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多乳糖不耐受为什么还要普及牛奶?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0:35   7781   5
亚洲人和非洲的高加索人只有10%的人拥有乳糖耐受基因,只有拥有这个基因的人才能分解乳糖,要不然肠道消化乳糖时只会产生过量的气体,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出腹泻,腹胀的临床表现。为什么还要大规模推广牛奶和奶牛养殖?
“每天一杯奶,强健中国人”的口号是不是有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962290/answer/300505233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49
题目描述里说亚洲人只有10%的人拥有乳糖耐受基因,换句话可以说中国人乳糖酶缺乏率是90%
这个数据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很多人不相信,不过我查阅了很多文献,结果显示,在国内外的关于乳糖酶研究的文献中,目前为止,对这一数据是比较支持认可的。


关于乳糖酶缺乏的研究国内外都在很早就有了,这里有一篇1999年的综述论文,列举了全球以及中国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
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的变化而变化。
亚洲75%-100%
澳大利亚白人0-6%
欧洲30%以上
非洲90%-100%
美国白人12% 、黑人70%
日本100%
瑞士3%
英国白人5%、黑人75%
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9年

这篇文章年头是久远了一点,但来源还是很可靠的,这么多年了,各种研究也没有推翻这个数据,所以,
[h1]可以说90%的中国人有乳糖酶缺乏。[/h1]

很多人觉得哪有那么夸张,没觉得身边有很多人乳糖不耐受啊,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包括题主,搞不清两个概念——
[h1]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耐症[/h1]

乳糖酶缺乏(lactase deficiency)是指乳糖酶活性低下。
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是指因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不良,引发肠鸣、腹痛、产气、渗透性腹泻等症状。


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外在症状。
并不是所有的乳糖酶缺乏都会产生乳糖不耐受症状,也不是所有症状都是明显症状。

乳糖酶缺乏者中仅有20%左右的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而且乳糖不耐症状个体差异很大。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
[h1]中国人确实大部分乳糖酶缺乏,但中国人并非大部分有乳糖不耐症。[/h1]

乳糖不耐受症状是需要一定剂量的,每个人可耐受的剂量不同,奶的乳糖含量、每次喝奶的空腹状态、喝奶的速度和份量、是否同时吃喝其他食品、肠道是否本身就不太舒服,等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乳糖的消化吸收。我看到这个问题下许多答主提到自己的个人经验,都是在生活中非实验条件下的随机独立事件,其实代表不了什么。


还有,很多人说,为什么小时候喝牛奶没事,长大了喝牛奶就不舒服?什么我从小在国内每天都喝奶没事,长大了一去国外喝奶就有事了


那是因为,乳糖酶缺乏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也就是一生下来就缺乏,这是基因导致的,这种类型比较罕见(2015年一篇文献说国内外总共只发现了50例)
如果遇到这种基因,那问题就不止牛奶了,因为母乳里也有乳糖,对于婴儿来说,乳糖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能顺利消化乳糖,轻则腹泻,重则有生命危险。
而且这类人是终生缺乏乳糖酶,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终生不摄入乳糖。【3】
第二种,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也就是因为生病暂时性缺乏,比如肠道受伤了,腹泻了,营养不良了,导致肠道功能异常缺乏乳糖酶,这一类型一般只要把肠道的病治好了,乳糖酶就能恢复。
第三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叫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绝大多数人乳糖酶缺乏都是这种。它也是基因决定的,但跟第一种不一样,第一种是一出生就没有乳糖酶,而这种是小时候有正常的乳糖酶,随着年龄长大,乳糖酶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所以很多人小时候随便喝牛奶没事,长大后就不舒服了,不是矫情,不是你身体变弱了,而是因为你犯的是第三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而且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的发生时间也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
婴儿断乳后开始发生,有的20岁左右才开始出现,我国多于7-8岁时发生。

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1】

一般认为,出现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这种基因是因为人类作为哺乳动物,只有婴儿时期才喝奶,断奶之后就不需要消化乳糖了,不需要就不生产乳糖酶了嘛,不浪费。
其实,长大后不能消化乳糖,这才是是人类的原始基因,而欧洲部分地区大部分人长大后依然能消化乳糖,是因为很久以前,他们产生了基因突变。
由于畜牧业的产生,某些地区的人有了长期饮奶的习惯,大约在5000年前,这些地区的部分人类发生了基因突变,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人拥有了成年后依然能消化乳糖的基因。


