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人造太阳」东方超环 EAST 首次实现 1 亿度运行?

论坛 期权论坛 知乎     
知乎用户   2019-8-14 01:09   9577   5
转载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部分转载来源来自知乎(zhihu.com),强烈建议您访问知乎查看完整内容。本社区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optbbs@163.com。一经查实,即刻删除。
这样的技术进步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日前取得重大突破,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于 10 月 22 日 — 27 日在印度举办的第 27 届国际聚变能大会上由等离子体所所长万宝年研究员和运行负责人龚先祖研究员等进行了报道,受到国际聚变同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官方报导: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相关问题中国人造太阳一亿度运行成功,离可控核聚变还远吗?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4 01:09:54 发帖IP地址来自
日本待的研究所里有个等离子体模拟的小牛,上个月和他吃饭聊天,他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有感触。他说你们EAST的各种比较成功的实验给我们这些在海外工作的同行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自豪感,这个自豪感来源于别国对于这个行业中国人的尊重,具体体现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们中国人的主题邀请报告越来越多了,规格待遇也越来越高了。
实际上,这轮实验之前我就出国了,没有经历这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时刻,我也是在朋友圈看到的这个新闻。很多人因为我在核能话题下的权重邀请我,坦率地说,我不是做物理的,只能就我所知勉强分析一下,有专业人士还请指出不足。
先做一点引用来进行聚变科普:
“核聚变的第一步是要使燃料处于等离子体态,也即进入物质第四态。等离子体是一种充分电离的、整体呈电中性的气体。在等离子体中,由于高温,电子已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完全裸露,为核子的碰撞准备了条件。当等离子体的温度达到几千万度甚至几亿度时,原子核可以克服斥力聚合在一起,如果同时还有足够的密度和足够长的热能约束时间,这种聚变反应就可以稳定地持续进行。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热能约束时间三者乘积称为“聚变三重积”,当它达到10的22次方时,聚变反应输出的功率等于为驱动聚变反应而输入的功率,必须超过这一基本值,聚变反应才能自持进行。”
EAST装置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主要技术特点和指标是:16个大型“D”形超导纵场磁体将产生纵场强度 BT = 3.5 T ;12个大型极向场超导磁体可以提供磁通变化 ΔФ ≥ 10 伏秒;通过这些极向场超导磁体,将能产生 ≥ 100万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持续时间将达到1000秒,在高功率加热下温度将超过一亿度。
关注聚变实验和EAST装置的人应该还记得我们上上轮实验(2017年)有一则突破,“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李院士曾经说过我们EAST的科学目标就是三个一,“一兆安、1000秒、一亿度”。17,18年的实验分别在时间和温度上都形成了突破。不得不说这样的成果是很值得尊敬的。
搬一个央视的图:

这是一个ITER-like金属钨偏滤器上单零位型。抛开密度因素,从温度上来说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亿度,因此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实验。从工程的角度来说“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聚变是一个很烧钱的大科学研究课题,具体烧钱在哪里,很大一块就是辅助加热系统,而且当微观粒子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控制,粒子输运等方面提出很苛刻的要求。
回到问题,这次实验的结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够稳定重复这样的加热能力,对于我们接下来的工程和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如果在能够重复这样的加热实验的基础上,能够稳步提升约束时间,对于我们工程堆的实现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科学和理论到实验实现再到实验稳定复现最后到工程实现,每一步的意义都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没在社区爆过照片,今天非常开心,来一张真空室的,纪念去年那一段在EAST大厅搬砖的峥嵘岁月,为了搭建设备连续一个星期的通宵干活儿,睡在大厅里面,饿了叫盒饭在控制室吃,回头看看真的五味陈杂。顺便吐槽一下,在日本,别说真空室了,现在装置大厅都很难进得去。看到母所的成果,才会如此振奋。

