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大紧成仙记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万小刀   2018-12-18 23:11   1214   0
像苍南派在微博上提出个难题: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两个男人,高晓松和许知远,你选择谁?
昨天还上了热搜,网友给这二位合称“高远兄弟”。

在选择之前,我先写一写这对难兄难弟,供大家参考。


一、


高晓松出生于1969年,那是个多事之秋。

美国和苏联像两头公牛,红着眼睛瞪着对方,双方屁股后面各有一帮虾兵蟹将在摇旗助威。两方也没真动手,因为一动手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对大家都没好处。历史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冷战。

中国自站一队,结果受到两边的威胁,北边跟苏联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冲突,南边还在抗美援越。同时国内还在搞文化大革命。

高晓松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正是革命的对象。

外公原本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结果被发配到江西一农场去喂猪,那时的知识分子把养猪也当作一门学问,还托人从北京寄了很多养猪的书过去。外婆是北航创建者,也是学术权威,没有被发配,只是把他们从清华大学的房子里,赶到一间斗室,她在斗室里还在做学问。

就在这种背景下的11月14日,高晓松出生了。刚出生时,竟然没有哭,把母亲和医生都吓坏了,最后打了个喷嚏,才正式宣告高晓松来了。

在蜻蜓FM出品的《晓年鉴》里,高晓松说:
北方的民间说打个喷嚏说明有人想你,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有人骂你,所以就是这个喷嚏造成他现在有人喜欢有人骂的局面。
原来知识分子高晓松也这么迷信。

更迷信的是,高晓松出生的日子是11.14,他说这意思是“要要要死”,更不吉利,多年后,高晓松搞音乐的时候才发现,原来1114,在音乐里叫Do Do Do Fa(多多多发),他的人生因音乐柳暗花明。

这一年,王菲和方文山也争先恐后地来到这个花花世界,而离许知远出生还差7年。


二、


高晓松的童年有一半是在上海度过的。

那时北京的外公外婆因文革被打倒,缺吃少穿还没地方住,便到上海爷爷家来。后来母亲去东北和父亲会合,大姑也在东北插队,小姑在云南插队,高晓松像留守儿童一样,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晓年鉴》里,高晓松说:
大姑和大姑父都是研究导弹的,兵工厂有时没活儿干,还用导弹车间给香港造了一尊巨大的“天坛大佛”。
《晓年鉴》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高晓松的童年谈不上幸福。

他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梅里美”弄堂里,门前有一条臭水河,每天散发着恶臭。

他还被爷爷奶奶当女孩子养。高晓松说可能是家里喜欢女孩。但我猜更可能是家里没什么衣服穿,爷爷奶奶把大表姐和二表姐穿过的衣服给他穿……

在这种环境下,高晓松成长到7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外公外婆又搬进了清华大学里的宿舍楼,高晓松便又被接到北京上幼儿园。

这一年,江苏北部的一个小乡村里,一个叫许知远的婴儿呱呱落地。


三、


高晓松来到北京的时候7岁,那时王朔冯小刚18岁。

随着1976年文革的结束,和1977年高考的恢复,北京顽主时代戛然而止。像王朔冯小刚这种从小就在顽主的社会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成天只知道拍婆子,哪里考得上大学,最后只好去当兵。一个当了海军,一个去了部队文工团。

而高晓松这一代人,没有受到顽主的影响,再加上恢复了高考,多数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因为出身名门,高晓松从小出门碰到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就算是一榆木疙瘩,也特么能开窍,何况高晓松呢。中学时,高晓松考上当时北京最好的第四中学,被分到成绩最好的班级,坐位也是班里最靠前的,在讲台旁边。语文老师忘记了哪句诗词,他就在旁边提醒。

1983年,14岁的高晓松念初二,外公去深圳创建深圳大学。那时王朔正在哼哧哼哧地写《空中小姐》,离出道还差一年。

这一年,全中国裁员了约100万军队,许知远父亲所在的铁道部队首当其冲,以后归属铁道部,父亲便落户北京,许知远便随着父母从苏北乡村迁到首都北京。

那时许知远6岁。

当汽车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许知远指着城楼上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大声念道:“世界人民大才结万岁。”