另外,有传言说,从小习惯喝奶的人,不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也有说本来不耐受,喝多了奶锻炼锻炼就耐受了
这种可以根据饮奶习惯改变乳糖不耐状况的说法目前没有论据支持。
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发生乳糖酶缺乏,缺到哪个程度,是基因决定的,不会因为你这辈子喝奶多了,就变得不缺乏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饮奶习惯可能会改变肠道耐受力和肠道菌群,从而对乳糖不耐受症状有一定改善)


回到问题本身
[h1]中国为什么要普及牛奶?[/h1]因为牛奶中除了乳糖,还有优质蛋白质、容易吸收的钙、各种维生素等,牛奶的详细营养价值请看这一篇:
牛奶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和蛋白质,这可是十分普通的营养,为何如此广受追捧?是商业炒作还是另有隐情?

总之一句话——牛奶【营养价值高】,牛奶是【最佳补钙食品之一】,牛奶作为食品【性价比极高】。甚至能说,目前为止,人类社会还没发现营养价值能替代牛奶,同时比牛奶更经济实惠的食物。
如果由于乳糖酶缺乏而完全拒绝牛奶或奶制品,相当于因噎废食,在我看来相当不划算。
何况前面说了,大部分中国人的乳糖酶缺乏都发生在7-8岁,也就是说7-8岁之前的孩子,大概率还可以顺利消化乳糖,而儿童成长发育中对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需求非常重要。


那么成年人呢?成年人喝不喝奶重要吗?
中国营养学会官方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对于普通成年人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是每人每日300g。
注意,是奶及奶制品,不局限于纯牛奶,指南对此的解释是——相当于300g液态奶的奶制品。


可惜,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低得可怜,远远没有达标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为24.7g,远不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300g)的1/10。


与其对应的,是中国居民同样极低的钙摄入量:
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为366mg,离推荐钙摄入量800mg相差甚远。


作为营养师看到这个数据可以说用痛心两个字来形容。
虽然牛奶不是钙的唯一来源,但不可否认,中国人普遍缺钙,和中国人极低的奶制品摄入量有关系,而中国人普遍缺钙这一现状,通过推广普及牛奶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推广牛奶这一举措,不管从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来说,性价比都极高
[h1]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普及牛奶。[/h1]

但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乳糖不耐的困扰,因此变得不喝牛奶或者不爱喝牛奶。
如果你恰好是90%中的20%,喝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就不舒服,有症状,那么你可以这样摄入你的每日300g奶制品:
1.不要空腹喝牛奶。避免乳糖一下大量集中接触肠道,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不适症状的几率。
2.不要一次喝大量牛奶,而是少量多次的喝。理由同上。
3.边喝牛奶边吃东西。理由同上。
4.喝针对乳糖不耐人群的去乳糖牛奶,市面上几乎每个牛奶品牌都出了低乳糖或者无乳糖的牛奶。
5.喝发酵奶。因为牛奶经过发酵,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乳糖被乳酸菌分解成乳酸了。
6.吃奶酪等固态奶制品。


参考文献:
1.《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9年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3.《警惕新生儿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周兰兰等,2015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50
偶然看见这个回答,发现和问题没啥关系,是我当时看错了问题吗。。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很多人即使有乳糖酶缺乏,但是并没有很严重的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加上牛奶营养丰富,喝奶带来的利应该总体上来讲大于弊。。
而且其实现在普及的不光是普通牛奶,还有低乳糖或者无乳糖牛奶,有没有乳糖不耐受的人都可以选择合适的牛奶
话说我之前的回答是基于我在加拿大喝牛奶的体验,然而我现在到澳洲了,我这个喝牛奶拉肚子的情况倒是好了。。这到底是因为牛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doge
-----------------更新分割-------------------------------------
作为一个内蒙古的套马女汉子,我十八岁去加拿大留学前一直喝牛奶,三餐吃饭的时候都像喝水一样,以前蒙牛那种大的纸袋装,我最多一口气能喝一袋 我一直觉得乳糖不耐受这种情况是弱鸡的表现,喝牛奶怎么会拉肚子呢
然而,我到加拿大的第一袋奶,就那种透明大塑料袋装的,就给我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让我肚子里面叽里咕噜了将近一周…
是我天真了,我向各位一直有乳糖不耐受的人道歉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51
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不能喝牛奶!
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不能喝牛奶!
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不能喝牛奶!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于乳糖不耐受,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 为什么乳糖不耐受在中国如此常见?
  • 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能喝牛奶吗?
  • 如何正确喝牛奶?