问题总结一:到什么程度了?
目前的实验着重的点是单项物理参数的爬升,三重积里程碑式的突破还言之尚早,还需再接再厉
问题总结二:与国外相比什么水平?
美国的托卡马克基本停摆或者正在停摆,激光聚变点火装置还在进行,我们国家也有,但是不在ASIPP。欧洲的托卡马克研究据说除了ITER其他也是经费不足。日本不可小觑,JT60SA如果明年放电他的设计参数是高于EAST的,不过将来我们的CFETR总体要强于他,韩国KSTAR据说很强也值得关注。一圈比下来,如果我们保持一年一个大新闻,领先是迟早的事情。
问题总结三:聚变什么时候商用实现?
这个言之尚早。后期还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还有很多,而且只会越来越难。
问题总结四:中性束加热是不是不用了?
还是要用的,就我所知日本LHD装置(仿星器)新的辅助加热设备也会再上一套NBI。目前情况是,好比现在我们有了一匹很野的马,但是我们还没办法完全驾驭它。
------------------------------二更---------------------------------
问题总结五:这个成功了可以当武器吗?
不可以,聚变对应的武器形式目前可知的是氢弹。可控核聚变和武器级的聚变就好比将三峡泄洪大水的瞬间爆发约束成涓涓细流长时间输出。


问题总结六:聚变成功了有什么用?
我个人很少去关注这些很宏观的问题。试想一下,因为这么大的项目这么多钱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在研发,他存在的意义就一定是巨大的对不对?从人类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掌握核聚变,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朝着恒星级文明迈进。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掌握核聚变极有可能让我们的生活生产用电基本不要钱。涉及到聚变能的科幻小说挺多的,我看得不多,知道的远的就有基地系列里面的行商在银河系兜售各种核能(主要是聚变)产品,近的还有钢铁侠胸口那个小型反应炉以及大刘在三体里面描述的聚变能飞船。能源的革命一定带来社会革命,我们现在的各种猜想其实都很难企及真正革命到来的百分之一。再试想,百年前有谁知道计算机,二百年前有谁相信电气化?
问题总结七:这么高的温度,用什么装?
用甜甜圈装!
只不过这个甜甜圈要求真空度很高。为什么呢?
传热有三种模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生动一点的说,以冬天冷取暖为例,热传导就好比你抱个暖宝,热对流就是吹空调热风,热辐射类似于太阳烤地球模式。只有热辐射是在真空下会继续进行的,前两种方式,如果真空足够理想,是可以消除的。因此真空环境下等离子体悬浮在聚变装置腔体内部,即便是中心温度几千万甚至上亿度,辐射到第一壁材料都会降低到几百度。


聚变原理科普可以看其他答案,不赘述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
能源与智慧
3#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4 01:09: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栉风沐雨四十载,薪火相传聚变梦。
说实话,在等离子体研究所(隔壁)呆了五年了。对这类大新闻,我也已从激动难耐逐渐变成见怪不怪了。或许,这也是中国强大的一种体现吧。
其实我是做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新闻图中些圈亮晶晶的钨金属装甲看到没?那里面就有我们实验室的成果(强行往自己脸上贴钨金)。

这次的突破主要在等离子控制方面,我也不算太了解(坐等大佬科普)。不过一下午收到了好几个邀请,还是写点基础知识,抛砖引玉吧。
  • 为什么研究核能?
一个文明有多先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文明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远古时期对火的使用,使得我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蒸汽机、内燃机的大规模的使用,则使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成为现实,推开了工业社会的大门。
下一阶段的人类属于什么文明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人类若想要走出大气层进入群星之间,核能这个科技树是一定要点满的。
原因很简单,地球上没有任何能源的能量密度,能与核能媲美。同样体积的燃料,核能释放的能量,足足是化石能源的几百万倍。
一辆汽车加满油,也就跑个几百公里。但如果有一辆核能汽车加同样体积的核燃料,里程加起来可以绕地球好几...等等我算算...好几万圈了。
  • 为什么不能光靠核裂变?
核能的来源是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间的强相互作结合能。一般认为铁核素
结合最紧密(能量最低)。因此,
重的核素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素时,反应往往能够放出能量,这类反应称为核裂变反应

