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5-19 00:37   2856   5
各个国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谢邀。
            最近看了西班牙电视剧《时间管理局》对西班牙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大佬们在回答里对世界国家介绍的非常充分受益良多,但世界上比较冷门的特别是原西班牙殖民地西属美洲国家介绍相对较少希望能做点补充|ω`)


关于拉美西班牙语一般地名、国名:
              在今天拉美国家中西班牙语地名经常能看到某地地名为“圣”,如圣胡安、圣塔菲、圣迭戈、圣地亚哥、圣安东尼奥等等,这个和西班牙殖民时期宗教信仰有关。1492年发现新大陆前,西班牙经过数百年收复失地运动中,原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同她的堂亲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联姻展开对西班牙国土上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王国最后的进攻,最终于1492年1月6日收复格拉纳达,正是那一天传奇的热那亚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来到西班牙希望寻得国王支持赞助他去印度的航行。
             伴随着数百年收复失地运动带来的宗教狂热,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期间除了掠夺大量黄金外便是广泛摧毁土著文明的神庙,他们在异教徒的神庙上修建天主教堂,强迫印第安异教徒改信天主教。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期间每到一处必修教堂,西班牙人普遍相信他们是作为上帝选中的子民要有义务向那些蒙昧的原始人类传播基督的福音。

             与乘五月花号来到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们不同的是西班牙人来到新大陆很少用新英格兰地区用纽约(新约克Nem York)、纽黑文(New Haven)、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 新汉普郡)、新斯科舍(Nova Scotia拉丁语“新苏格兰”)来命名他们的殖民据点。他们更愿意用基督教经典里的宗教圣人、传教士、封圣的民族英雄们的名称“San”来命名,等同于英语中“Saint” 。而桑塔(Santa)是San的阴性词来纪念那些女性封圣者如桑塔玛利亚( Santa María )、桑塔卢西亚(Santa Lucia)等。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一个登上圣萨尔瓦多岛,他们先后建立圣胡安、圣胡安巴蒂斯塔、圣多明各等一大批海岛据点。1519年埃尔南多·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和1533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征服印加帝国后,西班牙殖民帝国达到顶峰。
           从早期西班牙语命名的各地名再历经数百年的征服探险,拉美国家更多出现原住民语言来命名的区域。西班牙人的到来,美洲白人与印第安人、黑人广泛民族融合产生数量庞大的混血种人,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认同,他们经过艰难的独立战争取得民族独立后取而代之的更偏好用印第安土著古语来命名国家。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持续至今。
            以下简单介绍一些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地名由来和西班牙人早期建立殖民地历史,番外篇会介绍以往鲜为人知的美国国家建立过程中吞并的三个西属共和国国名作为补充(ω`)


一、西印度群岛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先发现这一地区,他四次探索加勒比海这片群岛,至死相信他所抵达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印度而命名为西印度群岛(The West Indies)

1、胡安娜(Juana)/古巴(Cuba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率领三艘三桅帆船从西班牙南部的帕洛斯、德莫格尔港出海西行,10月12日到西半球的巴哈马岛 。他率船继续向西南方向航行,15天后,在10月27日到达古巴岛的海岸,把这个岛命名为胡安娜岛。他在1492年10月28日的《航海日志》中写道:他看到 了“人类眼睛所能看到的最美的地方”。
             1492年10月哥伦布登上圣萨尔瓦多岛以南的大岛,用当时西班牙国王和女王的女儿、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疯女胡安娜”命名该岛为胡安娜岛( Juana)。
             关于现代古巴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古巴(Cuba)来源于当地土著泰诺人,在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也有人认为它来自于当地原住民的词汇“Cohíba(雪茄烟)”,用来代指这片岛屿。(Cohíba之后也成为古巴最名贵的雪茄品牌名称)。还有人认为,古巴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哥伦布在抵达当地时,远远看到几座高山便用cubilla来比喻它们,cubilla 在阿拉伯语中意思是“清真寺的圆顶”。
            而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Cuba可能是 Cubanacantaíno 的简写,意为“中心地带”,因为古巴的位置正好处于加勒比海中心。

2、伊斯帕尼奥拉(La Espaola)
         1492年12月5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一次到达,命名为Isla de La Espaola,意思是西班牙岛。今天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有两个国家,西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海地,东方则是多米尼加。



今天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分为两个不同语言的国家,它们由当年法国、西班牙殖民地发展而来

法属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海地(Haiti)
           海地(Haiti)印第安土著人泰诺语里为“多山的地方。1492年哥伦布在海地登陆,用印第安土著人的称呼命名该岛。
           1502年西班牙殖民海地,1697年据里斯维克条约伊斯帕尼奥拉岛以西被割让给法国被称为法属圣多明各(French Santo Domingo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革命思潮传向海地,海地岛上的黑人们很快流传“法国大陆上的白人奴隶们已经暴动杀死了他们的主人”之类的传言,黑奴们在黑人将军杜桑·卢维杜尔(Toussaint·Louverture )的领导下暴动,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各宣告独立,成立海地共和国,这是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多米尼加(Dominicana)
            1493年11月3日哥伦布登陆伊斯帕尼奥拉岛以东地区,这一天正好是星期日,他用拉丁语“Dominicus(星期天)命名该地,这就是多米尼加国名的由来。1496年,哥伦布的弟弟巴塞罗缪·哥伦布在奥萨马河东岸建立殖民据点但是第二年因飓风被摧毁。1502年,哥伦布的儿子迭戈·哥伦布在奥萨马河以西重建新城命名为圣多明各,这是西班牙人在新大陆上第一座殖民城,迭戈·哥伦布成为“新大陆”上的第一任总督。
            多米尼加的第一座城市蒙特克里斯蒂(Montecristi)是伊斯帕尼奥拉岛总督尼古拉斯·德·奥万多(Nicolás de Ovando)于1501年建立,以西班牙费迪南德国王(King Ferdinand)的名字——圣费尔南多·德·蒙特克里斯蒂(San Fernando de Montecristi)命名。这座殖民城是多米尼加首个建设高架渠、铺设铁路和安装电话的城市。

3、圣胡安(San Juan)/波多黎各(Puerto Rico)


          1493年11月19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加勒比海发现这座岛屿。西班牙人第一次登上这座被当地土著泰诺人称为博里根(泰诺语“贵人之地”)发现这里物产丰饶,哥伦布为纪念天主教圣人耶稣的表兄施洗者圣胡安而把这座岛改名为圣胡安巴蒂斯塔(San Juan Bautista)随后前往泰诺人传说中充满黄金的安的列斯群岛。
         1508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总督尼古拉斯·德·奥万多(Nicolás de Ovando)派哥伦布船员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ón)(这个人很传奇一生寻找不老泉)前往圣胡安巴蒂斯塔岛准备殖民,1509年他在卡帕拉(Capara)建立了第一个西班牙殖民据点但很快放弃。1521年西班牙正式殖民圣胡安,胡安·庞塞·德·莱昂建立据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里意思是富裕之港(Ciudad de Puerto Rico)这也是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第二座殖民城。后来西班牙人将圣胡安巴蒂斯塔岛更名为波多黎各,而将原来港口之城波多黎各更名为圣胡安(今天波多黎各首府)



今天的波多黎各岛成为美国海外属地

           在西班牙人殖民的30年间奴役当地泰诺人,传播传染病至少有60-100万土著人死亡,至1542年卡萨死神父在写《西印度群岛的毁灭》时整个波多黎各岛土著人只剩下600人。1536年波多黎各岛金矿基本开采枯竭失去利用价值,只作为西属美洲与西班牙本土海上联系的军事据点和物资供应站。1898年缅因号事件导致古巴战争/美西战争爆发,美军1.6万人入侵波多黎各,在付出4人战死、40人受伤的代价击败当地8000西班牙士兵全面控制波多黎各。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割让古巴、菲律宾以及它在加勒比海的另一块殖民地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也由此成为今天美国海外特殊属地。


5、圣地亚哥(Santiago)/牙买加(Jamaica)
当地土著阿拉瓦克语Xaymaca,意为“水和树木之地”、泉水之岛,1509年西班牙殖民称为圣地亚哥,被英国人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改名牙买加。

6、巴哈马群岛(Bahamas)
Bajamar一词在西班牙文中为“浅滩”,因为1513年7月西班牙殖民探险家莱昂发现此地时,这一地区布满沙洲和浅滩。

7、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
1530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caiman西班牙语里意思是鳄鱼

8、特立尼达与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
              当地土著称为“Tierra de colibríes”意为“蜂鸟之地”。1498年哥伦布发现此岛,此时正值圣三一主日(Domingo de Trinidad)哥伦布便给这个大岛取名为Tierra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西班牙语“最神圣三位一体的土地”之意。Trinidad即意为“三位一体”。同年哥伦布发现一座形状美丽得多巴哥岛,发现当地土著用一种烟斗吸烟并岛上盛产烟草,便又加上“Tobago”一词源于海地语“tambaku”,意为烟草。


中美洲



1、墨西哥( Mexicanos)
México 一词,是从印第安语Metztlixihtlico 演变而来的西语词汇,Metztlixihtlico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神化传说中的战神。这综合了原来阿兹特克帝国语言的三个单词,Metztli(Luna),Xictli(Ombligo)和Co(de),合起来就是 Ombligo de la luna(月亮的中心),这也是阿兹特克人对于帝国首都的称谓。


2、危地马拉(Guatemala)


            14世纪时当墨西哥高原上好战的阿兹特克人南下扩张,他们在索科努斯科地区遭到今天危地马拉高地上强大的玛雅王国基切人的抵抗,这些基切人将自己的所处之地称为 伊西姆切(Iximche)基切语里意思是玉米树之地。和基切人打过不少交道的阿兹特克人则按照含义翻译为森林之国(Cuauhtēmallān )意思是“有很多树的地方”。由K'iche' 玛雅词汇“很多树”加纳瓦特尔语后缀“-lan”,这是危地马拉(Guatemala)今天词源。
             1523年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的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多·科尔特斯派遣自己的亲信将领佩德罗·德·阿尔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征服危地马拉高地地区。1523年12月6日他率400名西班牙士兵和1000名曾帮助毁灭阿兹特克帝国的印第安同盟特拉斯卡拉人入侵危地马拉
1524年西班牙殖民地,古印第安语森林之国
来源字纳瓦特尔语“Cuauhtēmallān”,西班牙语译为: Lugar de muchos árboles,即“森林之国”。这个名字是当时在西班牙征服期间,陪同佩德罗打仗的说纳瓦特尔语的Tlaxcaltecan军人起的。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说纳瓦特尔语的人从来没有占领过现在危地马拉这块土地。

