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能取代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1-12-2 11:47   10030   20
中国和上海要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不是香港和新加坡这样的,而是伦敦和纽约这样的。

区别在于,香港和新加坡不同时期是为英镑和美元打工的,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的输出者。

如果上海做不了纽约和伦敦,自然也做不了香港和新加坡。

——————————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源汇聚之地。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促进大量国际金融资源聚集,是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地和风险转移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积极把某一或几个中心城市培育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掌握国际资本流动、定价、交易等的控制权,取得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维护本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过程中的利益。
早期的佛罗伦萨、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都是以贵金属为经营标的。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兴起后,实行金本位制,表面上仍是以贵金属为经营标的,实际上英镑已经取得世界货币地位,因此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是以英镑为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
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地位后,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以美元为主要标的。纽约作为美元资本输出中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在衰落一段时期后,通过经营欧洲美元市场重新崛起,亚洲的东京、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都经营离岸美元市场。东京一度追求日元国际化,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日元国际化而逐步放弃这一目标,现在追求日元区域化。
当前,包括香港在内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是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和发展,以经营美元资产为核心业务,并形成相应的国际金融规则。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若以传统方式经营美元业务,只能处于追赶者的角色,最多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立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才能超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分享到 :
0 人收藏

2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中国和上海要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不是香港和新加坡这样的,而是伦敦和纽约这样的。

区别在于,香港和新加坡不同时期是为英镑和美元打工的,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的输出者。

如果上海做不了纽约和伦敦,自然也做不了香港和新加坡。

——————————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源汇聚之地。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促进大量国际金融资源聚集,是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地和风险转移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积极把某一或几个中心城市培育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掌握国际资本流动、定价、交易等的控制权,取得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维护本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过程中的利益。
早期的佛罗伦萨、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都是以贵金属为经营标的。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兴起后,实行金本位制,表面上仍是以贵金属为经营标的,实际上英镑已经取得世界货币地位,因此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是以英镑为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
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地位后,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以美元为主要标的。纽约作为美元资本输出中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在衰落一段时期后,通过经营欧洲美元市场重新崛起,亚洲的东京、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都经营离岸美元市场。东京一度追求日元国际化,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日元国际化而逐步放弃这一目标,现在追求日元区域化。
当前,包括香港在内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是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和发展,以经营美元资产为核心业务,并形成相应的国际金融规则。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若以传统方式经营美元业务,只能处于追赶者的角色,最多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立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才能超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只可能取代纽约,绝不可能取代香港。
想要分析上海未来能不能超过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就得先了解上海与香港的经济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历史上看,香港与上海的经济起步轨迹很相似,都是在清朝末年被迫接受开埠的地区,而在开埠之前,上海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公元1291年上海便建制“上海县”,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其城市发展来源于长三角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物产,并且其靠近东北亚地区,也具备一定的通商条件。


而香港地区自1573年起,一直都归属于广州府新安县管辖(即并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广州被迫成为通商口岸,而香港地区天然的深水良港(水深12米左右)能够容纳西方新式战舰及大吨位货船停泊,因此英政府便一步步将香港地区侵占,成为其对英通商以及控制东南亚的中转枢纽。


也就是说,香港最初的发展,是基于商品中转、贸易、储存;而上海的最初发展,则是来源于地区经济的集中。最初起步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两个城市后期发展的方向。香港在经历很长时间的贸易自由港发展后,进入短时间的工业化,其后经历去工业化,直接向金融方向发展。而上海则依托周边地区的物产和人口输送,一直以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工业有一定基础后,才逐渐转向金融服务业等更高级的经济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虽然地处中国大陆,但由于其殖民地的特殊身份,避免了多次战争影响,从而避免了战争对于经济基础的破坏。但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及经济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其经济发展基础来源于长三角地区,因此受到多次战火的摧残,使得经济发展的速度没能赶上香港。
同时,香港之前作为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及贸易自由港,因此其资金来源几乎都为外资。而上海因其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限制,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少有外资进入,其发展都来源于长三角地区的物质积累。因此在灵活性上便逊于香港。