不同核素中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核裂变的过程通常属于链式反应,也就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的过程。只要核燃料浓度超过一定临界值,链式反应就能自发发生,因此实现起来相对简单,目前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化核裂变发电技术。

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示意图不过裂变技术虽然相对简单,但消耗的燃料往往只在极端环境下产生(例如铀等锕系元素一般产生于中子星合并过程),因此储量十分有限。此外,裂产物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长半衰期放射性物质,因此核废料需要特殊处理以避免放射性污染。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裂变堆的潜力。
  • 核聚变好在哪,不好在哪?
与裂变对应的,两个比
轻的核素聚集形成一个重的核素时,反应同样会释放能量,此类反应称为核聚变反应
聚变有两点好:干净卫生、量大管饱。
聚变产物基本上是稳定的同位素,无辐射污染。少量的中子辐照带来的活化也很好处理,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
更重要的是,聚变燃料的储量是真的大。海水中平均每6420个氢中就能找到一个氘。氚虽然少,但实际聚变过程中并不被净消耗,而是以类似催化剂的形式循环利用。
2012年的全球年耗能约
J。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氘让我们烧个几亿年,问题是不大的。
但核聚变也有一点不好,难,贼TM难!
两个原子核聚变在一起,靠的是强相互作用力。这个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因此要把两个原子核凑得非常近才行。
喂喂,两个原子核都带正电,那是同性啊。
咱又不是同性恋,强行凑在一起多难受啊。
同性电荷之间长程的库伦排斥力,使得核聚变的反应条件异常苛刻,要把反应物加热到千万乃至上亿摄氏度,才能通过热运动硬生生克服库伦斥力撞在一起,发生聚变反应。

温度(动能)不够时,D和T原子核会被库伦斥力弹开,无法发生聚变。所以,怎么把聚变燃料烧到上亿度的同时,又不把锅底烧穿,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上亿度的高温当然没有任何材料能承受。所以,科学家们另辟蹊径,选择用磁场来隔空控制因高温电离的燃料,使其不直接接触反应堆容器,这样就不会把锅底烧穿拉。
这种聚变方式,称为磁约束核聚变。
  • 温度、时间、密度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干。
现在的技术,并不是达不到引发核聚变的要求,而是不划算。
聚变是有成本的,把燃料加热到上亿度要耗能,维持上亿度的高温也要耗能。如果这时候聚变产生的能量低于消耗的能量,那就只能是赔本买卖赚吆喝了
通常,等离子体温度、密度、以及约束时间越高,能量产出越高,越容易实现能量净输出。
去年EAST在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时间上,创造了101.2秒的世界纪录。而这一次,很重要的一个突破就是将等离子体中心温度提高到了1亿度。
原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院士曾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里,看到一盏由聚变能点亮的灯在中国大陆亮起。
或许这一次的突破,让我们离点亮这盏灯又更近了一些。
另外,听说爆照能涨粉?
你看我这头,锃光瓦亮,像不像一个小太阳?

后面那个大家伙就是EAST了,俗称人造太阳。认真写科普
4#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4 01:09:56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了很多回答和评论,发现两件事,第一,大多数人对于可控核聚变的难度没有多少概念,第二,就题目本身来说,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没有客观的认知。


犹豫了很久,决定还是来写下这篇回答,算是献出社区首答吧。


之前提到的两件事情其实也无可厚非,我想大家对于可控核聚变的了解一方面是来自其无限能源的美好许诺,另一方面则是永远五十年的调侃。加上媒体又时不时地搞出点“大新闻”,这种觉得好像马上要实现又好像遥遥无期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就说第一件事,可控核聚变到底有多难?


