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夏目漱石,可从哪本入手?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57   6884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7:27
建议的小说阅读顺序(&为“并列”关系,or为“或者”关系):
道草》——《草枕》——《我是猫》&《哥儿》or《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春分之后》&《使者》&《》——《梦十夜》。

在小说里,除了《哥儿》、《虞美人草》,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应该算都读过了,这个问题大概能回答一下。
先来看看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吧:
早期:《我是猫》、《哥儿》(《少爷》)、《虞美人草》;
美学小说:《草枕》;
爱情三部曲:《三四郎》、《后来的事》、《》;
后爱情三部曲:《春分之后》、《使者》(《行人》)、《》;
晚期半自传性小说:《道草》(《路边草》);
短故事集:《梦十夜》;
以上,有括号的为中文译本的另一个名字。
如果你只是个平常的阅读爱好者,不作研究,只以兴趣为导向,哪用像第一个回答里说的那样,要先去读什么《论语》、《庄子》的,也不用去读《木屑录》、《文学论》等等。我觉得,对初读者来说,首先要寻找与作家的共鸣、对作品的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着重去了解作家的周边。
在我看来,初读某位作家的作品,自传性小说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小说本身带有作者写作一贯的风格与格调,你可以通过这本书判断这位作家的作品是否适合自己;另一方面,自传性质能让你简单了解这位作家的生平和时代环境。
因此,我建议第一本选择《道草》,这本书作于夏目漱石去世前一年,故事主要依据了作家后半生的人生经历。
读完《道草》后,建议第二本选择《草枕》,这本书中涉及较多的美学观点,也有一些夏目漱石自己写的俳句:书中包含的美学观点对作家后来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你会明白漱石的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从何而来;涉及的俳句可以让你初步判断是否喜欢这位作家的俳句,进而决定是否要读他的俳句诗集。
读完《草枕》,接下来就可以读作家最脍炙人口的名作《我是猫》、《哥儿》了,经历了《草枕》较难的阅读体验,你一定会喜欢这两本书的幽默风趣。并且,作家一贯的讽刺语调和针砭时弊在这两本书里已经初成气候,这两本书的阅读为接下来的阅读做下准备。
之后,兴趣不失的话,就可以读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了。这三本书一定要连在一起读,因为它们在主题、内容上都具有连贯性,你会了解当时的日本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造成了什么影响。
最后,阅读夏目漱石的后爱情三部曲。这三本书的格调要稍显沉重,在书中,夏目漱石剖析了知识分子的问题心理,对他们自身及周围造成的影响。
这一路读完,对夏目漱石几乎能做到融会贯通了,你会发现书中很多角色就有夏目漱石自己的身影,你会知道作家的写作风格,你会知道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你也会明白他确实是位伟大的作家。
综上,如果只从小说入手,建议的阅读顺序是(&为“并列”关系,or为“或者”关系):
道草》——《草枕》——《我是猫》&《哥儿》or《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春分之后》&《使者》&《》——《梦十夜》。
当然,这只是个建议,你也大可不必按这种顺序读。我本人读夏目漱石就不是这样来的,但读完后与这种顺序读下来也没什么差别。
如果你喜欢阅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小星在路上),我会分享自己的书评,以及一些不错的书籍。
这些是读完夏目漱石后写过的书评: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7:28
读夏目漱石,不要先从他的哪本书入手。从影响他的书先入手。
先把《论语》《诗经》《淮南子》《庄子》拾起来。
再去读史。去了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社会的转型情况。
最好也了解一下近代西方的社会学观点,明治维新时期的东学主要问题在哪儿。
然后就可以去看他的《文学论》。是真爱,再去找他的《我的个人主义》,当然这只是篇演讲。

如果只是想了解这个人,无所谓他的整体观点,那么可以先读正冈子规的《七草集》然后再去读他的《木屑录》。

《我是猫》是批判性质的,是针对明治维新之旧金权,更符合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但和人们感受到的他文字的魅力是有偏差的,所以稍显“繁杂冗长”。如果想先读《我是猫》,前面都可不看,了解当时社会即可一读。

最后,以上这些都是我胡乱编的,当然感觉上大致是对的。
毕竟你肯定会以《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这个顺序看。如此一来你会爱他,所以你注定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去本真地了解他了。。

