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爱问     
o28sc   2022-5-24 05:19   1847   0
谢邀。 @夏陈平

古希腊神话里有个“戈尔迪死结”的故事,说的是小亚细亚弗里吉亚国王“戈尔迪”,在一辆牛车上打了一个死结,并把它放在宙斯的神庙里。而神预示说,谁能打开这个死结,谁就将统治亚洲。但N个世纪过去,无数聪明智慧有野心的人对“戈尔迪死结”都无计可施。直到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有人请他去看了这个古老的“戈尔迪死结”,经过一番尝试后,亚历山大挥剑将死结劈成两半。至此,“戈尔迪死结”才不复存在。

“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同“戈尔迪死结”,它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却没人知道怎么做才能解开这个结。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也颇具普遍性,我们常见到某些人知道很多道理,但诉诸行动时,结果却大相径庭。如电影《后会无期》所说:“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将此解释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有一定道理,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你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下面,我说说自己的做法。答案较长,边写边发。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一生的学习》

之所以说“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过程不容易,我的体会是: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你真正了解自己的过程。而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本质上是因为你还没真正了解自己。

因此,你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学习能令你了解”自己“的知识——心理学。

虽然,人从出生开始就和“自己”朝夕相处,日夜相伴,但真正认真思考和研究过“自己“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至多是处于做过某些性格和心理测试的水平,从来没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过研究,更没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行为和经历进行过分析和反思。

有的人即使有过做性格和心理测试了解过自己,所得到的结论也往往只是阶段性的评价和说明。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心理、性格、气质等特征会随着个人成长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是动态的。很多你当时兴致勃勃的事物,几年之后常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你不能对自己的认识简单化、停滞化,你对自己的了解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对于心理学的学习,在你初步掌握了基础心理学知识之后,我建议你把重点放在学习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上。

推荐你读这两本书:《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罗伯特·费尔德曼),《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在大学时期,我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不清人、看不懂社会、对自己的选择和前途感觉迷茫,缺乏对人生整体性的宏观认识,有时连阶段性的人生思考都很难做到。

可能有的人会说自己早就养成了思考的习惯,经常思考自己的未来,其实我当初也有这样的举动。但回头看,那时所做的思考只能算是带有反思意味的总结或对未来憧憬式的规划。

对于心理学,我只是业余爱好者,但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我开始留意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思考过去行为的心理根源,并把从幼年开始所经历过的大事整理出来进行分析。

也许是运气还算不错,那段经历确实解决了很多我自身的问题,对自己性格类型、心理弱点、身边朋友的优势和他们以往行为的心理根源,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会遇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感觉自己比以前通透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

这个过程确实很累脑子,很磨性子,有点类似剥茧抽丝,但没办法,因为人的很多心理需求是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我不得不经历这个过程。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认为不需要这么麻烦吧。

我想说,如果你真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掌握了解自己的真相,那你就不要将这个”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过程简单化。如果你觉得这么做太耗费时间,那你可以回想一下,以前你为了“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耗费了多长时间,在迷茫的状态下生活了多久,这世界上有些重要的事情是没法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是真的想了解你自己,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建议你还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在掌握心理学知识后,你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将是更难的一关。

从重要性上看,它甚至要超过学习心理学。

很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之所以会长期陷于迷茫状态,根源往往就在这里,而这一点是我费了很多时间才搞明白的。

再直接一点说,如果长期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原因常出在他还没真正实现独立,没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里的独立包含两方面: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

不少人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弄清楚自己要什么”,只靠思考就能最终找到答案。其实,光动脑思考是不够的,如果在经济和思想上无法独立,那这个人将很难会有勇气去直面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经济独立与思想独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现实生活中,你常会发现有的人经济上独立,但思想上未必有主见;而有的人在思想上有主见,但经济独立方面有欠缺,这两种状态都会给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造成障碍。

