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功能的?

论坛 期权论坛 知乎     
知乎的用户   2019-8-16 02:17   8935   5
转载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部分转载来源来自知乎(zhihu.com),强烈建议您访问知乎查看完整内容。本社区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optbbs@163.com。一经查实,即刻删除。
这个问题源于@andy lee 的一个提问: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 - 心理学
在问题下,有知友提到这样一个实验:研究的参与者是皮拉罕原始部落4名外观18~55岁的男性。这个部落中关于数字的语言,只有1和2在其中的一个任务里,他们会有1秒时间看到一定数量的石头(范围1~9),1秒后这些石头会被遮起来。之后他们需要选出和之前看到的石头数量相同的竹简。石头数量为1和2时,正确率100%;从3开始,正确率低于100%,并大致上与石头数量呈负相关。

而在知友@周不润 的另一个回答( 一眼看出有四个苹果,是因为我数得快,还是因为我知道「四个苹果」是什么样? - 周不润的回答)中提到,大部分人类已经进化出「对5以内的数字直接感知的功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语言是怎样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功能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6 02:17:09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马一个,回去写。

谢谢邀请。把学术的东西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也是考验人的。可能我的表述不太准确。如有纰漏,还请大家批评。

首先语言和言语在这个问题中是不同的。语言是一种社会公用的交际工具,当没有被人运用的时候,它就客观存在那里。是一种静止的存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言语这一动态过程对认知造成的影响。
以上 Andy Lee介绍的很全面。我来说说做研究时候的体验。

在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可塑性的研究中,规则与定势是认知灵活性(定势转换)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而认知灵活性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指人类面对不同的认知任务定势和规则中有效率的、频繁的转换定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转换的过程总是慢一点,错误多一点。但是有意思的是,这种认知转换的过程中的慢和错,可以通过训练改善和提高,而这种训练的结果可以迁移到抑制和刷新功能上(抑制很好理解,在冲突过程中抑制不需要的,指向需要的。刷新类似于计算机里队列这种东西,先进先出,用新东西刷走你旧的东西。),不仅是其他的子功能,甚至可以提升流体智商。

那么这个和言语语言有什么关系?

别忘了我们说到了规则。

楼上说的考试我可能背过,但是真的很难以理解。我通过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大概理解这个表征就是你内心中对规则和外界事物的命题式描述。

那么回到规则,我们在训练认知灵活性的时候会给予研究对象一些认知任务。这些认知任务是不同维度的,需要被试按照规则来做出按键反应。当然,我们告诉他的规则是一种外部的规则,他是否进行了内部的表征,这个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他认知任务的完成情况。有些人理解的好,记住的快,他就能完成的好,在训练的过程中认知功能提高的就快,效果也好。但是有些被试他并没有把规则内化为一种表征。这时候,他的训练是无效的,他的转换过程并没有把心理的任务定势(规则)进行“提取-使用-抑制-再提取-使用”这个过程。他做认知任务完全依赖外部的提示,如果外部提示撤销,他就会茫然,不知道怎么做。

还没有说到言语?

Here comes 言语!有研究表名,有自我口头指导的认知训练可以有助于将任务规则内化。在现场搜集数据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问题。许多孩子会口头反复重复规则,比如“X A,Y不按”等。这样处理之后,他们的指标确实有改善,并且要好于不进行口头指导的。这样的训练,确实有助于提升认知功能,有助于提升5-14岁的儿童的数学、写作、书写以及推理能力。

从神经机制来说,主要还是N2、P3b和ERN的变化,从脑区上来说,也是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颞叶、顶叶、前额叶(DLPFC、VLPFC)、前扣带回、纹状体等区域的激活程度和效率增加。但是具体为什么言语会起到作用?我没有文献支持的猜测是因为言语加速了定势的提取过程,或者是使得更多的脑区参与定势的提取和抑制过程。

再说说书面语言对于认知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失匹配会引发N400,这是一种与冲突有关的成分。但凡是“多么热情的楼主晚饭吃了一双投影仪”这样的语言都会引起N400。但是语义与性别的失匹配都会影响N400成分。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一个男护士”,这一句话到底是语义失匹配还是性别失匹配影响的呢?有研究把语义改为图片,结果弱化了N400,由此可见,语义也是会影响人类的认知功能的。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我想也会有所启发。这些孩子普遍在智力上、在认知功能上不及正常儿童,并且语言表达也会出现问题。那么,语言到底对认知功能有没有影响呢?个人认为,言语的习得、二语的习得、亚文化语言的习得、书面语、盲文、手语、音乐(编曲)这些方面都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功能。这也是一个很大很好的研究方向。希望大家能多提思路啊~

