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连贯性重要吗?如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重新转行业值得吗?参考标准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汪慧蓉   2018-10-16 00:38   18242   9
正好自己遇到了,问问大家,嘿嘿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Destiny  1级新秀 | 2018-10-16 00:38: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没有后顾之忧 那么就朝着自己想走的方向去走  如果有家人一起生活 那就安稳一些
3#
Boboo  2级吧友 | 2018-10-16 00:38:54 发帖IP地址来自
职业的连贯性比较重要,如果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应该坚持,行业无高低贵贱,喜欢,专注,一定没问题。
4#
小肥猪  3级会员 | 2018-10-16 00:38: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现在才大一,所以对于这些并不了解,但我觉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加油哦!
5#
谭艾琳  1级新秀 | 2018-10-16 00:38:56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说,谈心。其实心里早有定论,只是问题是用别人的回答肯定自己!
6#
吴志鸿  4级常客 | 2018-10-16 00:38:57 发帖IP地址来自
怎么说呢?从两个角度出发,
第一、兴趣爱好方面一个人从事的行业必须得喜欢这类型的工作。你在工作中才会有动力,才有激情,创新也是对这行业的考究与深挖。
第二、行业发展方面得看这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夕阳行业你想有大的发展,你再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反过来,有的人在大公司工作夕阳,但是对于所从事的行业与工作都不是特别喜欢,只是重复着机械的劳动,处于一种东不成西不就的状态也是会感到迷茫与困惑。
关于连贯性,这个真的没有那么的重要。看你是偏向于理性选择,还是说感性选择。喜欢一样东西和工作就去投入,都说千金难买心头好。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行业,哪怕你在成功,你也不会喜欢你所扮演的角色。当然到了那个地步,就不是任由你可以选择的啦。因为你背负的不只是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的生活选择。还是更多的利益群体那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马云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也是一不小心就成功了,他曾说过。她也没想到会成功,而且,他的最后悔的事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因为这可能就不是他喜欢的生活(不管这水分有多少?姑且可以作为参考,这也可能是你未来的样子。)
有时候,喜欢也是一种幻象,可能你目前喜欢,可是当你投入进去的时候你就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你想那么简单。而你最初的喜欢,可能就会变成三分钟热度,哦,对你职业生涯在规划中添上一笔弯路,有时候人呢,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所以更需要谨慎对待。综合去考虑!


     希望你有一颗感性的心态,有厚实的家底为你热爱的东西与现实抗衡,更需要你在喜欢的东西中寻找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一个平衡点。
    也希望你有一颗理性的心态,看清眼前诱惑,结合实际,做一个正确的选择,愿你心之所向,是璀璨光芒!!
7#
嗯阿阿  2级吧友 | 2018-10-16 00:38:5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一个大一的学生........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哈哈哈哈。
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是要权衡一下,假如我现在的工作不错,那么我遇见喜欢的事的话我不会辞掉这份工作而是顺带着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我现在的工作让我不舒服不开心,那我会果断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有兴趣才会做得更好
8#
脆耳卡  3级会员 | 2018-10-16 00:38:59 发帖IP地址来自
很赞成某评论所说,"活得认真就好"。若转行是以态度为由,朝三暮四,确实很难有内在联系强(即最好是衍生行业)、资源可转移、可积累的职业道路成型(这是我认为打的三大标准);但若是在很强的个人能力之上,以兴趣为导向,确实做到"干一行精一行",也实在是很理想、很丰富的职业生活了,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确实有限,非常考验个人能力。
9#
凡事往往皆为序章  3级会员 | 2018-10-16 00:39:00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大家真的不要什么领域的问题都邀请我啦。被邀请到男女性上的问题我也很无辜,我也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关于这个领域我还能说说,既然这个问题被邀请了,那我就以我熟悉的工程师职业生涯为例子来讲述下我的观点。因为可能涉及到工程师分级,所以我建议大家先去看我的另一篇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694779/answer/441809095
去年罗胖讲过美国的教育分层(罗辑思维视频第 185 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也谈及中国教育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不知道你听了没有。那一讲的内容很好,信息量很大,我推荐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去听听那期节目。节目里面提到《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的一个观点(其实以前这个观点也有,只是罗老师表述得更清楚),即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一万小时。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了,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花这一万小时,有没有毅力坚持这一万小时,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个理论。罗老师在那一期的讲座中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了这一万个小时可能也没用。
如果仅仅听他这两句话,你可能认为他是在否定格拉德威尔的 10000 小时理论。不过如果你听完罗老师那一讲的全部内容,就会体会到,他的意思其实是: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花笨功夫要重要。
借着题主的问题结合我精神导师吴军的观点陈述下:
首先谈谈关于格拉德威尔《异类》这本书中的几个观点。格拉德威尔主要谈到了智商、10000 小时、运气和家庭环境。这些条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
智商的问题比较简单,太低了(格拉德威尔的标准是 120 )就很难成功了,这个结论很残酷,但它是事实,敢于说出事实的人是有勇气的,不论我们是否喜欢这个事实。人可以暂时穿着皇帝的新装麻醉自己,但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定位只能害了自己。
10000 小时我们最后再说。
接下来我们稍微谈一下运气,大凡成功的人都有运气的成分,而且他们都承认这一点,而不是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遇到挫折,他们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相反,不成功的人在偶尔得意时,会把自己封神,失败的时候会怪运气。关于运气,以后有机会我想深入地谈一下,今天就不展开了。
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也是罗老师在那一讲中强调的一个话题,敢于把这一点说出来,也是要非凡勇气的,因为这可能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但是家庭和生活环境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的。好的环境必须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在我周围有非常多来自农村的朋友,如果不告诉你们他们来自哪里,你是想不到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事业有成,而且做事情非常大气。如果你接触他们的父母,虽然那些老人非常土,但是他们善良正直,愿意接受新的想法,而且生活态度非常积极。同样我也见过很多非常聪明,但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人,以及一些非常美丽,但是谈吐平俗,思想空洞的人。这些人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气度恢宏之士,以至于纵有天赋,但气度太小。当然,家庭和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也不是充分条件。
概括来讲,格拉德威尔讲的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不充分。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自己不就是没有希望了吗?也不尽然。虽然我们不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没有绝对对和错的方法,但是有好坏之分。因此我就以我的经验,谈谈什么是好的方法,和一般人对 10000 小时理解的误区。