安提瓜(Antigua),这是一座满溢西班牙风情的古城,让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安提瓜三百年前叫做圣地亚哥·德·危地马拉,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征服者于1541年建立了危地马拉王国,这里便是那时的行政中心,如今的中美洲各国除巴拿马外,都曾是西班牙统治的这个王国的领土。由于临近Agua和Fuego两座火山,这里曾数次被地震摧毁,而又数次重建,1776年经西班牙国王同意建设新城,选址就在如今的国都危地马拉城。
3、英属洪都拉斯/伯利兹(Belize)

4、洪都拉斯(Honduras)
          1502年的哥伦布最后一次横渡大西洋时发现格拉西亚斯-阿迪奥斯角。1502年9月12日,他正在外海上航行遇到巨浪难以靠近大陆,后通过这块海角风平浪静,哥伦布心生感触说:"Gracias a Dios que hemos salido de esas Honduras(感谢上帝保佑我们走出深渊)" 1524年西班牙人征服该地,用Honduras  西班牙语意为深海(depths)来命名为洪都拉斯。当年哥伦布经过的格拉西亚斯-阿迪奥斯海角“Gracias a Dios”则成为了洪都拉斯一个省和这个海岬的名称。

5、萨尔瓦多(Salvador )
西班牙语意思是救世主,1524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

6、尼加拉瓜(Nicaragua)
          “Nicaragua”尼加拉瓜名称的来源于Nicarao,为西班牙人征服当地后一位同西班牙合作的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酋长名字命名,以及西班牙语中的水(agua)組合而成。“Nic-atl-nahuac” 或者 “Nic anahuac”,意为”被水源环绕的土地”。
          1502年哥伦布航行抵此,到达尼加拉瓜东海岸。1522年,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征服这个地区。1524年建立格拉纳达城和莱昂城。

7、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西班牙语为富饶海岸、黄金海岸,也有种说法Costarrica,来自于中美洲的 Huetar 原住民语言,意指印第安人的定居点。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航行探索该地,1563年建立第一座西班牙殖民地据点卡塔戈。

8、巴拿马(panamá)
丰富的鱼或“蝴蝶之国
在古印第安语汇中,“Panamá”意为“渔乡”、“鱼群”的意思


南美洲



1、 新格拉纳达(Nueva Granada)/哥伦比亚(Colombia)
              ia拉丁语后缀意为哥伦布之国,在19世纪以前,哥伦比亚随着领土范围的变化,还用过新格拉纳达(Nueva Granada)和大哥伦比亚(Gran Colombia)
             1501年,西班牙人http://R.de巴斯蒂达斯首先到达哥伦比亚北部海岸,1525年建立了圣玛尔塔城。1533年,http://P.de埃雷迪亚又建立了卡塔赫纳。1535年,G.希门尼斯·德·克萨达率西班牙殖民军进入哥伦比亚内地,征服了奇布查人,建立波哥大城,从此哥伦比亚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圣玛尔塔省。

2、委内瑞拉(Venezuela)
          16世纪初西班牙探险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看到当地印第安人的房屋建于架在水中的木桩上,很象意大利的威尼斯,便把这个地方称之为“小威尼斯”(即委内瑞拉)。Venezuela”源自意大利文“小威尼斯”之义,其由于意大利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当初在马拉开波湖见到美洲原住民所居住的水上高脚屋村落,联想到欧洲的水都威尼斯而如此命名。
               1810年4月19日,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爆发反西班牙殖民统治起义和哥伦比亚合并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3、圭亚那(Guyana)


意思是“才智出众的人民”

4、厄瓜多尔(Ecuador)
厄瓜多尔在西班牙语中意为赤道

5、秘鲁(Perú)
Perú 源于 Birú 一词,在印第安语言中意为“河流”。也有种说法认为词源来源于“粮仓”或“玉米杆”,因为该国农作物主要出产玉米


6、玻利维亚(Bolivia)
            拉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缔造的国家。1810年7月20日,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在哥伦比亚圣塔菲(今波哥大)中心广场宣布独立宣言,掀起了南美土地上第一次独立运动风暴。
            1825年8月6日共和国建立(la República de Bolívar)。10月3日国民议会上,一位议员主张“既然罗慕路斯开创的国家叫罗马,玻利瓦尔开创的国家就应该叫玻利维亚”(Si de Rómulo fue Roma, de Bolívar, Bolivia)。玻利维亚的名字由此而来。

7、巴拉圭(Paraguay)
           印第安部落瓜拉尼语中意为“大水”,国名由于境内有一条叫巴拉圭的大河而得名。 巴拉圭这个名字基于地名guay,当地的瓜拉尼人意为“流入海里的河”(río que pasa por el mar)或“海上居民的河”(río de los moradores del mar),是一种对河流与大西洋关系的比喻

8、乌拉圭(Uruguay)
            古印第安瓜拉尼语中,Uruguay意即“一条有着甲壳动物的河流”或“一条出产乌拉鸟的河流”。另一说为印第安语中的“鸟尾”,美丽的小鸟尾巴。语言学家们将其名字解释为:uru,这个词源于一种生活在南美热带的鸟名叫urú,而guay指的是水和河,合在一起意为“群鸟之河”。此外,uruguá还是当地土著给生活在拉普拉塔河(el Río de la Plata)里的一种软体动物(molusco)取的名字。

9、阿根廷(Argénteo)
         西班牙语里意思是“银子、白银”,因为1526年西班牙航海家看到当地印第安人多戴银饰,便把拉普拉塔河( El Río de la Plata )称为银河,沿河地区称为银子。

                 1536年西班牙探险家佩德罗·德·门多萨(Pedro De Mendoza)率领1500余人来到阿根廷拉普拉塔河河口地区,在河西潘帕斯草原高地上建立了殖民地据点,他觉得这里空气清新、风光秀丽便说了句“Buenos Aires   (空气好)”,这座殖民城就是今天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用“Ciudad de Nuestra Se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译为“圣母玛利亚和顺风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有种说法是以佩德罗·门多萨的故乡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和地中海国家水手守护圣人Santa María del Buen Aire命名(西班牙妈祖?(*)つ)。该城座落于现今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在殖民过程中西班牙人发现当地盛产白银,便将大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独立,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

10、智利(Chile)
            古印第安印加语“雪”字转化而来,意为“寒冷”的国家,世界的边缘。一些智利历史学家坚称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原住民的 chili 一词,本身有辣椒的意思。也有些学者认为 chili 在印加帝国的语言中,象征着地球的精华以及雨、雪等物质。而智利又有学者发表文章,表示 chili 可能意指当地特有的黄色翅膀小鸟。

11、巴西(Brasil)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 (Pedro Cabral)从葡萄牙的里斯本 (Lison) 出发往南,沿着非洲海岸,计划前往印度,却偏离航道向西越过大西洋,在今天的巴西Porto Seguro上岸,将这里命名为圣十字架地 (Terra da Vera Cruz),后来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一个岛,而是美洲大陆的一部份。1502年1月20日,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 (Pedro Cabral)发现巴西瓜纳巴拉湾,并称该处为里约日内卢(Rio de Janeiro),即“一月之河”。

番外:

美国扩张中吞并的西属美洲共和国




1、西佛罗里达共和国(1819)/佛罗里达(Florida)



1513年西班牙人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ón)为寻找传说中的不老泉发现了佛罗里达



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ón)1521年在寻找传说中的不老泉探险中与印第安部落发生冲突,死于印第安土著用毒番石榴汁水浸泡的毒箭箭头下。

             1513年复活节后六天,西班牙人波多黎各总督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ón)为了寻找印第安部落神话传说中的不老泉  (Fountain of Youth)登上了古巴以北一个半岛,因风景秀丽称呼这里为La Florida(西班牙语“鲜花盛开的地方”),这就是今天佛罗里达名称由来。胡安·庞塞·德·莱昂由此成为第一个登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



今天不老泉的传说已成为佛罗里达旅游最佳广告,数不清的景点纷纷以庞赛寻找不老泉为噱头颇有乾隆下江南的意味。加勒比海传说中很多都会提到不老泉的典故,给美剧《X档案》和《加勒比海盗4》带来灵感

              西班牙人为了寻找不老泉在佛罗里达探索,他们不放过任何一条小溪或池塘,许多西班牙人死在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内,但很可惜庞赛·德莱昂直到死去也没找到真正的不老泉。自此西班牙人佛罗里达不断殖民拓荒,1565年他们兴建了一座城市命名为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这是欧洲人在美国建立的最早的城市距今有440多年历史,比整个美国历史还要久远。
             1565年西班牙人建立的圣奥古斯丁城要早于1585年英国人在罗阿洛克岛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也比1607年5月24日英国人建立的第一座成功的英国移民定居点詹姆斯敦(Jamestown)和最著名的1620年12月五月花号的移民建立的第二座英国移民定居点普利茅斯(Plymouth)也要早的多。
             此后佛罗里达地区作为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人曾几次招揽加勒比海移民到佛罗里达垦殖,但加勒比海殖民者大多愿意到充满黄金的秘鲁和墨西哥闯荡很少有愿意来佛罗里达,建设成就也难和北方英属北美十三州相提并论。


           1808年,法国入侵西班牙本土拿破仑让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做西班牙国王暂时无力掌控西属美洲的短暂时机,美国大量移民涌入佛罗里达定居,至1809年佛罗里达当地已大部分为美裔居民。
           1810年9月,100名余名美国定居者在西佛罗里达地区(今天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暴动,他们居然占领了佛罗里达的巴吞鲁日( Baton Rouge)要塞,在要塞升起宣布独立和成立”西佛罗里达共和国”。1810年10月27日,美国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宣布美国合并巴吞鲁日地区,西佛罗里达共和国作为自治体加入美国联邦。
           1818年,美国又出兵侵占东佛罗里达。1819年2月22日,美国国务卿亚当斯同西班牙驻美公使唐·路易斯·奥尼斯签订了《亚当斯-奥尼斯条约》(Adams-Onís)。西属佛罗里达以五百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1845年3月3日,佛罗里达正式成为美国的第27个州。

2、德克萨斯共和国(Texas)(1845)


             德克萨斯Texas来源于印第安土著人对这片地区称呼。有时也读写为teysh、tejas,、tayshas、texias、thecas、techan、 teysas,印第安语大致意思为朋友、盟友的含义,这可能是当初最先来这探险的西班牙人询问地名时土著人把他们称为朋友延续下来。


1845年2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允许德克萨斯并入美国。德克萨斯由于政府背负着巨大的债务,也同意并入美国。于是乎,在1845年12月29日,德克萨斯正式并入美国,并且成为美国的第28个州。


