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都涉及了哪些群体的利益,才导致大多数城市房价那么难降下来?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Chay   2018-9-24 00:40   6216650   8

可结合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伪砖家  3级会员 | 2018-9-24 00:40:56 发帖IP地址来自

揭开底裤,才能看清本轮房价暴涨的真相,

才能看透这默许上涨的奇葩怪相!

-----------------------------------------------

2014年,

房价持续下跌,库存创历史新高。

房屋大甩卖,市场无人问津。


2015年至今,

房价暴涨,屡创新高。

曾经的“空头部队”早已销声匿迹。


180度的趋势大逆转,

底裤之下到底藏着怎样真相?

这一轮的房价暴涨又到底为了谁?


2014房地产不能死

沉浸于疯狂之中,曾经房地产的低迷早已被人遗忘。

2014年,中国百城房价在连月下跌中收尾,接近九成的城市房价跌回了一年前。

201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1亿平方米,比2013年下降了7.6%,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6.22亿平方米,创历史新高。那一年,房价的持续下跌与库存的持续上升形成鲜明的对比。

房地产市场的疲弱大大地抑制了拿地需求。2014年的1-4月份,土地出让收入9016亿元,同比减少5572亿元,下降38.2%。如果地再卖不出去,地方政府就要完了。

我们要知道,政府由于本身并不从事直接的生产,开展大量的公共事务,很大程度上要靠税收。可自从朱老板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截胡了税收中的大头,各级地方政府于是断了奶,面临收不抵支的难题。而地方政府手上最值钱的资源就是土地了,一块土地就能卖出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哪个市长能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2013年)

自此地方政府开始患上土地依赖症,从1995年到2014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从420亿元,暴增到4.29万亿元,而地方政府的一年的税收收入也就7万亿左右,卖地皮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地卖不出去,这不等于要了地方政府的命吗?

不仅如此,土地收入这笔巨款还事关咱们领导干部的前程。首先,巨资可以投入城市建设,让城市的面貌立马焕然一新,地铁、机场、大广场,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大工程,这可都是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政绩工程。放眼全国,哪届地方政府任内没有在城市建设方面下功夫?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可以直接拉动GDP,国家要靠这来保增长,而这更是考核地方官员的成绩单,其中意义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看到,当城市面貌和GDP左右着市长们的升迁的时候,想要让房地产歇火,这不开是玩笑吗?

所以房地产不能死,而且必须涨。


2015房价必须涨

政府要让房价涨,其势不可挡。

政策山呼海啸而来。2015年3月30日,中央发布三大房地产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调整、门槛降低、公积金首付降至两成。3月27日国土部住建部发文救市。8月27日取消“限外令”。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目的简单而明确,都是为了推动购房需求。

央妈也打出连环拳,2015年5次降息4次降准。连续5次降息,直接利好购房者月供下降、利息直减,房贷少了,买的意愿更高了。而降准则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助推房价上涨。

媒体同样功不可没,用地王刺激群众的神经。当土地拍卖价越来越高,购房者越来越担心未来房价疯涨,越容易去疯狂抢房。这实际上强化了公众对房价要涨的预期,这种预期又产生出恐惧心理,促使人们买房保值。当人人都开始谈房的时候,房价该如何下跌?当全国人民都齐心协力贷款买房去库存的时候,房价又如何不飞涨?

但另一方面,众人买房也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现如今卖房创业最败家,实体经济空前萎靡,干啥都不赚钱,这就是现状。2016年1月人民币贷款规模较“四万亿”刺激政策期的2009年1月新增信贷1.62万亿元还超8900亿,创下单月纪录新高,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以及历史同期均值水平,这几个月房产更火热了,新增贷款依然很高,但与此同时,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

4636亿 - 4575亿 = 61亿。这个数字,这个占比贷款总数不到2%的资金,就是实体经济的贷款量。没有人愿意干实业,吃力不讨好,而买房一年就暴涨百分之几十,许多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还买不上一套房,于是大家都买房兴邦去了。

就这样房地产在合力中膨胀,房价节节攀升,那到底谁是元凶?


