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用的方法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呢?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1-9-11 17:35   19289   19
是简单的盘口计算还是复杂的HMM或者ES等?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谢邀。高频交易我非此中高手,故问题不敢贸然回答,积蓄多时,终敢开口,所以此处作长文聊聊高频交易,请慢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流派。在投资界,若巴菲特、彼特林奇一宗是九阳真经,武林正道,以绵绵不绝的内力和朴实无华的招式号令天下,那浑水、香橼之流做空公司,则是武林异类,苦修吸星大法,劫人钱财于做空之际,人见人惧,却无法忽视之。在这些名门恶衙之外,还有一群高频密宗,着实高筑墙(或许永远金融圈最强的设备)、广积粮(闷声发大财)、缓称王(低调无名),世人罕知其存在却不知自己单单交易或许都曾经过其系统流过。

空谈其设备如何之强、钱财如何鼎盛、人物多么桀骜都无法触及高频交易的本质——为何要做高频交易,不谈本质光谈现象,很容易沦为Wolf of Wall Street这种娱乐圈为土豪立传的软文。

高频交易分支庞杂,我仅能在此梳理一条线,但是其本质无法离开市场微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这一核心问题。一个高频交易者对于市场微结构的痴迷,就好比辩护律师对于法律条文中细节的痴迷,或者政治结构套利者对于社会制度缺陷的痴迷——一个漏洞可以造就一轮财富或权力。

从中国开始接触证券市场的朋友很难对市场微结构有天生的敏感,比如我,因为中国市场是天生自上而下的市场,证监会如同上帝,上帝说要有个市场,于是便有了市场,证监会说要有涨跌停板,于是有了涨跌停板,证监会说要有t+1,于是有了t+1的现行制度。但是美国的市场恰恰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市场,先有离散的经纪人,大家各自帮助客户做交易,混乱到了一定程度,大佬牵头,聚在梧桐树下,约法数条,才有了今天华尔街和纽交所的雏形——这世间本无交易所,交易的人多了,才有了交易所。因此这种自下而上的系统天生是开放式和激进了,是各方利益均衡的产物,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漏洞——最简单的形式莫过于另一派人各种不服,另开山头设立交易所交易相同的证券,于是两个交易所之间的价差就出现了。而中国,在现行体制下,很难出现另一个交易所交易同样的证券——这两种体系的差异源自于其基因,不需要区分高下,各有好处,而我个人认为中国现行体系是封闭金融体系保守风格的最佳选择。

高频交易的雏形是discretionary arbitrage,即显式套利,或者咱们更加接地气的说——搬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之前比特币人民币交易所的价格比美元交易所高50%以上,众土豪纷纷出动,在美国低价全仓买入,传送回国,然后再高价卖出。这种策略一点也不低端,在美国70-90年代,由于交易所林立,如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太平洋股票期权交易所、费城交易所、纽约交易所等等,同一个主体为了融资方便,可能多处发行,价差经常出现。90年代以前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普及,很多个人交易员可以简单的在多个交易所之间搬砖,人工“高频”交易。上一代的geek们也是极富创造力,开发出了机器手等“自动化”下单系统(不是程序,是真的机械手),实现那个时代的高频交易。

但是如果你关注市场微结构,你会发现有些价差是时间难以消除的——比如同一个股票在一个交易所永远高于另一个交易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A、H股的价差。这些价差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A股买入后是无法在HK市场卖出的。或者比如当时在美国,A市场可能交易费用高、交易量低,那么其价格可能高于B市场,以补充做市商的做市的难度(也可能相反)。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搬砖就不行了,你需要人为的修正价差——或者去动态套利——做统计套利,这里面学问很深,后面再触及。

