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就是在面对无商标产品时候做出正确选择 无商标产品和商家自由品牌产品听起来很玄乎 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东西
大家肯定都见过超市自有品牌的产品
比如大润发的自有品牌
比如沃尔玛的惠宜Great Value系列
比如宜家的电池和外卖食品区那些东西
比如没有品牌只卖几块钱的维生素
甚至包括很多电商,最近也学会了,自己找供应链上游厂家,用“xxx制造商”“xxx供应商”的旗号,售卖去掉了品牌溢价的无商标/自有品牌产品。本质都是一样的,加了个互联网的名头罢了,这种噱头大家肯定都懂的。
在我继续讲,之前,我想要强调一下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升级质量 升级使用体验 升级品牌 升级消费体验 升级身份展示 升级品味展示
消费降级不应该是这些方面的全面下降,而是有取舍的选择性下降,也就是在保有质量方面的情况下,选择性的把其它一些方面下降了
所以消费降级的本质是保持质量 保持使用体验 降级品牌 降级消费体验 降级身份展示 降级品味展示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有品牌展示功能,尤其是个人生活的东西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在消费那一刻非常爽(消费体验),更重要的是使用时候舒服就好了(使用体验)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能用来展示自己的身份,比如药品,吃多贵的都不能展示身份,不吃才最好 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用来展示自己的品味,真没有那么多人关心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适合消费降级的
通过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本质来进行购物选择,需要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购买无商标产品,是有一些参考经验的
正规渠道购买的保健品和药品,可以选择无商标/仿制药药品研发是个很贵的过程,所以各国都有专利保护期,保证各家公司自己花钱研制的新药物,在专利保护期内能够获得独家售卖的权利。这是个良性的监管-商业逻辑。在药品过了专利保护期,独家售卖的厂商赚到了钱后,其它有资质的药厂就可以仿制了,也就是所谓的generic drug。 化学制药这个东西,通俗简化来说,就是制造高纯度的某种有效化学成分。当大家都可以合法制造的时候,只要达到了制药标准(俗称的GxP系列认证,包括GMP、GLP、GCP等等)保证了产品质量,那么这个高纯度化学物质是没著名商标的仿制药,还是有著名商标的品牌药,其实差别不大。
维生素片这些东西同理 维生素C就是维生素C,有没有品牌,维生素C就是那么个化学物质,价格可以差几十倍,但是成分和效果是一模一样的。 更不用说有些无商标维生素,其实是药品(也就是常说的国药准字),按照制药标准制造,比保健品维生素在质量上更加靠谱
当然,前提是渠道正规、质量有保障,所以在购买请请咨询药剂师和医生的建议,在正规渠道购买。
技术含量低,添加成分少的产品,优先选择无商标或店家自有品牌产品一个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速冻杂蔬 这东西,成分非常简单,玉米粒、胡萝卜粒、青豆。工艺非常简单,超市自由品牌和名牌产品价格可以差到两倍,但是实际产品的差别,可能真的只是包装不一样。 而且这东西,身份展示、品味展示方面一点用都没有——速冻蔬菜再贵能展示你什么身份或品味? 使用体验(也就是实际吃起来)上面差别极小。 这种产品买无商标/店家自有品牌就好了。
一个反例是冰淇淋 冰淇淋这个东西,其实添加的成分很多,材料的好坏对最后得口感和味道差别很大。这类产品还是建议买大牌的,体验会有明显差异。
多尝试一些无商标/店家自有品牌商品有一些商家因为能能够和制造商谈到很好的合作协议,所以自有品牌商品可能和品牌产品一样好(同一条产线生产的),或者更好 比如Costco生产的伏特加,就和某个价格两倍多的品牌伏特加是一个酿酒厂出来贴不同商标而已 比如沃尔玛自有品牌的薯片,谁吃谁知道 比如Target、Tesco都有很多类似的操作 再比如Kirkland、Waitross等等,干脆是自有品牌质量逆天到普遍好过品牌产品了 居家食品类的东西,本身身份展示、品味展示属性不重要,实际使用体验更重要,建议多尝试下无商标/店家自有品牌商品,挖掘其中的好东西。
不要被产品包装迷惑了虽然产品包装设计对于产品的购买体验和使用体验都有影响 但是要清醒的认识到:看似糟糕的设计可能是故意的 有一些无商标/自有品牌的商品,会故意把包装设计的很有廉价感,让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廉价,不知不觉花费比品牌商品更高的单位价格。 所以还是要留意价格、规格和净含量,不要被廉价的包装设计给骗了
你有发现什么逆天的无商标/自有品牌商品,能和我分享一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