我知识毕竟有限,等待大家的回音。

以上。
3#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6 02:17:10 发帖IP地址来自
认知科学有“表征-计算范式”这么一个主张,认为人类的思维中有一个类似语言系统的心理表征系统,这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在“有意识推理”这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中,这种心理表征系统作用明显。

在这种心理表征系统中,基本单位是“概念”,类似于语言系统中的语义单位,比如字、词等等。和语法相对应的概念是“规则”,概念的操作规则。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推理就像是一种符号系统对概念进行的有规则的处理。

“概念”的具体表现,就是日常语言中的词语。“数字”是一个概念,“一”也是一个概念,这两个不是完全一个的概念,甚至后者不一定是前者的子概念,因为后者还会关联到“独特”,“最佳”,“少”等等概念。概念具体是什么,这是一个坑,现在还讲不清楚。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这类语言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心理表征系统”,这就使得不同文化的人在通过心理表征系统进行推理时有了不同的表现。

题目补充中提到的皮埃尔人的语言中缺少大于2的数量词,这就可能使得他们没有形成清晰的大于2的数量概念。在他们需要处理大于2的数量时,他们的心理表征系统因为没有相应的概念,表现就会比有相应概念的人(如中国人和英国人)要差。

而且,我相信学过逻辑学的人,在沃森卡片实验的表现中会比没有学过逻辑学的人要好。因为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逻辑规则,能帮助人们认识到一个蕴含推理只在前件真且后件假的时候才无效。这也是一个概念改变心理表征系统的例子。

不过,认知科学很乱,各种主张都有,联结主义现在也很火。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功能是基于神经网络进行的,所以和传统的“表征-计算”有了区别。后者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套算法,既然是算法,那具体的硬件(神经网络)就不是太重要。不过又有一个“神经计算”的概念,也属于广义的计算吧。我个人不认可有“思维语言”或者“心理语言”这种东西,哪怕人类的认知真的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也不应该和和自然语言类似。况且人类实际上也不仅仅处理“文本符号”,图像、声音等信息也是认知处理关心的内容,还有情绪、意识等等也需要被研究。
4#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6 02:17:11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这个问题,推荐读《语言本能》。书中提到了心语、语言的生物属性、心理语法、心理词典、语言的起源、语言习得关键期,这些概念,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和语言学领域息息相关的话题。
语言学流派可以分成生成语法学派和反对生成语法学派。 作者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写这本科普读物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 生成学派认为,人脑中有一个天然的语言习得装置,外界的语言环境输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刺激,也就是说,不同国别的人的语言习得装置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们的环境。美国出生的小孩儿,英语是他们的母语,而中国出生的小孩儿,中文就是他们的母语。乔姆斯基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从火星人的角度来看,地球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因为他会发现地球上所有的语言使用的都是一套相同的符号系统。
前面说了,平克的这本《语言本能》就是基于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 那可能语言学系的学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纠结一个问题:《语言本能》就完全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理论吗?他们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平克一直在书中强调他的论述和乔姆斯基的学说有不同之处,却没有直接明指。 首先,平克认为语言本能是进化论的结果,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乔姆斯基对自然选择存疑,他始终认为语言能力是一个未解之谜。其二,乔姆斯基专注于对句子和单词的技术性分析,而忽略了对日常对话的考虑,平克将这一部分也涵盖到他的阐述中,将进化论、心理学、社会影响等等都覆盖到了。 如果说平克和乔姆斯基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语言本能》这本书的可读性比乔姆斯基的任何一本著作都好读很多。虽然是科普书,《语言本能》其实完全遵循了学院派语言学书目撰写的方式,从语法、词汇、语音开始,第六章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
我重新拿出这本书时,问过自己一个问题,现在不打开它,我还能记得什么内容吗?我发现脑子里竟然全是平克在书里列举的大量的「光怪陆离」的例子,我当时读书的时候记录了他列举的世界上特别奇特的语言的例子,光这样的例子就有十四例。
今天,我主要从三个主题入手,带你解锁这本学术气息满满的科普书。 三个主题主要包括:什么是语言本能、语言本能的运作机制和语言本能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一 . 什么是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论,也有学者称天赋论、先天派学说,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的产物,而不是社会文化的结果,乔姆斯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语法知识,这一套先天的语法知识中,基本语法被称为「原则」,而不同的自然语言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被称为「参数」,这就是「原则-参数」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专门为语言习得而存在的机制(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所有人类自然语言的原则都是相同的,比如都有主、谓、宾,都有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语法形式。平克在书中主要举例讨论了短语结构理论。而所有人与生俱来的、都具有一套一样的语言原则系统,人所处的环境起到提供语言材料、触发习得机制工作的作用。
平克主要用三个证据来证明这一套习得机制,也就是语言本能的存在: 第一,刺激贫乏证据,这是最重要的证据。 平克在书中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语言本能的存在,例如「从无到有的克里奥」「聋哑儿童西蒙」。聋哑儿童西蒙的父母都是 15 岁成为聋哑人之后才开始学习手语的,所以西蒙父母的手语打得并不完整和熟练,但是西蒙自己却发展出了一套拥有完整语法的手语,父母并没有给他提供完整的输入,他也从未见过正确的版本,他的这种创造力是从哪儿来的呢?
平克认为,这就是人类语言的天赋所带来的。
这些例子都在为一件事做证据,即儿童在幼儿时期的语言输入是很贫乏的,而且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下的儿童,即便认知能力有所损伤,比如一些有智力障碍、自闭症、听力障碍的儿童,都会在 3 岁左右熟练使用一门语言。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如此之低,却可以掌握「语言」这样一种抽象的概念系统,如果没有天生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怎么说得通呢?
输入贫乏是语言天赋论的主要证据。
第二,语言的复杂性是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点。 平克发现在最原始的部落中使用的语言与最现代的城市中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复杂、完善与高效。语言的复杂性并不因为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级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语言是通过社会文化构建而来,那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有等级高低、先进与否的差异。然而,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哪一种语言比另外的语言更优秀或者更好用,这种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语言的共性是语言本能的体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5#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6 02:17:12 发帖IP地址来自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James. E. Miller 的一篇文章Discovering the Self 阐述了语言和自我发现的关系。

