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其他各国央行都采用降息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中国央行施行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为什么不也采用降息呢?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0 02:11   127159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Eason Sun  4级常客 | 2018-9-20 02:11:18 发帖IP地址来自
@Vas Brandon 邀。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只有降准才能真正降息,二是降准可以缓和外汇储备的减少导致流动性紧张。

一、降准才能真正降息
当我们说”升息“、”降息“的时候,我们指的是央行调整“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对基准利率的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行政手段,典型代表是我国;另一种是靠市场手段的,典型代表是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国家。

市场化的调节方式,就是央行通过自身的公开市场操作,高抛低吸,把基准利率调节到合适水平。以美联储为例,其基准利率是能够决定整个市场的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也就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美联储直接参与同业拆借市场,当其降低其报出的拆借利率时,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市场上出现了廉价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就会转向与美联储进行拆借,从而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都将随之下降。而如果美联储想要提高拆借利率,那么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资金,造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紧张,迫使联邦基金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

人民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节方式是通过行政手段,也就是主要是靠央行发红头文件,规定商业银行对储户和企业的存贷款利率,以及浮动范围。过去存贷款利率都有限额,后来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渐推进,目前贷款利率上下限都已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最多上浮20%,还没完全放开。商业银行仍然主要参考这一基准利率报价。

行政手段的特点是商业银行没有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的权利。用行政手段的坏处是是没法保证自己的目标利率能传导到全市场。因为银行是要追求利润的。违背市场规律的价格并不能真正扩大资金的供需。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价格会发生分裂一种是”官价“,只提供给少数人,一般人拿不到这个价格。另一种则是“市价”。除了发文调节基准利率外,央行发文调整准备金率也是行政手段,相比发央票来说对金融市场更为粗暴。不过,下调存准率是减轻了对市场的扭曲,因此可看作是一次市场化的举措。

因此人民银行的这种政策模式,导致“降息”并不能真正降息,“降准”反倒可以通过释放出大量活化资金,以增加供给的方式降低市场利率。

二、降准可缓解外汇储备减少所导致的流动性紧张
近期,美元相对强势,其他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贬值。许多国家如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开始降息以刺激本国经济。其逻辑在于(市场化的)降息一方面刺激内需,一方面降息减少了本币的吸引力,促使资金流出本国,导致本币贬值,从而提升出口竞争力。

我国的汇率制度基本可以看作大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或者爬行盯住制(crawling peg),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其代价就是人行会被迫对冲外汇储备导致的储备占款变动。在外汇储备占款迅速增加的时候,通过提高准备金率锁住许多基础货币,而在2015年,外汇储备占款下降的风险较大,如果再不降准以对,有可能发生通缩。

因此,综合上面两点,在我国降准是应对经济趋冷、资金流出的较好货币政策,这与其他国家不同。
3#
DONT  4级常客 | 2018-9-20 02:11:19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们先看看准备金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说为什么。

以一个例子说明吧。

假设,只有一个银行,为了方便,我们假设银行没有资本金(或者假设银行有N元资本金,用作了租房子,总之这部分忽略不计了)。

初始情况:有个客户来存钱了,存了100元在银行。

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所示。

好了,银行有了100元,央行规定,必须留下准备金10%的准备金,这准备金是用来应对储户(债权人)可能随时遇到突发情况,会需要来银行提取现金的情况。此时,资产负债表如下图。

现在银行有现金90元,是可以用的。银行当然也非常需要把这90元放贷出去。这样银行才有饭吃,钱趴在银行上,银行就喝西北风了。

于是,有个企业A(该企业的公众号:yuanmu8)需要钱,正好需要90元,没问题,全放贷给他吧。

当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稍有变化,不过变化不大,只是现金变为了债权(为了方便我写成了贷款,这样好理解哈)。

好了,企业A拿到现金,发展不错,于是把钱全花了,实际上主要应该还是用于支付工资、购买固定资产等等等吧。为了方便,我们假设,企业A把90元钱支付给了员工A。员工A拿到这么多钱当然很美,于是找到银行,又把钱存到了银行。

同样银行收到存款,必须留出来10%=90*10%=9元,作为准备金。

余下了=90-9=81元现金。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银行,还是一样的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更需要吃饭、盈利,因此,必须把这现金81元放贷出去,才能不喝西北风,于是找到企业B,全部放贷给了企业B,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变为了贷款。具体为:

后续发展情况是类似的,企业B当然盈利也不错,把贷款的81元钱付给了员工B,员工B又找到银行,把钱存在了银行。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图:

当然,银行,有钱了,有钱了,还要放贷,这次放贷给企业C吧,于是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变成了贷款(债权):

好了,企业C当然也是优质企业,雇人的过程中当然也要支付工资,发工资72.9元给了员工C,员工C把钱又存到了银行。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图所示:

当然,道理还是一样的,银行不能让钱留在账户上。留下10%的准备金,其余的全部需要放贷出去,此时的资产负债表为:

好了,我们看明白了,这个情况是周而复始的。

注意,右侧是大家手上有的钱。因为这个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手里面有的钱。而实际上,现在市面上一共就有100元的现金。是这样吧,但是我们看在当前10%准备金的控制下,银行让大家的总财富变为多少呢?

