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如同韩国那么发达的汽车产业?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6   8353   5
台湾和韩国的区别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12
排名第一的答案将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很不合理的做法。日本本来就是一个比一些西欧国家还要西方化的国家,二战前重工业就极其发达,建立了当时世界第二的海军。

  台湾的汽车产业确实不行。不过不仅是汽车产业,台湾除石化业之外的所有重工业都不行。但这个所谓的“不行”,那是与世界市场上的那些巨头比不行。如果我们将台湾作为一个排名前20以外的小国,或者大陆的一个省份来看待,台湾的重工业规模与其经济规模还是相对匹配的。台湾中钢、中船(现在改名台船国际)、中油的规模在世界上也都排得上名次,比如中船2003年订单量曾排名世界第12名,中油一直是世界500强企业,排名300位左右。

  另外,与上面的论述不同的是台湾的重工业起步并不晚,汽车、钢铁、造船、石化产业的起步并不比韩国晚,在发展早期甚至还领先韩国。蒋经国的十大建设,主要也是投资重化工业。可见政府也是有一定扶持的。

  但是后来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我想有几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台湾的国土面积狭窄,对于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存在先天性的缺陷,80年代环保运动兴起后,钢铁石化项目落地非常困难。汽车、造船虽然不大牵涉环保,但上游的钢铁会。另外,台湾市场狭窄,本身无法支撑上规模的汽车产业,那么就得全部依赖出口市场,这就需要政府的长期扶持,这方面台湾不能与韩国财阀比。第三,台湾的经济主体一直是中小企业,即便是极度发达的电子产业也是如此。而发展汽车等重工业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台湾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得起。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13
台湾汽车工业是被玩残了,以台湾汽车扛霸子裕隆汽车为例,感受下:


裕隆创办人是严庆龄,
正经上海宁,
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来去德国留学,
父亲严裕堂,上海纺织业大亨,
1843年,大清上海开埠,
曾经的小渔村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城市发展,
先来的是老外,老外来了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通,只能雇在当地有身份,有信誉的人办事,
其实就是买办,严家很多人就是干这个的。


1931年严庆龄留学归来,在大隆机械厂当总工,捣腾经济型火炉,
1935年严结婚,结婚对象是吴舜文,
吴也是世家子弟,父亲吴镜渊当过侯补知县,没等到出缺,大清就没了,
中华书局他就是创办人之一,
吴舜文自己上学也多,上海读教会学校,后来还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37年小日本来了,严去汉口,在俞大维手下当兵工厂厂长,
插一嘴俞大维,就是那个绍兴俞家的俞,了不得了不得。


之后跟着光头去了台湾,
还是干老本行纺织,
1953年,纺织业务交给妻子吴舜文搞,
严出来搞汽车,
就是裕隆,


当年大众和上汽合资搞桑塔纳,
被形容成“上海大众被扔到了一座孤岛”几乎没有配套资源,
之前咱们一直有说,汽车是非常复杂的工业品,产业链巨长无比,
到了1991年,桑塔纳国产化才有了模样,
所以现今无论怎么喷合资,但当年他们还是为现今自主品牌的诞生提供了土壤的,


裕隆当时面对的也是类似的情况,
啥都没有,
而且裕隆还是民企,靠纺织业务奶着,
最开始台美关系好,裕隆和威利斯搞合作,产过几台吉普车,
1957年,开始和日产合作,
1959年搞出来大客车底盘,1960年推出第一台青岛小轿车,
其实就是直接引进日产的车,当年国产化率40%,
1961年台湾省出台了规定,
省内不准在新开汽车厂,
跟2000年前,我们除了三大三小之外,别人都没资质的情况类似,
这往合理了说,就是汽车行业要靠规模效应,小厂搞一堆,上不了规模那就是纯粹浪费钱,
往不好了说,就是保护裕隆,
直到1964年,全岛就裕隆一家真正意义上汽车厂,
后来独当一面的太子汽车和国产汽车,当时还是裕隆下边生产车身和负责销售的小弟。


之后和我们这边情况也很类似,
保护也保护了,扶植也扶植了,但自主一直没啥起色,
后来政策放开,其他汽车厂陆续建立,
但是,新建立的汽车厂和裕隆一样,
都是和外资合作的,大部分是日本车企,