3、索诺玛共和国(Sonoma)/加利福尼亚共和国(California)(1846)
              现代西班牙学者通常认为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名字由来于西班牙加罗泰尼亚语calor(热)和forn(火炉)nia则是一个词根代表某某之地的意思。一说是来源于当地印第安人苏族语kali forno(意思是高高的山脉)。



最先殖民美洲的西班牙人在经历数百年充斥着血腥杀戮、黄金财富和对未知之地的探索,至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达到顶峰。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都曾是西班牙殖民地,在并入美国前这里属于新西班牙总督殖民地(Nueva Espaa)

当时的加利福尼亚地广人稀,这里气候干燥环境恶劣,西班牙人只在沿太平洋岸边建立许多殖民点成为今天加州各城市的最初起源,如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西班牙语意思是圣主)、圣弗朗西斯科(纪念基督教方济会领袖圣弗朗西斯San Francisco)等


               自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法属路易斯安那、1819年吞并佛罗里达,大批美国移民转向西部拓荒,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至1840年止新移民不满足中部他们渴望更西的原西班牙殖民地区,美国移民们开始大量过界进入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地区很快使这里美裔居民数量超过墨西哥人。
            1846年6月14日,美国探险者、上尉约翰·弗雷蒙(John C. Fremont)(这个人是个传奇的狼人,1814年到1843年间他一个人在俄勒冈的群山中探险,还曾成为第一个用橡皮艇在落基山普拉特河漂流)在美国定居点移民中造谣闹事,鼓动33名美国移民暴动,他们冲向加利福尼亚地区索诺玛镇(Sonoma County,印地安语里意思是月亮别称“月亮谷”)市政厅,升起一面熊旗宣布自治成立“索诺玛共和国”。6月23日约翰·弗雷蒙带领100余人美国军队占领市政厅宣布脱离墨西哥成立“加利福尼亚共和国”,自认新共和国总统。
           有人疑问为什么墨西哥人不镇压这次仅有百人规模的“叛乱”?原因可能是在这之前的1846年5月因边境冲突,美墨战争爆发了而这个消息直到两个月后才传到加利福尼亚地区。墨西哥为战争焦头烂额,暂时顾及不到在他眼里微弱的叛乱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德克萨斯。
           1846年7月7日,美国海军准将约翰·斯洛特占领蒙特雷,并声称加利福尼亚地区为美国领土。新成立的“加利福尼亚共和国” 总统约翰·弗雷蒙此时正式决定倒向美国,7月9日,他宣布取消加利福尼亚共和国取消独立并入美利坚合众国,仅仅存在25天的共和国灭亡。加利福尼亚北部的美裔移民支持合并但南部那些原西班牙裔殖民者后代、墨西哥移民则强烈反对美国人,直到1847年美国将军史蒂芬·卡尼击败南加利福尼亚微弱抵抗才完全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地区。1848年美墨战争墨西哥惨败,被迫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正式将加利福尼亚的领土割让给美国。



1919年美国记者约翰斯顿·麦考利定居加利福尼亚,根据西属美洲历史和墨西哥民间传说创作出佐罗广受好评,佐罗电影侧面描绘了美墨战争的一段历史

               刚刚并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地区贫瘠落后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至,而这一切都在1848年1月24日那天被永远改变了。那一天加利福尼亚地区一位移民木匠詹姆斯·马歇尔(James W. Marshall)在给老板萨特修建锯木厂时,偶然在当地的河流中发现了纯度极高的金块。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黄金的消息很快传到全美、全世界,不同国家成千上万的淘金者涌入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中国人称其为旧金山)、萨克拉门托,一大批城镇得以快速扩建,包括华人在内的工人兴建铁路、学校、医院,直到今天美国俚语里仍称淘金者为“四九人Forty-Niners”,代指1849年加利福尼亚地区淘金热。
从自己的旧文里面贴过来,算是对这个问题下的一个细分部分的回答吧,即,那些名字来源于人名的国家,它们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

那些来源于人名的国名,这个题目听起来似乎有一点点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筛一下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名字的来源,看看这些名字的etymology,看看哪些国家的名字是来源于人名的,把它们筛出来。这里说的人名指的是某个个人的名字,而不是民族的名字,如果是民族的名字那就太多啦,太长没人看,太长我也懒得写。来源于人名的数量有限篇幅可控。接下来我们就依次来看看。
首先就先从我们所在的亚洲开始,亚洲地域辽阔,国家的数量也非常多,符合题目的要求的国家呢,还真没几个。其实想找以人名命名的国家,一般情况下,越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它历史的积淀就越深,能拿来做国名的素材库也就越大,用人名来命名的概率就越小。说人话就是,用人名来命名的国家,一般情况下,这个国家的建国史都不是非常长。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一些特例。
尼泊尔
把尼泊尔放在第一个说,原因一是这个国家离我们很近,原因二是我在查证各个国家名称来源的时候发现尼泊尔这个名字来源于人名确实也是吃了一惊,之前根本没想到。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印度贤者,他的名字叫尼Ne,或者尼米Nemi,因此后来人们就尼泊尔Nepal来称呼尼Ne所守护的这片山谷(巴利语中Pala是守护的意思)。
菲律宾
154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50年后,西班牙航海家洛佩兹在他探险的过程中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给中国南海边上的小岛来命名,后来菲律宾就成为了这片群岛国家的名字。当时菲利普二世还没当上西班牙国王,这个政治眼光确实令人佩服!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所在的地区原本不叫这个名字,这片地方由两个王国组成,中文称为汉志(Hejaz)和内志(Nejd),在近代之前的时期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直到一战期间,英国为了削弱瓦解西亚病夫奥斯曼,支持了胡赛因带领下的独立运动(参考《阿拉伯的劳伦斯》),最终奥斯曼失去了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但是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也没能建立起来。而后来,利雅得地区的军阀伊本·沙特击败了胡赛因,获得了汉志和内志的统治权,并在1932年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做沙特阿拉伯。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的名字据说来源于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一位波斯总督,名叫Atropates,这个名字也在祆教的典籍中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个名字2000年来一步步变成了现在的阿塞拜疆,据说是依照下面这个路径一路演变,Aturpatakan – Adharbadhagan – Adharbayagan – Azarbaydjan – Azerbaijan,这种时候就体现出我们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优越性了,无论读音再怎么变,现在还是在用2000年前的名字。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这个名字很容易是源自于基督教的圣徒圣乔治,在基督教文化圈里用圣徒的名字给地方命名是非常常见的操作方式,后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例子。
以色列
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曾经与神角力并获胜,因此雅各后来改名为以色列,即与神角力的人。雅各的后代就是犹太人的十二个支派。二战后犹太人建国的时候从以色列Israel、犹大Judea、锡安Zion这些名字里面选,最终选择了以色列作为他们国家的名字。
看完了亚洲我们再看看亚欧大陆的另外一端,欧洲
希腊:
可能有人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个国家在英语中叫做Greece,发音和希腊完全对不上啊。其实Greece还有一个名字叫Hellenic Republic,以前也叫做Hellas,这才是希腊的来源。而Hellenic的来源,Hellen这个人,就是希腊人的祖先。希腊人给自己祖先攀亲的能力不比我们历朝历代的正史记载要差。这个Hellen也是出身显赫,往上数两代,他的亲爷爷,就是普罗米修斯,而亲姥姥,则是潘多拉。他的后代,就是后来的希腊人了。另外这里需要注意不要把这个Hellen和特洛伊的海伦Helen弄混了,名字就差一个字母,性别差得有点多。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是被意大利包围起来的一个蕞尔小国,名字来源于一个圣人,Saint Marinus,据说他是公元3世纪来自Rab岛(在现在的克罗地亚)的一个石匠,因为当时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所以来到了意大利,后因为其他原因(有不同版本)在一座叫Titano的山上建立了修道院开始隐修。这座修道院所在的地方就成为了今天的圣马力诺。所以圣马力诺也自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共和国。
非洲是一片古老的大陆,虽然大多数现代国家的建立时间都不是非常长,但是也有足够的历史或文化可追溯,另外还有很多国家的的命名来源于地理名称。尽管如此,还是有几个国家的命名是来源于人名的,当然都是欧洲殖民者干的。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的名字来源于莫桑比克岛,而这个岛的名字是当时最早航行到非洲东部的葡萄牙人命名的,当时这个岛上住了一个阿拉伯商人,葡萄牙人就以这个商人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岛。在欧洲人征服东非之前,整个东非可是阿拉伯人的天下。根据wiki的说法, 这个阿拉伯商人的名字可能是如下几个之一:Mussa Bin Bique、Musa Al Big、Mossa Al Bique、Mussa Ben Mbiki、Mussa Ibn Malik。葡萄牙人整不明白阿拉伯语,于是传着传着就成了现在的Mozambique。
塞舌尔:
塞舌尔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美丽的小岛,在大航海时代作为一个亚非贸易线路上的一个中转点,曾经时不时被海盗占据,直到1756年法国正式占领这个小岛并立下界碑。当时主持占领行动的船长叫尼古拉斯·墨菲,他将这座小岛以当时路易十五的财政部长Jean Moreau de Sechelles的名字来命名,于是就有了塞舌尔这个名字。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这个岛国处于几内亚湾,前两年曾因为弃暗投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在新闻联播里刷过一波存在感。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两个岛的名字,其中圣多美来自葡萄牙语Sao Tome,这个名字放在英语里就是Saint Thomas。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套路了,还是基督教徒用基督教圣徒的名字来给新占领的地方命名。
最后,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新大陆,而整个新大陆就是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大家都知道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抵达了新大陆(旁边的小岛),但是他并不知道他发现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同时整个新的世界也没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在哥伦布之后,有很多航海家也来到西方的这片天地进行探索,其中,在葡萄牙国王的邀请下,有一个意大利航海家,Amerigo Vespucci在1499年到1502年之间对南美洲进行了多次探索,并极大扩展了当时欧洲对新大陆的认识。到1507年,一个德国制图者在他的地图上以Amerigo的名字对新大陆进行了命名,使用的是名字的拉丁文版本America,这逐渐就成为了新大陆的名字。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新大陆的很多地域,都是由欧洲人来进行重新命名的,这些现代国家的历史也比较短,结合之前的结论,国家历史越长,用人名命名的概率越小,反过来说,美洲用人名命名的国家也是最多的。
美国
美帝全称是United State of America,所以说起来的话,美国的国名也是间接来自于人名。
哥伦比亚
虽然哥伦布没能让自己的名字为整个新大陆命名,但是他的功绩还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没能命名一个大陆,至少还命名了一个国家,哥伦比亚这个国名就是来源于哥伦布。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16世纪的西班牙航海家最早给这个小岛以基督教圣徒圣卢西亚为这个小岛命名。圣卢西亚是一位基督教殉道者,牺牲于之前提到过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那次对基督徒的迫害。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加勒比海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其中的一个主岛圣文森特也是间接以人名来命名的,命名者是哥伦布,因为哥伦布说他是在1月22日发现这个岛的,而这一天刚好是圣文森特的纪念日。圣文森特也是殉难于戴克里先迫害,他被视为里斯本和瓦伦西亚的守护者。
圣基茨和尼维斯St. Christopher
举一反三,看到圣基茨这个名字就会想到这是不是也是以一个基督教圣徒的名字来命名的,然而基督教圣徒中似乎没有一位叫圣基茨的。其实这个岛的名字以前叫做圣克里斯托夫,是哥伦布为其命名的。圣克里斯托夫是哥伦布自己的守护者(哥伦布自己的名字也叫克里斯托夫),也是旅行者的守护者。圣克里斯托夫也是一位基督教的殉道者,但是这次的罪魁祸首不是戴克里先了,而是另一位罗马皇帝德西乌斯。而圣克里斯托夫为什么变成圣基茨呢?现在大家都说太长不看,其实人类一直都是这样的,在英语中很多名字都有一个简短的昵称,而在17世纪Christopher的昵称就是Kitt,大家为了省事就把这座岛简称为Saint Kitt’s Island,后来又直接简化成了Saint Kitts就是圣基茨。
萨尔瓦多
前面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基督教圣徒命名的国家,接下来这个可是基督教人名中最厉害的。Salvador虽然不是个人名,但是它却来源于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整个中美洲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征服者Alvarado第一次将这个区域命名为Jesus Christ – El Salvador,翻译过来就是救世主耶稣基督,这下基督教的大BOSS亲自上阵了。后来名字逐渐简化,到现在就剩下Salvador了。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的名字来源于伟大的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瓦尔领导了当时西班牙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让南美人民摆脱了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促成了玻利维亚、大哥伦比亚(包括现在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以及秘鲁这些国家的独立。玻利瓦尔至今仍然是南美人独立精神的象征。
前面这些命名除了玻利维亚以外都是欧洲殖民者以基督教圣徒或航海家的名字为新大陆的各个地区来命名,然而所谓的新大陆虽然生产力的发展不如欧洲,但是在欧洲殖民者之前就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前面这些命名充分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自大和傲慢,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漠视。还要下面还有两个个反例,以当地人名来命名的国家。
尼加拉瓜
该国国名来源说法不一,其中一个观点是是当时的西班牙征服者冈萨雷斯以当地的一个强力的部落酋长Nicarao的名字来命名。
秘鲁
据说这个名字来自16世纪一个名叫Biru本地统治者,由更有名的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根据Biru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地区。
以上这些国家,就是用人名来给自己命名的国家了。当然,由于有少量国家国名的词源我暂时没找到相关资料,因此可能还会有未能列入的。如果有人知道其它的,欢迎留言补充。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初的青铜器《何尊》的铭辞上“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中国之中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中央;中国之国指城池,繁体国字作“國”,可以理解为武装保卫的都城。“中国”最初指“中央之城”即周天子居住的京师。还有其它理解为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中等之国和中央之国等。一般使用最多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意。  晚周以来中国一词从地理、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
汉武帝时期“中国”一词作为非正式国名与异域外邦对称出现。《史记 大宛传》记载“天子即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出现在宋代,北宋理学家石介在《中国论》说“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元朝自称“中国”。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称自国为“中国”。明清也使用“中国”一词,但并未用作正式国名。真正国体意义上的国体的概念出现在与近代欧洲国家建立条约时。19世纪中叶“中国”已普遍成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被使用。当然还有“大清”、“中华”等词。但清廷多使用“中国”一词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建国后“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使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我会尽量试着用“他称”和“自称”来解释大部分国家的名字(