所谓限购只是情绪稳定剂

车开太快容易翻。

房价暴涨,政府也受不了。毕竟房市不是股市,一旦崩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从2004年初开始,房地产调控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加大了对房地产用地的治理整顿力度,严格审批管理,从源头控制了土地供给。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减少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支持。

而我们之所以看到房地产十年九调,越调越涨,房价调控了12年,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限购等政策只是为了维护房价的“情绪稳定”,并没有打压房价想法。就像这次戏剧性的国庆节二十城大调控,政府连夜出台调控措施,看似是要打压房地产,实则明打暗保,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疯狂后继续暴跌。通过政策的调控,让市场回归理性,防止出现快速下跌,这就是本轮政策的主要目的。

历史一再证明,限购限贷政策解决不了中国房地产的根本问题,只能在短期内打压投资和投机需求,治标不治本。试想,现如今地王频出,地方政府是唯一卖家,人为控制土地供应量、待价而沽,当面粉比面包贵,那房价怎么可能下降?不放开土地供应,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前,所有的调控都是耍流氓。

当然调控短期内可以让市场降温,而刹车能够降速,政府就已经达到目的。同时,当政府出台调控政策的时候,也能传递一种“我努力了”的感觉,或许可以稳定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情绪,但问题是,这招已经越来越不好使了。

目前,政府依然难逃房地产的绑架,既怕太冷,又怕太热,小心翼翼地伺候,自欺欺人。如今政府没有魄力,没人敢承担后果,所有人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靠小修小补苟且度日,靠牺牲大部分底层群众的幸福维持增长目标。可事实上,实体经济半死不活,创新技术被美日等国远远甩在身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现在的大环境下,没有人有心思创业,都去买房兴邦了,这样又哪来创新动力?

不思改革,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终日啃房地产老本来过日子。那当底裤被揭开,真相大白于天下。到时候,什么可以遮羞?

3#
妄明  5级知名 | 2018-9-24 00:40:57 发帖IP地址来自

房价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式,形成了一种相互强化的捆绑模式。

货币超发导致了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强化了货币不断超发。


表面上的结果是房价上涨,实质上这是社会印钱致富,印钱分赃的一部分。


中国每年投放了大量的货币,货币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30年来,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年增长15%以上。

每四年时间,中国货币总量膨胀一倍。

GDP和社会总财富,根本不可能这么增长,不可能每四年大家身家翻一倍。


那么,钱从哪来?

钱到哪去了?


货币供应来自银行,银行每四年,就制造一个富可敌国的群体。

每四年时间,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相对财富(技能,劳动力)就贬值一半。


银行制造出来的这群富可敌国的人,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费雪方程式:PT=MV

(P)物价水平*(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M)货币的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数量(M)的大量投放,对应到左边的公式,会导致(P)物价水平的大幅上涨。


一般来讲,因为物价的上涨,会影响社会稳定。

所以通胀,又会反过来压制(M)货币数量的投放。


通胀是限制国家放水的一个硬约束。


但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里,在货币大量投放,导致物价上涨的传递过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变异。


为了防止货币贬值,逃避通胀压力,一群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找到了一个逃避货币贬值的办法。

这些人把获得的钱,投入进了房地产。

钱进入房地产之后,几年才会交易一次,货币流通速度大幅降低。

房地产在这里,起到的是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主动降低V。


这个过程里,国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主动带动了全体大众,集体减少了消费,将钱投进了房地产。


PT=MV

(M)每年恒定增加15%以上的货币投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会导致(P)物价15%以上的通胀。

但国家和舆论主导的,将货币投入房地产的做法。主动降低了(V)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货币乘数,让通胀没有起来。


这个变异,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每年15%以上的通胀被压制了。

这个变异,弊端的一面,通胀是压制国家不负责任的货币投放的硬约束。


通胀是一个紧箍咒。

有通胀在,国家放水导致物价上涨之后,立刻就被捆住了手脚,无法继续放水。

而通过炒高房价,主动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紧箍咒就暂时被屏蔽了。


通胀被掩盖了,紧箍咒被屏蔽了。

那么,就再也没有任何约束,限制货币超发,限制银行放水。


货币超发导致了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掩盖了通胀,又强化了货币的不断超发。


大规模放水必然会导致通胀,货币贬值,贫富差距。

通过炒高房价,主动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让钱停留在了房地产,没有暴露出来,没有影响到物价。


