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东西是你读博士以后才懂的?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期权匿名问答   2022-9-1 02:32   4393   5
有哪些东西是你读大学以后才懂的?
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后才懂的?
有哪些东西是你工作以后才懂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我自己在读博士时,由于压力,随着实验、发表以及筹划新的研究、找工作等,有过多次心态的变化。

在读博的日子里,我看到有些人虽然履历优秀,却因为和导师不和,毕业后转入了工业界;有人被导师 push 太重,从而放弃科研;有人的导师太过「佛系」,反而觉得没有得到指导而不满;更有 top2 大学优异成绩出国,却在科研中因为试图几次攻克大问题失败,彻底心灰意冷的朋友。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烦恼,有人觉得被逼太紧,有人觉得实在没指导;有人觉得和导师发几个小论文找不到好工作,也有人花几年冲大论文无果后后悔没有做简单课题;有人选了年轻导师觉得关系难以相处,也有人选了大牛之后整天见不到导师,感觉读了个「假研究生」……

其实,每个人在初入科研道路时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迷茫和困惑,毕竟,没有奋斗哪儿来迷茫?

我在网络平台也见过不少研究生甚至本科学生为科研乃至毕业设计抱团焦虑,整天试图从导师的只言片语中分析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些都说明科研的确对很多学生有点「不透明」,他们希望「搞明白」科研这件事。

回想这些科研之路,我一直觉得,如果科研过程中有人给一些指导那该多好。所以,我将从我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出发,谈一谈科研生活以及如何更好的做好科研。

如果要给科研下一个形象化的定义,那至少在我心中,科研就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光荣的荆棘路...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路上行走...——安徒生

科研的确是在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这种探索本身往往难免伴随着压力、痛苦和不解。不过这并不是说科研必然伴随痛苦的过程,而是说科研需要更多的准备,才能扛住更多的压力。

科研到底在研究什么


绝大多数的科研都通过实验探索知识的极限,这样的学科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理科、工科、和社会科学。当然,有一些科研项目是不涉及直接实验的,比如理论物理的推导、人文学科的一些论文,但绝大多数的研究最后还是会涉及到实验。

问题来了,我们如何从「做实验」这么直接的工作,来达到「突破知识的极限」呢?

我们不妨从论文开始看,毕竟论文乃是科研的总结。

翻开一份 CNS(细胞 Cell,自然 Nature,科学 Science,可谓目前学术界最强也最受认可的三份期刊),阅读一下他们的科学论文(N 和 S 有不少其他题材的文章);亦或者翻开自己领域的权威期刊(比如 PRL),你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研究往往有一处共性:

通过实验数据,弥补了科研理论的缺憾。

这种「缺憾」可能是现有文献没有发现的现象(比如一种全新错觉的发现,Shimojo 教授团队在 2005 发表在 Science 的论文);也可能是现有文献已经发现的现象之间缺乏一个更强有力的理论链接(比如 Webster 教授团队 2004 年在 Nature 的论文讲适应后效与面孔加工能力的习得等现象链接);还有可能是反驳前人的一些观点偏差(比如 2000 年初,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Kanwisher 教授团队与 Gauthier 等人关于 FFA 区域在面孔加工中的作用的一系列论战)。

所以,如果从简单的角度来看,科研的对象应该是为了探索知识的边界,是通过实验一步步构建更加宏大、更加有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

大学生们到底会接触什么类型的科研问题


现在大学生们(包括本、硕、博学生)实际参与科研的越来越多,虽说都是「科研」,但其实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深度差别很大。那到底有哪些「科研类型」呢?先别急,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解释:

本科生做科研,好比导师带着他们去动物园,导师详细介绍了马的特征,本科生们认真记录了这次「游览」,写成了本科毕业论文。

硕士生做科研,好比导师带着他们去野生动物园实际接触马匹,在导师亲身示范和讲解后,硕士生们纷纷亲自与马互动。这些经验总结下来就是硕士生的论文。

博士生做科研,好比和导师去新大陆找「马」一类的动物。导师根据文献觉得这边有的是「马」,博士生根据文献觉得应该是「驴」;唇枪舌战之后,导师认可了你的探索方法,放你亲自上阵;你在新大陆游历许久,最后找到了「骡」。这些经验就汇聚为博士生的论文。