惹得整车人都笑了。

自此,那个光脚在村子里瞎跑的乡村小孩,变成辗转于北京郊区铁道兵部队大院的外来者。跟高晓松一样,因为北京话说得不利索,被同学们嘲笑,但高晓松毕竟出生在北京,而且家在清华大学,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许知远则不同,他变得沉默寡言,像一个局外者一样,冷冷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他读李敖,读柏杨,台湾有个词叫“外省人”,他就自动把自己归类为“外省人”,他说北京是一个由大量“外省人”组成的城市。

而高晓松就没有“外省人”这个概念,他可以理直气壮的称自己为北京人。


四、


在高晓松考清华,许知远立志考北大的时候,王朔已在江湖上成名了,而且还成功征服了个跟屁虫冯小刚。

到1988年,王朔的小说纷纷改编成电影,他的“爱你没商量”“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等等语录风靡中国。

这一年,史称王朔年。

这一年,高晓松考进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子系,系主任张克潜,就是他舅舅。那时候,他父母想让他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结果最后变成一个“懂点儿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高晓松是怎么走上艺术之路的?目前还不可考,只有等《晓年鉴》更新到1988年,可能就有完整的答案。

总之,一到大学,高晓松就迫不及待地组建了个“青铜器乐队”。因为缺一主唱,有朋友推荐老狼,于是在一个下午,北京建筑设计院,一头长发的老狼穿着牛仔裤,带着女友,认识了穿着军装、戴着草帽同样一头长发的高晓松。

后来几年,在北京各种地下摇滚音乐会上,“青铜器乐队”与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等同台演出。

那时,高晓松课余时间全是在搞音乐,他也不喜欢回宿舍。

一来,他住的是26号楼614室,这614他仍然觉得不吉利,特么出生的时候是“要要要死”,上大学住个破宿舍,还特么“要死”,他很烦,当他得知音乐里的14是“哆发”后,他顿时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让他搞音乐。

二来,他有位室友,年纪比他小四五岁,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城市,睡在高晓松上铺,平常学习非常刻苦,不许高晓松在宿舍弹琴唱歌,也不许在宿舍大声喧哗,连开几个荤段子玩笑都不行,而且在宿舍讲话也只能讲英文,因为这样可锻炼口语。高晓松自然对这样的同学颇为不满,但人家比自己小四五岁,像个小弟弟,揍他一顿也不像话。

几年后,在一个饭局上,高晓松喝了点酒,这时接到一个电话,就是睡在他上铺的室友打来的。他突然觉得室友的湖南口音很亲切,挂掉电话,对酒桌上的朋友说,我要写一首歌。

一个小时后,《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就出炉了。

那几年,高晓松父母离婚,他变得更加无法无天。

1990年暑假,21岁的高晓松和22岁的老狼收到海南一家歌厅的邀请前去驻唱,返回时路费只够买一张票,高晓松义薄云天地让老狼先回,自己一路玩音乐流浪到厦门。

在厦门,一个女孩收留了他,二人还擦出一段爱情的火花。




爱情是创作者的灵感源泉,跟女孩同居的那半年时间,高晓松创作了很多歌曲。

一天早晨,他正为女孩梳头。突然灵感乍现,他放下梳子,来不及找纸,就在一本书的封底上,写下一个句子: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
这就是《同桌的你》初稿。还有《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等校园民谣都是在这半年完成初稿的。

那时期,唐朝乐队、黑豹乐队,纷纷成名。高晓松被困在学校,他要做出一番成绩,于是在1992年,毅然退学。

1993年,因为北京的摇滚乐队大红,很多香港的唱片公司纷纷来北京开分公司,其中就有香港大地唱片公司。

大地公司找到高晓松,问:我该给多少钱你才合适?

高晓松说:钱好说,但必须让老狼来唱!

然后《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两首歌就火了!

