧张,日本民间大米价格比同时期的中国、法属印度支那、英属印度 都高出不少。

下图为侵华日军给军犬德牧喂食 大米饭团的战地照片(为什么不是秋田犬,秋田犬那个智商配当军犬吗?别想多了):


这张照片也吸引了很多台湾人、朝鲜人、琉球人主动参军。


日本民间米价高企给当时一些商贩把中国大米走私到日本腾出了套利空间。

赔钱的买卖没人做,杀头的买卖有人做,那时走私大米去日本可不仅仅是走私这个罪名这么简单,被抓到了可能真的会杀头,(17世纪英格兰为了打败当时的海洋贸易霸主荷兰,英国议会通过了《航海法案》,英国本土及其所有殖民地抵制荷兰商品,抵制荷兰商船运送的货物,抵制荷兰商船停靠,后来各大列强崛起的过程中都效仿这个方法。日本学得非常到位,日本及其殖民地,包括台湾、朝鲜半岛、满洲、塞班都实行日本版的航海法案,抵制中国货和俄国货

北洋政府中后期,由于西原借款中不平等条款的实质性违约,中日关系恶化,加之日本产业界意图扼杀20年代迅速起飞的中国经济,日本升级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并且将贸易壁垒扩展到台湾等殖民地,逐步完善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抵制中国货、抵制中国商船和有中国产地嫌疑的转口货物的措施,并对中国货进行丑化宣传,当时台湾殖民地还建立了举报贩卖购买中国货的督查奖励机制,于是台湾皇民把这个抵制中国货、俄国货的习惯保留到了今天。


那段时间,日本酒行连走私的大米都难弄到,即使弄到了,价格也比合法大米便宜不了多少!

无论是日本的对华军事政策还是对华贸易政策都导致日本国内大米价格飞涨,满洲国的汉人吃大米属于经济犯罪,很多朝鲜穷人为了吃上大米饭而去参加皇军,结果大量的朝鲜人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联俘虏。

从1930年代9.18事变到1950年代朝鲜战争之前,日本民间长期处于大米短缺状态。在二战后期和美军管制头几年,别说老百姓了,就连政府官员也配给不到多少大米,更别说酒行了。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清酒”行业都是在使用酒精勾兑、酿造劣质酒,不知那个年代的日本民众是共体时艰 还是 别无选择,即使明知是劣质酒,也照买照喝不误。有一定权利的日本军官如果能弄到威士忌是不会去喝清酒的。

下图为1946年,日本儿童在垃圾桶捡食垃圾的照片,至于大米?只有梦中才有:


日本“清酒”酒行似乎已经麻木,习惯于长达20年的缺米环境,继续用假酒勾兑工艺节省成本,到了60年代依然还在用酒精勾兑,而60年代的日本已经开始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了,老百姓也有钱了,不再去喝劣质酒了,日本清酒在整个60、70年代迅速衰败,而威士忌、红酒、白兰地、金酒、朗姆等 洋酒也正是在这段时期迅速抢占日本市场的。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酒文化再生扶植政策,对清酒行业进行了奖罚并行的整改和支持,在产品外观上有很大改变,也用了日本人一贯的文化包装手法,每年都拍一大堆“清酒文化”情怀纪录片,影视剧中也要大量体现清酒,反正外观一定要有特色。

下图是日本现代清酒:



但是日本政府和业界依旧没有办法扭转日本清酒没落的大趋势,毕竟昭和年代出生的日本老百姓对清酒的基本信任已经被侵蚀了。而且整个西方嬉皮士年代也是威士忌、白兰地等洋酒工艺百花齐放的年代,一些日本本土厂商也开始转行去做威士忌、啤酒,日本的三得利株式会社在日本传统酒行中原本不算龙头,就是因为抓住了威士忌本土化的风潮才迅速在70年代崛起的,这一升一降的对比,日本清酒被西洋酒替代是正常的市场优胜劣汰现象。

下图是日本酒行三得利转行洋酒后做的VSOP白兰地,比正宗白兰地便宜,算是在日本卖得比较多的

但笔者觉得比起欧洲正宗白兰地,口感、味道还差得远,而且容易上头。

其实即使日本的清酒没有经历昭和年代的一些列历史变故,笔者依然认为清酒的底蕴不足以抵挡洋酒的攻势,因为清酒本身就是原始工艺酒,在选材和工艺上相比威士忌、白兰地等西方名酒就存在致命的竞争劣势,就像一个建筑的地基不行,建材不行,再怎么精心设计打造,都不可能做出比对方更完美的建筑。

先说清酒的选材,清酒选材是大米,而大米糟在现代粮食酒的酿造中原本就属于次选 的香味组合,关于这点,喝白酒、洋酒经历较多的人心里都应该清楚。

而且酿造日本清酒所用的大米并不是历经专门的人工选择培育的品种(别跟我扯山田锦这种鸡汤,情怀包装的名字都这么肉麻),不像茅台、高档威士忌、高档龙舌兰酒使用的都是专门育种选育的高粱、大麦或者龙舌兰。

这里随便列举几个现代高档粮食酒的常用原食材类别:

1.高粱类(多属于酱香型,如茅台,所用材料为历经漫长选育的专门酒用高粱,不同档次的茅台是使用不同等级、品种的高粱组合酿造的)


2.麦类(麦香型,如威士忌,这里面所用的酒用燕麦、酒用大麦的各品种组合学问可就大了,光酒庄流传出来的资料几本书是不够论述的)


3.龙舌兰(原为印第安人的副食品,一部分品种被专门培育为酒用龙舌兰,在分析化学上,其块茎成分本身就比谷物还要复杂。)