算算看:

100+100*0.9+100*0.9*0.9+…100*0.9^n

=100*(1+0.9+0.9*0.9+0.9*0.9*0.9+……..+0.9^n)

我数学不好,不会算,我们干脆百度一下,这个是多少吧

过程不重要,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结论,经过无数次的放贷之后,右侧的总额,也就是大家手里面的钱应该是=1/(1-0.9)=10

这个我们记住好了,叫做“货币乘数”,也就是准备金率的倒数。

因此,如果准备金率是10%的话,那么货币乘数就是10,则100元可以经过银行的放贷变为市场上的1000元。

如果,准备金率是5%,则货币乘数是20,则100元可以通过银行放贷变为市场上的2000元。

所以,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率的微调,就能实现对市场上钱多少的控制。

如果想让市场上钱变多了,就要降低准备金率;

如果想让市场上钱变少了,就要提高准备金率。

我们看看中国近期一次准备金率是怎样调整的,以及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有了上述知识,现在看新闻,就清楚多了。

央行会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准备金率调整,一般来说,调整是非常谨慎的。即使这样,幅度调整也在7%到21%之间进行了波动。可以看到,这会导致货币乘数在5到14之间波动。最近十年几乎在10%到20%之间波动,货币乘数是5到10倍之间。

前段时间很多人讨论日本的负利率,最近还有人说讨论,来,我们看个新闻。

我们知道,其实负利率是针对准备金说的。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越多,会导致名义准备金率越高,进而会导致货币乘数缩小,市场上钱少了。所以,要用负利率,让银行把钱放贷出去,刺激货币增长。

注意,表面上看,货币乘数造成了很大的通胀。实际上,凡是存入银行的钱,都是有他的实际价值担保的。例如,在上述例子中,产生的钱,都是工资,都是创造价值后,员工从企业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存入银行的钱,都是由其创造的价值担保的。这个不是制造通胀的原因。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通货紧缩。因为,创造的价值,通常超过存入银行的货币价值。

前几天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章,有人留言,提到货币乘数。他也提到了货币乘数效应,但是通货膨胀和货币乘数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下面看准备的极端情况================

接着前面复习一下,银行不断地放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这样的:

右侧的钱,是大家都认为的自己手里面的钱,如果一直叠加下去,那么结果就是最开始的现金数量*货币乘数,即:

100*货币乘数=100*(1/准备金率)=100*(1/0.1)=1000元

最后大家所有人认为自己手里拥有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个数字。

文章发出后,收到很多反馈。这里统一说明下。

1.如果准备金率要求是1,那最后大家认为手里的钱,是多少呢?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能够放贷手里的钱,手里没有钱就不能放贷。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银行只能够将所有者权益那部分的钱是能够放贷出去的。简单讲,银行只能够把股东的钱放贷出去,用户存在银行的钱,是随时准备用来还给用户的,是不能够放贷出去的。

这种情况下,根据计算也能够得到:

100*货币乘数=100*(1/准备金率)=100*(1/1)=100元

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制造”货币的功能。

2.如果准备金率要求是0,那最后大家认为手里的钱,是多少呢?

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留存任何的准备金,把所有的钱都放贷出去。这时,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看一下:

发现了吧,从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每次来了前都会完全贷款出去,这样的过程是可以不断滴重复的。

结果当然是,最后大家手里的钱就是100*N,N是可以不断重复的,最后结果市场上有无限多的钱。

这种情况下,根据计算也能够得到:

100*货币乘数=100*(1/0)=100*(无穷大)=无穷大

这种情况下,银行有无限“制造”货币的功能。

我们现在感觉如果银行倒闭了,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在以前的自由银行体制下,倒闭银行是很常见的。参考美国在美联储建立前,大萧条时期倒闭几千家家银行并不稀奇。

简单讲,就是大家把钱存在银行,即使有准备金,如果不是百分之百,就随时面临倒闭。因为,即使你的准备金率是99.99%,储户过来提款,银行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只能倒闭。信用这个东西就是这样,来无影去无踪。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是最后的贷款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挤兑导致银行倒闭的问题。

==============最后谈谈负利率的问题==================

3.日本实行的负利率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在上文强调了,负利率是说银行存储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是负利率的,普通民众存在银行的钱还是正利率的。

银行存在央行的钱,我们一般通常为准备金。

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通常情况下,准备金无论是法定的还是超额的,央行都是需要支付利息给银行的。

如果经济不景气,银行担心贷款出去了,收不回来,就会不愿意把款放贷出去。这样的话,直接存央行吃利息比较合算。因此,大家都把钱存到央行。最终结果就是,虽然准备金率只有20%,但是因为银行把钱都存在了央行,导致实际的准备金率可能会达到50%。

这种情况下,央行即使把准备金率降低到1%,也不能改善情况。

于是,央行就会把超额准备金率调整为负的,这样银行就只能把钱从央行拿出来,尽量放贷出去,避免损失。

这样能够达到刺激银行不断地发放贷款的目的。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号:yuanmu8.