这里我会写得不一样一点,以求大家既有直观的理解,又有具体的分析计算。


首先,作为一种能源,可控核聚变最重要的指标一定是能量增益系数,我们称为Q,即聚变产生的能量与维持等离子体所消耗的能量的比值,通俗地说就是输出/输入。


显然,Q要大于1,即输出大于输入,这件事情作为能源才有意义。而要让它成为有商业价值的能源则至少需要Q大于20 [1](注意这里的输出还只是聚变输出的能量,而非最终产生的电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Lawson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据(即Lawson判据),这个判据表明,如果想要Q大于1,等离子体的密度、温度、能量约束时间的乘积(即聚变三重积)应当大于一个定值 [2]。


这一点直观上很好理解,单位体积内的离子越多,运动越快,并且这个状态保持的时间越长,那么聚变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这个值具体是多少呢?对于D-T聚变来说,温度为14keV时(1eV大约对应11600K,14keV大约是1.6亿度),三重积取到最小(之所以有这个条件是因为聚变反应截面是温度的函数),大约为
[2]。即想要Q大于1,三重积必须超过这个值。


下面我们来做一点简单的计算。


首先,对于磁约束装置来说,或者更具体一点,对于托卡马克来说,我们用于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是有限的(技术与成本的限制,而且提升磁场意味着消耗更多能量),即便使用超导,也不能超过临界磁场。


一定强度的磁场含有一定大小的能量,物理上的术语是磁压,即磁场的能量密度。这里我们取一个大一点的值,5.3T,这是ITER的设计环向场大小 [3],对应的磁压是
,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有一个概念叫比压(beta),即等离子体的热压与磁场的磁压的比值。对于托卡马克来说,beta必须小于1,否则等离子体会破裂 [4]。


这一点很好理解,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越高,其热膨胀压力就越大,而我们用来约束的磁场及其所提供的磁压是有限的,所以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的乘积必然有一个上限。


我们假定beta为0.1(实际上绝大多数托卡马克的beta处在0.01的量级,球形托卡马克上最高可以达到0.4 [5]),按照上面的计算等离子体的热压应当满足



我们之前取的温度是14keV,在这个温度下,等离子体密度满足



好了,现在密度、温度都确定了,根据Lawson判据,想要实现最基本的输出大于输入,能量约束时间应当满足



关键的地方来了,什么是能量约束时间?能量密度除以能量损失功率密度。那么对于温度是1.6亿度、密度是
的等离子体来说能量损失功率密度有多强呢?


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损失越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看起来很吓人,但它依然是一种“稀薄”介质。学过高中化学都知道,空气的分子数密度是
,所以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只有空气分子数密度的不到万分之一,因此这里说的辐射并非黑体辐射。


聚变等离子体中存在几种辐射损失,包括:杂质产生的线辐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回旋辐射、库伦碰撞产生的韧致辐射等,我们这里只考虑占主要部分的韧致辐射,需要明白,这种辐射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减少的 [6]。


韧致辐射的功率密度是



聚变等离子体的能量密度是



显然,由于我们只考虑韧致辐射,那么能量约束时间必然存在一个上限,



现在事情比较清楚了,一方面,由于磁场及其提供的磁压是有限的,我们对于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的提升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能量增益,我们只能期望提升能量约束时间,而韧致辐射,无法避免且无法减少,同时随着密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则为能量约束时间设定了一个并不高的上限。


大家可以想想,这一结果是在诸多理想化假设后得到的,而且仅仅是Q大于1,实际中想要实现Q大于20有多难,不言而喻。


这里从三重积的角度做了一点分析,其他的诸如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第一壁、氚增殖、氦灰等问题就不赘述了。


现在来说第二件事。我觉得仅从几则新闻报道就去评价托卡马克的运行水平毕竟有失公允,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tokamak.info,该网站记录了全世界历史上曾经建造的以及目前仍在运行的共226个托卡马克装置的信息。