为啥日本这么多,就得先切出去了,
1945年小日本投降,小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是在华北搞大扫荡那位,
转头就成了光头的幕僚,帮着出馊主意,
1949年去台湾,这帮人就跟去台湾,
帮着光头训练军队,还想着反攻,
小日本国内,也有一波人,热衷跟台湾搞到一起,就是所谓的“台湾帮”
最典型的,就是岸信介,这小日本当年在伪满洲国干过,甲级战犯,
1957成为日本首相,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印象,
这小日本的外孙就是安倍晋三,
1978年,就这小日本还得了联合国和平奖,
他弟弟,佐藤荣作,跟这小日本一样,妥妥的右翼,也当过日本首相,
1974年,搞了个无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妥妥美国佬忠犬,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mdzz,
谁要再说诺贝尔奖评选没猫腻,就是脑子有问题。


扯远了,说回汽车,
上边说岸信介,1957年当首相,台日关系密切,裕隆和日产合作,
之后下台,日本迅速和我们这面关系缓和,
1964年,他弟弟佐藤荣作当首相,台日又迅速搞到一起,
日本和台湾车企的合作迅速推开,
但合作归合作,真正下金蛋的母鸡没人会给别人的。


上边表里的中华汽车,也是裕隆家的,
之前写三菱篇,有老哥提到成龙,
其实当时请成龙当代言人的,就是这个中华汽车,
后来跟福建合资搞东南汽车的也是他,
东南当年Lancer出来,也是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1981年严去世,妻子吴舜文扛起大旗,
斥巨资开始搞自主研发,
之后成功搞出来裕隆飞羚101,
卖的也还不错,1986年到1988年,卖出去近2万台。


从1957起步,到1990年,三十多年时间,
我们这边,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三十多年时间,自主已然崛起,销量杀入前几,在国内已经可以和合资品牌同台竞技,
但那时候的台湾省汽车行业,却集体沉沦了,
裕隆虽然搞出了飞羚车型,
但1992开始,裕隆车型开始悬挂日产标,
以丧失自己为代价,融入到全球化分工,
台湾一众车企成了国外品牌的销售商,和工厂。


1988年台湾岛内有件大事,
建丰同志西去,李登辉上台,
关于李登辉,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过,“他是用日本人的眼光看世界的”
皇民,
在光头退到台湾之前,日本殖民台湾半个世纪,殖民期间,在当地推行皇民化教育,其实就是变相的洗脑,
就跟传销一样,局外人觉得,我去,这也有人信,
但一旦深入其中,难逃被洗,
尤其是在1937年中日开打,为了防止台湾倒戈,更激进的推进这项政策,
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省人,
他的父亲是日本警官,哥哥为日军外侵战死;本人忠实地接受了日本皇民教育,
1994年,他引以自荣地向日本人司马辽太郎介绍他“22岁以前是日本人”。他的日本名叫岩里政男。
其实不光台湾省,小日本在韩国也搞这套,
朴槿惠他老爹,在韩国当过好几任总统的朴正熙,也是这么个货。
在这么个情况下,台湾省的汽车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小日本赚大头,裕隆他们跟着赚小头,至于自主,谁会把下金蛋的母鸡送人,
皇民以为自己是日本人,日本人看来,还不是二等公民。


2005年,92岁的吴舜文交班给儿子严凯泰,
还安排义子,前台湾行政院经济部长,林信义回来辅佐,
严凯泰上台后也是斥巨资搞自主,
设计还找的GTR之父水野和敏,
后来裕隆和东风在杭州搞的东风裕隆,搞得就是这车,纳智捷,
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裕隆本身就没有靠谱的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啥的真的就谈不上,
“不熄火,永远加不满油”


再说回岛上,那就更不靠谱了,
2000年民进党上台,
这帮人瞎比折腾,靠着批判国民党和本地财阀支持上位,
但一上位,还没人家干的好,
扯淡程度最高的就是核四,
建丰同志在时,力排众议,在岛内搞核电站,
前三个顺利建成,岛内用电有了基本保障,
但第四座核电站建的时候,
民进党就跳出来煽动群众,
绿色啊,环保啊,核不安全啊,
一堆人上街,不让建,
到现在还在闹腾,
最讽刺的就是这图,
当时迫于压力,核四停建,
消息出来的当天,台湾股市大跌2.5%,
更扯的是,现今我们就是边远山区电力供应都有保障了,
台湾省那边动不动就大规模停电,
老百姓凑合凑合还能过日子,
你说办企业的碰上这事儿咋搞,
民进党执政八年,嘴上喊的自由博爱平等,实际上社会迅速M型化,
中产萎缩反贫,贫富差距拉的更大。