回到美国市场,在87年和99年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是87年10月股市崩盘了一天,这一天创造了指数的历史跌幅,也让交易所开始大量引入电子化。第二是99年开始全国推行Consolidated Order Book,把所有交易所的限价单并到一个表里面。这两件事情极大地重塑了搬砖行业,也使得高频交易从可选成为了必须。电子化的引入造成了一些精通计算机的经纪人开始尝试用机器做自动化交易,自然推高了行业的交易速度;而Consolidated Order Book使得你很难再靠肉身显式的去跨交易所套利了——因为一看去全国的交易所都并成一个交易所了。

我相信做中国股指期货套利的从业者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早期的当期期货和股指的差距经常到40元左右,而现在日内高点可能在20元左右——而且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你要抢到那个价差20元的单,你需要有速度的优势了。因此我听说大量的高频交易开始被应用在股指期货上了。

也正是在1987-1999年这段时间,大量的高频交易传奇公司开始出现,最有名的莫过于Getco、Knight、Jane Street之流了。这里插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时下单和电子游戏程序员。Getco最初成立时,极力招募的不是华尔街的金融奇才,而是在芝加哥各地的顶级电子游戏程序员。因为最初的高频交易最关键的就是异步下单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深:现在假设在交易所A和B有价差,你需要同时下一个卖单和买单去赚取这个差价,你怎么下单?

最简单办法就是串行下单,我先去交易所A成交,然后根据成交数量去交易所B下同样数量的单,如果B机会已经消失,则追单保证仓位平掉。这样明显不利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如果同时并行下单呢?同时下单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天才知道最后两边各会成交多少,比如A、B各下一个单位的单,A成交了0.8,B成交了0.7,这个0.1的差额怎么办?在这个方面,电子游戏程序员比华尔街的金融家清楚多了——在网络游戏中,如果你和别人PK,都只剩1点血了,都发出了攻击的指令,谁该死?在这方面,每天与网络通信和并行数据交换打交道的电子游戏程序员有着天生的优势。

这个年代,不需要策略也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我们姑且称此中方法为Pure Arbitrage (纯套利),但是门槛低的游戏,玩家就多,最后利润比街头开小卖部还低。于是乎就开始有了统计套利的介入,我相信这也是题主提问的原动机。统计套利的高频交易和纯套利最大的差异是统计套利允许在信号确认的情况下,保持一段时间和一定水平的活跃仓位;而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利用低频交易者对细微价格的不敏感和报价速度的低下。

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比如你在高频交易做微软公司的股票的统计套利,你的模型告诉你指数、苹果的股票还有谷歌的股票这三个因子对于微软股票的短期价格波动具有极强的判定力(统计显著),那么你在这三个因子判定上涨时,你发现因子预测价格高于当前盘口(当前盘口更新不及时),你买入微软的股票却不立刻做空三个因子的资产组合,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再做出对冲、平仓的行为。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但需要的模型就不再是简单的两个交易所的价格了——你需要一个经常拟合的线性模型和即刻的置信度估计。类似的是期货中间的当期合约与远期合约的套利。这种时候,就有些稍复杂的模型介入了。在模型的选择上,我觉得最终的规律都是选择当前环境下可行的最简单的,从统计上来说,因子越多模型的稳定性越差,而投资本身也是以大道至简为通行规律。

说到这里,你可以发现高频交易的本质是利用技术的优势去捕捉暂时的市场错误——或者用自恋的话说,我在帮助市场先生改正错误。如果不以此为本心而为了高频而高频,那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我个人觉得很多长线投资的思路强行移植到高频交易中,是很可能制造悲剧的。

后期在美国高频交易的发展中,另外两类产品成为主流——期权自动化做市(Option Automatic Market Making)和可转债套利(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其实原理无二,你把握好了本质,做法都很类似,只是原来你只需要对冲一次项(first order)的价格波动,而现在你可能需要对冲的是波动性风险(Volatility risk)或者信贷违约风险了(Credit Risk)。Jane Street现在大量就在进行期权自动化做市的交易,而Citadel则是在Ken Griffin的带领下从哈佛的宿舍里面靠着可转债套利发家直至今天的巨头。这里不一一展开了,有心者一定会自己去探个究竟。