1995年,《同桌的你》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观众评选最喜爱节目金奖”。

老狼和高晓松双双走红。

这一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许知远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他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他喜欢上文学。他会花很多时间在北大图书馆、万圣书园或者雕刻时光,读书、写作,或者认识陌生姑娘。

那是个令人向往的年代,因为颜值一点也不重要,才华才更重要。连冯小刚同志都勾搭上徐帆,何况北大才子许知远呢?


五、


其实长得不好看,并不是什么缺陷。对于写作者来说,因为长得不好看才牛逼。你看金庸古龙都长得不好看,但还是有那么多拥趸。当然,也有一些既有颜值也有才华的优秀作家,他们的才华多少会因为颜值打折扣。

至于高晓松老师什么时候长残的,史无可考,也许从他的《晓年鉴》里能窥得端倪。

1996年,27岁的高晓松和老狼勾肩搭背到处领奖,几乎斩获了当年所有的流行音乐奖。

此后,二人莫明其妙地闹掰了,至于原因,坊间有各种传闻,真假难辨,还是等高晓松在《晓年鉴》里亲口说出来比较靠谱。

那时的高晓松简直“火得不知道该干嘛”,27岁生日那天,他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开了场演唱会。演出票早早卖完,场馆内人山人海,坐着的和站着的挤了个水泄不通。场馆门外还有几百人买不到票,高晓松大手一挥,把没买票的也放了进来。

那场“高晓松个人作品音乐会”,创该馆入场观众之最。

那时早已名声大噪的那英对高晓松说:“晓松,你得感谢老天。”

高晓松同志不以为然,觉得明明靠的是自己的才华,关老天爷什么事呢。

老天爷看在眼里,心想,你丫高晓松出生名门,有才华又有颜值,这么多好事都摊你身上,你却还不懂感恩。

给出去的才华已收不回来,只好把高晓松的颜值给收回了。

于是,高晓松老师在长残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多年后,高晓松终于明白了那英那句话的真谛,他又给老天爷说好话:

是老天爷赏饭吃,好多优秀作品好像是老天爷捉着我的手完成的。

纵使向老天爷说再多好话,这颜值也回不到从前了。

此后有段时间,高晓松在欧美等国家四处游历。回国后,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写剧本。

他开始由音乐人向导演转变。

那时的许知远念大三,已经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风以犀利见长。


六、


1999年,30岁的高晓松到了结婚的年纪。他经常和郑钧去拍婆子,结果不管是他先搭讪的,还是郑钧先搭讪的,最终人家姑娘都看上郑钧了。后来高晓松去拍婆子的时候,就不带郑钧一起了。不然,猴年马月才能拍到一个呢。

那年7月3日,有名有钱又有闲的高晓松没事就开着车在各大高校遛达,终于在对外经贸大学门口,碰到一位心动女生。

女生叫沈欢,跟高晓松一见如故。第五天,高晓松向沈欢求婚,一连往手臂上扎了三个烟头,沈欢才答应。

11月23日,二人闪婚。那时他们都没想到,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就宣告结束。

个中原因至今成谜,小道消息说是因为歌手阿朵的插足,但并没得到当事人证实,看来也只有等高晓松在《晓年鉴》里亲口说出来了。

此时,我们另一个主人公许知远,北大毕业,当上了《经济观察》报记者,几年间写了不少作品,2001年出版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反响不错。

2002年3月,许知远去了美国,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学流浪生涯。他从美国东海岸转到西海岸,采访了20多个美国知识分子。写的文章发表在《经济观察报》。

2004年,许知远出版了《昨日与明日》。

此时,在京城文化圈里,他已小有名气,被人称为“知道分子”。

这一年,高晓松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矮大紧”,还写了几首跟自己以往风格迥异的说唱歌曲《杀了她喂猪》。至于是不是写给阿朵的,也不得而知,只知道那时候阿朵自己爆料说想跟金城武传绯闻。