超发货币会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是由全社会承担。

而处于上层的人士,却能从超发货币中大幅获利。


银行超发的货币,第一阶段,就流入了各种国企,政府机构,官僚,权贵,相关人群手里。

每年固定的货币大量投放,资产上涨,借旧还新。让靠近印钞机的人,能够依靠廉价的贷款,无成本的膨胀自己的财富。


货币通过他们的贷款消费,贷款投资,买房,买股票,进入了流通领域,稀释了全社会的财富。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本质是收铸币税。


每四年翻一倍的货币总量,银行和银行链条上的食利者,每四年就印出一个中国的财富。


整个过程,食利者不事生产,依靠关系从银行获得廉价资金,资产膨胀,越来越富。

劳动者被收了铸币税,越来越贫穷困苦。


《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全球前1%的富豪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全球总财富的一半,达到了50.8%。

英国《卫报》4月7日报道,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到203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口,将掌控全球近2/3的财富。


你以为这1%的人,是靠每天加班赚到全世界50.8%的财富?


赚钱哪有印钱爽?

赚钱哪有印钱快?

不仅中国,实际上各大主要国家,都走上了印钱致富,印钱分配的发展模式。


从银行出来的钱,流入了特权人士的手里,他们通过控制货币,控制和瓜分了全世界的财富。


国家每年超发货币,印钱分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分配,扩大贫富差距。


全球的制造业危机,美国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印钱大国。与这种印钱致富的模式是分不开的。

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根本上从创造财富,制造生产,变成了印钱致富,印钱分赃。


无需工作,无需生产,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财富。

2018 年美联储加息会对中国楼市和股市产生哪些影响?
4#
李飞  4级常客 | 2018-9-24 00:40:5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房地产这件事,有几个利益相关者:
1,地方zf
2,房地产商
3,拆迁户
4,有房者/炒房者
5,无房者

逐个分析之:
1,地方zf主要的收入都是来自 土地招拍挂产生的 出让收益(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房地产价格上升,会极大的促进后面土地出让的金额,提升地方zf的收益。推动本辖区内的土地高价转让以提升税收,是地方zf的本能。所以房价下跌,地方zf税收会受到极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地方zf会想一切办法干预房地产市场,控制土地供给避免下跌,最好是稳健增长。
2,房地产商是商人,自然希望有更多的盈利,所以各种花式炒作,只是为了提升房产价格,达到快速盈利的目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日光盘,月光盘,私下操作的各种黑幕。都不用展开细说。
3,拆迁户,这也是房地产产业的受益者。以前住的低矮农民房,一夜之间拆迁就变身拥有几套商品房,手握数百上千万的拆迁款的暴发户。这种天上掉大馅饼的机会,简直让人立刻产生对房地产行业的顶礼膜拜感。阶层立刻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止。所以拆迁越贵越好,补偿越多越好,回迁房越大越好。自然最终为这些买单的是买房者。
4,有房者,这个阶层也很有意思,大部分人其实只有1、2套房,但是房价提升,导致有房者的资产价值在提升,让这批人有了一种我越来越有钱的感觉。不管他现在是做着保洁,还是当着老板,只要房价的提升,就会提升这批人对自己的定义。几套房几千万,人生赢家。从而再次强化了买房挣钱的意识,变身为房产追逐者。抵押手里的房产,借钱,买第二、第三、第四套房。
5,无房者,最悲催的来了。。你会发现,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外来人。也就是刚刚到达这个城市的人,没有房,没有钱,在这里勤勤恳恳的打工挣钱攒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有一个小窝的一批人。但是生活的负担,家里的老人,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都在等着低廉的收入去填补。手里的小钱钱是分分钟没有的节奏。没有钱,自然也没有办法买房,但是生活成本却在飞速增长。房地产涨了,房租涨了,房租涨了,周围的消费品涨了,外地人要交的上学择校费贵了。手里的钱更少了,拼命劳作,却像以前地主家的长工一样,身无分文,不敢停,不敢病,死不起。

你会发现,这5个利益相关者中,只有第5个是真心希望房价便宜的。讽刺的却是,第5个在终于倾尽全家之力买了房之后。立马就变身为第4个,成为房价的忠实拥趸,房价敢掉,就敢砸售楼处了。