到今天,其实美国各大市场中高频交易都到了很尖端的水平——colocate服务器,模型越来越复杂而且程序越来越先进。而很多公司都在做着类似的交易,因此我个人感觉,其商业模式已经类似于比特币的挖矿了——大家都在拼命争取获得下一个block(交易)的奖励,而最终获得者好似于中签一般。这个领域无论是DE Shaw这类巨头还是曼哈顿下城新兴的众多prop trading firm都感觉赚钱不易了。不过在国内,随着市场深度(产品类型、数量、流动性)增加,反而出现了很多套利机会,而今年关于期权正式面市的消息也是给了高频交易者很多期待。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如同电影Margin Call里面说到的——赚钱无非三种方式:be the first,be smarter或cheat。在中国,cheat与双轨制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而be the first成就了中国第一代因为主动或被动下海的创业家们,现在慢慢高频交易者这块smart的群体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施展,其实是绝对的福音。

匆拓千字,若有谬误,请海涵。
simple model, simple idea and super fast infrastructure
That's it
什么是高频交易系统?

根据现在市面上的主流认知,我想大多数人概念里的高频交易系统是这样的:
交易指令完全由电脑发送,对市场数据的响应延时在微秒级;
系统由专用的软硬件组成,研发时需要大量计算机专家级的工作;
系统的硬件需要放在离交易所主机很近的位置上,所谓 co-location。并且得到专门的准入许可证,交易指令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符合以上三点的,就可以叫做高频交易系统。现在市面上的主流媒体,包括大部分新闻和畅销书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的也就是这种系统。或许有人会说,这三条中没有一条在谈频率,只能叫低延迟系统不叫高频交易。事实上,所谓「高频」,并非一定是指成交的频率高,有些系统只是下委托单和修改、回撤委托单的频率高,真正的成交次数可能并不多,也一样可以叫做高频交易系统。如果你对这个描述仍有疑问,那么我必须要指出,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官方的定义,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 也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最终的描述是基于 5 个特性:
使用超高速的复杂计算机系统下单
使用 co-location 和直连交易所的数据通道
平均每次持仓时间极短
大量发送和取消委托订单
收盘时基本保持平仓(不持仓过夜)
见:http://www.sec.gov/rules/concept/2010/34-61358.pdf
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妖魔化高频交易的言论,比如:
超强的盈利能力(仿佛高频交易的机器就跟印钞机似的);
纯粹靠交易赚钱,有着神秘的数学模型和尖端科技,精准地预测市场走势,带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市场上呼风唤雨;
利用速度优势割其他机构类交易者的肉(大家认为这是作弊)。
回想一下,有没有人对你高谈阔论高频交易时提到这里任何一点?你听完以后有何感想,是好生羡慕,心潮澎湃,还是满腔愤恨上天不公?别着急,继续往下看,相信你看完这个回答以后,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下次再遇到这种人,就直接请他闭嘴。特别是那些对高频交易有兴趣但还没入门的朋友,希望你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当你历尽千辛万苦,怀着满腔热情加入一家 HFT(High Frequency Trading),以为从此以后你的工作就是对海量数据做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架起机器冲进市场草割那些无知的低频交易者,白花花的银子便像雪片一样落进你的口袋,你很可能要失望。
摒除这些错误的观念,这个行业的真正的精髓才能向你展开:偏执的科技至上理念,极其复杂的技术难题,疯狂追求机器极致的性能,以及高强度的同业竞争。这些才是我认为的本行业最吸引人的特点,它们本身就足够让人着迷了。至于赚钱,建议你把它当作承担压力、努力工作之后的回报,而不要幻想无意间被葵花宝典砸到学得惊世神功,从此纵横股市点石成金;这种神话至少在这个行业是不存在的。