1、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乳糖酶活性变差或分泌量不足,不能完全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进而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

乳糖,是存在于乳类中的一种糖分,是需要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而消化分解乳糖的关键物就是——乳糖酶
人体在摄入乳糖后,会首先在小肠与乳糖酶相遇且反应,进而被人体吸收。如果小肠内的乳糖酶数量少,摄入的乳糖就会进入大肠,被大肠中的细菌和酵素分解然后产生气体,这样就导致了胀气、拉肚子、肠胃不适等症状。

乳糖不耐受在世界范围内很常见,引发的原因一般有三点:
  •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先天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导致无法分解和消化乳糖,一般常见于新生儿;
  •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由于肠炎造成肠粘膜损伤,或新生儿肠黏膜发育不成熟而导致的乳糖酶活性低下;
  •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体内乳糖酶从出生一年后开始衰减。
类似于平时咱们肚子胀气、跑肚拉稀,大多数就是这些原因导致的。



2、为什么乳糖不耐受在中国如此常见?
其实,“乳糖不耐受”是哺乳动物们自带的功能,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原始人类都是乳糖不耐受的。
从基因类型来讲,乳糖耐受性高这种特点,是在我们在不算长的牛奶饮用史中,逐渐进化出来的。

乳糖耐受的基因在大约于7500年前才出现在匈牙利广肥沃的大平原上。
为了减少乳糖不耐的困扰,古老的游牧民族发明了各种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奶酪,通过乳酸菌发酵,将部分乳糖转化为乳酸。经过短短几千年的进化,在欧洲、北美和中亚阿拉伯大陆上,乳糖耐受的比例已高达30%以上。
在波兰,这种从0到80%的进化仅用了130代时间。进化生物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拥有乳糖耐受基因的人可以更好的摄取营养,他们生育的后代数量比乳糖不耐的人高出19%。
乳糖耐受基因也因此成为“造今为止基因组中发现的最强大的基因”。

可是亚洲在饮食上却有自己的另一套方式
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农业生产以及对家家畜的驯化带来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中国人之所以大部分乳糖不耐受,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根本就不怎么喝奶。

细节到具体的基因型,一个人成年后是否还有足量能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主要取决于MCM6基因的rs4988235位点。
当一个人的基因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那对乳糖的代谢能力也是不同的:
  • AA:乳糖耐受
  • AG:乳糖耐受
  • GG:乳糖不耐
大多数中国人都属于GG型。由上面的分布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部分呈现出80-100%的人口都是乳糖不耐受的!


3、有乳糖不耐受的人能喝牛奶吗?
答案是可以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每个人身体里有个管喝奶的开关,这个开关绝大多数人在出生的时候是打开的,打开的人随便喝,天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然后随着年龄增加,这个开关就逐渐关闭。而这个开关就是乳糖酶的活性是“开启”或是“关闭”状态,也可以说他是乳糖酶的持续性。

绝大多数人小时候都能够产生足够的乳糖酶有消化乳糖的能力(婴儿只靠喝母乳维持生命),但年龄越大乳糖酶活性迅速下降,通常在5岁左右会开始乳糖酶活性降低甚至停止生产乳糖酶。(非洲人种可能在2岁左右)。
然而在大了之后,虽然喝奶后逐渐感觉到很不爽,但依然在母爱的滋养下一杯接一杯,逐渐就“习惯”了。
当然,这只是一小方面的原因,母爱再强大也改变不了你的基因。

再者,还有咱的饮食习惯原因。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喝牛奶遵循着剂量不超过250ml、不空腹、不喝冰牛奶的“潜规则”。而250ml的规格恰好是中国人对乳糖耐受的阈值
而且中国很少有人会空腹喝牛奶,因为牛奶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能减缓乳糖的运输时间,避免过快的摄入牛奶所引起的肠道负担加重进而引发不适症状。

所以有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着这辈子就跟牛奶无缘了,只要找好方法,控制好量,大部分人还是能够接受的!