这个比喻我特别喜欢,因为它很好的反应了本硕博的区别。

也反映了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科研问题难度,还暗喻了研究内容的深浅区别,最后表现了导师在不同阶段的参与程度。

如果一定要予以区分的话,我觉得可以分为「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博)」,以及「同行审议的科研论文」三大类。

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单独分开其实是来自于国内的独特学位体系,虽然从原则上它们应当同治,但实际操作中两者区别很大。甚至很多本科生带着「我只是要毕业,不想做毕设」的心态做毕业论文,而学校基本都会「放过」,因此实操上对于「科研性」的要求很「水」。

所以说起来,真正的做科研其实是针对后面两种,也就是所谓读研读博。研究生们本身也有做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的压力,其实是两种体裁都要做的。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个人感觉是终于形式,也就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照猫画虎」完成一次完整的学术工作。对学术的创新性要求不是那么高,要求的是流程的精确和严谨。说起来有点像体验一下科研的过程,实则是作为高等院校课程安排,完成「科研训练」的训练。

真正的科研(除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和参加科研项目)往往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这里的科研其实是一个狭义的科研,主要有设计实验的设计、数据收集、结果整理、汇报(会议或者论文)几个流程。

而科研的完整展开其实要在博士阶段才能见识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不要让“学习”两个字成为你偷懒和逃避的借口。

大老板经常会问周围的同学最近干了什么,一般来说最令空气凝固的答案就是:“整理文献和学习相关理论”。我也经常会看到那种连着两三个月都在“看文献”、“学基础知识”的博士同学,问他最近怎么在科研上没什么进展,结果就是:
“我想先把Ansys学熟练了再开始干活。”
“转子动力学我觉得我还没理解透彻,所以先想学学基础知识。”
“我想先查查文献,看看别的人都是怎么干的。”
但是只要这么说了,旁人自然是表示无可指责,学习嘛,这么高大上且正经的理由,你还能不让人家学习不成?所以很多同学最后都发现了这个窍门,“学习”两个字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逃避科研工作继续往前进的理由。
文章没写?因为在查文献,写不了;试验没做?因为在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打好基础就是在无的放矢;课题进度为0?天呐,你知道Ansys是个多复杂的软件吗?画结构网格花半年时间去学过分吗?
这些答案我一点儿不意外,因为我也是那个时候过来的。
我曾经有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做类似的事情,而所谓的“学习”,基本上就是一个星期看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或者一两天啃一篇英文文献,又或者拿着成熟的商用软件两三个星期只能够跑一个书上的算例。当时我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我的书上、打印出来的文献上写满了自己的注释,还做了很多的笔记,一看就是非常认真地学习了。
然而兴高采烈地觉得自己打牢了基础之后,发现自己进度根本就跟不上,而且这些所谓的基础大部分都用不上,或者需要用的时候早就忘了。
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干到底有没有意义。
确实,博士学习生活肯定就面对了浩如烟海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跟那些中学、大学课本上的知识不一样,往往都是新的、不成体系、未受到公认的,所以很容易深陷其中。情况好点儿的,是努力学了,真的清楚地理解到整个领域的脉络,从此心明眼亮,下笔如有神——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情况稍微差点儿的,是真的想了解这些知识,但是学来学去也没有理出个头绪,越学越迷茫;情况最差的,就是上面我的情况,学习不过是一个借口,看似努力,实际上就是按照高中一年学几本教材的速度慢慢前进,不仅科研进度跟不上,也压根没有学到什么。
当然了,我不是说不需要看文献、学基础理论知识,只是当你花上两个月三个月的时间学习之后你一定要回头看看,你自己真的通过这些所谓的“学习”前进了没有?是不是学了这么多东西只是让自己更加迷茫了?
我也自我反省过,这种“看似自律、努力、奋斗”的生活实际上只是自己在骗自己,不过是在用低效率的重复工作让自己麻痹、逃离现实的压力。每天看到自己多么努力地啃论文、看书、做笔记,好像特别充实,但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学习本身的效率和效果也很差。
后来我的解决方案就是:迷茫的时候就干活儿,遇到问题自然知道该学什么了。而且要干的活儿压在那儿,想学什么都是能快就快,挑自己需要的知识摄入,不再是漫无目的、大海捞针。从书上磕磕绊绊地把理论和方法用到实际工作中,知道了这些知识内在的逻辑,也知道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局限性、要如何改造才能够为己所用,最重要的是学一遍、用一遍,印象就加深了,自然也不会有那种学完就忘的情况了。
到了这个时候,这才感觉到自己好像掌握了一点儿读博士的经验。
“学习”两个字是任何时候不应该放弃的,这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就是因为“学习”两个字太神圣了,所以任何的不作为、不努力放在学习两个字下都显得理由充足。
甚至于跳出来博士科研这件事情,我还想问某一些浑浑噩噩的博士同学:不仅仅是科研工作,你们上博士这件事情本身,是真的想读个博士,还是只是觉得不想工作所以才找个“学习”的借口多六七年的逍遥时光呢?
最后,我也要强调一下,这只是我自己的经验。我的专业比较贴近于工程,导师指的方向也是比较靠谱的,所以迷茫的时候不如先干活儿,干着干着也就知道的越来越多了。如果你是搞纯理论研究的,或者导师不给你研究方向、只让你干低水平的重复工作,那你不如多看看文献,找个容易毕业的方向赶紧毕业才是。
大概就是这样。
9.21更新。
读博到最后一年了,国内国外都待过,遇到过各种老板和同学、同事。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科研相关。
客观方面来说,