提高房价的是前四个大群体,也是整个房地产的全产业链,当整个产业链都在想法设法的提升房产价值时,怎么能控制房价,我想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综上,中国的房地产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是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成的结果。

中国房价任重而道远。也许当有一天你可以安心呆在小城市,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活着,不会落伍,获得足以保障自己生活的收入跟活着的尊严时,房价才会真正被控制,不再是整个时代的黑暗代名词吧。
5#
原木纯品  2级吧友 | 2018-9-24 00:41:0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一个叫潍坊的小城市,那里的房价简直是良心啊。潍坊的机械重工业,化工业,棉纺织业,等等都非常好。工资不能说高,但是也还可以。但是市里的房价却不高。
为什么?据我所了解的,潍坊市的下辖区县产业分布比较好,大家在自己的地方都能赚到不少钱,而且区县的房价没有那么高,所以大家没有那么高的去市里的热情。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经济结构,市里面是好,但是没有好到挤破头要进来。同时下辖地区的经济也还可以,能够分担人口压力
6#
Li Carly  4级常客 | 2018-9-24 00:41:01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近前重庆市长,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的一个讲话里对于房价和利益分析的挺不错的。里面的一些数据可以自己看。


黄奇帆 - 万字讲透中国房地产十大症结 - 知乎专栏

中国的房地产,和世界一样,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说它是支柱,不管一个城市在高速发展阶段,还是成熟老化阶段,房地产每年产生的GDP至少占这个城市的5.3%,所以它当然是支柱产业。

同时,房地产业涉及到几十个工业产品、工业材料的关联,房地产兴旺与否跟一个很长的产业链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龙头产业。

我们对房地产的重视,是因为它是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更因为它是民生产业,老百姓衣食住行,跟房地产息息相关,中产阶层很重要的财产特征跟房产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又是财富的象征。

房地产因为与庞大的资本和金融相伴,兴衰往往会带来金融资产的膨胀或者坏账,所以从防风险的角度,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房地产的稳定,因为很多世界级的经济危机总是和房地产泡沫崩盘联系在一起。

那么当下的中国房地产,用习总书记去年经济工作会的一段指示、评论,作为我下面讲的内容的主导面是很重要的。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供需失衡;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严重的失衡。

我今天就是要论证和阐述一下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我自己感觉,这种失衡表现在10个方面。


▍失衡之一:土地供应

房地产业当然需要大量的土地做基础,在国内经济中,目前对房地产的土地供应有失衡之处。

宏观上看,国内每年都要供应城市开发用地,要把农业用地、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几十年来,大体上平均每年要用800万亩耕地征地动迁,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

每年800万亩,每10年就是8000万亩,加上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各种企业,总会有一些计划外的征地,这样的话,国家一年800万亩,下边有个百分之十几多征的地,实际上,每十年国家要用掉1亿亩耕地。

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的耕地少了3亿多亩,1980年的时候,国家的耕地是23亿亩,到了去年,是20亿亩左右,再过30年就不可避免地要降到18亿亩以下了。

我们国家有个判断,无论如何,十三四亿人口,吃饭问题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

一亩地满打满算产1000斤粮食,每年1万亿斤粮就需要10亿亩解决吃饭问题,五六亿亩种蔬菜水果,但是我们还需要饲料,我们吃的肉类,人均一年要吃40公斤左右,13亿人,就是5000万吨,按照1:4算饲料,就是几亿吨,这几亿吨需要五六亿亩地,所以中国的地是不够的,每年都要进口饲料或者粮食。

总之,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这是中国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安全所在。

现在的土地供应,已经不是过去30年每年800万亩了, 2015年供应了770万亩,2016年供应了700万亩,今年,还没到年底,实际供应还不知道,但是计划是供应600万亩。

土地供应的总量在减少,城市里的用地会紧张一点,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这600万亩土地,分成四个方面的用途。

这个地说起来是城市建设用地,但是农村也同样有建设性用地的需求,比如农村修一个水库,搞农村基础设施,或者城市和城市之间修1000公里高速铁路,途中经过农村的地变成建设性用地。

这样的话,600万亩土地,会有35%左右实际上是用在农村里的建设用地。真正到了城市里面,剩下2/3,600万亩里还有400万亩。

这400万亩又一分为三:有50%几,用于城市里的基础设施比如城市的道路、绿化、市政建设;