网站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托卡马克的世界纪录,这里可以看到离子温度(5.2亿度)、能量约束时间、聚变三重积的记录由JT-60U保持,聚变输出功率的记录(16.1MW)由JET保持,而最长的H模放电记录(101.2s)由EAST保持。



托卡马克的世界纪录列表


JT-60的诸多记录 [7](1.25的Q值并不可信,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法进行D-T实验,JT-60上只进行了D-D实验,D-D实验得到的Q值是远小于1的,但换算到D-T就成了1.25。一般认为Q值的记录是JET的0.67。)

这里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差距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毕竟JT-601985年开始运行,EAST2006年开始放电,起步晚了至少20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值得尊敬。


插点题外话,下面这张图显示了近50年来不同装置聚变三重积的变化情况 [8]。



近50年来聚变三重积的变化情况 [8]

应当说,这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超导线圈以及高功率微波源和中性束技术的发展,夸张一点地说,现在的ITER和最初的托卡马克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装置更大、磁场更强、加热功率更高。但当这些技术发展缓慢时,如前面所分析,三重积的提升就会遇到瓶颈。


最后要说的是,可控核聚变可能会是人类能源的圣杯,但驾驭恒星的能量绝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圣杯也没有办法解决人类社会的其他问题。我们能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飞跃,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足够了解我们自己。


以上。


参考列表(基本概念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查询)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sion_energy_gain_factor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wson_criterion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TER
[4] Kenro Miyamoto, "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 Springer, 2005, pg. 62
[5] Alan Syk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herical Tokamak", ICPP, Fukuoka September 2008
[6] Jeffrey Freidberg, "Plasma Physics and Fusion Ener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g. 51
[7] http://www-jt60.naka.qst.go.jp/english/jt60/project/html/history.html
[8] https://www.euro-fusion.org/news/detail/detail/News/50-years-of-lawson-criteria/
5#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4 01:09: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很骄傲,很自豪,未来几十年里活跃的课题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中国算是未雨绸缪了一把,随着未来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如何寻找一个供应量足够大,足够持续稳定的能源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待解决的问题。核能的威力毋庸置疑,但是它还伴随着,不稳定等诸多弊端。控制不好便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用高房价哄抬出来的GDP第二并不算真的实现了经济增长。唯有发展科技,军事,教育才能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被一张芯片锁死的屈辱史不该再重现了。
插一个题外话,今年暑假我和一个大佬吃饭,他PhD刚毕业,学的电子工程。期间intern过三四家500强的公司,都有offer。
当时我问他,你的朋友都一水的往硅谷/三番跑,怎么你非得回国?
硅谷给他开的待遇是国内给他开出来的好几倍(具体工资他没透露),作为STEM专业,他抽H1B也比我们非STEM多了一年,无论他是否有意留在美国,他的身份还是好解决的。
他:“为了情怀吧。我爸学了一辈子物理了,每天教书穷开心。可能我也要穷一世了,但位卑不敢忘忧国,我想回去做点什么。”


感谢所有前辈们的努力。
6#
热心回应  16级独孤 | 2019-8-14 01:09:5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件事情有多浪漫呢?
    我们这一群在百万年之前才开始用火、三四百年前才用蒸汽机把燃料与动力划上坚定等号、百年前才窥探到原子内部如此丰富能量的生物,如今却能在一栋房子里,制造远比太阳核心温度高数倍的一团等离子体,这团等离子体维持的时间还在不断不断延长,从最开始50毫秒,一直到100秒,再到数百秒;这个给我们带来无尽温暖的天体,照耀我们从走出丛林第一步到现在的天体,如今我们能在距它1.5亿公里外的一栋房子里,去探究它的秘密,去探究天上所有亮着的、给我们以灿烂星空的天体,去探究属于所有物质的共同规律。
    我们的足迹有限,但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我们历史很短,我们知道的历史越来越丰富,哪怕我们从来没在那里生存过。
————————————————————————
中科院等离子所网址
http://www.ipp.ac.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82358
帖子:174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