经济独立的实现方式,大家都清楚,难点在于思想独立。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上都不同程度打上了某种烙印(你懂的),希望你能在以后做判断和评价之前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一个人想要什么想追求什么,都是在自己的成长中通过不懈的探索得到的,而不是靠别人告知,也不是靠效仿别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具备电影《大话西游》的白晶晶和紫霞仙子那样的法力,直接钻进至尊宝的”椰子心“里探究答案。你必须得直面自己的内心,才能逐渐接近和找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答案。

如果你能做到前两点,离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的答案就不远了。

补句题外话:如果做不到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你很难实现内心强大,或者说即使内心强大,也是装出来的。

第三,一个捷径:你最好能搞清楚自己讨厌什么。

此处的讨厌什么,不光是指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层面,还包括在人性和价值观层面你讨厌的什么,比如拜金、谄媚、势利、不择手段等等。

并且这种讨厌应该是你内心真正讨厌的,而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讨厌,当你明确它们后,你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和需要往往就会迅速呈现出来。

如果你再也容忍不了僵化古板的工作环境,感觉像被裹在茧中,不逃离就会憋屈死;如果你容忍不了自己的颓废,容忍不了自己每天的一成不变,容忍不了自己每天都同流合污。这些都会令你更迅速发现出你内心真正的需求。

这个捷径的难点在于,对于一直处于随波逐流状态的环境中停留时间很长的人,可能不太有敢于脱离的勇气,甚至不太敢于表达对所处现状的不满。因此我才说这只是个捷径,而并不是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

第四,在兴趣爱好、已取得的成绩和拥有的特长里寻找你真正想要的。

我有个同学,主业是做工程,但他从小就喜欢摆弄木器,尤其是痴迷榫卯结构,他家饭桌和茶几都是他用屯的木材亲手制做出来的,没用一颗钉子。日常他为了赚钱养家,四处奔波,但只要一有时间就跑去朋友的木器厂,去研究木器的制作,他说他的将来目标就是未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木器厂。

每个人取得的成绩和拥有的特长,都包含自己的主观意愿,体现出这个人的专注度和能力。

如果某人是一名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那他的交际能力也应该不错。如果他在自身行业干得久,除了薪酬客观的因素外,可能跟他对销售的产品很感兴趣有关,跟他对行业的前景有信心有关。

人真正想要的东西,常常隐藏在兴趣爱好,取得的成绩和特长里,很多人到最后发现,其实他最喜欢的还是他一直以来最感兴趣的。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往往更喜欢从他人、新生事物和时尚潮流中去搜寻和发现自己未来的方向,却常常对自身已经散发出的光芒和品格视而不见。

希望你能认真想想这句话。

第五,整理出你过去曾做出的重大选择,思考你那样做的原因,然后问问自己,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会怎么选。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反思,它的意义在于:让你能准确把握住自己当下的看法和态度。而你对过去重大选择的重新考量,很可能就是目前的你所想要的东西和前进的方向。

这些全得靠你自己去完成:从高考志愿,到工作选择,到恋爱结婚,到买房置业,你都应该认真回忆,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曾做过什么。

如果上述这些都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那你肯定是个挺独立的人。

但现实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尤其是在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在面对这些关口时并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很多人都是在没重视甚至轻率的态度下做出了选择,所以才会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像选错了大学的专业。

留心人在选择错误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也是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突破口。

比如很多人在感觉自己选错了大学专业后,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像这些补救措施常彰显出这些人内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总之,不论你是否因过去的选择而后悔,在以后,你都要尝试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我在第二点中所说,你得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的人,你会逐渐意识到: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是个跟自己较劲儿的过程,也是你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第六,找出你做哪些事时会进入最高兴,最快乐,最专注,最投入的状态。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我姐家的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家里关于游戏攻略的书一大堆。他今年高一,前些日子问他将来想做干啥,他说做游戏策划。我问他为什么做这个,他说他喜欢游戏觉得干这个行业会很快乐。虽然他现在还不知道游戏行业的难度,但我发现他已开始关注游戏行业和游戏公司的资讯了。

不知道他未来会怎样,但我很喜欢他现在谈起暴雪、EA等游戏巨头时如数家珍的小眼神。  

第二个例子是目前某火热体育类APP的高管之一是我原来同系不同班的同学,当年他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体育迷,(不是看球赛挑电闸的老三),我们当时都觉得他不务正业,甚至走火入魔。

