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和活在未来这三种心态有何区别,对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1:58   5533   5
谢谢各位的捧场。这一问题灵感起源与我在数次登山过程之中心理转化。爬山说实话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大多数人可能相较于这个过程会更喜欢结果。因为过程是绝对痛苦的,当然如果你们有尝试通宵爬4、5个小时的山去看日出。一旦你跨上了第一个台阶那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链接你前后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在狭小的山道中就算哭着也要坚持。因为你稍有气馁就会阻塞交通,会迎来无数人的口水。没办法,所以必须坚持到山顶,即使你现在可能对看日出的欲望降到了零。
当人们在登山过程中渐渐遗忘初衷和丧失激情甚至悔恨交加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的极度疲乏和在大自然面前的极度自卑。我们注定得不到任何帮助,除非有人会傻到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选择和放弃。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视线会有三个方向。向山底望,向山顶望和盯着脚下看。我选择的是第三种。个人觉得向山底望同活在过去,由于自己所处海拔太高和太抖难免会产生恐惧,向山顶看同活在未来,由于通往山顶的路途依旧高不可攀和荆棘依旧又难免会产生迷茫,所以我选择第三种盯脚下看同活在现在,没有太多的恐惧与迷茫,依然平静,不追不赶。说不定下一次抬头就到了山顶……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8:45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今晚又睡不着,抢在动机老师之前答了。
无论活在过去还是活在未来,其实一直都只能活在现在。所以活在过去/未来这种用法,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述,我理解它的意思是:一边活着,一边又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过去/未来。无论是投入到过去还是未来,其实都要和现在相联系。归根结底,所有心态都是为现在服务的。
首先论述过去/未来的区别,但这时最好再引入一个变量:正面的/负面的。
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四种心态:沉浸于过去的正面事件;沉浸于过去的负面事件;沉浸于未来的正面事件;沉浸于未来的负面事件。这个模型,是我自己随便提的,没有什么科学性。

1,沉浸于过去的正面事件:
也就是常常追忆过去的所谓好时光,换言之,现在失去了一些东西,生活没有过去好。你可以想象一个破产的百万富翁,或者一个追悔莫及的失恋者,他们的心态以失意、抑郁、哀伤为主。失意都是针对现在的,假借了一个过去的壳。这样一来,便不用面对现在的失败。

2,沉浸于过去的负面事件
也就是怎么都没有办法愈合的伤痕,换言之,过去失去了一些东西,现在还没法承受。你可以想象一个被劈腿的原配,或者失去了儿子的祥林嫂,只能一遍遍愤愤不平地重复抱怨,这种思维方式的英语叫rumination(反刍)。心态或是愤怒(指向外界时),或是抑郁(指向自我时)。但愤怒或抑郁都是表面化的,其内核还是空虚,不断地把愤怒指向过去,便不用体验现在的哀伤。

3,沉浸于未来的正面事件
也就是沉迷于对未来各种美好的幻想,换言之,现在过得不怎么样,幻想以后会有奇迹。你可以想象那些做发财梦的穷光蛋,成功学培训的拥趸,企业家传记的忠实读者。他们的心态以自卑,激越,自我感动为主。难以自拔地顽固。这些躁动也是表面的,逃避的是现在的羞耻。

4,沉浸于未来的负面事件
也就是不断设想未来的各种灾难化的可能性,换言之,自己吓自己。明明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总忍不住考虑最坏的可能。你可以想象……太多了,广泛性焦虑障碍,场所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或者直接想象集一切之大成的Sheldon Cooper。其心态以焦虑,担忧,恐惧为主。其焦虑指向未来,但也是表面的——最后这句我要解释一下:很多研究者提出,焦虑者使用worry(担忧)这种加工的重要获益之一,就是降低了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因为worry是一种摘要式的认知加工方式,它用「如果……怎么办……」这种理智的思考,取代了「啊啊啊!!!!」的情感体验。

个人感觉,第1种和第4种,相对简单一些;第2种和第3种,相对更复杂,跟人际和自我形象有着各种牵扯,常见于心理动力学所谓的边缘性人格水平。但这只是主观感觉,并没有什么道理。而且简单与复杂都是针对治疗而言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哪一种情况都不好受,都是逃避。

与此相对的就是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大概指的就是:注意力集中在眼下的想法,手头在做的事情,以及内心的感受上。有些书和课程把这个概念演绎得神神叨叨的,其实在我看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注意力的一种分配方式,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很少会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其心态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有各种可能,既可能开心,也可能不开心,可能焦虑,也可能愤怒,总而言之,你当下感受是怎样,心态就是怎样。而且通常来说是流动的,瞬息万变。——有人说,当下不好,我不愿意活在当下。那么,你觉察到这一刻的不愿意,也就是当下了。
有人说,活在当下的人是平和的,其实未必。前面说了,他们也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也会忧愁恐惧。不过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随着心念之流领略风景,随遇而安,不会执著于一时一地,追逐刹那的忧惧而不可自拔,最终迷失于无尽的困苦。所以从长远来看,也能当得起平和二字。他们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比较能节省注意资源,做事情容易保持专注。所以总的来说,这种心态还是有诸多好处的。大家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能力,勤加培养,会对保持我们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8:46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这个我推荐一个TED的演讲: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家)健康的时间观念,网易公开课有,链接:【TED】健康的时间观念,虽然这个演讲主要讲的是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这个概念,以及在怎样应用于实际生活,但是对于题主问题能有很好的回答。以下内容源自演讲的内容。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以下简称TP)个人如何以时间区域和时间类别为单位,划分自身经验。根据人们划分自身经验的不同,将时间洞察力分为三个导向:

面向过去(past oriented):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经历和经验,依靠对于过去的经历回忆做决定,称这样的人是面向过去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过去。比如,在过去几次数学考试中我都失败了,所以我并不擅长数学。
面向现在或称为以现在为导向(present oriented):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当前的情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们的感受,当这些影响了人们做决定时,我们把这种人成为“面向现在”,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在现在。比如,我觉得我现在考试状态非常好,继续保持。
面向未来(future oriented):专注于预期的结果,关注的是将来。比如我预期这次考试我肯定不会的高分,所以我放弃了考试。

      而以上三种导向具体又可以分为六种模式:
过去时间洞察力(past time perspective)专注于积极经历专注于消极经历
现在时间洞察力(present TP)享受现在(hedonism);宿命论(fatalism)
      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P):以人生目标为导向;超越未来


菲利普津巴多认为最佳的时间洞察力是:高度依赖于积极经历,适度依赖于未来,极少考虑消极经历和宿命论。(high on past-positive.Moderately high on future.Moderately high on present-hedonism.Always low on past-negative and present-fatalism.)

      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的积极经历给了你根基,使你能够将你的家庭,身份和自我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给了你一双翅膀,使你拥有值得奋斗的目标和新的挑战;现在给了你力量,使你能够探索自我,他人,世界和原始需求。(英文版更好些,如下:
Past-positive gives you roots— you connect your family,identity and yourself.
Future gives you wings—to soar to new destinations and challenges.
Present hedonism gives you energy—to explore people,places,self and sensuality.)

ps:以上内容为演讲内容(包含部分翻译),演讲最后还提到了时间洞察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里不贴出来了,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8:4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会没来,各位老师已经快把答案写完了。
@夏茉 老师找来了津巴多的  TED演讲。我本来也想推荐这个。另外推荐一本书,是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用时间取向来区分人格的研究主要是他在做。他们甚至还专门做了个网站,www.thetimeparadox.com,可以测量你的时间人格。

@李松蔚   老师提出了个积极-消极、过去-未来的模型,这个和津巴多老师的模型很像,英雄所见很略同。松蔚老师说,活在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本质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但我觉得其实注意是表象,不是本质。活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的最重要差别,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动力和意义感。
在《时间心理学》这本书里,津巴多区分了六种典型的时间观:
1.       积极的过去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以积极的态度组织自己的记忆。回顾过去,他们会觉得自己度过了一段美满而无憾的人生,并因此知足。过去的事肯定有好有坏,但把它编织成一个好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美好的意义,这是一种心态。
2.    消极的过去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回顾过去,会觉得自己的过去全是坏事,糟糕透顶,并因此沮丧。同样过去有好有坏,这些时间观的人选择性地注意了过去的坏事,甚至编造未发生的坏事,来证明自己有一个悲惨的过去。这同样是一种心态。
3.      享乐主义的现在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习惯遵循最简单的“快乐原则”,讲究及时行乐。追求吸毒、喝酒、性、各种感官刺激,奢糜无度。
4.      宿命主义的现在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常把未来交给命运,觉得自己现在做什么都无所谓,反正好的坏的,该来的总会来。宿命主义的时间观的核心特征是觉得自己渺小,但并不最求当前享乐。
5.      未来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总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利益放弃现在的享乐。他们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仔细做计划,并为自己安排很多的工作。对极端的未来时间观的人来说,现在的享乐就是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属于犯罪行为。他们就像被驱赶着的陀螺,很难停下来。
6.      超未来时间观。这些人比“未来的时间观”想得还远,他们想的未来,是来世。所以他们吃斋念佛,为来世修行。
如果把这个时间人格的理论和“活在过去”、“活在现在”、“活在未来”的说法联系起来看,有一个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并不会让人“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通常是因为过去的一件“未完成”事件,比如谈了一段美好却意外中止的恋爱,或者正起色却意外夭折的事业。我觉得,“遗憾”比“美好”更容易让人“活在过去”。
“活在未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总为未来更长远的利益牺牲现在,焦虑而行色匆匆地前行,总觉得好日子在后头,可是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步伐,却总也停不下来,等有一天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好像从未活过一样。
可除非你同样能享受现在,否则那个许诺的美好未来永远不会来。
“活在现在”是最难理解的。按卡巴金老师的说法,正念式的“活在当下”,叫“live in the moment”,而享乐主义的时间观,是“live for the moment”。Live in the moment的意思,是不让每一个现在未带审视地轻易溜走,全心投入,专注地劳作、学习、生活和体验。这种当下整合了过去的记忆、未来的目标,却经由对每一个现在的把握达到。此刻的当下,不是通向未来的途径,它就是生命的全部。至于未来,在把握了每个现在后,自然会来。
正如卡巴金老师所说:
“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且领略不到蕴涵于成长和转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可能性。”
“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这个是爱默生老师说的。)
此刻,如花盛开。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8: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Quora上看到一个句子很符合题主的问题,但在《道德经》上没有找到类似的原文。
----
"If you are depressed, you are living in the past. If you are anxious you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If you are at peace, you a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 Lao Tzu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58:49 发帖IP地址来自
耿耿于怀着过去和忐忑不安着未来的人,也常常挥霍无度着现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