第二块是工业,在国家改革开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大家都高度重视第二产业,招商引资没有本钱,就用土地做本钱,工业用地便宜。

如果来了一个搞100亿产值的老板,可能不是供应1平方公里,而是2平方公里都给他了,供地比较慷慨,投入产出率低,不那么集约、节约。

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城市土地中工业用地占比差不多30%。现在我们每年增加的,比如今年的600万亩土地,大体上会有多少给了工业呢?22%左右。

剩下来住宅可以拿多少?10%。就是说总分母600万亩中,10%给了房地产。

这个比例是不平衡的,老百姓的住房用地,一般占这个城市所有土地的25%,我们呢,只占10%,这就显得少了。

好不容易有了这点地,可以作为城市居住用地使用拍卖,那么是不是大城市人多就应该多供应点?人少的就应该少供应一点呢?

政府做事呢,会有点,不叫长官意志,而是想调控。城市太大了,我有意控制你几个点,土地不能再增加了,人也不能再增加了;反过来,中小城市,200万-300万人口级的城市,他们想发展,比较容易得到上级部门支持,指标拿到的时候,假如说平均一刀切,结果大城市人口集中多,流入多,结果土地拿的少。

每个城市的10%里面,可能越大的城市眼下每年新增的供地,住宅用地反而更少一点,反倒是中等城市、小城市会更多一点。

供不应求,土地越拍越贵。

这是我要讲的供地失衡的问题,很多失衡的状况,一旦了解了底细,就会发现逻辑上是想得通的,我们在经济调控中,应该有更务实更合理的调控方式。


▍失衡之二:土地价格

这十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几乎涨了10倍以上,有时候大家会说这是通货膨胀现象,十多年前,中国GDP 10多万亿的时候,贷款余额也就是10多万亿,现在是150多万亿,货币增加了十几倍,房价有的地方也涨了8倍、10倍、12倍。

到底是货币涨,房价涨,还是土地涨,房价涨呢?

我个人认为,一切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现象,这么笼统的一个经济规律是没错的,但是为什么货币通货膨胀了三倍,有的东西涨了,有的东西掉价呢?说明还是跟具体的供求有关,如果真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东西,货币哪怕泛滥,这东西价格跌掉一半也是有可能。

房地产之所以涨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和地价有关。

地价涨了,房价跟着涨,房子本身是会贬值的,每年折旧,用个几十年可能就会拆掉,但是在城市里,土地每年都会升值,最后这个房子哪怕拆掉了还会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是因为这块土地升值了,我们土地升值有点畸形,长得特别高。

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我们土地买卖的方式,我们从香港学来的土地拍卖制度,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我当时在浦东新区,我们一起到香港学习土地拍卖制度,几个月学了回来,中国第一轮的土地批租拍卖是从上海上开始的,我对这件事,应该说了解得特别清晰。

总的来说,拍卖有它的好处,在政府主导的机制里,拍卖是阳光的市场机制,能够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如果是协议出让,居间交易中搞不清的事,不知道会害了多少干部。

拍卖制是好的,但是拍卖制的规则是价高者得,很多家来叫这块地,就可能几十轮甚至上百轮地叫价,越拍越高,拍卖的上限怎么封顶缺少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光靠行政手段,比如拍到3000万一亩的时候,拍上去的不算,到此封顶,这又有点和规则不合。

这是第一点原因,拍卖制本身会推高地价。

第二个原因是土地本身就供不应求,假如说我们供应城市的土地,平均在供地量的20%,情况就会比较平衡,现在供应的只有10%,少了一点,而且是不均衡的,对一线城市供应不足,越供应不足,拍卖地价越高,最后倒过来,地价越来越高,房价越来越高。

这是第二个问题,供不应求短缺,总的供应上短缺,有缺口产生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城市发展并不是每年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都在城市边缘地带征收农民的地,新增土地扩张来发展,新增土地扩张是跟国家要的指标。

每一个城市的市长,另外有个手,它在干的一个活呢,是不要指标了,把这个城市几十年上百年留下来的棚户区、贫民窟、破房子拆掉,叫旧城改造。旧城改造不要指标,本来就是城市建设用地。