O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一 四 五 三!
首先是1 中国


中國二字含义不言而喻。
至于華夏,在我分清夏到底是同藏语的bkra-khra的“多彩、繁多”还是rgyal“国家”之前暂取《左传正义》的说法好了(x)即“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而他称我目前有印象的有这几个
一是来自梵语的(Cīna、脂那),晋国之意,即英语China、拉丁语Sinae、阿拉伯语Sin等的词源。Cīna本身的词源有两种可能:一是对上古汉语字(OC *zin);一是对上古汉语字(OC *sins)。个人认为对晉字的可能性更高。(顺带一提阿语的马秦(Māīn)为Mahacina、摩诃脂那,即大中国
一是来自希腊语Σρε(Seres、塞瑞斯-赛里斯),丝国之意,该名来自希腊语借词σρ(ser,丝绸),这个词也有可能是二道波斯而来的借词。
一是来自厄尔浑突厥语中的称呼Tabγa(Tabgac-Tamgac-Tawgas、桃花石),拓跋国(部)之意,其有可能来自拓跋二字音*takbat,辅音从发生置换在各突厥语中非常常见。
一是来自契丹语Qytań(Kitay-Cathay、契丹),契丹国之意,这个就是单纯的用北国遼-西遼指代了整个中国x(与其相对的南国概念大概在宋金对峙时出现,以Mangi(蛮子)之名外传。)
然后咱从欧洲开始好了x(亚洲一多半不懂)
2 阿尔巴尼亚


其他称Albania来自当地的一支被托勒密称为λβανο(Albanus, Albani)的伊利里亚语部落,即阿尔班人之地之意。
而自称Shqipria是17世纪后才出现用以取代Albania、Arbria的,为鹰之国之意,shqip即阿尔巴尼亚语中shkab(猎鹰)的方言(存疑)形式,不过也有其来自shqipoj(阿尔巴尼亚语“清楚地说话”,来自拉丁语excipio)的说法。
其另一个自称是Arbria(或Arbnia),为田野之意,来自阿尔巴尼亚语中的田野arbn一词。(上文提到托勒密所记载的Albanoi就很有可能是对Arben的转写)。

3 安道尔


Andorra一名为加泰隆语(既是自称也是他称),林国之意,其来源可能是阿拉伯语        (al-Durra,森林)。

4 亚美尼亚


其他称Armenia一词来自希腊语ρμενα,转自古波斯语对该地的称呼Armina(最终来源不明)。
其自称Hayastan(),古称是Hayk(),铁国之意,来自亚美尼亚语的,被认为对应赫梯之中的Hayaa(钢铁金属之地)。

5 奥地利


sterreich一名为德语(既是自称也是他称,英语Austria来自拉丁语对中古高地德语Ostarrchi的转写Austria),东国之意,Ost为东、Reich为国。

6 阿塞拜疆


Azrbaycan一名为阿塞拜疆语(既是自称也是他称),阿特洛帕忒斯之地之意,来自古波斯语thurpātākān (Athurpat即米底总督Aτρoπτη、Atropates、阿特洛帕忒斯,意为为火所保护)意为属于阿特洛帕忒斯)。音变过程为thurpātākān(古波斯语)-durbādagān(中古波斯语)-zarbyegn(波斯语)-aarbayjān(阿拉伯语)-zarbyjn(波斯语)-Azrbaycan(阿塞拜疆语)。



zarbyegn



aarbayjān



zarbyjn

7 白罗斯


Belarus'一名为白罗斯语,即字面意思白色的罗斯,同古白罗斯人的称呼Belaya Rus',Rus一词的释义我等写到俄罗斯一词再(试图)详细解释好了。(x)
同期还存在过黑罗斯、红罗斯这两个历史地理名词。

8 比利时


Belgium一名为拉丁语(其三种官方语言荷兰语、法语、德语的自称分别为Belgi、Belgique、Belgien),为比利其人之地之意,比利其部Belgae一名可能来自高卢语继承自古凯尔特语的*belg-(膨胀)一词。
(法语的Belgique来自拉丁语的另一个形式Belgica。)

9 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


Bosna i Hercegovina一名为波斯尼亚语奔流之地与公爵之地之意。
Bosna一词可能来自伊利里亚语,最终来源为原始印欧语的*bogh,流水(存疑)。
Hercegovina一词来胡姆公爵Степан Вукчи Косача的头衔——公爵(Herceg,来自德语Herzog)。

10 保加利亚


Bǎlgariya保加利亚语林登万之国之意,众所周知保加利亚这一名字来自从亦的列河(Itil,即伏尔加河)迁徙至多瑙河下游的乌古尔支突厥保加尔人,保加尔人的Bulgar这个名字据推测有可能来自于厄尔浑突厥语中bula同源的乌古尔词汇,在厄尔浑突厥语中这个词的意思为“引发混乱、扰乱”,故而Bulgaq、Bulgar引申为“叛乱”、“叛乱之人”。

11 克罗地亚


Hrvātskā克罗地亚语(英语中的称呼Croatia同Austria,是拉丁语对本名Hrvatska的转写,croat-hrvat)。
克罗地亚一名来源出乎意料地曲折,其来源非罗曼、伊利里亚也非斯拉夫,词源出自东伊朗语的斯基泰-萨尔玛提亚,一个Tanais Tablets中记作Χοροθο(Choroathos)之名的人,同古波斯语中的Haraxvaitī(即信度河西北的Arachosia地区),其词义不明,只知道是萨尔玛提亚人常用的人名。一部分克罗地亚学者认为克罗地亚一名代表他应该是一个斯拉夫化萨尔马提亚人部落的名字。

12 塞浦路斯


Κπρο一名为希腊语(英语Cyprus同样为拉丁语转写),柏树(或青铜、指甲花)之意,其名来自迈锡尼希腊语ku-pi-ri-jo,释义有三种说法,一为来自希腊语κυπρισσο(Kyparissos、柏树),一为来自希腊语κπρο(Kypros、散沫花或指甲花,埃及常用的手部彩绘染料),一为来自苏美尔语kubar(青铜)。



ku pi ri jo

13 捷克


echy一名为捷克语,人类之国之意(草),来自西斯拉夫部落ei的一人名ech,其词源为捷克语的人类一词lověk的同源词根*el-。
而其旧称Bohemia(波希米亚)则来自拉丁语Boiohaemia,意为Boii's Home。(Boius,Boii为一高卢语部落。)

14 丹麦


Danmrk一名为诺斯语平原河谷区之意,两词的PGmc词源为*daniz(河流,或*danjō 平坦的河谷)*markō(边境、地区)。

15 爱沙尼亚


Estonia-Estia一名为拉丁语,可能为沼泽之意,爱沙尼亚语Eesti一词可能的词源是波罗地语的aiktus(意为明亮、宽阔之地)。
其自称原本为Maavald,意为地上之国(都什么玩意x),maa源自原始乌拉尔语*mxe(大地,有学者[Koivulehto]认为是东伊朗借词),vald源自原始乌拉尔语*valta,借自PGmc的*wald。