10000 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几周前在一次晚会上,亚马逊在硅谷的负责人和我谈起 10000 小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任何好的产品都需要花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打磨,花的功夫不够,得到的就是粗制滥造的水货。在产品开发中,常常以人年或者人月来计算工作量,比如投入 5 个人做 3 年,就被称为 15 人年的工作量。他也不知道打磨一款好的产品具体需要多少人员和人年,我们权且还以累计 10000 小时衡量。在他看来,一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出好产品,是因为聚焦+加班。聚焦使得产品得到的人力较多,加班使得它提前积累到 10000 小时的门槛。大公司有时不聚焦,也不加班,产品磨到 10000 小时花的周期就长,很多机会就失去了。讲这些是为了说明 10000 小时的必要性。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够 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四个误区,他们把 10000 小时的精进过程想歪了。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 10000 小时。有些人的 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上封信中我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的。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我在《智能时代》这本书里提过一个观点: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人可能不超过人口的 2% 。坦率地讲,仅仅会写几行 JavaScript 的人不属于我说的 2% 的行列,这些人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这一类人和前面讲得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他们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虚心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岂不知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 小时,但是不见效果。在 IT 公司里常常能见到这种人,一个人在下面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以后有机会和你聊聊林黛玉和薛宝钗),我喜欢她实际上是因为她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内涵越来越宽,外延就越来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说“桌子”这个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木贴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件了。林黛玉就是这样,她越是精进,到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够懂她。我们很多人做事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来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也有一类,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自己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它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我们知道今天几乎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谓的名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自己比 500 年前的名医水平高。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而后者没有。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在这里把我老师的经验分享下,对我是管用的,别人管不管用我不知道。很多时候,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
任何可操作的方法必须简单易行,而且数量少。我从来认为那种“十个改变你生活的方法”,“20条xxx制胜法宝”没有意义,因为那么多数量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我给出一个叫做“三板斧破四困境”的简洁执行方案。具体是哪三板斧呢?
第一板斧,愿景-目标-道路。既然我们练习10000小时是为了提高,精进,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比如有些人会想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这个愿景非常好。相反,如果有些人就满足于五年(正常工作大约10000小时)坚持不懈地写JavaScript,非常糟糕,因为这是低水平重复,即便五年后你把它练熟了,可能JavaScript已经过时了,或者是由计算机来写了。我们看到太多熟练工种找不到工作的事情了,因为技能过时了。当然愿景只是方向,人还得有阶段性目标。去年罗胖在一次节目中讲战略(罗辑思维视频第184期《什么是战略》),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实现愿景,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去看罗胖的那期节目。
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如果能做到自己领导一个团队做出一件世界级的产品,就可以算是我心目中的三级工程师了,这是一个一般人能够实现的愿景,至于什么是一级、二级,或者四级、五级,以后有机会讲。做到这一点,对计算机科学的本质要有了解;对于它每年的变化要掌握;对于它的工具(编程不过是工具而已)要用得随心所欲;对于产品设计要有常识;对于未知的问题,要知道如何入手解决;对于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如何分解交给下面的员工去做。这里面每一项都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道路,这就是战术,也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我在前面讲到过一次了,提高程序质量水平,可以从写单元测试这种可操作的事情做起。当一种技能稍微熟悉了,你可能需要做一件新的有挑战的事情,以便达到下一个目标,任何一个公司里,领导对于这种不断挑战自己往上走的人都是欢迎的。当然,不断挑战自己的人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辛苦,而且可能在短期内还有经济上的损失,因为毕竟从短期讲,重复自己驾轻就熟的工作绩效显得好,奖金多。
第二板斧,即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是我中学的校长万帮儒先生在我毕业前和我讲的,讲这个话的背景以后有机会再聊,他大概的意思有这样三层:
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当然当时还没有换位思考这个词。
第二层意思是,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想这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如果整天和臭棋篓子下棋,只能越下越臭。既然是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意思是,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在公司里遇到一个骂街的泼妇,你也没有招惹她,她对你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对此我们有三个做法,一个是骂回去,一个是装作没听见,但是我会采取第三个,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她没原由地骂我,或许她就是一个疯子,那么我以后走路躲她远点,也算接受一个教训;或许她真有一个骂我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我们不仅仅是理解她的问题,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有了提升。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我们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大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的困境。这一点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就立即启动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我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有强迫症,但对自己的进步真的特别有益。相反,当对方看法和我们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第三板斧更简单,就是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职业工作的人,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以为自己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忘了。因此,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了很多时间来解决。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喜欢记录,他们发明一个东西,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于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发明。
所以,我觉得没有所谓的什么连贯性,关键是不要让自己成为“伪工作者”。在一个行业成为2级以上的专家
10#
困死的观光客  1级新秀 | 2018-10-16 00:39:01 发帖IP地址来自
并没有很好的建议,简单说,自己开心不后悔,那就是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