传说中,高频交易的盈利能力很强。但现实很残酷。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赚大钱的的确有,赔钱的也大把存在。我想这个行业之所以特别吸引眼球,主要是因为它融合了「金融」和「计算机」这两个热门词汇,而且确实是一个高科技行业(相信没几个行业会关心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区别),因此很容易给外人一种神秘感。但如果只盯着金字塔顶端的几家公司便下结论,就好比看了乔丹集锦以后便认为所有打篮球的人都特别能扣篮一样,是不现实的。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高频交易系统对低延迟的敏感性,研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要高薪聘专业的计算机专家,花钱买昂贵的硬件,租用专门的微波通信线路。但这一切都不能保证你得到一个预想中的「低延迟」系统。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而且交易系统对于准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若是不够精密,上线后会出现各种问题,根本无法使用。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很多时候换来的是一个残次品系统。非常非常多的公司因为搞不定技术问题而赔钱关门。
这里有一个深远的问题,即高频交易是一个金融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产业,但同时精通这两者的人才是非常稀少的。金融人士主导的项目会缺乏对技术的判断能力,IT
人士主导又会对需求把握不清。在对性能不敏感的行业中这可能不是太大的问题,可以按照传统的甲方乙方方式解决,若有问题慢慢扯皮。但在这个高竞争行业,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用来浪费在扯皮上。投产的系统可能慢上几微秒就是废物,而那时往往会发现基本的设计就有问题,根本无力回天。这种超高难度的研发压力,其实才是高回报的缘由。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10 年给出的这份报告 Concept Release on Equity Market Structure
|http://www.sec.gov/rules/concept/2010/34-61358.pdf中的定义,高频交易主要包括这几种 x 类型:
被动做市( Passive Market
Making)
。这种策略是在交易所挂限价单进行双边交易以提供流动性。所谓双边交易,是指做市商手中持有一定存货,然后同时进行买和卖两方交易。这种策略的收入包括买卖价差(spread)和交易所提供的返佣(rebate)两部分。
套利(Arbitrage) 。这个策略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看两种高相关性的产品之间的价差。比如说一个股指 ETF 的价格,理论上应该等于组成该 ETF 的股票价格的加权平均(具体计算方式按照此 ETF 定义来看)。但因为种种原因,有时我们会发现市场上这两种价格并不一致,此时即产生套利机会,可以买入价低一方,同时卖出价高一方,以赚取其间的差价。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增强,这种机会发生的次数和规模会越来越小,并且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因此往往需要借助高频交易的技术来加大搜寻的规模和把握交易时机。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袁大大说得太好了,受益匪浅。你说的这个吧,算法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你有好的算法,可能是赚80块和赚100块的差别。比如说google百度bing算法不同,但是各有各的好,可能算法google是最好的,但不会差太多,谁也打不死谁。关键是找到机会,那是100块和1000块的差别。还有,现在高频钱越来越难赚了,07年到现在不过区区7年时间而已,所以这行生命周期吧,咳咳。美国的高频交易者可以用区区两年时间横扫俄罗斯新加坡巴西等市场把新的盈利机会做到几乎没有,可想而知中国的高频交易生命期会有多长。我听说etf和期指套利的机会几乎被挖光了
高频交易用的方法很多,我是做CTA的,对HFT不算特别了解,但由于公司有专门的高频团队,所以对市面上若干种高频的做法还是略微有所耳闻的。国外的很多高频的做法其实由于手续费、点差过大和非做市商等原因,很多国外传统的高频做法没法做。目前国内高频最主要都是集中在股指期货上面,做法主要以微观结构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如下3种:1. LEVEL2五档行情的撤挂单分析;2. Book订单流的分析;3. 还有做价量的time series的短期趋势。你提到的HMM和ES其实都是具体的算法,这种算法在2和3中都有较多的应用,尤其是对book订单流的分析中,目前国内用HMM和SVM的是主流。另外就是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目前国内股指期货的微观结构变化很大,高频模型失效的速度极快无比,很多高频算法一上线短短1-2个月就开始打平或者微亏。