拆迁会有什么情况呢?如果这个地区的房价大体是7000元一平方米,你来拆1000户,每户有个100平方米,这10万平方米怎么补偿?大体上按照这个地区的均价来补偿,这是拆迁的基本逻辑。

所以拆迁10万平方米的土地,地价7000元/平方米,造出来的房子一定到一万五六,拆迁会带来巨大的土地成本。

过了一年两年,这块地旁边的地要拆迁,拆迁的成本就不是六七千,而是一万五、两万,这很正常,以这个地价成本拆出来的房子,造出来的就会卖三万四万。

这个意义上,城市的土地如果都是靠拆迁而来,造新房子滚动开发,房价容易高。

所以我们现在的城市,在拍卖机制下,在一个总体上新供的土地短缺的情况下,老城改造,拆迁循环,这三个机制叠加在一起,就会导致房价往上升。

一定要说这里面哪个人负责,这里面是一种机制,几乎所有人都在埋怨,开发商埋怨土地价高,老百姓埋怨房价高,官员埋怨投资环境破坏了,所有人都不满意,似乎无法改变它。


▍失衡之三:房地产占用的社会资源

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太大,消耗的金融资源比重太大,房地产在财政税收的比重中太大,这是三个失衡。

从投资来说,一般经济学、城市学有个基本的经验,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每年不要超过25%,这个话呢,10年前我在重庆管这个事情定了这个原则后就在说,我看到网上有一个专家说,黄奇帆这个人有时候会拿出一些很武断的结论,使用效果不错,但是到底是什么地方来的理论?就定了很武断的结论。

我当时看到,想了想,我似乎因为不是教授,不会整天写报告,为什么这么做那么做。实际上有个理论,很简单,就是六分之一的理论。

一个人正常的家庭,如果是租房子,最好月收入的1/6以内付房租,如果你用了1/3的钱在付房租,你的生活会很困难,比例失调了,如果你不是租房住,而是买房住,用你一生的工作正常收入,三十六七年的六分之一,六七年的家庭收入买套房,这个1/6是这么来的。

一个城市的GDP如果有1000亿,这个城市搞房地产投资,最好在GDP的1/6以内,就是150亿。

意思就是,GDP不能都用来投资造房,否则就像一个家庭无法正常持续健康地生活一样的道理。

一个正常的城市,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要超过GDP总量的60%,否则就不可持续。

我们现在国家32个中心城市和直辖市,有5个城市,已经连续多年,房地产投资每年占整个GDP的60%以上,然后有16个城市比例偏高,当然也有少数五六个城市在10%几,这些城市发育不足。

房子卖得多,基础设施没有跟进,工商产业没有跟进,空城鬼城便会出现,各种情况都有。

这是第三个失衡,固定资产投资绑架经济发展成为增长的撒手锏。


▍失衡之四:绑架金融

2016年,中国100多万亿的贷款,有百分之二十七八,是房地产相关的,开发贷加按揭贷,也就是说,房地产用了全部金融资金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八。

大家知道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产生的GDP是7%,绑架的资金量是百分之二十七八,去年,工农中建交等主要银行,新增贷款的百分之七八十是房地产,全国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新增贷款量的46%是房地产。

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金融资源,也可以说,脱实就虚,这么多金融资源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都在房地产。


▍失衡之五:税收

这些年,中央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房地产差不多占了35%,听起来还好,但是因为中央没有房地产的收入,房地产收入属地化,所以这一块房地产的收入、土地出让金、预算外资金有3.7万亿。

在地方的税里面,有40%是房地产关联的税收。我们整个国家的税收是17万亿,地方税总的10万亿,有4万亿与房地产关联,再加上土地出让金,预算外资金,叠加起来,将近8万亿。

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整个地方的收入是多少呢?一共是13万亿、14万亿,里面有接近8万亿,是和房地产有关的,如果地方政府离了房地产,是会断粮的,所以这也是太依赖房地产。


▍失衡之六:销售租赁比例

在美国和欧洲,所有的商业性房屋,50%左右销售,50%租赁。租赁有两类,一类是房产商自己开发的房产租赁,第二类是小业主老百姓有很多套房,自己住一套,其他的租赁,这就形成了50%的租赁市场。