2006年,许知远和吴晓波等13人每人出资5万元,在圆明园附近开了家书店,名叫单向街书店。

这一年,《南方都市报》举办深圳小姐选拔大赛,邀请高晓松当评委。他一眼就被那个长相清秀、身材高挑的女孩吸引。这位女孩名叫徐珊珊。

高晓松这样评价:“无论她的眼睛脸型长发都符合一切我对美女的标准。”

那年徐珊珊17岁,高晓松36岁。

2007年2月,38岁的高晓松和19岁的徐珊珊在美国结婚,年底生女。徐珊珊此后改名徐粲金,微博昵称“夕又米”。

那时,高晓松在微博上洋洋自得地写了句半文不白的话:
妻尚如玉,女且如花。
罗永浩那个锤子嘲讽道:呵呵,好烂的中文……

那时的高晓松是幸福的,对于比自己小19岁的妻子,他说:
她跟我一起的时候还很年轻,甚至还没进入社会,所以她的基本世界观都是我塑造的。相比之下,找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被周围圈子的人塑造出来后你再去改的妻子,后者多累人啊,而且更容易产生分歧。我老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都是受我影响的,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想法都很一致,我觉得这样很幸福。
那时的高晓松春风得意,他出马制作的《万物生》让萨顶顶走红,他担任《快乐女生》评委让曾轶可走红,后来还担任《中国达人秀》《快乐男生》评委,赚了不少奶粉钱。

正当他“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却“马失前蹄”了。


七、


2011年5月9日,高晓松翻了人生第一个大跟头。

原本他在美国为电影《大武生》做后期,36小时没睡,从美国赶回来参加发布会,结果喝了点酒,因为时差来了,很困,叫代驾半天没来,便自己开车回顺义的家。

路上又醉又困,在东直门外大街十字路口,造成四车追尾事故。

因“血液化验单上3个签字的人都没有检验师执照”,再加上几位车主也不愿意追究高晓松责任,律师原本可以给他申请无罪辩护。

高晓松拒绝了,他说:一切事实都存在,我不想回避什么,即使可以申请无罪辩护,也不要这么做。

最终,他被判刑拘禁184天。

在监狱里,他过得很充实,不仅看了金庸的小说,还研读了《大英百科全书》,还翻译马尔克斯的小说。

出狱后,他说这是他人生最自由的时光。

以前他读过万卷书,也行过万里路,却一直没有好好消化,好好反省,在监狱里,他终于可以静静地梳理他的人生。

这次反省,让他勘破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尽管他执导的电影《大武生》失败了,5000万投资,只收获4500万票房。

出狱后的高晓松开始做了一档脱口秀节目《晓说》,还出版了第二本作品集《如丧》。

在高晓松同学在监狱里享受他的自由时光时,许知远迎来了他的爱情之光。

2011年6月,京城才子许知远在一次聚会上对台湾的传奇女人高金素梅一见钟情。

高金素梅,曾经是演员,演过琼瑶剧《婉君》里的丫鬟嫣红,也当过歌手、主持人,是台湾的名人。高金素梅情史惊人,传绯闻的对象从艺人、歌手、企业家、作曲家到“立委”都有,遍及各行各业。

有人说:
只要是她喜欢上的男人,不管他是不是有老婆还是女朋友,都逃不过她的手掌心!
碰到许知远的时候,许知远因为一篇《庸众的胜利》而爆红。于是许知远便进入了高金素梅的手掌心。




同年9月,他们相约出游北京什刹海等地,此后,二人的绯闻传遍了京城文化圈。

这是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2013年,许知远在台湾举办新书座谈会时,证实二人在自然状态下分手,分手后还是朋友。

另一个难兄难弟高晓松,也在这一年离婚。
2013年6月,高晓松的幸福婚姻走到尽头。离婚后,高晓松性情大变。看看他的自拍作品:




以前,高晓松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以前多少有些端着,现在完全松驰下来了。以前还经常有人黑他,现在你黑或不黑,他都在那里,宠辱不惊。

一开始,大家以为他婚姻失败,打击太深,精神出问题。结果看他的脱口秀节目,或者看《奇葩说》里的表现,并没有什么精神问题。

只是“成仙”了而已。

就像他说的:人不能一直奋斗,那会失掉很多有趣的东西。

我们俗世凡人,总有俗事羁绊,哪里做得到?


