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su2a8   2022-7-4 00:20   4885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大彭656  1级新秀 | 2022-7-4 00:20: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飞书大会的 slogan,叫做「喜欢就是生产力」。
尤其是在步入社会之后,越发感觉到一是可选择的道路实在太多,且并无像学生时代中老师与家长明确的指引,二是见证了太多社会的参差,很难保持心态的恒稳与冷静。
迷惘与自驱力下降都是初初离开校园、走向职场常见的现象。
我也曾经在「如何生活」这看起来非常简单直接的四个字中犹疑过,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也不甘心庸庸碌碌过普通一生。
后来发觉,专注当下、做好每一件事是对抗这种「人生虚无」最好的办法。
在这其中,喜欢真的是最大的生产力。
在诺大的社会中找到一两件感兴趣的事物,慢慢栽培,看着自己爱好生根发芽,逐渐长成自己理想中的形状。
有的时候,这就是身处漂浮世界中的一块浮木。
它会让你感觉踏实,会赋予人随之而来的自信、底气与乐观。因为这是独属的财产,即便我们外在来看与其他人别无太多异样,但内心里这个小小世界才是自己独特的勋章。
它因你而生,又带着你见证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最后与你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眼前这个特别的人。这或许就是爱好与坚持的力量。
3#
87ml  1级新秀 | 2022-7-4 00:21:16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这话对也不对。
对呢,是没兴趣做事情,单靠意志力很难长久,而且会产生内耗,效果肯定不好。
也以我家娃练钢琴开头,我家娃看别人弹琴,很羡慕,非要学,弹了三年多了,四级仅仅合格。每天看她练琴,坐在那如坐针毡,很难投入。
但她看英文书,八岁多的小孩,已经能看英文侦探小说了,坐那一两个小时毫无怨言。
这就是有兴趣和没兴趣的差别。
很多人要说了,那我学习没兴趣、锻炼没兴趣,就不要做了,躺平呗。
哎,做不好事情,这锅“兴趣”不背。
因为很多事情,你只要有一点点兴趣,哪怕没兴趣,只要有需要,你都可以做好。
很多时候,首先是数量问题而不是质量问题。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坑是,可能你的投入程度,根本没到能调动“兴趣”的程度。
以运动为例,很多人刚开始健身,很痛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态,但一旦进入稳定期,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会让你一天不锻炼都难受。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成功,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TA一开始对所做的事情就有十足的兴趣,不是因为TA严苛自律,而是因为某件事让TA“成瘾”。
任何反欲望的坚持和自律,都会以失败告终。
玩游戏是一个很典型的成瘾行为。
学习也可以通过多巴胺产生“奖赏回路”。
那么如何打造奖赏回路呢:
创造物理环境,减少干扰
降低开始难度(微习惯、微启动)
任务切割,设计奖酬(游戏化体系)
学习进度可视化(正反馈)
设计结束体验(峰终体验的运营,给大脑营造愉悦记忆)


做到足够勤奋和坚持,再加上一点点方法,你已经可以超越99%的人,别再怪兴趣了,它很委屈。
双击点赞的小伙伴也是在制造奖赏回路哟~
4#
v0h9u  1级新秀 | 2022-7-4 00:22:03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成年人不要再迷恋兴趣了!

01
小时候我弹钢琴,弹得很不错,练习了不到三年,一次就考过了十级,拿过很多国内钢琴比赛的大奖。
到了初中,由于学业压力,就很少练习钢琴了。但是尽管如此,我现在对钢琴的热爱依旧不减当年,当我听到喜欢的动漫主题曲,像《one piece》《青鸟》等等,依旧会非常兴奋地去扒谱,找谱。
当自己亲手演奏的时候,音符从手指尖流动出来,真的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一种类似于“创造”的高峰体验——我亲手创造了我最爱的音乐。
02
我学习钢琴的经历,其实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靠兴趣驱动的一个核心的标准就是:“我想!”
哇,这首曲子真好听,我好想去把它演奏出来!
这首曲子好炫技啊,我想去学习,要是能在全班面前演奏出来,那就帅爆了!
做这件事的动力不是源于别人,不是来源于父母,而是你自己,真的非常想!