。。。。。。


再说日本清酒工艺中的精米步合,所谓精米就是磨除了糠的米,看似光亮,酿成酒后口感也是清爽了些,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限制了酒的陈化潜力(居然还有小清新把除糠这种简单粗暴的酿酒方法法奉为工匠精神!),糠中本来就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如果有西方酒庄那样的创新精神,完全可以在其复杂的回温、陈化工艺中利用糠中的复杂成分创造出更浓厚的口感、香味。

而且精米除糠过程也会极大降低酒中原本不多的营养成分。在PK营养上,清酒也是垫底的(虽然多数酒在营养学上都是弊大于利)

现在的日本清酒文化更多的是把一些化工意义不大的工艺步骤和礼仪 包装成文化,显得“工匠精神”,其实也就哄哄小清新而已。日本这种吃喝拉撒都能包装成情怀的国家,包装一个清酒也不难。清酒缺乏陈化潜质,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收藏价值。

不过,即便清酒被日本人自己摒弃了,还是有不少中国小清新去接盘的。中国赴日游客不仅清酒买得多,还买得贵,买回来后也大言不惭地装逼格,导游坑人,精日洗脑更坑人!

其实中国的清酒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历经了衰败的过程,由于这种非蒸馏的单粮酒工艺较为简单,早在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开始酿造清酒了,历经汉、唐、宋,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的频繁交流,其他文明的酿酒材料、工艺开始涌入中国,灵感互相碰撞影响,中国的酒文化从唐宋开始迅速发展,中国上层社会开始迅速推广复杂的蒸馏酒,基于单粮粟米的中国传统清酒也就没落了。


下图是2016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蒸馏器,很可能刷新人类蒸馏酒的最早历史记录:(可是精日就是不承认,他们只会抄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上宋朝从国外引进蒸馏酒的段子,目的就是贬低中国文化)该蒸馏器出土于酒器陪葬区,和花露没关系。


只有中国农村地区和乡镇上的私酒坊一直将这种粟米清酒保留到近代。

以前在安阳喝过乡镇上私酒坊的粟米清酒,还比较爽口,有余香,但味比较轻。

最近几年开始有企业致力于复兴这种古老的酒文化,也是好事。

下图是中国量产的品牌清酒:



但无论日本清酒,还是中国清酒,都难以改变现代全球酒类消费市场的格局和演化趋势。


8#
正南方  2级吧友 | 2018-9-23 04:06:55 发帖IP地址来自
之前在国内喝清酒 都是加热的 喝起来颇有青梅煮酒的感觉 这次去日本 才发现人家都是加冰喝的 图是啤酒 清酒没照
9#
中尖清酒荟  2级吧友 | 2018-9-23 04:06:56 发帖IP地址来自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但其实清酒并不是日本创造的。


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不同于中国酒那些美好而又神秘传说,日本清酒的最初竟然起源于“口水”。在绳文时代后期,水稻从中国引入日本,即开启了日本以米酿酒的历史。


那时候人们将煮熟的米饭含在口里咀嚼,以唾液将米饭中的淀粉糖化,然后吐出加水,让野生酵母自然附着发酵,变成酒精,俗称“口嚼法”。


这一做法直到中国秦朝的先民因避战乱远迁东洋,并将米曲酿酒的技术带到日本才得以结束。从这一层面讲,中国的米酒确实是日本清酒的祖先。然而由于风土和社会的发展不同,源于中国的米酒在日本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酒。


不过大家现在提起清酒,就只知日本清酒,却不知道中国清酒。首先,自然是日本把清酒当成自己的国酒,日常或宴会都会喝,出镜率特别高。



中国白酒才是国酒,大家喝白酒也较多。中国清酒主要分为米酒和黄粱酒两大类,米酒由大米经过发酵酿造而成,黄粱酒由小米经过发酵而成,清酒就是米酒中的一个分支,所以名气自然不如白酒。常见的酒款如:中国清酒 古黄粱、中国清酒 清雅1号、中国清酒1.5L 极致臻藏……


清酒是以小米(粟)、酒曲、水等原料,后续低温深度发酵而成,酒度在12-16度之间,发酵完成后不勾兑,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低度酒适合女性朋友饮用。

10#
周大侠  2级吧友 | 2018-9-23 04:06: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强答一波。
上图是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的pdf截图,酒类出荷量。
我感觉吧,烧酒和清酒综合起来的总出荷数好像没怎么变过。
11#
形田道人  1级新秀 | 2018-9-23 04:06:58 发帖IP地址来自

估计阿里扣扣也就是借用国人崇日的心理推出一种中国市场的非主流酒,如同台湾生产的茅台酒傍傍名气大一点的酒而已。对于其市场不看好。

因为度数低和口感大众化,清酒在美国的接受度比中国白酒高,但是也属于很小众很小众的酒,大部分美国人没喝过,属于一种亚洲文化体验。

清酒应该属于劣质酒,在美国喝过(所以不会是假酒,价位中等的),醉后头疼。一般酒上头和头疼要么酒精勾兑要么粮食酒杂质超标(本人是酒行业人士)。

无论什么酒,无非是一个香味,入口前中后的口感丰满度、多样性以及回味。以这些标准去衡量,清酒得分不高。

作为曾经酒行业从业者,在下认为天下之酒,茅台或者茅台镇好酒陈酒最佳(1951年之前茅台镇产的酒都叫茅台,另外好酒不见得贵,贵的酒不见得好);有些西方蒸馏酒虽然香味和品质还不错,口味始终不适合中国人;酿造酒法国葡萄酒最佳,同等价位的法国葡萄酒远好于美国葡萄酒,智利澳大利亚部分葡萄酒也还不错;米酒类贵州惠水黑糯米酒属最佳,必须是惠水的,其他地方的都不行。

天下还有很多地方小酒我们没有喝过,也许好也许差,就不评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