赚钱无非三种方式:be the first,be smarter或cheat。哈哈,这话是真理。高频交易,其实是3者的结合。Be the first,其实是追求下单速度上的极致;Be smarter,其实就是更复杂和精准的模型;Cheat,其实高频里面也有一种高空挂单诱使对手以更优的价格bid的做法。

目前国内的高频交易、算法交易、CTA等各种领域,正是各方势力积粮、屯兵和广纳人才,准备群雄逐鹿的时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环境绝对有能力孕育出如Getco、twosigma、BridgeWater和Winton这类各领域的大佬。
高频的主流做法其实是拼策略的,因为不可能大部分团队都有核武器,核武器是指具有垄断性优势的低延迟系统,如果人人都有核武器那就不叫核武器了。即便有核武器的机构策略也不会简单到哪里去,核武器又不是独一无二的。
高频的策略逻辑复杂的能比低频更复杂,如果只会做无脑快的高频策略,那实盘基本没戏除非是以前猪飞年代。其实大部分人都懂这点,找借口给系统慢背锅而已,不要把策略做不好怪系统慢的说辞当成真相。
高频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低延迟技术,非常依赖低延迟的高频一定是二级分化严重的,最快的几个赚钱,排后面的全部不赚钱。而事实上有很多高频团都能长期稳定赚钱,大家都在简单策略拼速度是个悖论。
低延迟虽然不是核心竞争力,但也是有非常高的必要性的。如何不依赖低延迟才是高频最核心的竞争力,这其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爆炸的研究,这些东西没人会教你只能靠自己摸索。这个行业本就是如此,越深奥的研究藏的越好。
不要以为国内期货高频的主流柜台行情就是盛立艾科朗克之类。国内至今还有很多ctp高频玩家,那些才是真正牛逼的高频策略,这是不依赖低延迟的典型例子,也基本代表了拼策略高频最顶尖的群体之一。这类人群数量极多,他们单干偏多比较封闭,资金规模较小,成交量不大,不依赖各种资源,所以容易被忽略。其中很多都是曾经在某些大机构中最优秀的一些小团队独立出来的。
一般接触得到的都是低延迟依赖度高开发人数多的团队,那些团队属于托管资源、硬件方面都搞得很尽力,但策略上相比顶尖水平还差一大截。这类团队一般都是大机构,规模不小成交量很大。因为这类机构员工人数多、招聘信息多、与经纪商接触多,所以才会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个问题好比是问“择时策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呢”,答案肯定是都有。
高频交易更多是从持仓时间和数据粒度来定义策略,可以非常简单,也可以特别复杂。总体而言,基于规则简单计算指标的策略占比较多,通过ML\DL等AI技术由于门槛较高,大多是机构在使用,也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高频交易在衍生品市场上使用更多,这里以基于tick数据的AI算法举例。
最基本的数据是逐笔委托数据(order),简称报单数据,国外也称为message book,随着撮合成交,可以得出逐笔成交数据,即(trade),然后按固定的时间对报单数据和成交数据进行市场扫描,整理出tick数据,也可以成为order book数据。因此逐笔委托数据是基本数据。
逐笔委托数据截图如下(以美国为例):


order book数据如下:


此时我们有了order book数据,就可以抽取特征,特征分为三类,基本特征、时间敏感的特征、时间不敏感的特征。截图如下:


i代表几档,国内的level1数据只有5档,如果是level2数据,市场深度会更深。其实,如果有完整的订单数据(message book),我们可以自己根据撮合的原则构建全市场深度的order book数据。
当抽取了因子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标注,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种状态,上涨、下跌、震荡,这样的话学习的算法是分类算法,我们也可以用未来一段时间,比如三分钟的价格涨跌具体数值当做标注,这样的话学习算法可以是回归问题。
目前,机器学习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一部分是长周期的多因子选股策略,另一部分是日内短期价格预测,两者都是数据量够大、存在较稳定的模式,不容易过拟合。
如果你也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量化投资中应用感兴趣,请移步:BigQuant人工智能量化平台
高频交易用的方法必定是简单的。
操作频次越高的方法,必定简单。
要想频次高,策略的限定必定要少,限定越少,才能符合条件的多。所哟高频教育必定方法简单。
交易有两个方向:频次和胜率。
追求高胜率,必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变量,比如价值投资,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如果选定,一般必胜,那么得出的结果必定少;比如我们追求胜率多一点,策略如图:


如果追求高频,少利润的交易,那么必定是方法简单的。
这听上去有点哲理,但就是这样的,和商业也是互通的,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小商品,高频次(卖得多),利润薄,小商品必定是简单的,不复杂的。在中国做股票没法高频(不能T+0),只能期货,但期货对散户来说风险太高了,很容易爆仓。
有兴趣看股票分析,策略,level2数据,和我们主力可视化分析(每天更新所有股的主力数据,自己算法,有app下载)的可以看看我们网上。
搬运工:
高频交易即通过计算机以惊人的高速每秒执行数千次交易。高频交易如今已占据美国交易所所有交易的60%以上。这一席卷市场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个人投资者的?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非常不同的答案。支持者表示高频交易者对市场的贡献是正面的,因为他们提供了流动性,收窄了买卖价差。他们表示高频交易很少被用于坏目的,而监管者对此也很确认。
另一边,反对者表示高频交易者定期操纵了不知情的投资者,破坏了市场的稳定。他们表示高频交易者对于市场是个负面的因素,应该被控制。高频交易Q&A_市场

最好的理解高频交易影响的方式就是理解高频交易者对普通投资者的优势在哪?主要有三点:

    第一,高频交易者拥有更好的市场交易通道。他们拥有直接通道,这意味着他们无需通过经纪商来执行交易。
    其次,高频交易者相比其他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他们获得速度优势的方式由很多:通过将服务器放置在最靠近交易所服务器的地方,通过复杂的设备,也可以简单通过设置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执行预先设定好的指令,这样可以让其交易速度远远快于人类的交易。
    第三,最好的高频交易者对市场对微观结构拥有极好的理解:在投资者递交交易指令给经纪商后会发生什么?投资者的交易指令去向何方,如何执行,指令的优先级如何确定。高频交易者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很少有个人投资者理解这些原理。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美股仅有3.2%的订单实际上照单执行。换句话说,高频交易猖獗:96.8%的美股交易被取消
专家认为,这是高频交易泛滥的迹象,无论是普通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高频交易都在大量影响客户下单。
曾做过高频交易员的Dave Lauer透露,这种情况在股市尤其严重,99.76%的股市订单从来没有真正执行。
高频交易公司下了海量订单,企图以此决定机构交易者或散户提供的价格,然后又取消90%的订单。
这种人为操纵可以改变一种证券的价格,让高频交易者牺牲对手方的利益获利。
当然,这种利润也很微薄,通常只有几美分。可日积月累下来,这些公司就能赚上几百万美元。


华尔街高频交易的克星Nanex公司,业务之一是寻找违规高频交易的迹象。Hunsader在网上开展了“探测违规高频交易”的革命性运动:他的Twitter帐号共11000多粉丝,发布了11500多条推特,大多包含图片链接,显示的是股票异常报价的图形。Hunsader称,异常报价时常由高频交易公司的程序算法引起。此外,Hunsader发布了约3000份相关报告。孤独的高频交易监管者
对市场理解的越深刻,方法越简洁(不是简单)
在尚未发现更简单的方法前,最常用的是最简单的!
没有绝对标准,保证收益就好。就像菜刀结构简单,机枪结构复杂,原子弹更复杂,但街头狭路相逢,菜刀就足够了。
以前干活的时候,粗疏的读了几本介绍,当然核心算法与规则全都没提及,只能依据个人经验反推一下,各种做法。
0.做市商型  
大机构专用,相关介绍和算法许多入门级HFT教科书或者金融工程教科书有提及。
1.时序型 (偏统计模式) 把一些短线高手的直觉进行量化分析,做成相关交易原则算法化。 也是多为各教科书所提及,真实算法相对简易。以大摩为例,印度党的大摩是用数理入道,对底层细节交易采用大量物理知识进行重新实体化。(主要用在高频以及中频以上交易)
2.真实世界建模
采用这个模式的以文艺复兴这个基金为最多,把交易波动与真实世界的影响做相关连,标志是文艺复兴把最好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纳入麾下。 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中可以一样取得惊人成功。后台运算异常复杂,但是交易时期的算法却更加简明。(主要用在各时段趋势判断)