最后再扯一句,
台湾省这个叫法,
其实台湾岛上之前一直是有的,还有对应的行政机构,
后来李上台后搞斗争,才取消了的。


本文首发:公众号 车圈往事(ID:jiangnan_song)
有趣有料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14
我来凑个热闹,因为看到比较政治经济学啦,怎么说以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过,其实前两名的答案都是比较政治经济学,只不过排名第一的yuan shuai的答案是做过系统研究,而郭嘉的答案更多的是直观的感觉。比较政治经济学我的理解就是侧重于研究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博弈而决定了经济的走向,侧重于通过政治分析来研究经济,如果系统学习具体见朱天飚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另外两个外国人写的《国家构建与后发展》,《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也不错,前者主要是韩国土耳其叙利亚,后者主要是日本。
其实我对比较政治经济学是很批判的看的,对于国家的发展只强调政治的作用怎么说也是过于狭隘了,我更喜欢用林毅夫,科斯等纯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不过关于具体的产业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就显得很有分量了。
比如在这里,从人均收入来看,即比较优势来看台湾和韩国都具备发展汽车产业的能力,但是台湾没有发展韩国发展了确实与政治因素关系很大,符合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但是中国和印度其实比韩国的汽车产业更早,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一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看资源禀赋即经济因素,另一方面要看政治因素,而韩国两方面都有但是台湾只有一方面。
我补充点资料,引自《解读中国经济》
人均收入与汽车产业政策的成功或失败
第二个例子是比较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国家二战以后的汽车产业政策。日本在50年代发展起钢铁产业和造船业,到了60年代随着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已有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日本通产省在60年代中提出汽车产业优先发展。按1990年的国际元为单位计算的购买力平价,1965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13419,日本的人均收入是 5934,已经达到了美国的40%,代表当时的日本已不再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到60年代航天产业、计算机产业都已经出现,汽车产业也不是当时最先进的产业。日本通产省在提出汽车产业政策时,原本只想保护丰田和日产两家汽车厂,但是当时有十几家重工业企业(包括生产摩托车的本田、钢铁的三菱、铃木、马自达、日野等)都想进入。最开始通产省给这些企业施加压力不让其进入,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政府支持或补贴,但是这些企业在违背日本政府意愿的情况下,依然在后来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成功。按照自生能力的定义,如果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政府的扶持,一个企业能够依靠正常的经营管理获利并生存下来,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所在的产业必然是符合比较优势的。所以日本在60年代中的汽车产业政策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
中国和印度在50年代也提出过汽车产业政策,但在人均收入方面,1955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10897,中国的人均收入是575,印度的人均收入是676,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5%—6%,与日本发展汽车产业时的条件相距甚远。5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其他的相关部件制造业也可想而知。当时的长春一汽雇用了50多万人,一个厂相当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就是因为所有部件都要靠自己生产,产业基础完全没有建立起来。印度也同样。所以日本的汽车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取得了成功,中国和印度发展汽车产业违背了当时的比较优势,因而只有长期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
韩国在70年代开始推行汽车产业政策时,人均收入为日本的30%、美国的20%。其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与日本有一定差距,但又比中国和印度好一些,相应的政府的保护补贴就比中国和印度少一点。韩国70年代的汽车产业政策只取得了部分成功,建立的三家汽车厂倒闭了两家,只有现代汽车这一家生存了下来,到现在发展得还不错。1991年我到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旁边坐着现代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总裁。我对他说,韩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把汽车卖到美国,令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羡慕。但他却告诉我,现代汽车在美国已经连续亏损多年。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亏损却没有关闭,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有国家给予的各种保护补贴,包括通过贸易壁垒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对国内市场提高价格,用国内消费者的钱去补贴在国外没有自生能力的部门。因此韩国汽车产业这部分的成功也是有代价的。
同样的产业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就是由作为政策制定背景的要素禀赋结构或者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就能够成功,比如德国在1870年的钢铁、重机产业政策和日本在60年代的汽车产业政策,相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就只有失败。一个产业政策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政府对该产业的补贴情况看出,如果产业在建立起来之后还需要政府的保护补贴,那它就是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因为需要补贴就说明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相反如果只需要政府在建立之初给予一定的扶持以扫清信息、协调、外部性等障碍,之后就能在市场竞争中靠改善经营管理等获取正常利润,那就说明企业是有自生能力的,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欢迎批评指正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15
原文写于2012年8月,本为戏谑之作,文中有不少对韩国的歧视性用词,后经知友@宋竹青指出,现改正。
---------------------
韩国是举国体制,在韩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其实是独裁时期,集全国之力建设了大量钢铁、机械等重型工业;这些东西很好的被保留了下了,并成了后来造船、汽车产业的基础;相比汽车,韩国的造船一度在年制造吨位上领先全世界,这几年才被中国超过。即使民主改革后,重商主义在韩国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具体体现在对重要企业不遗余力的扶持上。
台湾当时也是举国体制,但相对而言其实zf对于经济的控制力弱得多,发展的主力是民间资本,产业布局主要在轻工业,之后转为it业。特别是在中朝门户开放之后,台资在内地投资收益大增,自此台资缺乏创新动力,在it革命阶段成为重要的制造工中心,却未产生顶级的企业。
汽车这种东西需要巨大的资本金和市场,韩国的保护主义和举国体制保证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台湾第一民间没有这么大的资本,第二汽车市场是开放性的,本土车型毫无市场。这就造成了两者在产业上的差距。
其实更具代表性的问题是热日本、韩国、台湾这三个在电子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为何日本辉煌过,韩国正在辉煌,台湾却一直给别人打下手?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6:16
没想到一年前回答会有如此反响在最近。鄙人当初回答太过粗糙语法错误多,今日将更新。
update: 你说我就随便写个答案玩一玩,其余人不但不好好回答问题还专门占空间开个回答来反驳,而且就是那种为了刷存在感的反驳。既然你们觉得我原回答雷声大雨点小,那我在更新后把日本,台湾和韩国发展经济所有原因写出来。看不懂的就自己去搜。