  • 一个好老板是博士生涯顺利的必要条件。
一个为人和善、专业知识丰富、学术圈人脉广泛、国际名誉很高的老板是可遇不可求的,甚至只要满足其中两条就可以称得上好老板。但是大部分老板一条都沾不上。一个好老板可以在博士道路上指明前进方向、在遇到各种困难时给予帮助。
2. 努力很重要,但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选择的课题方向会严重影响论文的产出、发行速度和影响力,不谈陶哲轩这样的天才,很多学术大牛也只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我老板经常说,如果他提前知道xxxx方向会这样,他早就敲实验室所有人的门,强迫他们换方向了。
3. 老板不是老师,这一条特别适用于国外
老板给你钱,不是让你无限制学习的,也不是帮你解决难题的,更不是看你骨骼精奇让你拯救世界的,而是让你给他解决难题的
“It's your PhD,not mine!!”
我甚至见过国外老板觉得学生做的不好,报复学生,不给学生已经得到的奖学金签字。尊师重道?想想就好,尊敬是相互的。
4. 研究是孤独的,圈子是很小的
全世界真正深入研究你的课题,还活跃的人,很可能就只有3,4个组,10来个人。组会的时候,基本都是你在给老板科普进展,他人的和自己的。 Review论文的时候,看一篇,哦是他,另一篇,咦怎么还是他?? 下次开会见到了问问他怎么这么能写。。那些没有什么好文章,只是到处水一篇换一个地方的人,是不被认为在这个圈子里的。
5. 英语很重要,文字一定要精准
我和老板曾经就co-existence 和 coexistence 哪个是正确用法争论了30分钟,后来我去查了相关的几个组的论文,选了被使用最多的一个。写科研文章不是文学作品,看论文的人也没空去做阅读理解,千万不能让别人有自己的理解,一定只能看到你的想法。英语好的话,从另外一方面来想,做得好不如吹得好。这句话不是在开玩笑。
6. 做人和研究同等重要,国际声誉决定一个学者的上限
做具体研究时的圈子很小,小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甚至某些教授对学生好不好,下次开国际会议间隙的时候都可能会被八卦。因为学术圈阶级很固定,对等级差不多的研究成果,没有固定衡量标准,没有标准就几乎是人在决定这一切。Peer-review 叫 同行 评议,看到熟人很可能给友情分,看到不喜欢的人会拖稿或者直接拒。因此,声誉和道德几乎是约束学者不滥用权力(review,publish等)的唯一标准。。。国际学者应当对声誉有洁癖。相信我,你不是足以忽略这一条的天才。
7. 请相信大部分审稿人都是在帮你完善论文
论文大修的意思是准备接收,好的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意见其实是在帮助你思考哪里做的不够好,并不是给你发文章设置障碍。审稿人错了要据理力争,没必要低人一等。Response Letter 比论文修改稿要重要的多的多,每一个comment请直接正面回答疑问,不能无视,能在Letter中写清楚的就不要写参考原文。Letter的作用是让审稿人省力不需要再详细看原文,如果让他们再仔细看可能会给更多comments,再来一轮大修。
我觉得这个图能很明显表示review 之前和之后,文章的对比。