新加坡接近80%都是公租房。有点像改革开放前,我们都住在政府集体企业的公房中,产权归公家,分配的房子归你租用,不是你的产权,也不能买卖。

这十年开发的房屋,每年十几亿平方米,作为租用的,不到10%,90%以上的商品房都是买卖,这个市场是畸形的。

租赁市场有4个不足:第一,租赁者是弱势群体,没有谈判的能力,租房的人和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地调租金;

第二,随意把房子收走;

第三,各种重要的公权部门,没把租赁房屋的住户当做同等公民待遇,租了房子的上不了这个学区的学校,必须买房,医疗也是这样,医保的服务都和产权房有关,入户也是,买房满几年可以入户,租房就不行。

老百姓有了这个心态之后,会觉得我现在租房子是没办法,只要有一天,稍微有条件就买产权房,总之把租赁当成短暂的没办法的办法。


▍失衡之七:房价收入比

六七年家庭收入买套房是个合理的年限,我们现在实际情况,均价对均价,一线城市一般都在40年左右。

纽约、伦敦市中心的房子也不便宜,但是按伦敦房子的均价,家庭户均收入10年以内也可以买到房。

总得来说,我们高得离谱。

一般的二线城市,在20多年,当然也有边缘一些的地方,五六年。


▍失衡之八:房地产内部结构

一二线城市土地供不应求,房产开发量供不应求,这些地方只够卖三四个月,而且是在限卖限购的情况下,不需要去库存。有些地方是三年四年都卖不掉。

这是一种失衡,资源错配。

供不应求的地方应该多供一些土地多造点房子,供过于求的地方应该不再批土地给它。

这就要把错配的资源调配回来。

具体而言,房地产开发是个供给端的概念,不是等到市场需求端来调控,一定是在供给端,政府和企业可以有明确的信息,进行调整的。

比如,一个城市人均住宅是多少,大账上说40平方米,如果只有100万人,这个城市造4000万平方米就够了,过去几十年,留了2000万平方米,结果每年又去开发1000万平方米,五年一过,有个七八千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就变成70平,80平,肯定过剩。

所以这是可以预测的,应该有规划数的,上下波动个10%、15%,不得了,不能由着开发商想盖多少盖多少,政府短期效应,这会儿开发的多,GDP投资拉动的多,短期效应,然后拍拍屁股走了,这个地方容易烂尾,后面的人收拾烂尾。

一个地方应该建多少写字楼?各个地方都在盖写字楼,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区造的写字楼,为全社会的贸易公司服务的,一般中等城市以下,每两万元GDP一平方米,如果你的城市有1000亿的GDP,说穿了,5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到极限了,多造一定是过剩的。

如果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呢,资源利用率高,其实GDP,4万元左右一个平方,上海一年有25000亿的GDP,第三方造的为所有人用的写字楼,6000万平方米足矣。

上海商业零售额在1万亿左右,这1万亿盖多少商场、零售商店呢?大账上说,2万元一平方米,1万亿造5000万平方米;上海还有一种方法,一个人2平方米,上海现在2400万人,打造5000万平方米,这种算法内在都有规则。

如果你一平方米的商业零售只有1万元,这一平方米的房子的价格在大城市里倒要几万元,赔死了。

有些城市,开发商一进来,搞一个五十万方的大卖场,不是一个老板搞的,这个老板搞两个,那个老板搞两个,政府有兴致批,都是空城鬼城的代表,好大喜功的代表。

这些都是要吸取教训的。


▍失衡之九:市场秩序

比如原来规划用途是写字楼的去造住宅,原来是工业后来做商业,随便转化用途,随意变换容积率,可能政府知道了,罚款一下。

各种乱象很多。房产销售时,商铺的面积切碎了卖,卖不掉了,售后返租,实际上是高息揽储,最后坏账,变成社会不稳定的源头。

房产商在融资的时候,高利贷,职工系统乱集资,社会上骗老百姓乱集资,都是房产商在开发中的乱象。

还有一种,批了土地后,两年必须启动开发,三五年完成,太多的房产商囤积了地十年没有开发,这十年来,房价涨了10倍,什么活也不干,利润增加10倍。

政府土地储备很少,开发商土地多多,囤地,囤房,卖不掉的房,切碎了卖,售后返租,当股票一样的当成标准化的再卖。

这些都是要加强管理。


▍失衡之十:调控方向

失衡是政府本身在管理房地产时,经济下行希望刺激房地产,往东调,房地产泡沫来了以后,希望压住它,稳住它,不让它乱涨价,往西调。

现在房地产调控是有这种不东不西的状态。

再有呢,采取的办法行政性的居多,短期的措施缺少理性的长周期措施,缺少法律性措施,缺少经济逻辑、经济杠杆措施。

比较多的是需求侧的调调控控,紧紧松松,在供给上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控比较少。