进入社会初期,他找工作也不顺,一直在一个综合性网站忍着,当时租的房子也离城区挺远,乱得像狗窝似的。帮他搬家那次,整整八大摞《体坛周报》《足球》和几箱子体育杂志,说啥也不舍得扔。有时候一起吃饭聊想法和打算,他总说想做体育行业,当时出于好心劝了劝,结果都无效。直到他跳到了这家体育APP的公司才终于找到了他发光的地方。

我不是让你像我这个同学这样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他那样的执着和幸运。而是你要通过以往做的这种事所体现出的行为方式,来寻找自己的方向。

你以往在哪个方面够坚定,哪个地方很可能就是离你内心的梦想最近的地方。

第七,想想你儿时的梦想和童年培养出来的兴趣爱好,它们可能更接近内心的渴求。

一个常被推荐的方法是你可以列出所有你儿时的想实现的梦想,看看哪些是你现在还想要的实现的。

儿时梦想的价值在成人的世界里经常被忽略的,人们常习惯性认为那是童稚趣语,理由是儿时的梦想表达是不需要考虑任何客观条件的,所以在成年人看来这样的梦想才不切合实际。

推荐你看一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飞越未来》,从主人公的经历中或许你会有新的启发。

另一个与之类似的方法是如果你明天会死,你觉得你最想完成的事有哪些,如果不做就会后悔的事情有哪些?

在你列出的清单中,一定有你想要的。如果不考虑自身目前的条件,请你列出你最想在哪个领域有所建树。

第八,如果你洪荒之力都用完了还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你可以尝试一段时间和你现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相反的生活方式。

注意:一定是你目前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你爱睡懒觉,那你就尝试一段时间早起;如果你在每晚睡前都要看手机,那你就试试钻被窝不看手机马上入睡。

这个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自控力,来打破你以前生活的惯性,减弱和清除原有不良习惯对你行为上的影响。这会让你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来逐渐看清自己的目标。

但这个方法对人的自控力要求会比较高,必要时你可以让家人和朋友协助你。

两个小建议:

1,在你探索“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过程中,要尽量为自己创造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而且要把时间准备得充分一些。

因为跟自己交流和探究自己的内心是不容易的,很容易分心和受过去的回忆的干扰。想抓住那个真实的你展开深层次对话要比你在街上拉住一个陌生人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难,而且不要期望通过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你想想,如果你已经浑浑噩噩,迷迷糊糊,漫无目标地走了几十年,怎么可能一个下午或几天就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2,不要自我欺骗。

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和你改变不了的地方,比如专业,工作、爱情等等。

很多人选择了妥协,比如在爱情方面,为了物质生活选择了一个不爱的人;比如为了工资,选择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

每个人的生活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不遂人愿,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也都有自己的苦衷,甚至还包括内心深处的阴暗面。

但在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问题上,你得跟自己说实话,因为只有你能得对你自己负责。

长时间戴着面具活着的人,当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

其实你最好的朋友一直都是你自己,如果你不善待和宽容自己,就没办法走出过去,就没办法倾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最后的话:

这篇答案我写了整整两天,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它也许起不到地图的作用,不能让每个看到它的人立刻就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去往何处,但我期望它至少能起到手电筒的效果,让你随身携带它,至少能随时照亮你眼前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尊重人的选择,理解人的苦衷,包容人的不足并给予尽力而为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做到这些的人,对这世界的价值并不比追求成功的“狂热分子”小。

希望你未来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不要视没有成功的人为蝼蚁和草芥,希望你能如蜘蛛侠那样懂得: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过程就是你自己走向独立,完善的过程。

也是你走出舒适区,挑战自己的过程。

也是你养成新的思维方式、处事习惯、找到自我的过程。

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                              
                                                                                                   ——王尔德

推荐阅读: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性格不强势,关键时候总「被牵着走」怎么办?
给大学生拟一份通识教育书单,哪些书可入围?
如何通过短时间交谈和观察判断候选人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