我想这篇文章的某些段落能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帮助。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我把原文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了中文:

自我意识借以产生的一个途径,出现于人的
一个基本途径,即理清自己的思绪,或者将一天的经历回顾一遍。按照这种冲动行事,人就不得不求助于他的语言资源。构成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即为个体的本质,那些唯他独有、使其所然的事物。在理清思绪并加以审视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在界定自身、勾勒自身、强调和宣示自身。由此发生的结果和行动(新的思绪和新的经验)将进一步界定其性格。用以前的话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在恢复、重构、更新、延续其灵魂。

撰写即发现。它迫使我们捕捉住流散无定的思绪,将之带引回来,置于品察的中心。在其间筛选的同时,我们做出决定。这决定既关乎自身,又关乎语言。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影像和无尽流淌的思绪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既是在拿主意,而拿主意实际上就是确立自我。
6#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6 02:17:13 发帖IP地址来自
正在写综述。综述的内容是“语言相对论视域下语言对情绪知觉的影响”。

高能预警。非心理学和语言学专业者,请直接跳读到分割线以后部分心理学和语言学专业者,谢绝在综述发表前进行学术领域引用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Whorf,1956)通过心理学实证研究范式进行验证,最早可以追溯到Brown&Lenneberg(1954)的实验,他们发现英语使用者更容易记住那些有确定英文名称的颜色。

然而很快,语言相对论在心理学领域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大量的证据(Berlin&Kay,1969;Heider,1972)说明,颜色知觉是具有普遍性的。Berlin&Kay(1969)认为,文化间的颜色知觉差异是由于焦点色的选择差异导致。而采用新词学习范式(Heider,1972)的实验,也证实了,赋予某个色片新名称的时候,该色片的再认要好于非焦点色的色片。这些实验说明,颜色知觉的差异更有可能和焦点色的经验相关(认知普遍性),而不是语言的差异。

在乔姆斯基代表的普遍主义风潮散去后,“语言影响知觉”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走向复兴。在抨击普遍性的实验范式(Lucy,1997;Saunders&van Brakel,1997)的同时,包括颜色知觉(Davies&Corbett,1997;Roberson,Park,&Hanley,2008)在内的诸多领域(时间视觉、动作知觉、空间位置想象以及抽象物体的视觉搜索)中都获得了明确的实验证据。这些都表明了,语言的差异性确实影响了知觉过程。

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语言既可能促进了知觉范畴的获得(Steels&Belpaeme,2005),有可能影响了范畴化过程本身(Ji,Zhang,&Nisbett,2004)。前者对颜色范畴的实验结果有很好的解释,认为在颜色范畴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言驱动了颜色范畴的获得。后者更关注语言之间(汉语、英语)的思维差异,认为汉语使用者更倾向将相关的词语放入同一范畴,而英语使用者则倾向于同类的词语。