看过了香港与上海的经济起步及模式,再让我们看看沪港两地之间政府的未来发展规划。上海作为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城市,工业、商业、金融都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各个方面发展程度相对均衡,其发展模式,依旧是沿用以长三角地区物质资料为基础,工、商、金融全面发展的稳健发展模式(参见《长三角州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经济的发展,直接代表了长三角区域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区域的发展形势,就像内地经济的一扇窗口。而在现在的经济情况看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而香港自6~70年代去工业化后,将全部发展精力都放在金融服务行业上,虽然经济发展模式高度特化,但凭借多年经营的金融中心口碑,其吸引的外资并不逊于上海,甚至内地很多企业也通过香港,参与到国际金融活动中。甚至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引进的最早一批外资,几乎都是通过香港输入内地,因此香港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依旧是以“通道模式“(无论是外资进入内地,还是内资参与海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咋一看,似乎上海的发展模式更为有利,而香港高度特化的金融服务发展方式,似乎有些后劲不足。的确,在经济发生动荡时,上海的经济因有实体产业的支持,不至于产生太大范围的波动。而香港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并且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外资,因此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次贷危机都让香港经济狠狠的震荡了一把)。但香港的好处是船小号掉头,香港迄今为止,仍旧沿用港府拟法,立法会通过的法制方式,因此对于快速调整经济法案极度灵活,能够快速出台调整后法案。并且香港特殊的金融中心地位,能让金融危机消退的资金潮,在经济恢复时迅速涌回香港。也让香港成为东南亚乃至环太平洋区域经济情况的直观体现,就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体现窗口之一。



因此对于题主所说,上海经济是否能在未来超越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只能说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洲金融中心,而只能成为代表中国经济的世界级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和工商管理策略决定了其基础为长三角地区);而香港因其独特的政治体制(一国两制)和开放灵活政策,使其天然拥有吸引世界资本的能力(包括内地资本),因此更能体现亚洲的经济状态,更适合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但上海的经济体量一定会超过香港,并且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也远超香港。因为上海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为支撑和后盾,而香港缺乏有效的实体经济为后盾,资金来香港这个通道中来来回回,却并不会有多少沉淀。
不可能。
在可以看见的未来,都不可能。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这个自由和我们的什么自贸区不同,不仅仅是贸易自由,还包括货币的自由流动。
这种自由,不仅仅是法律框架内的自由,还包括法律框架之外的纵容。
而这种自由,是上海乃至大陆任何一个城市都做不到的。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海不可能取代的香港。
想要取代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上海像香港一样自由。
不可能。
第二,限制香港的自由,变成另外一个上海。
这是可能的。
什么时候各种外汇能自由出入毫无阻碍加上免税普及,那上海自然会马上牛过香港。
以前因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缘故不可能,未来可能了,不仅能取代香港,而且也会超过新加坡。


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等方面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规定,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资金都可以自由的进行。
这个发言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可以这么说,过去几十年,香港之所以能繁荣、保持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陆的封闭,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民币无法和外币自由兑换。
一旦放开来,香港的优势降彻底消失,上海必定取而代之。
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香港就无法被取代

人民币自由兑换,就是你手里持有外币,想什么时候换成人民币都可以,价格按照市场汇率即可;你手里的人民币想换成外币也是,不限时间、不限金额大小,不设任何限制。
自由兑换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两种。
先说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指国家不对资本项目下的长短期资本的流出流入加以限制,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比如外国资本无法投资中国的股票,最大的障碍就是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兑换不自由。
除了资本项目,其他所有国际贸易中涉及到金钱交易的,都称为经常项目,比如国际间的商品交易、设备买卖都属于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可兑换,也就是政府不对这些项目里的货币交换设限制。这方面的自由兑换,中国从1996年12月开始,就已经实现了。
中国之所以实现外汇管制,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防止国家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轻易外流,另外一方面是也是为了防止金融风险,感兴趣可以细读文章《人民币为什么不能自由兑换?》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飞速,资本回报率在世界名列前茅,所以对于境外资本而言,来中国投资是最划算的,但因为中国外汇管制严格,人民币兑换不自由,所以他们只能绕道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具体的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散户,想投给发展前景不错的中国公司,而这家公司只在香港上市了,那你要投资,是不是就得把你的货币换成港币投资了?之后赚了钱,再从港币换成你的本国货币拿走,散户的资金,通过港股汇集到香港,是渠道之一。
投资者也可以购买香港各个基金公司推出的基金产品,香港靠中国近,推出的针对中国发展的投资产品种类比他们本国更丰富;而且这些产品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向全世界发布的,所以购买起来也方便,这样又有一部分资金换成港币来到香港。
但这些散户的钱,都只是小钱,真正的大钱是企业之间的结算,比如一个公司,做的是美国和亚洲多国之间的贸易,在日本赚了日元、在越南赚了越南盾,在中国赚了人民币,如果把结算放在中国,因为人民币兑换受管制,兑换起来不够方便,结算起来也很麻烦,所以不如放在香港或新加坡。
如果放在香港的话,企业一多,香港的各家银行自然就沉淀下来天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总不能闲放着,需要投资,因为中国投资回报率高,所以很多资金就换成人民币来到中国。
对于那些把钱放在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而言,不管我放的是美元、日元、还是越南盾,我唯一的诉求就是我需要把钱取走时随时可以取走,哪怕我为了使用方便,把我的货币换成来到港币,也是这个要求,香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大家更乐意把钱放在香港。
而且在香港,因为比新加坡更靠近中国,所以也更容易找到熟悉中国情况的金融投资人才,资本也更容易及时把握风吹草动,该撤的时候可以马上撤离。
从本质上讲,香港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金融防火墙;而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香港也是他们规避中国外汇管制风险的防火墙。
两边都需要香港,所以香港成了中国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超级联系人。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外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地。从增量上来看,近10年来自香港的投资一直占内地外来投资60%以上比重。从存量上来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内地累计实际使用港资10992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4.03%。
这些钱,并不都是香港自己的,而是世界各地想要进入中国赚钱的资本,在香港换了个马甲来中国。
因为香港有港币,所以才可以这么操作。
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的获得与之类似,因为香港更靠近中国,所以能在金融中心排行榜上比新加坡靠前。


