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福音》
其实那个说“正反馈”的答案已经答到要点了,但在这有点循环论证的感觉,因此我就在此试着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观点脱胎于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当你原本就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存时,学习一样新东西也会比别人快,理解的比别人也会更深刻。
一个一个来解释:
Ⅰ.为何会学的比人家快?
简单来说,拥有背景知识的人的信息“压缩率”更高,因此可以同时处理更多信息。
打个比方,xcnnphdfbiciax,你给一个刚学了26个字母的孩子来看,他只会觉得这是14个字母,然后一个个背下来,但是给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初中生来看,只有他观察力稍微好一点,他就可以把这看成x cnn phd fbi cia x,这就只有6个分块了,因此他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处理这个信息。也就是说,同样的原始信息,拥有背景知识者能够将其“合并”或者“压缩”,从而大脑处理时只占用更小的空间。
这也就是说,你懂得的东西越多,以后你学新东西也会更快,因为你的原本的知识储存会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新的知识。这也是为何学霸越学越轻松而学渣明明已经很努力却还是难以追赶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家之前积累的资源像滚雪球一样让他越走越快。
Ⅱ.为何会理解地更深
因为原本知识储存丰富者,常常见过更多的表层结构,所以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抽象结构。
举个例子,同样的一道高中数学题,让高一学生和资深教师同时做,通常老师的反应会更快些。为何?要说知识点的话,两人应该都是学过的啊!难道是因为老师之前做过这道题?对,但不完全对。准确来说是他之前见过很多类似的题,以至于完全了解此类题的内核了。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道题考的是什么,该怎样入手,而不是像学生一样常常被出题者的一些表面信息所迷惑。这也是为何学生时代的题海战术有一定的作用,一道题不是仅仅知道其解题公式就可以了的,因为它的外壳千变万化,而你之前不经过一定量的类似题目的练习的话,是很难在日后再见它时识破它的真面目的。
这也就是说,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由于见多识广,更容易由量变产生质变,由事物的表层结构而慢慢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核心结构。
综上所述,在学习方面,如果一个人前期学的越好,储存的知识越多,在之后的学习上他也会学地更快,理解地更深,于是就会产生“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马太效应。
因此,在学习上,一旦落后,你必须采取加倍的努力才可能赶得上前人的步伐。
人生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