“想去干某事”这就是兴趣驱动。也正是如此,你才能持续不断地去行动。
0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会有一点点排斥的感觉,为什么呢?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再来谈兴趣这个词,有一点奢侈。我们做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几乎都是靠任务驱动,很难像童年那样,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以至于,很多人到现在都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还有兴趣这件事!
同时,也正是因为对钢琴的兴趣,才使我在钢琴上坚持了这么久,至今都没有忘记。兴趣是一个人做事动力的不竭源泉!兴趣是个珍贵的东西,对于成年人来说,该如何培养呢?
04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你肯定在小时候听过这句话,但是成年人再想像小孩子一样去培养做事的兴趣,就会觉得有些局促,有些摸不着头脑。
如果把兴趣换成另外一个词,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兴趣,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又叫做“内驱力”。
作为成年人,想要培养做一件事情的兴趣,就要去增加做事的内驱力,有了内驱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培养内驱力的核心,在于制造正反馈!
比如,我现在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已经两年了,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坚持。
每次在知乎上回答完问题之后,得到网友的点赞,评论和赞赏,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大正向反馈。于是,写作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大量学习—>写作输出—>获得反馈—>我很爽—>继续学习,写作。
想要做事有满满的动力,那就在事情当中主动地制造正反馈,以此增强自己的内驱力,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以上~
原创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请花1秒钟点个赞,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呀!
5#
Jason_Song  1级新秀 | 2022-7-4 00:22:2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我打算从办公室里的加班工作为引子,来讨论这个问题。
同样是加班,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一个朋友,特长不在咱们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上,但是责任感很强、靠意志力努力工作。听他说过加班时的种种情况。琐碎的信息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任务好多、工作好辛苦、工作中那么多坑。听着同情心油然而生。
另一个朋友,特长和兴趣恰好在工作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上。其实加班也不少。但是加班干的活跟前者还是不一样。断断续续地,听他也说过加班有关的不少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工作这么卖力、原来这么难的事情通过努力和尝试最终也可以做到、还有这种操作?竟然还有这样的背景知识?
对于前者加班,我内心多的是同情;对于后者加班,我内心多的是敬佩。
我分别问过两个人高中时哪些科目学得最好,最有兴趣。后者的兴趣点和大学专业志向与现在的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属于同一个大类。而前者的兴趣点和特长与现在的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布完全不在一个领域。
数年过去了。兴趣点不在当前领域的前者现在已经成功换岗了,去了一个更能发挥特长的岗位。后者还在这里,热心地帮大家解决各类工作技术问题及生活技术问题。
而我自己呢?高中时兴趣点和特长点显然也不在当前工作所需要的领域里。到现在也还是这样。
那我为什么还没换工作岗位到自己兴趣点更大的岗位上呢?
我跟前者相比,有幸在卷入繁忙而频繁的加班工作前,掌握了少许技术基础新技能。这些技能的磨炼,让我对工作中的一部分问题(特别是偏操作性的)有了自己的认识。
我虽然什么也不懂,但是对这些既感兴趣又乐于分享的同事的人格魅力没有抵抗力,经常在吃饭时听他们讲各种知识。通过道听途说的方法,也掌握了不少读书还不一定能知道的碎片化知识。他们经常买各种书,偶尔有那种偏科普性质的,我就拿过来一读,也加强了对专业基础的理解。不过这个理解属于我大概知道你们在干啥这个层面的理解,而不是我知道这个事情靠什么方法能干出来这个层面的理解。
这个区别,同时也是读科普和读专业教材/指导书的理解。
由于这些科普知识的存在,我对这些东西并没有十分排斥;也由于没有好好读专业指导书,我对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其实是还有不少关键的缺乏的。
其实我的责任感并没有前一位朋友那么强,但是我为什么还愿意留在当前的岗位上呢?除了我自身胆怯、人际交往等能力远不如成功换岗的那位同事以外,还有一个理由。那位朋友找到的伴侣与自己并非同专业,而我找到的伴侣是同专业,并且他的知识结构是当前工作所需专业相关的基础。