4、如何正确喝牛奶?
大家都知道,牛奶中除了乳糖之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各种维生素,作为性价比最高的营养品之一,不喝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那么如何才能愉快、放心的喝牛奶呢?这就要说到咱们国家的口号“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

上面这种“学生奶”,我想很多人上中学的时候都有喝过,虽然味道还不错,有很多口味,但“奶味”其实并不浓。
这是因为通过技术加工最大程度降低或分解了牛奶中乳糖的含量,从而减少了人体吸收、分解乳糖的负担,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
另外学生奶的包装多是150ml、200ml,这也是考虑到中国人对乳糖消化分解的能力阈值,即使咱们平时常见的250ml的牛奶,也是在大多数人的可接受范围内。

如果你有乳糖不耐受,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哦~
  • 喝牛奶的时候,避免空腹饮用,搭配谷物一起饮用
  • 购买乳糖酶,将其滴入牛奶中一起饮用
  • 选择低乳糖牛奶,如舒化奶
  • 喝酸奶、豆浆代替纯牛奶
  • 饮用热牛奶有利帮助胃肠道消化吸收乳糖
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降低每次摄入的量,一盒 250ml 牛奶分 2~3 次饮用,一天乳糖的摄入量控制在12克以内即可。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52
这个口号当中的“每天一杯奶”的奶,应该指的是奶类及其制品
乳糖不耐在国内确实非常普遍,但并不代表完全不能喝奶....
一般来说,乳糖酶活性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所以大部分孩子对奶中乳糖的耐受性比成年人好,而儿童又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奶当中提供的钙的需求力也很旺盛,所以提出这个口号也没错。
而且现在很多中国学校里面都会给孩子每天供牛奶,另外如果看题图的话,日本也属于乳糖不耐高危地区,但是据去过日本的营养师说,日本学校会给孩子配牛奶,但没怎么听到过孩子乳糖不耐....(如有错误请指正哈)
所以“每天一杯奶,强健中国人”这个口号其实也没错,主要是国人奶喝的太少了。
我们推荐国人是每天一杯奶制品的话,而实际每个人每天只能喝到1口(人均摄入奶24.7g),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08年后我们对国产奶制品企业的信心丢失......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成人的钙摄入量和需求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成年男性女性每天需要800mg的钙,而其中大约350mg的钙是需要每天300g左右奶制品提供的。之前在给居民做膳食调查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如果这个人这一天喝到了300g的奶,那大概率这天钙的摄入量是足够的;反正,只要没有奶制品摄入或者吃的不够,大概率她这一天的钙摄入量达不到标准。
所以,针对于大部分人群奶类不能保证摄入量的前提下,我觉得这个口号没什么问题,这个口号当中的“每天一杯奶”的奶,应该指的是奶类及其制品。
再说,而且就算是乳糖不耐,也不是说完全和奶制品无缘,你还可以通过少量多次,选择无乳糖舒化奶或者酸奶的方法,来保证奶制品的摄入,并不是一定要喝牛奶。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中,给出的推荐也是奶类及其制品300g,而不是纯牛奶300g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0:35:53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题主之所以疑惑,因为,题目的结论是错的~
题主的疑问从乳糖酶失活跨越到了补充牛奶的问题,是不合理的。
太长不看系列:
1,乳糖酶失活不等于不能喝牛奶
2,牛奶并非只有乳糖~
————乳糖不耐受,可不是一个SNP决定的————
首先:乳糖不耐的机制目前并未彻底明确。
这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各种理论来描述中国人的乳糖不耐,这种理论都是基于乳糖代谢基因的一个SNP(rs4988235)来做的图。
单看这个SNP,似乎的确是这样子。
然而,决定乳糖不耐的可不是这单独一个SNP,研究人员发现至少有8个以上的SNPs和乳糖不耐有关,这才是一种常见的状态。

所以,别急着下结论。
其次,乳糖不耐可不是单一分类,至少有四种类型。[sup][1][/sup]