----------------------------
9.21 跟朋友讨论有感而发,更新一下
8.请始终记得文章只是科研的副产物
现在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界评价体系都有问题,国内的尤甚。。。首先要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才是发论文。灌水其实很简单,但是最好言之有物。。。
我自己也不好评价拼命灌水发文章,还是去做深入的研究是对的,毕竟科研评价体系在这,拼命灌水也有可能灌出奇效。。
但这个选择可能还是要看大家对自己的追求吧。。。说的过分点,博士其实还是看老板自己的追求吧。。。。
--------------------------------
主观来说,

  • 交朋友很重要,倾诉很重要,业余爱好很重要
读博士天天都在看论文做实验,很容易与社会脱节。孤独与寂寞更是会一直陪伴,交流讨论、有一个业余爱好才是最好的解压方法。
2. 要保持心情愉快不抑郁
同上一条,自己做研究会有很多很多困难,如果没法与人交流倾诉,再考虑到未来不确定,能不能毕业,心情脆弱的话很容易陷入抑郁。尤其在国外,交流不畅可能会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
3. 严谨,谦虚,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
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很难在科研路上走远。要相信自己的成果,相信实验事实,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做出影响世界的成果很难,需要天分和时机,但是一般的成果主要看努力程度。很多大牛都是有一种偏执的自信,这不是个例。但是最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清高和孤芳自赏,不要随便批评别人的成果,除非已经有了十分确凿的真凭实据。如果有十足的证据,那就一定不能谦虚,科学不是艺术,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4. 最好有自我约束和自我追求
科研是一个很主观的工作,一个课题只有你一个人做,做的够不够好很多时候都只有自己知道。有的时候,做的差一点足够发论文了,老板那里过得去,但是自己呢?这或许就是好的博士跟平庸的博士之间的区别。

PS。科研狗卖萌求赞,真心想了好久啊。

  • 永远要有 plan B. Research 不可能一帆风顺. 最终在 academia "生存"下来的未必是资质最出色的, 而是那些最输得起的人.
  • 目标要远大. Think big. 但具体操作起来要细致. 很多时候文章发在top还是field top, 取决于一些细微环节的把控.
  • 远离所有的 gossip. 每个专业领域, 每个系都会有 politics. 但 politics 归根结底是资源互换.作为PhD, 唯一可以交换资源的是自己的能力. 把自己做大做强, 自然有大佬赏识. 建立有效的 network 是发了paper之后再需要考虑的事.
  • Research 是自己的事. Dissertation 是自己的工作. 所有事情都要立足于自己. 没有导师不喜欢独立能力强的学生 (前提当然是在一个decent 的 research school).
  • 怎样的才是值得选择的导师? 能把你的 publication 提升一个档次, 并且能够帮你搞定好的 placement 的人才是. 其他都是餐后甜点. Academia 僧多粥少已是常态. 即便你的导师人很 nice, 学术水平也不错, 但只要他不是手握资源的领域牛人 (比如是 Journal 的 editor, funding committee 的成员, recruiting committee 说话算的成员), 你将来在 academia 生存的难度指数上升. 很残酷, 但是这就是现实 (或者说是很多人的血泪教训).
  • 有的大牛是 control freak. 在选择导师时规避他们. 这样的导师不仅会让你的博士生涯痛苦不堪, 更重要的是, 因为他们在学术圈内的人缘通常不好, 也很难帮你搞定好的 placement (同样是很多人的血泪教训).
  • 不要怕麻烦导师 (这点对于导师是领域大牛的PhD尤其重要). 每个导师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你不争取自然会给更努力争取的人. 帮你的次数多了你就成他的嫡系了.
  • 除非原则问题, 不要向任何同行抱怨你的导师/曾经的导师, 或者你所在领域的大牛.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 你所说的任何一句关于他们的非正面的话, 最终都会以添油加醋的形式传到他们那里. 可以多培养一些爱好, 结交一些非学术圈的朋友. 毕竟吐槽有益身心健康.
  • 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积极的心态. Stay strong. Stay positive. 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没有弱者的位置.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s going.
0508 补充说明
当初写这个帖子, 是因为学弟的事一时义愤, 同时也是耳闻目睹了很多有才华的PhD 的遭遇, 觉得我这个"生存"下来的"幸运儿," 有责任把一些需要规避的问题如实地讲出来, 帮助正在或即将要读博的学弟学妹.  感谢诸位同道的共鸣和谬赞. 借我 coauthor 的一句话, 良好的科研环境, 需要"接地气"的理想主义者. 与大家共勉, 并敬祝研安!
下面简单回复一下评论中提到的具体问题:

  • 关于 Plan B: 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两手准备. 比如刚开始做 PhD 时, 容易偏好更具挑战性的大 topic. 但现实是 top journal 的 acceptance rate 已经低到了一个荒谬的程度. 风控起见, 最好同时做可以保 field top 的稳妥性 topic. 这点在 tenure-track 阶段也同样适用. 推而广之, 其他关键事项也需要做万一事有不协的准备. 举个极端的例子, 答主就曾经看到过传说中活久见的 negative reference letter.
  • 关于文章细节的把控: Top 和 field top 的区别通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但如何操作, 需要分专业分领域具体分析. 一个相对普适的方法是多读领域大牛出道时写的 paper, 从各个维度仔细体会学习.
  • 关于如何规避 research 上不再 active 的大牛: 可以看他的 recent pub list.
  • 关于如何规避人品不甚靠谱的大牛: 这个本身比较难. 可以参考该大牛的往届 placement record 和他的学术界地位是否相符, 但这点并不能作为一个硬性标准. 或许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 领域内学术人品有口皆碑的大牛名单, 还是比较容易打听到的. 投到他们门下即可.
  • 关于如何确知某位可能的导师是否"funding committee 成员/ recruitment committee 的关键成员": 向该校关系好的学长打听.
For those who couldn't help bashing the wording of this thread, here's my two cents:
It may come as a surprise, but I do understand you.
I understand it may be beyond your comprehension that every thread at a public forum has its intended audience, which may not necessarily include you. This one is no exception.
I understand you are in the habit of treating assumptions as facts without checking, e.g., many here don't consider fluent English something worth showing off as you do. A little more academic training may indeed help.
I understand the term "social decency" may be new to you. It may escape your notice that many others here would prefer to focus on the content, rather than being distracted by inconsequential trivialities. Your urge for attention may be well advised to take a little rest.
Now let me propose something more constructive.
If you truly cannot walk away from a thread that doesn't concern you, why don't you simply PAY me (or, as a matter of fact, any PhD/PhD candidate here who's annoyed by your unstoppable repetition) to translate the thread?
At a lump sum of 1K USD we'd be happy to revise it to your liking.
Apart from getting a thread that ensures your immense satisfaction, you will win our genuine respect for "putting the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and more importantly, you get a chance to contribute to research! For we will use the money as research fund wisely.
Just think about it.
1.人生有无限可能。小时候性格极度内向,别说上台讲话,家庭聚会和不熟的亲戚聊个天都能紧张地筛子似的。现在居然可以用外语和各种老外流利地讨论课题了,这是小时候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