他以浓厚的兴趣,在校园生活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到相邻学科的基础专业课自学中,并从中受启发,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毕业所需的创新点。
他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能从日常做的研究工作中,得出一个在我看来八竿子打不着(得第十竿子才能打着)的一个方法或结论。每有会意,辄欣然与业务上互相欣赏的伙伴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对于我来说,找这样一个伴侣最大的好处,就是既可以吐槽工作中的不顺,也可以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按什么思路去破解。
我原先也想找一个专业与我们不同的伴侣,在精神共鸣方面一起投入另外的汪洋大海中。但是按这要求找来找去也一直没有找到。直到遇到现在的伴侣,才发现其实当前专业的领域中,也有精彩的浪潮,只是以前囿于视野的狭窄,没有注意到。
近几天大家在报志愿。
我们收到不止一个亲友来问我们专业和相邻专业如何。
我们也讨论过:如果高中的强项学科(特别是学科的强项部分)与大学专业同领域,会是非常幸运的,可以借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规律,为自己打一个好的基础。
但是兴趣也不能完全预测未来。
即使像我的伴侣这样兴趣点不算偏离、勤奋程度还不错的孩子,在专业学习上也需要克服两大困难。
1.工科专业到后面有实验课、课程设计。很多人在此期间不得其法。前期理论学习的成就,在实验实践环节会迎接新的挑战。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方面还没有上道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心态,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我印象里,颜宁也曾在访谈里提到过,自己曾经很长时间没有学会做实验,是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突然掌握了诀窍。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点成长心态的鸡汤。今天我不会的,不代表明天我不会。或是信念,或是坚持,我们终会迎来新的成长。
2.天书级的专业课
许多专业,会突然开设一门天书级的专业课。至此,很多人都傻眼了。每一句话都好像不难,但是上下文一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是破碎的。
这里面,或有教材编排不好的原因,或是知识体系本身就难。
那些起初学得不好的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在三五年之后终于学通的呢?
看其他教材。一是不同教材的知识呈现体系会有差别,二是有些老教材写得更通俗易懂。
要找到这些教材,可以问任课老师、问高年级学生、上网问网友。
有时候,阻拦我们深入了解一个领域的奇珍,是一本读不懂的教材;有时候,引导我们更进一步的,则是一本科普读物,或者一本纸张全部发黄的旧教材,或者一个热心网友的帖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体验十分美妙。如果你还没有兴趣,祝愿你快点找到他。
6#
ryseb  1级新秀 | 2022-7-4 00:22: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兴趣是天生的,像是男女之间一见钟情,一触即发的感觉,我们对什么有兴趣?好像是一眼能看穿的事情,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回想一下我们,作为一个孩童的时候,我们对什么会有兴趣?
会想碰一下家里的所有玩意,尝试一下家里所有的能够触及的东西,能放到嘴巴里的东西,那是兴趣吗?
那其实是一种好奇,好奇让我们开始去接触,一些事情,但好奇不一定带来兴趣。
如果我们好奇的东西伤害了我们,比如不小心碰到一件尖锐的物品,高温的器具,我们会因此丧失对它们产生兴趣的可能。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因为好奇心开始尝到甜头,这种兴趣才开始产生。
所以说,兴趣是我们反复因为好奇心尝到甜头后,不断的正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曾经年幼的我,来到游泳池边,跃跃欲试,想象那些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在水里自由的,流淌,划行,我想象,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好想很有兴趣。
但当我开始呛到第一口水之后,我不敢说我对游泳有多大的兴趣,我只想,逃离这里。
直到我的游泳教练一步一步的将我引导,让我开始在游泳这件事情上尝到一点甜头,我开始能够游个几米,开始可以躲到水中去,开始能够翻身,我的水感变好了。
我才慢慢建立起兴趣,才开始敢说,我真正对游泳是有兴趣的。
从此以后我不再需要教练,兴趣就成为成为我最好的老师,我愿意在每个假期去游泳,并自己去会学习很多游泳的技能,看很多视频去打磨自己的游泳技术。
所以说兴趣是有门槛的,一定要在,最初的好奇心得到,好的反馈之后才能够真正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兴趣也受到我们其他各方面包括基因,我们的性格以及各个方面的影响。
但总逃不过前期的有深度的尝试,获得一个良好的体验是兴趣的必经之路,从此之后,兴趣才能作为一个“最好的老师”,让我们不断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