==================================
以不才的认知,
问题本身其实可以化为这两个答案,
高频交易赢利规则的产生,所应用的数学、物理、心理学、计算机、杂法等方法异常复杂,要经过甚至远超数百小时的计算与跟踪。
规则本身只是异常简单判断 (比如,美股上涨,中国股市上涨的概率是60%,所以如果中国股市低开,可以买入。 股市连跌五天,上涨的概率是65%之类。)
因为职业的关系,熟悉很多做高频的团队。作为中间商,我们选定好业绩的高频团队(通常是市场二流,因为最牛比的团队都是闷声发财),然后给高频团队撮合资金,让他们来我们公司交易。并通过其交易进一步观察其业绩,拟定更好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
给我的感觉是,高频策略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机房位置,离撮合机物理距离越近越好。这往往需要人脉关系才能搞定,而且现在国内的商品交易所在逐步消除这类差异。其次是柜台和系统包括机器的先进性,这个就是所谓的高频团队之间的军备竞赛。我们给高频团队买机器和席位包括行情的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最后,资金容量,高频团队人员素质等等,当然也要考量。总体感觉,这是一个小圈子,只有核心的一些人才能赚钱,其他的,还是搞策略吧。
我觉得最基本的理念要有。
越是中低频,越是持仓时间长的策略就越复杂。
约是高频,持仓时间越短,策略就越简单。
高频策略是复杂度最低的策略,比高频策略复杂度还低的策略基本都属于扔硬币逗比策略了。
竞争高度充分的市场高频作为独立的策略盈利难度加大,退级为一种做市策略或交易执行用。
做量化投资的一个误区就是把自己想不到复杂策略归结于市场本身不需要复杂策略。
我的结论很简单:简单的策略很有效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先过拟合再考虑防止过拟合(有时候即便你想方设法过拟合,你的回测也许都比不过市面上顶尖团队的实盘业绩),而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欠拟合走。
应该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的。目前知道的T+0 说简单就是做波段,高买低卖,但是。。。把握买卖点这个东西,你懂的~ 好吧现在觉得是复杂。
终于把所有答案看完,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语言我不懂,但在我实际接触的群体与专业范围内,不是指国内,要达到一个低延时效果,首先要解决的是 通过本地电脑发送指令如何快速进入机房服务器里,那么,就相当于电脑在机房旁边交易,有个小贴士,游戏里的方法绝对有用,在我们交易的平台里,每隔4个月,能把延时提高 0.30ms-0.50ms ,还不是微秒级,但已无限接近微秒,最快速度是  0.32ms,既使是这速度,同一个程序使用时,也会遇到几堵墙,分别是订单在开平仓时胜率并不稳定,也不分时间段,但如果在大洋彼岸来解决这问题就简单多,就是暴力拼,想一想最古老的高频公司,比如Virtu   他们的速度一般在 230微秒 -380微秒之间,而算法更简单,我们术语称之为漏洞,简单点说就是 拼速度,订单执行速度决定了账户胜率。当然,今天,此时此刻中国有了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革命时刻已经产生,以后的高频公司与算法在实战里,将是一场看不见的硝烟。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4347
帖子:7887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