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美国湾区,码农的生活

论坛 期权论坛 脚本     
匿名技术用户   2021-1-7 11:13   11   0

0?wx_fmt=gif

好像没有人是介绍在美国做IT的生活,于是忽然很想写写自己在湾区当程序员的生活,算是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方面的美国。


  楼主是2007年来的美国读计算机的博士,2011年底拿到一个小公司的offer,以硕士身份开始工作,同时保留学籍,做parttime学生,2013年1月第一次跳槽,同年5月博士毕业, 2014年10月再次跳槽,然后在当前公司干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我能感受到这个全球最有想法,生活节奏最快的地方欣欣向荣的活力。在这里有梦想,有努力,有汗水, 有眼泪。这里不是天堂,因为这里的房价简直让人崩溃。这里又是最好的淘金地,因为它有那么多一夜暴富的例子,我希望能够用我贫瘠的文笔向大家展示这里的生活百态,或者,IT圈子里的生活百态。

 首先,湾区的程序员基本是自称码工的,自嘲点的叫码农,更自嘲点的叫索南。 说它叫码工,因为可能入门的要求很低,随便一个人,读个CS(computer science)的硕士,出来就是10w美元起薪,周围有无数的大妈们,F2陪读出来,辛苦个两年读个学位,然后就彻底解放赚工资了。因为入门要求低,薪水又相对高,所以在mitbbs上始终处于被斗争的地位,无数生物博士后们以鄙视的神态说写程序就和搬砖头一样,无非是copy加paste,把一块砖搬到另一边,没有技术含量。众口铄金,久而久之程序员就有了码工这样的代号。码农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觉得工作辛苦,钱拿的少,感觉和农民工兄弟一样,所以自嘲为码农。至于索南,其实是wsn的简称,基本特征是穿着土气,眼神呆滞,没有女朋友或者伴侣,生活小气抠门,很不幸,这个基本是湾区很大部分程序员的写照,或者说,是全世界大多数程序员的写照。

大家知道美国的人口分布,白人始终是占大多数的,在2013年的人口调查中,白人有63.7%, 黑人有12.2, 而亚裔只有可怜的4.7。按照这个比例,一出门看到的应该是黑白分明的人群,偶尔几个亚裔的面孔最多只能是个点缀。不是开玩笑, 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在某些中部的小镇,唯一可以看到华人的机会估计就是那里的中餐buffet了。然而,然而,在神奇的湾区,亚裔的人口比例占到了惊人的23.3%,意味着几乎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亚洲人。觉得比例大了吧,还有更夸张的。基于大多数美国人是从事服务业,麦当劳,autozone什么的,在高科技公司里,亚裔占的比重超过了50%,而且这还是2010年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亚裔进入IT股市,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加大。

其实来到美国以后,因为每个月有2000美金的奖学金,楼主的生活一直是过得非常悠闲自在的,学术上导师也不怎么管我,反正每天就泡会儿实验室,灌灌水发点差文章,晚上和周末都在玩电脑,打牌之间度过,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必要着急。老板承诺6年毕业,于是我就每天安安心心地等着毕业的日子。

其实来到美国以后,因为每个月有2000美金的奖学金,楼主的生活一直是过得非常悠闲自在的,学术上导师也不怎么管我,反正每天就泡会儿实验室,灌灌水发点差文章,晚上和周末都在玩电脑,打牌之间度过,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必要着急。老板承诺6年毕业,于是我就每天安安心心地等着毕业的日子。

楼主之前在美国中部读书,所在的城市只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华人超市,小到中秋节买月饼都要提前预定然后老板按人口购买的那种。就更不要提各种中国调料,中国蔬菜水果了,而且中餐馆也只有两家,一家是$10.5的中式自助餐,另外一家是$15.5的日式自助餐。身为一个吃货,在那种物质贫瘠的地方简直是最大的折磨。在周末经常有人在学生会网站上说,去休斯顿吃一顿怎么样,然后很容易就凑足一车的人早上7点开5个半小时去,到了休斯顿大吃一顿然后采购一通,当天再开5个半小时回来。当时的渴望就是能够到一个华人多的地方,能够过上类似国内的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个公司真是一个奇葩。为什么说奇葩,第一,因为它的文化好像就是政治斗争,我在这里只工作了14个月,短短的一年多里面,我们总监级别的人就换了两波,而我的经理就像走马灯似地换了三个。第二,公司发展的方向随着政治斗争的走向而变,谁当老大了就听谁说的算,而恰好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基本都是从否定前任开始,所以几个项目上马了又撤销,撤销了换个名字继续上,然后继续被撤销,继续改名字再上,反正从我的角度来看一年多了基本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第三,每次斗争的结果就是公司的印度人多了不少,而中国人纷纷离去,刚刚进公司的时候我们组里中国人和印度人大概是1:1的比例,到我走的时候,组里13个人印度人占了10个。

在A的日子里是我最忙碌但是也是最开心的日子。T是我的贵人,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他,他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领导对我的事业会有多么大的帮助。A公司是一个总部在美国中部的一个有6000名员工的数据公司,因为长期在乡下发展,产品开发能力非常低下,已经10年没有推出新产品了。CEO终于受不了这么低效率的开发速度,于是在湾区开了一个分部,准备用湾区的人力资源搞出一个新的产品,T作为新产品的主要负责人(sr。director)就开始招兵买马,雄心勃勃地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我就是这个时候加入的A公司。

LinkedIn在美国是非常受欢迎的工作社交网站,基本每个码工都会把自己的信息发布在上面方便猎头找到自己,这样可以给自己找多几个工作机会。我也不例外,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就把简历挂在上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会有一些猎头来信说有工作机会,但是都不怎么吸引人。

  整个2013年,就像玩一个高难度的游戏一样,以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状态作为开头,通过无数努力,虽然很累,但是到了年底的时候有了一个不能再完美的结局。2014年初,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情况,开始了和LP一起开车上下班的美好生活。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还有一句话叫做物极必反。

2014年的开局非常的好,在生活上,能够每天和LP大人同出同归,然后她有机会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感觉每天都非常有收获。到了周末,分开了一年的我们又可以到处去一日游,享受美好的二人世界。在工作上,我们推出的产品在几个月之内有了50多个客户,虽然大多数是只交了试用的钱,但是总收入还是达到了4千万左右,公司的股价从29块慢慢到达了37左右。在年初的时候,中部总公司那里大裁员了一次,加大了对加州分部的投入,吞并了一个曾经是对手的小公司,租了新的大楼,甚至有传言说准备把公司总部搬到我们这里。一时间,加州分部的同事们心气高涨,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2014年的8月,心情真是和三藩的天气一样凉飕飕的啊。既然A已经失去了让我继续留下来的理由,我就开始新一轮的面试,在过去的一年内,因为完整地做了一个产品,所以linkedin上还是很有一些干货的,也得到了好多HR的来信。在这次的找工作过程中,心气就高了很多。找朋友内推了LinkedIn, 同时翻出几个月前Google HR的来信,去问能不能马上开始,对Facebook当年招我的HR也发了消息,看能不能再次面试。 F,L,G三家,就是这轮面试的全部公司。

0?wx_fmt=gif

你的每一天,都属于故事

微信号:(长按可复制) weic2c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7942463
帖子:158848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