注:以上建议的给出按阅读目的性层次的深浅排序,由深到浅。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7:29
我推荐夏目漱石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是猫》。这是一部日本文学中不得不提的名作,如果说日本近代文学的原点是夏目漱石,那么夏目漱石的原点,则无疑是《我是猫》了。
当我们站在 21 世纪的今天,回望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的近代史,夏目漱石作为明治时代的伟大符号,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而他作为小说家的开始,就是这本语言诙谐戏谑、视角精妙独特的《我是猫》。这也是我为大家推荐这本书的缘由。
时间回到 1867 年,一位名叫夏目金之助的男孩生于东京一个官僚家庭,成为家中第五个儿子。在明治维新的混乱,和家道中落、生活难以为继的双重困难下,金之助被送往父亲的朋友盐原家作为养子,直到 21 岁才改姓回夏目,归籍本家。
然而少年时代的波折却并未影响金之助的阅读与学识。学生时代酷爱汉诗的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英文科,并且在毕业后公费留英三年,成了当时少有的兼具古典汉语文学和西洋英语文学积累的青年学者。中学期间,金之助结识了有名的俳句诗人正冈子规,后来又加入了由子规等人创立的文学杂志——ホトトギス(读音:Ho To To Gi Su)。也是在这时,金之助取用唐代《晋书》中的「漱石枕流」一句,为自己取了这个日后家喻户晓,影响了日本文学上百年发展的笔名——夏目漱石。
ホトトギス的本意是杜鹃,杜鹃也有「子规」这一别名,从中能看出正冈子规取名时的一点点私心。在同子规等人的交往中,除了俳句,漱石也开始了写生文的尝试。写生文的含义来自西洋写生画,即如实描写自己亲眼所见的场景,他在这一启发下写作了一篇以猫的视角叙述所见之物的短文,大受好评。在朋友高滨虚子的鼓励下,他逐渐续写这一短文,最终,小说处女作《我是猫》便诞生了。
在这次导读中,我会带领大家梳理《我是猫》的主要脉络,分析明治时代的真实社会背景。看似诙谐戏谑的《我是猫》,其实隐含着夏目漱石自身的种种痛苦与积郁。而从一只猫的眼中,我们又能发现那个时代的什么征兆呢?
一、猫眼看世界
《我是猫》最具独创性的构思与设计,无疑是作为叙述者的猫了。这是一只被巧妙拟人的猫,因为被知识分子收养,它也成了猫中的「知识分子」。它或对众生冷眼旁观,或对读者高谈阔论,俨然观察人间的高级学者。在这只无名无姓的猫的叙述中,死板的教师主人苦沙弥、不着边际的美学家迷亭、木讷的理学士寒月,以及圆滑的企业家金田、铃木等人,无不生动地跃然纸上,如同一幅逼真的浮世绘,一出引人入胜的滑稽剧。
故事从猫的自我介绍开始,「我是只猫儿。要说名字嘛,至今还没有。」在小说原文中,第一人称的「我」使用的是非常少见的わがはい(读音:Wa Ga Ha i ),汉字写作「吾輩」。这是如今已经很少用到的,颇具古典学究气息的自谦称谓,从中我们便可清晰地看出这只猫具有的浓浓的学究姿态。
根据译者于雷先生的统计,《我是猫》中,这位博览群书的学者猫先后引用过荷马、毕达哥拉斯、尼采、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数十位中外名人之所言,学识可谓超过了诸多人类学者。不仅如此,它对种种世相吐露绝妙评语,甚至对自己的主人也毫不客气极尽调侃,又可谓是世间少见的刻薄之猫了。
小说的第一章,改稿自夏目最初的写生文原文。猫儿出生在一个昏暗潮湿的地方,被一个可怕的学生玩弄一番之后,它钻过竹篱爬进一处人家,然而祸不单行,这家的女仆看到这只刚刚降生的可怜无助的猫儿,非但没有同情,反而一把抓住它的脖颈将其扔出屋外。猫儿居然也意外的顽强,再次挣扎着爬了进来,可又被扔了出去。如此反复了三五次,直到这家主人听到了猫的叫声,说道:「就让它待在家里吧。」猫儿这才有了家,避免了出生即被饿死的惨剧。
这家的主人是个消化不良、皮肤发黄且缺乏弹性的高中英语教师,常常趴在书斋睡觉流口水,虽然在猫的眼中这一职业无比惬意,但主人却常常抱怨自己辛苦。除了主人以外,家中还有麻烦至极的女主人和吵闹不休的三个孩子。因为其他人都不欢迎这只野猫,它只能趴在主人身边,也不知是不是因祸得福,渐渐地也因此沾染了主人的酸腐气质。
除了家中的人,这只无名的猫儿还结识了邻居家的种种猫儿们,人力车夫家的老黑也如车夫般壮实有力,老黑常常炫耀自己与黄鼠狼搏斗或偷人家鱼的壮举。然而有一天老黑翻了车,被鱼铺老板娘打成了瘸子。
而二弦琴师傅家的猫儿三毛姑娘则尽显优雅气质,它也是我们无名的主人公的暗恋对象。每每心情烦闷之时,它便穿过家中的竹篱破洞去找三毛姑娘谈心。谁知道命途多舛,三毛姑娘患上重病去世了,三毛的主人也绝情地将罪责归咎到了我们的主人公身上,说是它将猫瘟传染给了三毛,自此我们的无名主人公也算是见识到了人情冷暖,对人类产生厌恶之情。
在这日复一日平淡又不平淡的生活中,我们的无名学究猫过着它从不捕老鼠的安稳生活。「我已下决心一辈子呆在这个教师家里,作个无名的猫儿,了结此生吧」它说。这时它还不知道,生活远比它以为的精彩。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7:30
尽管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冠以“余裕派”“高蹈派”的名号,但其创作的基本倾向无疑是批判现实主义。漱石所处的时代正值日本文明开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漱石在英国亲证了西方文化及其近代文明掩盖下的弊端,对于日本人的盲目西化深感不安。他主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明”,发扬日本的传统美德。然而,他倾尽一生不断在作品中寻求解决办法,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深感无能为力,最终提出“则天去私”,寻求解脱之路。
如果说其初期作品主要是探究西洋文明与日本旧有文化的冲突给世人的影响,那么中期以后,其作品逐渐转向描写头脑与心灵相克的主题,以精雕细琢的手法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批判人的私欲。尤其是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悦经典”所选的漱石的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其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同时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留学回国后,漱石反感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缺乏批判性和枯燥的平面描写,接连发表了振聋发聩的《猫》(1905)和《小少爷》(1906)两部中篇小说,一举成名。《小少爷》取材自漱石在松山任教的经历,描写了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在某乡村中学的种种遭遇,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鞭挞了明治时期教育界的阴暗面——校长的伪善狡诈,“红衬衫”的阴险利己,“马屁精”的趋炎附势,并且颂扬了以“豪猪”“老秧君”为代表的正面角色。这两类人之间展开的博弈构成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冲突。
为了突出故事的讽刺性,漱石特意将主人公设定为鲁莽、憨直、富于正义感的江户哥儿,并采用了落语落语: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表演形式和内容都与中国传统的单口相声相似。的表现形式,与《猫》的漫画式嘲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他在和、汉、洋三方面的深厚学养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虞美人草》(1907)虽不及上述两部作品那么名声在外,但在漱石文学中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它是漱石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创作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从创作初期进入中期、承上启下的作品。