八、


许知远一直在走精英知识分子路线,他追求深刻,他看问题也确实入木三分。

当高晓松把《晓说》《晓松奇谈》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许知远也做了一个谈话节目《十三邀》。

有网友说:
好想看到矮大紧和许知远互访。
高晓松回答:
他长得扰乱我思维。
结果,“高远兄弟”在蜻蜓FM狭路相逢。

前不久,在蜻蜓FM的一个发布会上,高晓松和许知远坐在了一起。高晓松老师跟其他人一起出席活动,从来不化妆,因为化了也没别人颜值高,那天,得知许知远老师也参加发布会,他便偷偷化了个妆,有了许知远作参照物,化妆后的高晓松果然显得颜值高了许多。

二人从颜值到节目,要开始全方位的较劲。




先是高晓松跟蜻蜓FM合作了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上线一个月,卖出近10万份。到节目收官,付费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次。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后是许知远也跟蜻蜓FM合作了音频节目《艳遇图书馆》,具体数据不清楚。这档节目跟《十三邀》不一样,这次是旅游文化类的节目,讲的是许知远去过的52座城市,讲一本跟城市有关的书,和几位与城市有关的男人和女人,以此打开认识这座城市的缺口。意思就是:
你坐在地铁上,或躺在床上,只要打开蜻蜓FM,听许知远的《艳遇图书馆》,就能享受高晓松老师所说的“诗和远方”。
两档节目各有特色和亮点。

今年,“高远兄弟”再度交锋,高晓松老师上了一档新节目《晓年鉴》,他说:
该节目主要分两个版块:一个叫“晓世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知晓这个世界吧;然后另一个叫“晓人间”,就是我小小地在人间,你也可以理解成知晓这个人间,从懵懂的来到人世间,然后慢慢了解了这个世界。
我每晚都会听书,以前在研究民国,一直在听民国历史,前天听了听高晓松的《晓年鉴》,以前听书,一般半小时就睡着了,这一次,竟然听失眠了。因为高晓松讲得太有趣了,不仅让我了解了那个年代中国和世界是什么样子,还很接地气地了解到高晓松的人生。

他全家人,都是传奇。这些传奇人物,在那个年代的际遇,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还问过我妈,如果说高晓松家人的遭遇是知识分子的遭遇,那么我妈那年代的故事,则是平民百姓的故事。

政治和时代,在不同人身上烙下的烙印不同,对照起来非常有意思。

这次PK,许知远准备的节目是《十三夜》,目前得到的信息只是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具体探索些啥,许知远卖了个关子,只有正式开播才知道。


九、


写了这么一大堆,再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两个男人,高晓松和许知远,你选择谁?

论颜值:都没颜值,平手;

论才华:都有才华,平手;

论学历:一个清华,一个北大,平手;

论知识储备:都读过万卷书,也都行过万里路,平手;

对生活的态度:高晓松成仙了,许知远,他这个精英知识分子,算是入道了吧,也平手;

论节目:《晓年鉴》很有趣,能令人怀旧,能了解过去50年高晓松个体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大事件;《艳遇图书馆》可以了解到全球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能打开我的想象,扩大我的视界,至于《十三夜》,因为还未开播,暂不评价。

那么,怎么选?

其实人各有爱吧,高晓松的节目更加大众化,许知远的节目更加精英化。

就像一个通俗文学,一个纯文学。

或者说一个金庸,一个莫言。

对于我来说,“高远兄弟”我都喜欢。


。END。

本文作者:王东 万小刀(公众号ID: wanxiaodao1 )
公众号转载请索要白名单,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爱生活、爱八卦,也爱文学!
后台回复
王朔|京城四少|乔四
赵薇|崔永元|吴秀波
王菲|刘震云|周立波
冯小刚|金庸|徐峥
王杰|穆晓光|杜月笙
获取爆文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650
帖子:33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