16 芬兰


其他称Finnland诺斯语游猎者之地之意,因为萨米人、索米人(芬兰人)被诺斯人称作Finnr,而finnr形似高地日耳曼语的finthan,故推测是finder、wanderer之意。
其自称Suomi芬兰语,词源有三种说法,一为原始波罗地斯拉夫语*emē(意为土地);一为原始波罗地斯拉夫语*m(意为人类);一为早期的理论,认为来自芬兰语suomaa(suo湿地maa大地)。

17 法兰西


Francia一名虽为拉丁语,但其词源为法兰克语的法兰克人*Franko,所以为斧头帮(雾)之意,*Franko的词源即PGmc的*frank(意为标枪或掷斧)。

18 格鲁吉亚


其他称Γεωργα-Georgia虽为希腊-拉丁语,但实际上相同拼写的希腊语词Γεωργα“农业”无关,而是源自波斯语Gorj,Gorj一词可能承自古波斯语Varka(意为,其现代波斯语标准形式为Gorg)。



gorj



gorg



varka

其自称(Sakartvelo)为格鲁吉亚语,sa- -o为词干的“描述”意,kartveli便是格鲁吉亚人之意,但kartveli中词根kart-的本意暂不明

19 德意志


其自称Deutschland德语人民之地之意,Deutsch词源为PGmc的*iudiskaz,*eudō即人民、部民。
其他称Germania拉丁语,为凯撒首创,可能源自拉丁语germanus,意为亲缘兄弟(也有其源自古高地德语长矛ger一词的说法,但与凯撒同期当是PGmc时期,其拟音则为*gaizaz)
其他称Alemannia拉丁语,为一部落联盟之名,其词源为PGmc的*allaz(所有)与*mann-(人)。
其他称Niemcy波兰语,词源为原始斯拉夫语*němьcь,字面意义为哑巴,引申为非斯拉夫人、外人。
其他称Vācija拉脱维亚语,vāci意为喊叫者。
其他称Saksamaa芬兰语,词源为PGmc的匕首一词*sahs(即Saxon-Sachsen萨克森一词词源)。

20 希腊


其自称λλ希腊语,只知其原始形式为Σελλο,目前不明本意,为Dodona附近一地(最古的神谕之地),因此其可能是宙斯信众之意。
其他称Graecia拉丁语,来自希腊语Γραικ (Graikos),为罗马人遇见的一希腊城市之名,可能意为灰。
其他称(Yunn)为波斯语,来自古波斯语    (Yauna),借自希腊语ωνα-Ionia,其词源可能与梵语同源,为子宫之意。
其他称(Saberneti)为格鲁吉亚语,其词干为berne,源自格鲁吉亚语(breni),意为智者。

21 匈牙利


其他称Hungaria拉丁语,意为十帐之地匈人之地,取决于认为Hungar是指hunni(匈人)还是Ογγροι(转自旧保加尔语词grin,而grin本身也是借自乌古尔突厥语中Onoghur十帐一词。)。
其自称Magyarország匈牙利语,意为言语者领有之地。magyar一词古型为mogyr,推测其词根mogy-源自原始乌拉尔语表说话的词根*mn--,与Mansi人之名同源,其缀-r则确认源自原始乌拉尔语*irk,意为子辈、男孩;ország一词则为匈牙利语úraság变体,为人领有之地之意(úr为成年男性、领主之意,延伸出úraság的地主与uruszág的土地。)

22 冰岛


其本名sland即为诺斯语,也如汉语的字面意思,为íss冰+land地、国。(极度简短)

23 爱尔兰


其名ire爱尔兰语(英语Ireland仅仅是后加-land缀),沃土之意,其词源为原始凯尔特语*Φīweryū,源自PIE的*peyH这一词根衍生形态*piH-wer-。

24 意大利


其名Italia拉丁语公牛之地之意,拉丁语的这一称呼直接来自希腊语ταλ(Italia),而希腊语则是借自奥斯坎语Viteliu,原本指意大利半岛鞋尖地区,其同源词在拉丁语中的形式为vitulus(年轻公牛之意)。

25 拉脱维亚


其名Latvija拉脱维亚语沼泽之地之意,其词根拟作*latuvis,源自PIE词根*lat-(意为流动),其他同源词多为黏土、泥巴、沼泽意(如古高地德语letto;诺斯语leja;古爱尔兰语lathach)。

26 列支敦士登


其名Liechtenstein德语,如字面意义为明亮岩石,但实际上Liechtenstein本非当地地名,而是该国君主家族之名,其名源自位于维也纳森林旁的列支敦士登城堡。

27 立陶宛


其名Lietuva立陶宛语多水地之意,其词根leit词源为PIE的*ley(t)-,意为流淌、滴落。

28 卢森堡


其名Ltzebuerg卢森堡语(Luxemburg为德语形式,在中古高德语中作Luccelemburc,古高地德语中作Lucilinburhuc,故个人推测其-x-的成因是对中古时期的拼写-cc-的误读),小城之意,由PGmc *lūtilaz(小)与PGmc *burgz(城堡)组成。

29 马耳他


其名Malta马耳他语,词源有两种可能,一为腓尼基语Maleth(港口或庇护所之意),一为希腊语Μελτη(Melite),词根μλι(meli)为蜂蜜之意。
(无关语言:我的名字Melius就来自μλι(x)

30 摩尔多瓦


其名Moldova罗马尼亚语(但-ov一缀实为斯拉夫用缀),其词源则有四种理论:一为源自哥特语     (mulda,泥巴、尘土);一为源自罗马尼亚语molid(打扮整洁),但其-i-的消失无法解释;一为源自摩尔达维亚的公爵(Voivoda,因构词同德语Herzog,故以公爵解)Drago Vod溺死于摩尔多瓦河的爱犬Molda;一为源自色雷斯-伊利里亚语(仍为证据比较缺乏的假说)的*mol(山脉)与*dava(城镇)。

31 摩纳哥


其名Monaco法语独屋之意,源自希腊语μνοικο,由μνο-(单独)、οικο(屋子)组成。

32 黑山


其名Црна Гора(拉丁语名意译为Mons Niger,威尼斯人故称以Montenegro)为黑山语(同克罗地亚语一样属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方言),正如字面意思黑山

33 荷兰(尼德兰)


其官方名Nederland荷兰语(德语为Niederlande、法语为Pays-Bas、英语为Netherlands),低地之意,由neder(低)land(地、国)组成。
Holland荷兰则为低地中一省,其词源为中古荷兰语holt(树木)lant(地、国)。

34 北马其顿


其名Македониа(Makedonija)虽为马其顿语,实为希腊语地名Μακεδονα(Makedonia),狭长地带之意,其原型为希腊语Μακεδν(Makednos),词源是PIE *meh2k-(细长)。

35 挪威


其名Norvegr诺斯语北路之意,由norr(北)与vegr(路)组成。

36 波兰


其名Polska波兰语(英语Poland、拉丁语Polonia皆为以词根pol-为原型转写词缀而得。),平原之国之意,其词源为原始斯拉夫语*poljьska(平原),平原一词现代波兰语形式为pole。

37 葡萄牙


其名Portucale拉丁语(原为今波尔图城之名),portus意为港口,callus则有四种说法:一为来自波尔图附近的凯尔特部落Gallaeci;一为来自拉丁语calidus(温暖);一为来自希腊语καλ(美丽);一为来自伊比利亚人可能的对Γαα(Gaia、盖娅)的称呼(如Caila、Galla一类)。

38 罗马尼亚


其名Romnia罗马尼亚语,顾名思义,罗马人之地之意,其词根romn是现代改造过的,罗马尼亚语原先的形式为rumn。
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在罗马尼亚成立前为当地人称作eara Rumneasc罗马人之地,最早可查于1521年Neacu的信件之中)。而瓦拉几亚的他称Valahia(拉丁语)则来自于斯拉夫语对罗曼人的称呼*vòlxъ(源自PGmc的*walhaz,意为外人)。
Roma罗马一词有可能的词源为PIE词根*srew-(流动)衍生的*srowmos(河流),即台伯河岸之民。(仅个人意见)

39 俄罗斯


其名Россия(Rossiya)为俄罗斯语舵手之地之意,现今的俄语形式Россия来自拜占庭希腊语的ωσα,而东罗马的这一名称则来自罗斯人的自称Русь,罗斯人的这一自称则来自于索米、萨米人对瑞典地区诺斯人的称呼Ruotsi-Ruoa(即这名字起自留里克等东诺斯维京入主),而Ruotsi则是对诺斯语 *ror(舵)的转写。
其他称(不止俄罗斯,而是所有罗斯人)Ruthenia拉丁语,最早由来自日耳曼的人类学家Johann Boemus提及,可能直接转自PGmc *rōr(舵)一词在其当地的方言形式。
汉语俄羅斯之名来自于蒙古语(Orus,元时译作斡羅思)。

40 圣马力诺


其名San Marino意大利语,名源自圣马里努斯(Sanctus Marinus),Marinus一名词根为拉丁语:mare为海、-inus表位置、从属、起源。

41 塞尔维亚


其名Србиа(Srbija)为塞尔维亚语,其词根*sьrb-词源推测为PIE sreb-,汲取之意(其推测的原始斯拉夫语形式为*sьrb-、*sъrb-、*serb-)。

42 斯洛伐克


其他称Slovakia英语,源自斯洛伐克语的slovák(斯洛伐克人)一词,补上拉丁式的-ia地名缀。
其自称Slovensko斯洛伐克语讲人话之地之意,形自旧教会斯拉夫语словне一词,源自原始斯拉夫语*slověninъ(说话之人,话语一词为*slovo,与在德国那里提到的*němьcь含义正好相反)。

43 斯洛文尼亚


其名Slovénija(斯洛文尼亚语)同上文提到的斯洛伐克一样源自原始斯拉夫语*slověninъ,也是讲人话之地之意。

44 西班牙


其名Hispania拉丁语(英语为Spain,西班牙语为Espaa),兔群之地北岛之意,其名可能源自腓尼基语i-spn(向北方的土地)或i-shapan(蹄兔群的土地)。

45 瑞典


其自称Sverige瑞典语,旧时拼做Svrike,为Svea(瑞人)Rike(国)组成,svea一词PGmc作*swih,推测与PGmc词根*swe-(自身)有关。
英语Sweden借自苏格兰语Swaden,其来源为低地德语的Swêde(瑞人),英语原本的瑞人一词拼做Swēon。
在俄罗斯那里提到的Ruotsi也是芬兰人对瑞典的称呼。