亚洲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特有名词:developmental state。来自芝加哥大学教授Johnson。 原本来自MITI这本书(MITI是日本一个部门,现在叫METI),描述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支持,这一特殊形态被成为developmental state。但是成书之后,日本在广场协定后慢慢(记住看清楚了,日本经济危机是慢慢发生的)走向经济衰落,人们于是用这个词描述其他兴欣的亚洲经济体:台湾和韩国。
提示:在本文中,台湾作为特殊的一个地区出现,不属于任何国家。本人没有任何倾向,一切以学术界公开的定义为准。(你要是非要争论台湾属于哪里,我只有蛤蛤你)。
知呼朋友如果想知道为何台湾和韩国汽车产业区别,答案十分简单。但,那样容易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以及亚洲四小龙概念造成误解。我希望看完此题朋友明白,四小龙不是一个简单概念而是一个真正存在历史中的传奇,一个值得中国借鉴的历史经验。我选择的四小龙不是传统意义定义的4小龙而是我选择更具代表性的4个(看清楚了,我这四小龙是我自己选取,阅读障碍者请看清楚)。
我选择的国家和地区为: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4个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形态,4个第一次向欧美挑战的亚洲经济体。
但是这些经济传奇开始前,我们得先回到二战后美国,那里才是亚洲梦开始地方。
1945-1960年期间,美国国内超级市场(supermarket)极速发展,沃尔玛(walmart)jc penney等知名大型超市和销品茂开始在全美建立连锁店,这个阶段蓬勃发展主要因为:美国国内中产阶级数量大量增加,美国大力发展高速公路货物运输更加方便,和 普通民用科技进步。第二时间段是1965,从这年开始,由美国主导得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由供应市场(supply)转变为需求市场(demand),怎么说呢,就是顾客成了真正上帝。在1965年前福特汽车有句经典名言:你可以购买任何颜色汽车,但我们只生产黑色。第三时间阶段是1975年,在1975年之前美国进口亚洲商品种类基本是一样的,但是75年后美国开始选择在不同地区进口各种不同商品(日本的文具,韩国的衣服之类)。那么期间亚洲各国有什么变化呢?稍后提到。因为我以上提到3个原因,西方国家对于民用商品需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在此时越南战争问题矛盾加深,美国把部分工业生产基地迁移到亚洲国家,这就算是一个简单的亚洲工业化革命开始。(明日再更)
第一个国家我先从韩国说起,韩国是合法的日本殖民地在二战结束前。日本在韩国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朝鲜战争后,韩国重新建立新的经济体系,在殖民时期创立的chaebol(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是大公司之意)起到关键作用。
第一类:日本韩国,以大公司为主的出口贸易
第二类: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小公司为主的出口贸易。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解释为何韩国有汽车工业,台湾没有但是加工企业发达。
首先我们来看到是日本和韩国的财阀集团,韩国的成为chaebol,日本在二战前财阀集团叫做zaibatsu战后是keiretsu,虽然中文翻译都叫做财阀,但是本质是不一样,zaibatsu和chaebol比较类似,公司是由家庭组成,股东不多,高度集中权利并且商品都是针对韩国国内市场,请注意:国内市场。韩国现在经济大量依靠这些财阀。
第二日本的zaibatsu和keiretsu有何不同呢?
zaibatsu类型的巨型公司类似于二战前三菱集团属于权利高度集中,拥有帮助征税收,生产军火等较大权利。
二战后的keiretsu类型的公司,比如新三菱集团股份被重新分配,更多集中在商业经营上,并且国内外贸易双重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是最先开始和美国进行贸易的亚洲国家原因。
在这里我简单提一下这些公司的模式:vertical 和 horizontal,横向和纵向发展两种形式。三菱为例,他是横向发展公司也是纵向公司,横向指公司商品覆盖一切于本身有关的类商品,纵向指公司发展需要依靠银行,工厂和研究所之类的支持,但是该公司拥有一切资源。所以类似中石油就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那么为何韩国的汽车工业如此发达:

建议有条件朋友阅读以上我的英文答案,因为有些答案我实在我不知道中文如何表示。简单翻译来说:大公司和政府紧密链接,大公司拥有各种研究条件然后政府政策支持并且提供银行贷款,并且鼓励这些财阀创造出口市场,这鼓励发展了重工业。韩国政府汽车工业发展离不开美国汽车需求量增加,韩国汽车工业先以制造零部件为主要支柱产业,在75年左右美国减少进口额后,财团决定自己命名汽车品牌进军海外市场。日本韩国产品是以和欧美竞争为主要目的存在的。

这时候台湾怎么样呢?首先,我在这里表示,台湾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台湾人日本情节。在日本殖民时代结束到1975年,台湾经济是以农作物出口为主,并且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此时的韩国已经开始发展重型工业,所以台湾起步很晚。台湾政府的类型和韩国不一样,韩国属于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台湾属于精英政府。何为精英政府?政府属于少部分人手里。在台湾内部,由于亲日亲大陆和亲国民党不同派别存在导致政府凝聚力是远远小于韩国政府的。此时蒋介石推行的白色恐怖更是决定科技发展受到限制。在蒋经国的政府改革后,政府定位的经济策略是:将市场让给别人,主要注重加工业,一开始是以塑料化工为主。随后在芯片制造业中,最先革命性创造芯片工厂更是让欧美震惊拿下大量订单。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一下台湾学生游行事件,这件事情马英九是没有办法的,台湾从1975年开始经济模式就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现在大陆是最大贸易商,大陆要占你便宜你没办法,你得赚钱所以你的听话。当然政府听话大陆的话,学生就觉得自己主权没保障,所以有些人还是naive。
那么这时候1975年左右,在欧美汽车工业成熟,日本韩国汽车加工业发达情况下,台湾一无重工业基础,二无大财团支撑(前面提到台湾经济是依靠规模中小企业发展进出口轻工业贸易),这时候选择贸然进入汽车市场就是一种愚蠢行为。
我曾经有一个presentation是关于台湾经济的,有兴趣的朋友我可以把ppt发给大家,但是是英文的。以上所有观点全部有数据支持,又需要朋友私信,我也可以提供我英文原版paper。
私货时间:
有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大陆没有汽车工业,我个人简单谈谈个人见解,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希望大家讨论时候不要谈到 任何 政治因素。感谢万分。
第一:中国和台湾情况很类似,某时间段的政府缺乏远见,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 意识形态斗争,错过发展时机
第二 不够成熟的市场和缺少重工业基础。不要谈建国后那些机械厂。
第三 改革开放急于求成,进入轻工业加工市场,导致 看别人脸色吃饭
尽管现在是一个比较困难时期,但是大陆的发展前景是远远好于台湾。当然现在和其余的比还有点差距。谢谢大家时间 和 姿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