这就是我们在调控方面的缺陷,也是习总书记批评的,这种政府长周期的法制性的问题。


******广告分割线~~~欢迎参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7#
玄睛  5级知名 | 2018-9-24 00:41:02 发帖IP地址来自
涉及到谁的利益都没用。
客观现实不会因为主观预期发生变化。
虽然短期来看,人类社会有预期自我实现的现象,但是长期来看,最终还是要适应客观规律约束。
当初房价携城市化的大势而来,沛然莫能御之者,各路利益集团借此大发其财,有集庄家和证监会于一体的地方政府,有担当IPO功能的房地产商,有类似江浙游资的炒房团,也有买房发财的各路小散。房市本来就是周期很长的行业,所以各路人马借着超长的牛市大发其财,杠杠越高赚的越多。
然而,如今城市化临近尾声,老龄化大势方兴,连资金利率也随着美联储加息而结束了长期的宽松。世殊时异,聪明的利益集团自然会适应新的大势,而愚蠢固执的利益集团被碾成碎渣。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习惯了若干年无脑卖地,地产毒瘾深入骨髓的地方政府,会怎么选择。毕竟,流官们由于保守和短视,虽然在个人利益上面无比聪明,而在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他们总是慢上半拍。
至于小散,不管哪种资本市场,他们最终都是炮灰。唯一聊以自慰的,房子毕竟不是股票,最后好歹可以住,不至于跌成废纸。
8#
星日马  5级知名 | 2018-9-24 00:41:04 发帖IP地址来自
让我来简单地谈一谈强行戳破房价泡沫可能带来的短期影响。

从直觉来看,对中国房价存在泡沫的判断似乎争议不大,(我的宏观老师也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庞氏骗局。)我们的分析就从这里开始吧。首先,房价下跌,最开心的当属急着买房的同志了(最不开心的应该是刚买了房的同志)。可是,问题来了,这样的开心能持续多久呢?

看到我这么问,心细的朋友可能就会想了,是不是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当房价下跌的时候,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真聪明!事实上,房子不仅仅作为商品,它在我们的经济活动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抵押品,这使得分析它的价格波动,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我们知道,向银行贷款一般都需要抵押同等价格(或一定比例)的某件资产,而房子正是一件颇受银行青睐的抵押品(因此风险敞口也大)。比如房屋按揭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可用于商业融资)等等。特别是房屋按揭贷款,因为房子的价格高,使用期限长,很多时候单靠购房者的自有资产难以承担,所以在购置房产时被广泛应用。一旦经济发生不利冲击,就会导致抵押资产的价格下跌,银行势必收紧信贷。这样一来,资金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了,利率上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偿债能力进一步恶化(资产价格下跌,债权人催债,企业被迫高买低卖)。这样的状况如果持续发生,债务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就出现了。我们把上述的这个机制叫做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

泡沫戳破后,虽然房价下跌,可实体经济也随之陷入了困境。这时候,房子是便宜了,可接下来就该担心裁员潮了。因此,我才问开心能持续多久。

日本 “失落的20年” 和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都始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只是前者便由此一蹶不振,而后者好歹逐渐复苏了。经济学家发现,房价的波动甚至比股价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大。

房价泡沫这个东西,难就难在,强行戳破呢,怕经济会由此进入万劫不复的通缩;放任自流呢,年轻人总抱怨生活成本太高,不利于人才流动;而政府若承诺兜底,又怕企业挟此自重,催生道德风险(企业知道政府会在经济危机爆发时救市,便会在行为上表现地更加冒进,即所谓大而不倒)。所以说,这个问题真的非常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呀。
9#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41:05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