—————乳糖不耐不等于不能喝牛奶———————
哪怕退一万步讲,就单纯的讨论遗传决定的乳糖酶失活
乳糖酶失活不等于不能喝牛奶,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可是很多时候,人们等同了。
以前的时候,曾经专门了解过乳糖不耐问题,因为我当时对这个数据和结论深表怀疑,毕竟太违反直观了,毕竟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基本是依靠乳汁存活的(乳清奶粉的出现非常晚),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基因让人类不能食用乳汁,那在进化上早就被干掉了,毕竟连活都活不下去,这属于妥妥的自然选择了。
后来发现,其实这里是理解有问题的。
一、乳糖酶并非从一开始就失活,而是在婴幼儿时期开启的。所以大部分小孩吃奶根本没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也推荐小孩母乳喂养6个月到2年。
全世界范围内,先天性纯粹婴儿不耐受乳糖的比例很低,比如最常见的芬兰,比例也才六万分之一,所以大部分人是OK的
Lactose intolerancein infancy resulting from congenital lactase deficiency is a rare disorder. Its incidence is unknown. This condition is most common in Finland, where it affects an estimated 1 in 60,000 newborns.[sup][2][/sup]
这个基因之所以后期被关闭,目前认为是表观修饰的结果(但表观修饰这种事情,是比较玄幻的,目前还处于浅层认知)
二,即使随着成长,乳糖酶被关闭,但是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相关症状。
人体的肠道系统是拥有非常强大的代谢系统和容受能力的。
1,强大的代谢能力
能够代谢乳糖的,并不只是人体自身的东西,我们可是拥有强大的肠道微生物系统,这个系统,比人本身还要复杂。
人体的细胞是数百种,而肠道微生物是上万种;人体的细胞是40-60亿规模,而肠道微生物是百亿规模。
这个规模下的肠道微生物,处理一点点乳糖是没压力的。所以,绝大多数成人喝点牛奶根本没啥问题。肠道微生物就帮你把乳糖处理了。
当然,如果你大量摄入牛奶,比如像宝强这种

而你有恰恰乳糖不耐,那么肠道微生物代谢了大量的乳糖,会产生气体造成腹胀。再加上乳糖积累提高了肠道内的渗透压,阻止水分吸收而导致腹泻。
2,强大的容忍能力
即使是肠道微生物没有发挥作用,也并不意味着要发生症状,人体的消化系统有很强的容忍范围,只有超过这个范围才会引发一定的反应。而其他情况下,大部分就直接当做废物处理了。这有点像人体的纤维代谢,或者有的人吞个硬币下去,也不见得有强烈的反应,直接当废物处理了。
————牛奶并非只有乳糖————
这是解释题主的一个滑坡论证。
“每天一杯奶,强健中国人”的口号是不是个笑话?
从乳糖酶失活论证到喝牛奶没用,这就是典型的滑坡论证了。可能题主对牛奶的成分理解有误,以及题主对消化的认知停留在吃啥拉啥的角度。
1,牛奶中,乳糖只是微小的一个因素了。
随手找一张牛奶营养成分图片,你仔细瞅瞅,牛奶的成分可不只是乳糖啊。

事实上,牛奶的第一作用是补水哈哈哈,毕竟牛奶中主要成分是水。
其次,牛奶中的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大量的矿物质,比如人体需要的钙。
这些成分都是存在于牛奶的,所以,人喝牛奶,可并不是为了单纯补充乳糖,事实上,对于成人来说,乳糖又没啥意义,不如吃个馒头呢。
2,即便是乳糖不耐,也不意味着“拉牛奶”
题主认为乳糖不耐,所以不补充牛奶,这就是一个消化谬误,可能题主觉得乳糖不耐受是“喝牛奶拉牛奶”吧~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即使发生乳糖不耐,那也只是把不耐受的乳糖排掉,而那些有益的成分,还是可以吸收。


最后,乳糖不耐的定义就是很好玩,各种定义,都提到了个“超过一定量”,但是这个量是多少,就有很多说法了,有人说是100ml,有人说是1L,总之,很少听说一口奶都不能喝的。事实上,有研究发现,比如在九成以上有乳糖不耐的日本,大多数人仍然可以每天喝200毫升的牛奶而没有任何不适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ost Japanese can consume 200 ml (8 fl oz) of milk without severe symptoms[sup][3][/sup]


所以,该喝继续喝,别搞得自己本来喝牛奶没事,听了某种理论,反而觉得自己不行了。
我甚至忽然想去一句经典的台词来:

这里面的梦想,可以换成喝牛奶: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不能喝牛奶。如果你能喝牛奶,那就果断喝,那些喝不了牛奶的人,想告诉你你也喝不了牛奶,但是,你能啊,兄嘚!
最后,科学是用来认知世界的,而不是取代事实的。
如果一个事实和某些科学认知相违背,那一定是科学认知尚不完善。
[h1]注:本文首发于知识星球“真知拙见KnowledgeHot“”。是由海内外教授、博士、高管共同运营的【纯干活】中文知识分享社区。欢迎各位加入体验加入请戳下方链接:[/h1]https://t.zsxq.com/qburN7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