46 瑞士


其名Switzerland(德语作Schweiz、法语作Suisse、意语做Svizzera、罗曼什语作Svizra、拉丁语做Helvetia)来自于其境内的施维茨州(Kanton Schwyz),其最终词源为PGmc的*swīan(灼烧之意)。
而它的拉丁语称呼Helvetia则来自当地曾经一高卢部落Helvetii,其名词源可能为高卢语elu-(富饶、丰富)与*etu-(土地、原野)。

47 土耳其


其名Türkiye为土耳其语,血裔之国之意,突厥Türk一词在厄尔浑突厥语中拼作türk(türük),词根为türi(türi)一词,意为血脉、血统。



türük



türi

48 乌克兰


其名Украна(Ukraina)为乌克兰语,意为边境地带,其旧拼写为Оукраина(Oukraina),由оу(在)与краи(边缘、边际)两部分组成。
Ruthenia鲁塞尼亚一名在俄罗斯那里有解释过了

49 梵蒂冈城


其名Vaticana拉丁语咏唱神谕之地之意,来自罗马城内的Vaticanus山丘,该山丘的名字源自拉丁语vāticinor(我预言),由vātēs(先知)、canō(我唱)组成,两者PIE词源分别为*weht-(兴奋)和*kehn-(唱)。

50 联合王国


其名Britain英语,源自拉丁语Britannia-Brittania,早先由希腊人记作Πρεττανα(Prettania),其词源可能为布立吞语*Pritani,源自原始凯尔特语*Kritanī(在威尔士语中演化为Prydyn,古爱尔兰语中演化为Cruithen),最终来源为PIE *ker-(做事、制作).
英格兰之名England英语,在古英语中作Englaland,即盎格鲁人之地,而Engle(盎格鲁人)一词来自古英语angel(鱼钩),在PGmc中作*angulō。
苏格兰之名Scotland苏格兰语(苏格兰盖尔语中称为Alba),在古英语中仍为Scotland,scot一词词源不明(拉丁语中意指苏格兰地区的盖尔语使用者),可能为当地凯尔特皮克特部落一支。
威尔士之名Wales英语(威尔士语中称为Cymru),在古英语中作Wēalas,wealh一词的复数形式,其词源和瓦拉几亚一样,为PGmc *walhaz(外人)。
威尔士本名Cymru,源自原始凯尔特语的*kom-(集合前缀)与*mrogis(地区、国家,与日耳曼*markō、拉丁margo同源)
其他称Albion拉丁语,早先记作希腊语λβων,源自原始凯尔特语*Albiiū(大地)。高卢语albio-(世界)和威尔士语elfydd(土地、州、国)都来自该词。

接下来就轮到亚洲国家了——

51 阿富汗斯坦


其名Afānestān达利语骑士之国之意(存疑)
Afān一名来自梵语(avagāa),其词源推测为(avaka,意为骑乘者)。
-estn一缀源自PII(原始印度-伊朗语) *sthānam(所立之地,与日耳曼的stadt、stad、stead共同源自PIE),最终来源PIE *steh-(站立)。
(即斯坦一缀和伊斯兰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个雅利安语言中表达地名的后缀)



Afānestān

52 巴林


其名       (al-Barayn)阿拉伯语两海之间之意,bahrayn为阿拉伯语bahr(海)的双数形式(与单数、复数共同附属于“数”的语法概念)。

53 孟加拉


其名(Bānlādēa)孟加拉语太阳神之国之意(存疑),一名中(Bānlā)为孟加拉,(dēa)为国。
一词通常认为词源是当地南亚语言扪达(Munda)诸语中的Bonga(太阳神)一词。

54 不丹


其本名(druk yul)宗喀语(藏语中宗喀-山南方言),雷龙之国之意,(yul)即为国土之意,而一词在宗喀语转作druk,在藏语中则转作'brug(现代拉萨话为zhug),意为雷电、飞龙。
(因而很有意思的是,在藏语中宗喀语也被称作 'brug skad 雷龙的语言,即雷声的意思)
其他称Bhutan英语,源自梵语中对当地的称呼-(Bhoa-anta,吐蕃的尽头)。

55 汶莱


其名Brunei马来语远洋者之意,其词源推测为梵语(varuna,航海员)。

56 柬埔寨


其自称(kmbujā)高棉语,推测(俺寻思非常不靠谱x)名同印度十六雄国之一的剑浮沙国( kāmboja,在阿富汗中提到的Avaka即从属于剑浮沙国的骑兵),为传说中的第一个高棉人帝国 (kāmbojadea),具体词义不明。
其自称(khmaer Khmer 高棉)高棉语,源自巴利语词Khemara,元音缩略后高棉语拼写作(Kmera),为健全之人之意。

57 东帝汶


其名Timor Lorosa'e德顿语东方日起之地之意,Timor一词源自timur(东)、Lorosa'e也是东的意思(本意为太阳升起)。(葡萄牙语中称为Timor-Leste,为东-东之意;印度尼西亚语种称为Timor Timur,也是东-东之意

58 埃及


其今天的本名Mir阿拉伯语(埃及方言作Mar),边境之意,mir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闪语词:其希伯来语形式为mitsráyim;乌加里特语形式为mrm;阿卡德语形式为Mirii;阿拉米语形式为mirēn。



Mir

其他称Aegyptus拉丁语,来自希腊语Αγυπτο(Aigyptos),其迈锡尼希腊语拼写为ai-ku-pi-ti-jo,均源自古埃及语wt-k-pt(卜塔Ptah神的“卡”的神殿)



ai ku pi ti jo



wt-k-pt一词在古埃及语中的形式

其自称(Khēmi)科普特语黑土地之意,直接转自通俗埃及语kmj而源自古埃及语kmt,其意为黑土地(km 黑一词在现代科普特语的形式为 khame)。



kmt一词在古埃及语中的形式

59 印度


其名India英语(拉丁语)河流之意,其河流一词的借用、演化顺序为:PII *síndu-原始伊朗语*híndu(其于梵语中的演化形式为 Síndhu,即信度-信德)-古波斯语hindū-希腊语νδ(Hindos,此处开始含义从印度河延伸到印度)-希腊语νδα(Hindia)-拉丁语India。
(汉语之身毒、天篤、天竺皆为对Hindus-Sindhu一词不同方式的转写)
其名Hindustan波斯语称呼,意同上。
其名(ryāvarta)梵语雅利安之国之意,直译即高贵之人的居所。雅利安 (rya)一词词源为PII *áryas,一般作贵人、自由人解。
其名(Bhāratavara)梵语婆罗多之土之意。(bhārata)是人名,其词源可能为PIE *ber-(背负),(vará)一词字面意思为“雨”,其衍生义有年、云等,此处取的是“由山分割而来的世界一部”这一衍生意。
其名(Jambudvīpa)梵语,即瞻部洲(或阎浮提),直译为阎浮之岛(阎浮即海南蒲桃)。

60 印度尼西亚


其名Indonesia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拉丁语同样如是拼写),取希腊语词νδ(Indos 印度河,指印度)与νσο(nesos,岛屿)组合而成。

61 伊朗


其自称Irān波斯语,即雅利安,其中古波斯语形式为yr n - rān(用以国名时为rānahr),追至古波斯语则为ariya,其词源便是PII *áryas(雅利安人)。



古波斯语ariya一词的拼写

其他称Persia-Persica拉丁语,来自希腊语对伊朗地区的称呼Περσκ γ(Persike ge,波斯人的土地),其源自对居鲁士最初统治的米底人的称呼(古波斯语中称为Pārsa)。



古波斯语Parsa一词的拼写

这一米底词汇我偏向于认为来自某个闪族语言对“骑马人”的称呼,我的依据也仅仅是闪语普遍高度共享词根的现象(并没有什么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骑马人一词在阿拉伯语中为fāris;希伯来语中为parash;古典叙利亚语中为parrash;阿姆哈拉语中为frs。



fars



parash



parrash



frs

62 伊拉克


其名al-'Irāq阿拉伯语,其可能的词源一为阿拉伯语词根'-r-q(构成与汗水、植物根茎相关的词汇),一为阿卡德语的Uruk(乌鲁克城,源自苏美尔语Urug,意为居所、人间。转经阿拉米语Erech与中古波斯语Erāq进入阿拉伯语作'Irāq)。



al-'Irāq



'rq



uruk

该地另一称呼Μεσοποταμα希腊语,意为河间之地,由μσο (mesos,介于…之间)与ποταμ (potamos,河流)二词构成。(阿语转作bilād ar-rāfidayn,波斯语转作miyān rudān,古典叙利亚语转作Beth Nahrain)

63 以色列


其名Yirāēl希伯来语,意为与神搏斗,本为雅各的称号,但后续用以称呼雅各的后人与其土地。sará一词为“对抗、角斗”,el一词为“至高神明”。



Yirāēl



圣书体的ysrjr,推测指以色列

64 日本


其他称Japan英语,借自葡萄牙语Japo,葡萄牙语该词借自马来语Jepang,而马来语的Jepang则可能来自闽南话福-泉地方方言的日本(可能拟作jit-pu)二字。
其自称日本/日の本(にっぽん/ひのもと)日语,其最早可查的相关出处为《隋書》、《新唐書》所记载的用明天皇-橘豐日天皇(隋书中记作多利思比孤王)送至时值隋朝的中国的国书中“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一言。据《続日本纪》所记,大宝二年(702年)正式定名为日本。
其自称やまと(汉字写作邪马台大和,古日语或读作[jamat])为日语,原指奈良内特定一地区,后词义泛化为整个奈良乃至全日本。
其他称东洋/东瀛汉语,如字面含义指东部海洋的国家。
其他称扶桑为汉语,原为《山海經》中所载汤谷一巨树,是羲和驾太阳车升起之处,近现代将该名附会与日本。(评论区指出早在《扶桑畧記》中日本就已自称扶桑了)
传统上日本还有大八洲八島敷島豊秋津島葦原中国豊葦原の瑞穂の国等自称。

65 约旦


其他称Jordan英语,来自拉丁语-希腊语的Iordanes-ορδνη,而希腊语则借自希伯来语yardén(可能是向下流之意,共享词根的希伯来语yārád、阿拉伯语warad、阿拉米语yre、阿姆哈拉语wrd乃至阿卡德语arādu都是向下流动的意思。)



Yardén



Al-Urdunn

其自称Al-Urdunn阿拉伯语,其词根为w-r-d,意同上面提到的希伯来语词yardén。

66 哈萨克斯坦


其名Qazaqstan-азастан哈萨克语,Qazaq一词同казак-kazak / козак-kozak(казак为斯拉夫语中的钦察语借词,即哥萨克),其词源的形式可能为钦察语中的*qazzaq(游荡者、游牧者、盗匪之意)。
-stan借自波斯语。