2.科研真的不简单,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想要好好搞研究,真心要做好规划,不要轻视其中的困难,一步一步打好科学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3.交朋友找人聊天很重要。可能这一条只适用于国外读博吧。这是我在国外读硕士就森森体会到的一条,读博时感受更深。一个人在国外生活,最大的阻碍莫过于寂寞感吧。我们高中的时候也过那种朝五晚十一的生活,也不觉得很苦很累,可是现在一天学八小时就觉得各种心累身累,归根结底是因为高中有一大群人和你一起苦中作乐,胆大的牵牵小手恋个爱,胆儿小的可以看看别人恋恋爱顺便八八卦调节紧张情绪啥的(话说当年高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过了快十年了到现在还飘在学校论坛学弟学妹们还能叨叨的超轰动的事情,那次课间不知啥事全校师生突然都跑出来到走廊看热闹,没捞着热闹看的人则有鼻子有眼地传起了各种小道消息,某某和某某在顶楼接吻被教导处主任抓了,某高三学长不堪学业压力在顶楼要跳楼,校长他们在拼命拦着呢,至少十个听起来很真实的消息,结果真相仅仅是一个女生穿了低胸装和超短裙来学校.......这全民八卦的基因也是很沸腾.....)而在国外真的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孤独,很容易心累。有时候看大家在国内都是热热闹闹的,没什么事情是一顿大火锅解决不了的哈哈,超羡慕ing。而我们留学生忙着打工和学业,很少有机会经常聚聚。所以现在我都天天跑研究室,没事也去,一天能和人说上个话就心情很美好嘛。还加了学校的微信群,豆瓣小组啥的,看大佬们作天作地,好happy的感觉,感受了满满的元气。
4.不要焦虑不要焦虑不要焦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到了Phd这一步的人,大概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们结婚生子,买房加薪,父母或旁敲侧击该找对象啦,或直言明示要不别念啦,早点去社会上磨练吧。再加上身边各种牛人,科研压力,非常容易焦虑。
大抵从小心里比较脆弱,自己也经历过焦虑到一天只睡3小时,掉头发暴饮暴食,爆肥爆瘦,拿咖啡和酒续命的时期。
后来慢慢地开始和身边的大神们交流,还有在知乎上看关于焦虑抑郁的分享想了很多。总结起来两点心得:
一是,每个人的time zone不同,你只要在你自己的时间线下做纵向对比就好了。you are not too early,you are not too late,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in your time zone。这个特别符合我的情况,特别对症的良药。我小时候属于干什么都比同龄人快一步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但出国以后由于一些原因又比别人慢了一拍,读博之后更感觉自己在人生和学术上都too late,压力非常大。time zone的理论这么一想还真卸下不少包裹。
二是,千万不要被毒鸡汤成功学忽悠,热爱学习和科学的同时,也要热爱生活,关注健康。从小我们就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长大成人后各种励志公众号给我们推送成功学的文章,鼓吹凌晨两点的哈佛图书馆,某某名人凌晨四点开始的一天,某某学者没有休假的十年如一日等等。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做到这样就可以成功吗?又不是没见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又不是没过过一周七天每天10h以上的研究室生活,可我还是一个焦虑的普普通通的为发paper累死累活的小博啊,可反观别人日子经营的风生水起,书也念的轻松呀。我发现身边phd念的好的,个个都眼神发光,特别有活力,并不是刻板印象的书呆子。至少都有个业余爱好,自带fire体质,可以睡研究室努力,也可以拎个滑板就上街浪,没事开个小 party弹弹吉他,搞个cos度个假什么的。可见劳逸结合,热爱生活是多么重要,简直就是点燃学术激情的火苗呀。
现在我也懂得把心和脚步慢下来,把时间拨一些给生活,不再火急火燎地赶路,也看看身边的风景,感觉日子变得又紧凑又有趣,每天起床都觉得很美好。有空的时候出去旅旅游,看看无脑的小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哈哈,没空的时候嘛,抽个十几分钟或者和朋友聊个天,和爸妈说说一天的见闻,或者画个漫画写写字。
总之,keep calm,make friends,be relaxed,carry on是读博教我的第一课,与诸君共勉。
ps:打字好累哦,各位,走过路过留个赞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4042
帖子:78809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