4#
顾子明  3级会员 | 2018-9-20 02:11:20 发帖IP地址来自
初步看了一眼答案,大多是技术层面的答案,浅层的就不谈了。而就本质来说,三个字,“双轨制”。
中国这么趋近成熟的超大市场,决定真正市场利率是靠供求关系,而不是央行小幅的利率调整。
没有几个企业能从市场上拿到基准贷款利率,除了那些央企或红色背景。除了依靠权利寻租以外,企业贷款的上浮程度基本上还是由市场决定。

所以降息只是针对某些阶级的企业有效,就像在督公支持下小撸他们的鲸吞民生。
同样,本轮定向降准是面对农业与微小企业,看看农业小组成员三个人都是谁,还有小李子最近天天在电视上喊创业、以及当年Plan的ybc大学生创业。

so,任何阶级掌控国家权力机构,都会推行对自身有利的政策。
5#
皮皮  3级会员 | 2018-9-20 02:11:22 发帖IP地址来自
简单的说 因为我国的降息和美联储的降息有本质区别,我国央行的降息并不会提供流动性。就降息而言,影响更多的是新增贷款,但是就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降息带来的新增贷款需求并不一定多,也就造成了降息没有效果的结果。

而降准也是很直接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最强大的武器了,银行由于需要维持的准备金的减少和追逐利润的驱使会增加资金放出 市场流动性因此增加。
6#
niaocu  3级会员 | 2018-9-20 02:11:23 发帖IP地址来自
央行有三个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谢谢Goya Lin在评论指出专业一点的叫法应该是贴现率)、法定准备金以及公开市场操作

这几个工具中:利率影响借贷价格、存款准备金控制数量,公开市场操作属于见机行事的临时性举措。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用起来效果重些,属于猛药,使用时须格外慎重;而公开市场操作属于微调、易用也经常被使用。央行使用这些工具时,会根据这些工具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效果而进行选择。

这次应该是考虑到利率这个工具前两个月刚刚才动用过,然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刺激经济的效果,或者是因为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其他国家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部分抵销了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央行才继之以降准,相当于强化和巩固前阶段降息的作用,并且透露出弦外之音是目前经济形势虽然没有那么悲观、没必要连续降息,但已不是日常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解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目前20%的准备金率也确实是史上最高的了,降准比降息还有调整空间。用组合拳来比喻,之前左勾拳(降息)没把对手打趴(经济仍有衰退风险),现在打出右勾拳(降准),如果有需要,还是会继续出击,只不过目前右勾拳的出拳空间更大。

----------------------------------------------
后续思考:之前的回答提到降息是大招,降准效果居中,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最弱。这个认识可能有欠缺——货币政策的影响大小,除了这些工具自身的性质,还受调整的幅度大小及持续时间决定,比如降准5%可能就比降息0.1%影响大,所以我修改了答案,把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同时列为央行手中的重武器。
7#
唐北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认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都能够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但就效果来看,降准比直接降息效果更快,也更好些。
首先,降准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供放贷,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刺激是直接的,若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再配合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那么这种刺激经济的作用就更明显了。这也能看出对部分农商行再下降0.5个百分点,农发行再降4个百分点的目的所在吧!
其次,降息虽然也能扩大企业的贷款规模,但是利息下降储户会把资金转向其他地方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就导致银行存款相应下降,因此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会打些折扣。
8#
飞翔的大猫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25 发帖IP地址来自
11月22日不是已经降息了吗?降息之后一定要降准,否则不是白降了吗?降息是降低资金的价格,降准是增加资金的供给,光降息不降准钱不够还是贷不到款啊。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太大,降息会加速人民币贬值,所以央行对进一步降息也很谨慎
9#
约瑟夫李  4级常客 | 2018-9-20 02:11:26 发帖IP地址来自
供需两方面。降息提升需求,降准提升供应。
10#
Way Tony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27 发帖IP地址来自
降准是微刺激,对目前经济而言更合适。降息的动作就太大了。而且说白了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没必要降息强刺激,也基本上没法承担强刺激的后遗症了。
另外,目前美元进入升值通道,大量的资本开始回流美国,没记错最近流出国内的美元都是天量哦。这个时候再降息只会加速美元出逃,造成段时间内流动性紧张起反作用。所以目前降准微刺激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