67 科威特


其名al-Kuwait阿拉伯语要塞之意,Kuwait一词为kūt(要塞)一词的指小词。



al-Kuwait



kūt

68 吉尔吉斯斯坦


其名Krzstan-Кыргызстан柯尔克孜语,可能为四十部四十女意(该国政府在国旗上采用了玛纳斯四十部的释义),即词源为*krk(四十)+*uku(部落)抑或*krk+*k(少女)。

69 老挝


其名Laos为法语,转自老挝语(lāo),其名可能源自梵语(lava,罗婆,为罗摩神之子),也可能是侗台(之前误写作南亚)词源,但本意不明
其名(Lan Xang、澜沧)为老挝语,意为百万巨象,为百万,为象源自中古汉语的象(MC zX)。
其名勐寮汉语,译自老挝语(mang lāo),为老挝国之意,勐()为国家之意,源自原始泰语*m(城镇)。

70 黎巴嫩


其名Lubnān阿拉伯语(英语Lebanon借自以色列语l'vanón),奶白色之意,其名取自黎巴嫩山,意指山峰雪白,原为腓尼基语lbn(牛奶一般的白色之意)。



腓尼基语之lbn

71 马来西亚


其名Malaysia英语,由生造的拉丁语词缀-sia与马来语词melayu(马来人)组成,melayu一词词源不明,但有自古被印度人称作(Malayadvipa)一说,印度学者推测该名源自泰米尔语的(malai 山脉)与(ūr 城镇)。

72 马尔代夫


其他称Maldives英语,源自泰米尔语(maalai dheevu,意为群岛花环),在梵语中称作(mālādvīpa,花环洲)。
自称Dhivehiraaje迪维希语,意为罗阇之岛,Dhivehi一词即来自泰米尔语dheevu。



dhivehirāje

73 蒙古国


其名Mongγol Ulus( )蒙古语,Mongγol一词具体词源不明,我个人已知的有三种理论:一为маань(我们)+гал(火);一为(mngke 永恒)+(al 火);一为монг(勇猛)+гол(首要)。

74 缅甸


其名(Mranma)缅语(Myanmar一名来自该名,Burma一名来自缅语口语略缩形式bama)。早期比较主流的理论认为其名源自梵语(Brahmadesha),即婆罗门之国。其民间语源(folk etymology,即现代附会)解释为myan(远)+mar(坚)。
其他称缅甸汉语,1983《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一书中解释作:“因与中国相距遥远,道路阻隔,故称为缅,即遥远之意;又西南地方以山间谷地称作甸,合称缅甸,即遥远的谷地

75 尼泊尔


其名(Nepal)尼泊尔语。比较流行的民间语源认为该名源自一定居于加德满都河谷的印度教圣贤之名(Ne)+梵语(pāla 守护、牧养),即为Ne所守护的国家。但尼泊尔境内实则存在一支早过雅利安人居于河谷的汉藏族群,即内瓦尔人( Newar),梵语一名可能来自古印度土语      (evāla),其词源可能为未知的汉藏语源。

76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




其名朝鮮汉语朝日鲜明之意,该名最早出自《山海經》,记作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尚書大傳》中释义作朝日鮮明,正式成为当地称呼是在建文三年(1401)册封李芳遠为朝鲜国王后。
其他称Korea英语,借自朝鲜语(高麗 Goryeo),即高句麗,其词源为高句麗国王族之部桂婁部,其字根句驪在韩国学者盧泰敦的《高句麗史研究》中解作溝樓城池
(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虽然在南北朝后简称为高丽,但和后世的高丽并非一回事,仅仅是承袭了名字)
其名(hanguk 韓國)朝鲜语,字推测为“领袖”之意,该称呼源自三韓(Samhan 即馬韓Mahan、辰韓Jinhan、弁韓Byeonhan)。

77 阿曼


其名umān阿拉伯语,其词根或为('-m-n),意为“适于定居”。



umān

78 巴基斯坦


其名Pākistān乌尔都语纯净之地之意,由波斯语词pak(纯粹、无暇)和-estan(土地)构成,1933年由巴基斯坦运动发起人Choudhry Rahmat Ali在名为Now or Never的宣传小册子中创造了该词,并赋予它诸穆斯林之土的含义,用各省首字母解释为“Punjab, Afghan Kashmir Sind Baluchistan”,从而创造了巴基斯坦这一概念。



Pākistān

79 巴勒斯坦


其名Filasīn阿拉伯语,借自希腊语Παλαιστνη(Palaistine,英语Palestine经由拉丁语Palaestine同样源自该希腊语名),希腊语则借自希伯来语plée,意指非利士人土地,其在古埃及语中记载为P-r-s-t(拟音为Peleset,发现于Medinet Habu的墙刻之上),推测其闪语词根意为“迁入、入侵”。



Filasīn



plée

80 菲律宾


其名Filipinas西班牙语,全称为Las islas Filipinas,意为属于费利佩的群岛(费利佩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81 卡塔尔


其名qaar阿拉伯语居住地之意,源自阿拉伯语qur(地区、省份、国家、土地)。




qaar



qur

82 沙特阿拉伯


其名al-Arabīyah as-Saūdīyah阿拉伯语,即沙特家族的阿拉伯
家族名suūd一词词根为s--d,与愉悦、高兴相关。
国名arab一词词根为-r-b,在其他亲缘闪语中同形词根含义多与“沙漠、游牧、商业、可理解”等含义有关,故一般认为该词根在阿拉伯语中也表示沙漠游牧之意(曾有理论认为其与希伯来语 arav日落 一词同源,但后来被证明其同源词为arb西部)



al-Mamlakah al-Arabīyah as-Saūdīyah 沙特阿拉伯王国



arav



arab



arb

83 新加坡


其名Singapura马来语(汉语为新加坡,英语为Singapore、泰米尔语为Cikappūr),狮城之意,其名源自梵语(sihápura),由(sihá狮子)与(pura城市)构成。

84 斯里兰卡


其名 (rī Lakā)僧伽罗语圣明岛之意,源自梵语 (rī lakā),由(rī 光辉)与(lakā 岛屿)组成。
其名(ilakai)泰米尔语家园岛之意,源自斯里兰卡地区原生泰米尔国家之名-(īam-illam)。
其他称Ceylon英语狮国之意,借自葡萄牙语Ceilo,源自梵语(sihala,僧伽罗、狮子国)。

85 叙利亚


其名sūriyā阿拉伯语(Syria为拉丁语形式),借自希腊语Συρα(Syria),源自亚述语Aūrāyu,具体含义不明
其名a-ām(沙姆)阿拉伯语,意为左手方(或指北方)。



sūriyā



Aūrāyu在阿卡德语中的拼写

86 塔吉克斯坦


其名Тоикистон-Tojikiston塔吉克语大食之地之意,Тоик一词源自波斯语Tjik(指非突厥的中亚人),可能为波斯语Tzik(指阿拉伯人,源自中古波斯语Tāzīg,汉语对哈里发国之称呼大食便源于此)一词的变体,即源自阿拉伯语ayyi(居住于Jabal Shammar附近的古阿拉伯部落)。

87 泰国


其名(Thai)泰语自由人之国之意,源自泰语(Thai,自由人),一般认为该名类似雅利安,是为了区分人身自由的征服者与当地的农奴原住民。
其名(sa-yam,汉语译作暹)泰语,据称源自梵语(suvárabhūmi 金地),也有源自梵语(yāma 暗淡)或孟语(rhmaa 异乡人)的说法。
其他称暹羅汉语,为暹羅斛一名的简称,即暹国羅斛国,羅斛即当地的高棉人国家羅渦,为阿瑜陀耶王朝所统一后,为中国合称暹羅

88 土库曼斯坦


其名Türkmenistan土库曼语类突厥之国之意,Türkmen之名的Türk一词词源我在土耳其处已提过,而其suffix -men在粟特语中为“几乎是、像是”之意,故理解作“类似突厥之人的国家”。
不过也有部分学者认为-men实际上起到的是intensifier的作用,强调Türkmen一名之意为“足够纯粹的突厥”;而以Ibn Kathir为首的中世纪穆斯林编年史作家则认为-men为阿拉伯语iman(虔信)之意。

89 乌兹别克斯坦


其名збекистон-Ozbekiston乌兹别克语,一般解作自主之国,其名Ozbek由钦察突厥语的z(自身)与bek(主人 即伯克、贝伊)构成。

90 越南


其名越南汉语越南语拼作Vit Nam),为越地之南意,嘉慶七年阮福映请求大清册封南越國王,而愛新覺羅顒琰越南國王册封之,故正式国号为越南。

91 也门


其名al-Yaman阿拉伯语,意为右手方(指南方)。也有说法认为其来自拉丁语Arabia Felix(福地阿拉伯),故以阿拉伯语yumn(受祝福、丰饶之意)为名。



al-Yaman



yumn


非洲————

92 阿尔及利亚


其名al-Jazā'ir阿拉伯语岛屿群之意,该名本是指阿尔及尔城,后用以国名。jazāir一词为jazīra(岛屿)的破碎复数形式。



jazīra



al-Jazā'ir

其他称Algeria拉丁语,自阿尔及尔城的阿拉伯语称呼(al-Jazā'ir)起,转奥斯曼语(Cezayir)——经加泰隆语(Aldjère)——至法语(Alger)作为地区名时作l'Algérie,故拉丁化为Algeria。

93 利比亚


其名Libya拉丁语阿拉伯语lībiyā),转自希腊语Λιβη(Libye),源自希腊人记载的某支柏柏尔部落(Libys),在古埃及人的记载中作rbw,其词源不明。



rbw



lībiyā

94 摩洛哥


其名al-Mahrib阿拉伯语西部、日落地之意,词源即阿拉伯语mahrib(日落处,与arb西方同词根)。



柏柏尔语的官方名称 Lmerib



al-Mahrib



mahrib

其他称Morocco英语,源自马拉喀什城的西语名Marruecos,其转自阿拉伯语marrāku,源自柏柏尔语amur akush(意为神明之地)。



marrāku



amur akush

95 苏丹


其名as-Sūdān阿拉伯语黑人之意,源自阿拉伯语对撒哈拉以南之地的称呼bilād as-sūdān(黑人的土地),sūdān一词为aswad(黑色)的复数形式,用以形容黑人。



bilād as-sūdān



sūdān



aswad



as-Sūdān

96 突尼斯


其名Tūnis阿拉伯语驻扎地之意,可能源自柏柏尔语词根t-n-s(意与驻扎、歇脚相关)。另一种说法为承袭自腓尼基女神,巴尔哈蒙(bl mn)之妻塔尼特('tnt)之名。



t-n-s



Tūnis



bl mn



'tnt

97 安哥拉:


其名Angola葡萄牙语,来源为当地班图语方言金邦杜语词n'gola,意为有权力者(即国王、酋长)。

98 贝宁:


其名Bénin法语,转自葡萄牙语Benim,来源为当地约鲁巴语方言伊蔡基里语词ubinu<ile ibinu,意为纷乱之家
其原名Dahomey法语,来源为丰语的d homè,可能意为蛇腹。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这个名字来自一名被剖腹而杀的酋长,取其名Dan作Danxome(意为酋长之腹)。

99 博茨瓦纳:


其名Botswana茨瓦纳语,意为出走者之地,是为bo-(名词化后缀) + tswana(出走的)。

100 布基纳法索:


其名Burkina Faso法语,意为真诚祖国,创造自莫雷语词burkna(真诚的、被整合的)与朱拉语词faso(祖国、父辈的家)。

101 布隆迪:


其名Burundi隆迪语,意为隆迪人之地,是为bu-(名词化后缀) + rundi(未可知)。

102 喀麦隆:


其名Cameroun法语,来自葡萄牙语对武里河的称呼Rio dos Camares(龙虾河),camaro, camares的词源为拉丁语/希腊语的cammarus/κμμαρο。

103 佛得角:


其名Cabo Verde葡萄牙语,意为绿角,是为 cabo(海角) + verde(绿色)。

104 中非:


其名……well很明显就是字面意思,至于非洲等大洲的词源我放到非洲国家全部写完后再写好了。

105 乍得:


其名Tshād/Tchad阿拉伯语/法语,意为湖泊,来自卡努里语tsade(湖泊)。

106 科摩罗:


其名Comores法语,转自阿拉伯语               (juzur al-qamar),意为月亮群岛
下面是各国国名在原住民语言中的翻译,可以帮助于理解这个问题。
阿富汗:骑士的国土。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因穆斯林在麦加,面向东方站立,“也门”意为“右边”,象征吉祥昌盛。
阿曼:船。
巴基斯坦:纯洁。
巴勒斯坦:移民。
巴林:两个海。
朝鲜:晨曦清亮之国。
菲律宾:西班牙国王腓力普二世名。
柬埔寨:高棉人传说中的祖先名称。
科威特:堡垒。
老挝:人类。
黎巴嫩:积雪的山峰。
马尔代夫:宫殿之岛。
马来西亚:黑暗的土地。
蒙古:永恒的火。
缅甸:遥远的谷地。
尼泊尔:中间的国家。
日本:日出处之国。
塞浦路斯:来自黎巴嫩一带的丝柏树。
斯里兰卡:光明富饶的土地。
泰国:自由之国。
土耳其:突厥人的国家。
文莱:沙罗门果。
新加坡:狮子城。
叙利亚:高地。
伊拉克:海岸。
伊朗:富裕。
印度:海。
约旦:涨落。
阿尔及利亚:群岛之国。
埃及:黑色的土地。
埃塞俄比亚:晒黑了的面孔。
贝宁:奴隶。
多哥:礁湖岸。
佛得角:绿角。
吉布提:沸腾的蒸锅。
几内亚:黑人国。
几内亚比绍:“向前走”的黑人国。
加蓬:葡萄牙水手穿的一种服装名。
津巴布韦:石头城。
喀麦隆:河虾。
科摩罗:月亮。
肯尼亚:白山。
莱索托:低地。
利比里亚:黑人获得自由的土地。
马拉维:大水。
毛里求斯:岛屿。
毛里塔尼亚:黑皮肤的人。
摩洛哥:被装饰起来的。
莫桑比克:伟大的受贡者。
尼日尔:流动的水。
塞拉利昂:狮子山。
上沃尔特:处于归来河上游的国家。
斯威士兰:斯威士,即竿或棍之意。斯威士人的国家。
苏丹:黑人之国。
索马里:奶牛或山羊的乳汁。
坦桑尼亚:荸荠汇集的湖和黑人国家的领土。
突尼斯:修士住的地方。
阿尔巴尼亚:山国。
奥地利:东方王国。
保加利亚:叛逆者。
比利时:勇敢。
波兰:平原。
丹麦:多沙滩的国家。
法国:自由的国家。
法罗群岛:羊岛。
梵蒂冈:占卜之地。
芬兰:湖沼之国。
荷兰:森林之地。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起始者;斯洛伐克,光荣。
列支敦士登:发亮的石头。
卢森堡:小的城堡。
马耳他:避难所。
摩纳哥:僧侣。
挪威:北方航道。
瑞典:人的王国。
圣马力诺:阿贝岛上一位石匠名马力诺,国家的创始人。
西班牙:埋藏。
希腊:希伦人居住的地区。
匈牙利:十个部落。
阿根廷:银子。
巴巴多斯:长满胡子的。
巴拉圭:海水的源泉。
巴拿马:鱼群。
巴西:红木。
秘鲁:玉米之仓。
波多黎各:富庶的港口。
玻利维亚:反殖民斗争领袖的名字。
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神圣的星期日。
厄瓜多尔:赤道。
哥伦比亚:探险家、航海家哥伦布的名字。
哥斯达黎加:富饶的的海岸。
格林纳达:石榴。
格陵兰:绿色的土地。
圭亚那:我们受人尊重。
海地:高地。
洪都拉斯:深水。
加拿大:村落。
尼加拉瓜:森林之国。
危地马拉:腐烂的树木。
委内瑞拉:一大片水。
牙买加:泉水之岛。
智利:寒冷的土地。
澳大利亚:南方的。
斐济:最大之岛。
瑙鲁:舒适的岛。
汤加:神岛。
新西兰:新的海中陆地。
阿富汗——“阿富”,“富”在古波斯语中是“山上人”的意思。阿富汗国土的五分之四是山地或高原,人民住在山上,所以古波斯人称其为山上人,该国也就以此为名了。
朝鲜——在《朝鲜之歌》中,头两句歌词是:“早晨的太阳光万道多鲜艳,我们的国家因此叫朝鲜。”朝鲜即“朝日鲜明”的意思。在《东国舆地胜览》中有这样的记载:“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
菲律宾——菲律宾的椰子产量世界第一,因此有“椰子之国”的称号。但是,该国名字却有些令人费解,它是亚洲国家中唯一以外国人名作为国名的国家。该国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该国的国名即是16世纪时西班牙某国王的名字。
科威特——科威特盛产石油,石油收入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收入,因此有“石油之国”和“金色的国家”的称号。又由于该国水资源极少,水比油贵,因此也被称为“无水之国”。至于“科威特”这个词,它是一名四用:国名、首都名、省名、省会名,意思是“小城堡”。
蒙古——“蒙古”的原意是勇敢或朴素。另有一种释义法,即将该词分解,即为“我”与“炉灶之火”两个词合成,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同火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每到一地同炊共饮,故有此称。
日本——日本古称八大洲国,苇原中国等,还有日之国等称谓。日本国国名含义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的地方。日本于公元645年通过大化革新,统一全境,正式定名日本
俄罗斯
斯拉夫人把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称为“瓦兰结亚人”(Varangians)或“罗斯人”(Rus),意思是商人,最初是对北欧瑞典人(维京人)的称呼。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善于划船的荡桨者”,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而且,当地的东斯拉夫人也因罗斯人而逐渐被称为“俄罗斯人”(Russian)。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拜占庭公主为妻,并逐渐与西方频繁接触,开始使用西方人以拉丁语称呼的Russia一词。彼得大帝时代,将过去习称的莫斯科公国改称为Russia,开始以此代表俄罗斯的国家、民族以及地理区域。
关于罗斯名称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6世纪时居住在第聂伯河两岸的诸斯拉夫人部落,在罗斯部落领导下联合了起来。罗斯部落由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而得名,加入这个联盟的所有斯拉夫人逐渐地都被称为罗斯人。15世纪前后,居住在东北罗斯、西南罗斯、西北罗斯的东斯拉夫人,分别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大民族。其二,罗斯名称源于诺曼大部落名,芬兰语称Ruotsi或Rootsi,或源于芬兰人对诺曼人的称呼,芬兰语Ruotsalainen,而“罗斯”可能是芬兰语北方人、诺曼人的音译,以俄语表述就是Poc或Pycb。中国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Rocia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Rocia就成了Oroccia。清朝时期,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其三,瑞典东海岸有个居民区,以前叫Roden,今天称Roslagen。古斯拉夫人在《奈斯特编年史》中把瑞人称为Rus,即源于此。这个词根也包含在Russia一词中。瑞典在芬兰语中称作Ruotsi,无疑地源于此。
意大利:自希腊语中的“意大洛斯”,意思是“牛”。
塞浦路斯”在希腊文中是“铜”的意思,它素以产铜著称。
葡萄牙”在拉丁语中有“温暖的港口”之意。最初指波尔图地区,后称全境为葡萄牙。

加拿大
说在16世纪初,法国探险家卡蒂埃乘船横渡大洋驶抵加拿大。上岸之后,在印第安人的村庄里碰到了易洛魁部落的一个酋长。他上前询问酋长这是什么地方,也许是语言不通的缘故,这个酋长指了指周围的棚屋,高声说道:“加拿大!”意思是说:“这是棚屋”,但卡蒂埃以为酋长说的是整个地区的名字。
德国的全名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其中“德意志”是从古代德意志语的“同胞、民族”一词(diot)而来的。当时,撒克逊、法兰克等日耳曼部族正处于民族大迁徙之时,“德意志”名称有“我们是同胞,属相同民族”的意思。
澳大利亚全称“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与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其国名源于拉丁文australis,意为“南方的土地”。
西班牙,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希伯莱-腓尼基语Espana,意为埋藏,转义为矿藏、埋藏的财富。因为伊比利亚半岛盛产黄金、银、铜等,令腓尼基人羡慕不已,因而用“Espana”命名。
India(印度),是英语系国家对印度的称呼,也是别国对它的称呼。在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中,印度实际上对自己的国家却另有称呼,这个称谓用罗马字母拼写为“Bharat”,中译名就是“婆罗多国”之意。它其实是Bharata-Varsha的缩写,全名译为“史多伐娑”,意为“婆罗多王统治的地区”。
新加坡国名源于本岛的形状。因其岛的形状像个狮子,故以其命名。在马来语中,“新加”是“狮子”之意,“坡”是“岛”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狮子象征着强大有力。因为当时岛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个狮子族,现在的国名就是由其转化而来的。1965年8月9日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 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4267
帖子:7885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