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rypan   2022-6-28 05:50   2769   0
01
爱的匮乏毁灭了查理
最近读书会组织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我几乎看不下去,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更是一个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讲的是从小智力在七十左右的查理,一直是个想得到妈妈夸奖并能够让妈妈有面有光的孩子,但因为智力低下他无法满足母亲对他的一切幻想。
后来母亲又生了正常的妹妹,对查理漠视、虐待甚至把查理赶出家门,最后查理被送到了寄养之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查理接受了一场实验手术,逐渐变成了智力185的天才。
虽然查理无数次被母亲打到头破血流,他仍然很爱母亲。
查理成为了天才后,他决定去探望家人,特别是他的母亲,他终于得到了母亲想要他拥有的能力……
他那已经衰老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要着面子,在意别人的看法,拒绝和他相认。
对母亲而言,查理的到来是一场宁可抹去的错误。
看到这时,忍不住的潸然泪下,这个可怜的孩子,他一直在努力的想成为母亲心中的样子。
但仅仅因为智商低下,不是母亲满意的孩子,就一直被忽视、被暴揍、甚至被送走,用一生都换不来母亲的认可。

02
爱的富足成就了许先生
把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尤其还是个大师相提并论也许有点冒昧,并不是刻意所为。
只是因为正在看《万古江河》,被许倬云先生的才华折服,再了解到他的家庭成长故事,不由赞叹爱之能量。
他从小患有先天肌肉萎缩, 8岁之前都不能走路,活动范围最多只能到家门口。

当时因为战乱,家里又有八个孩子,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

可在这个大家庭中,许倬云从来没有感到被嫌弃、被冷落、被歧视。

幼时不能去读书,父亲读什么书,许倬云就跟着读什么书。比如看文言文,开头完全不懂,父亲就一字一句分析给他听。

战争期间,父亲的必修课是听BBC,每次听完广播,他便在地图上插上大头钉,给孩子分析国内战况、欧洲战场以及未来走势,让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他的父母对他说:老七,你是不方便,可我们疼你和疼老八是完全一样的。并不是因为你的外表而是因为你的心,你是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笑容。

许先生说感谢父母给予足够的内心营养,虽是先天残疾之人,却一生不败不馁,内心的富足成就了他一辈子。
同样是先天悲惨的主人公,只因不同的父母。一念是悲剧的查理,一念是幸运的许先生
03
父母的执念是孩子的灾难
天下所有的父母期望孩子未来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知什么时候,幸福的逻辑变成了一条单行线。
努力考上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找个好老婆-就会收获幸福。

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告诉我一个他接手的案例:
一个女儿非常优秀。
但是固执的爸爸坚持要求,按照他想要的样子去活,按照他规划的那条路去走。
但是女儿长大了,想要走自己的路,爸爸就是死活不同意。
如今女儿已经是抑郁,加躁狂,人就住在康宁医院。

昨晚半夜,朋友群里又发了一个这样的讯息:



朋友说,不知道这个孩子一生要怎样治愈心里的阴影?
把孩子逼疯、逼死,这种结局,分明不是家长想要的。
可为什么亲手制造了这样的场面?

父母过高的期望、失去自我的付出再加上那可怜又该死的面子。

一旦期望破灭,什么都想控制的父母发现自己什么都无力控制。

于是有的父母就是数落、失望,即便不通过语言,紧皱的眉头、敷衍的微笑,传递的压力,足以让孩子满怀内疚,小心翼翼的揣测爱背后所附着的条件;

有的父母则是瞬间无助,情绪失控,或挥拳相向,或棍棒相加。自以为是的爱成为把孩子推向深渊的黑手。

04
如果没有人性和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毫无价值

难道只有100分的孩子才可以得到父母的爱,考不及格的孩子就不配做我们的孩子?!
日本心理咨询大师河合隼雄说父母要先放下对“最好”的执念,认真地审视、体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首先接纳真实的自己,没有必要做“最好”的父母。

当竭尽全力后发觉无助时,正视自己的无能无力也是一种能力。

其次接纳真实的孩子,没有必要逼迫孩子做“最好”的孩子。

爱孩子就请接纳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样子。

成长从来都不是结果论,而是过程论。

与其天天担忧孩子前途,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毁了当下本可以确定的幸福。

比如此时此刻,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孩子在对面写他的作业。五分钟的放松时间,我递过一杯茶说,这么努力的孩子快来喝杯最香的鸭屎香。

既然我们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那就看见并接纳,把握当下的每分每秒!

时刻提醒
如果没有人性和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毫无价值。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84
帖子:193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