以我的研究领域情绪知觉为例。作为相对于颜色范畴更晚进行研究的情绪概念,在2003年才出现情绪语言影响情绪概念获得的相关观点(Pons,Lawson,Harris,&de Rosnay,2003;Widen&Russell,2003),而近期的研究更集中于情绪词在情绪知觉过程中的意义。现有的实验证据更倾向于语言充当背景(language-as-context,Halberstadt,Winkielman,Niedenthal,&Dalle,2009;Lindquist,Barrett,Bliss-Moreau,&Russell,2006;Roberson,Damjanovic,&Pilling,2007),其意义就是语言的作用是降低面孔动作固有的不确定性(Gendron,Lindquist,Barsalou,&Barrett,2012)。

作为证据。研究发现,相比于两张相同情绪的面孔,儿童更容易将词汇和情绪面孔相联系(Russell&Widen,2002)。情绪词同样会影响情绪记忆,面孔缺少情绪信息但联系到情绪词,同样会驱动情绪记忆(Fernandez-Dols,Carrera,Barchard,&Gacitua,2008)。而如果没有情绪词,我们在感知情绪的时候完全不会进入范畴模式(比如喜怒哀乐,Fugate,Gouzoules,Barrett,2010)。而近年来的影像学证据也支持这种观点(Fox,Moon,Iaria,&Barton,2009;Thielscher&Pessoa,2007)。

总的来说,从情绪知觉的角度展开来讲,语言提供了一种范畴的知觉模式,而处于这种知觉模式下,语言和知觉对象以外的其他背景一样,起到消除知觉对象固有的不确定性的作用。

****************************************学术的分割线****************************************
****************************************逼格的分割线****************************************

好了,开始说人话。

提到语言、思维和文化,会首先想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而这个假说又分成了强假说(决定论)和弱假说(相对论)。这个坑爹的假说既不是萨丕尔也不是沃尔夫提出来的,而是沃尔夫的学生提出来的,强弱又是一个叫布朗的恶意揣度了他俩人的观点开脑洞出来的。假说的大概意思就是,不同文化的语言在很多方面不一样,我们的思维受到了这些方面的影响。

这么说不清楚的话,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汉语里面的蓝色只有一个基本颜色词对应——蓝,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俄语(还嫌远的话,蒙古语也是一样)就有两个基本颜色词,分别对应着我们的“深蓝”和“浅蓝”。别看就这么一个词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我们和俄语母语者在不深不浅的蓝色(9到11)时候,颜色的分辨上巨大的不同。他们可以很快的分辨出略有区别的蓝色(9和10),但是我们就困难很多。


所以与其说语言影响了思维模式,不如说语言提供了一种知觉模式。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语言,没有词汇,没有范畴的时候,我们对于世界都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有什么。这么做是保留了最真实的信息,但是慢啊,不够用啊,我们是人不是动物啊。所以我们开发了另外一种知觉模式,就是把有相似特征和相似用途的东西放在一类的模式。

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考100分,看到爸爸笑成花的脸,知道爸爸鼓励自己继续做;第一次和小朋友打架,看到爸爸绷着脸要揍自己,就知道爸爸不让再做类似的事情。然而,如果有一天,你摸了同桌小芳的屁股,被老师告诉了爸爸,爸爸出现了这个表情:
小孩子的你恐怕就吼不住了,这到底是想让我我继续做,还是不想让我继续做呢?有研究称,如果那个时候你会说话啦,而且说得还不错的话。你会把这个表情称之为高兴,然后就知道爸爸的意思是“好小子,有我当年风采”。如果那个时候你不幸还不会说话(咦,总觉得怪怪的),你就很难把这个表情和爸爸平时的笑容看成一样的,甚至完全不会看成是笑脸(这确实不是笑脸啊),要是万一再看成绷着脸,估计就和答主一样初恋发生在20+啦。所以说,语言在影响着我们知觉的同时,还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关系,更影响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啊。知道为什么说话早的都看成是天才,说话晚的但凡有个成才的就大肆宣传一番了吧,难啊!

事实上,从最初级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开始,语言就发挥着重要的区分作用啦。而进一步的思维、情绪和动机,就更都离开不了语言的作用。但是就像 @SEEYA 在评论里提到的,由于在心理学实验中,更复杂的过程很难有效分离出纯粹的语言因素,所以具体的作用机理对于我们来讲还是未知,这也留给我们广阔的空间去发现。

参考文献
稍等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265
帖子:85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