《小少爷》里的善恶划分,在《虞美人草》里与“道义”“虚荣”相互重叠,以分属不同阵营的三对男女的婚恋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纠葛和冲突。结局是,有的人战胜了“虚荣”,选择了“道义”;有的人则成为“虚荣”(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牺牲品。女主人公藤尾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爱慕虚荣,然而头脑与心灵的相克使她无所适从。与她同属一个阵营,有可能和她结合的那个男人(未婚夫),却为了“道义”不惜毁掉婚约,选择了另一个女人。而她倾心的诗人钦吾,又由于与她分属于两个阵营,根本不可能和她产生交集。这些打击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也可以说,她是被作者模式化的伦理观置于死地的。
相对于创作《小少爷》单打独斗式的、没有结果的奋斗,经过初期几部作品的探索,漱石的外部批判终于在伦理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此后,经过中期向内的探索后,后期创作更加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心》(1914)即是作者进入后期创作后的白眉之作,是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心理的后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的最后一部,也是最有分量和影响的一部。

《心》分为三个章节:《上先生和我》主要描述“我”与先生结识,得知先生一开始并非如此厌世,而先生的转变,与他葬在杂司谷的朋友有关;《下先生和遗书》是先生通过写给“我”的书信,终于向“我”坦白了自己一直不愿意透露的过去——因一己之私而导致他的挚友K自杀,对K的歉疚最终导致先生自杀。小说旨在表明利己主义是行不通的,也寓意作者对于两种异质文明无法调和的无奈。《心》对个人心理精确细微的描写可谓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漱石是鲁迅“最爱看的作者”之一。他一生的创作都致力于思索人生,描写社会现实,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塑造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使他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
日本文坛素有“川端是庭院,而漱石是山脉”之说,二人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造诣,漱石文学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以至于他的辞世,成为明治时代结束,大正时代到来的象征。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57:31
楼上说《我是猫》,我建议题主不要从这本书入手。
这本书的视角确实很独特,读来颇有味道,但是,太繁杂冗长了~!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你读书的情绪,这是他的成名作,自然不是很精练。
我也很喜欢夏目漱石,但是你是说初读的话,我建议你读《草枕》。
不要问内容,自然有惊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