这是以前香港无法被内地城市取代的最重要原因。
至于很多人所说的什么香港的法治环境,与此相比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优势,算不得根本原因。
一旦给了上海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权力,香港那点锦上添花的法治环境优势根本就阻挡不了合法资本从香港流向上海。
上海为什么能?

前面说了,香港之所以能超过上海,根本原因就在人民币兑换不自由的前提下,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身份,所以一旦上海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就会被超越,之所以这样,背后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上海其他方面的优势,远甚香港。
现在全球国际贸易的物资,也就是人类制造的财富,80%都是通过海洋进行运输的。


上图是一张2018年全世界船舶在海洋上的分布图,沿海浅绿色很浓的地方,就是船舶停靠最多的地方,因为有了船舶停靠,就意味着物质财富在这些地方集聚,装卸、交割、结算,于是能有效带动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
而且周边城市也可以利用物流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打开国门加入世界贸易体系时,首先开放的是沿海城市,首先富起来的也是这些沿海城市。
世界其他国家也类似,沿海城市会比内陆城市抢占到更多先机。
物流中心往往是资金流中心,资金流中心往往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又派生出贸易、商业、生活、服务中心……
这就是沿海城市容易富起来的内在逻辑。
东亚区域最亮色的地方,构成了一条经济走廊,如果我们像下图这样,把亚洲每个国家经济最为活跃的四个沿海城市——东京、上海、香港、新加坡挑出来,20万吨级以上的货轮只在这些“大站”停靠最为省事,货物在这里装卸、集散、交割,然后通过吨级更小的货轮把货物从集散到周边其他相相对小的港口。


如果20万吨以上的国际货轮只能在亚洲选一个货物集散地,那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选在中间,四个城市的中间是上海和香港,上海以经济繁荣的长三角为依托,香港以富饶的珠三角为依托,不分伯仲。
但上海和香港比起来,还多了一个优势,就是货物可以通过长江辐射到沿江的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中国经济重镇,也就是腹地更广阔,所以,如果巨型货轮只能在亚洲选停一个点,最优选择是上海。
货轮先到上海,把货物卸下来,然后分成不同的货轮发往亚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把从各个国家集聚过来的货物运走。


这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目前上海洋山港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集装箱吞吐量排行榜的世界第一,这还是在中国金融未曾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洋山港目前因为吞吐能力的问题,只做集装箱,散杂货是不做的。
目前正在筹划的大洋山片区,港口吞吐能力会是已经建成的小洋山的2倍还多,而且还有货运铁路直达港口,如果真的建成,洋山港就成了无法超越的宇宙第一港了。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创造出跟海运相比有革命性变革的运输方式,货物就还是会以海运为主,那中国只要不是重新闭关锁国了,上海就一定是世界物流的亚洲中心。
作为物流中心的上海,没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最大的障碍就是前面说的——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所以现在给上海这个自由,它就必然能成。
曾经的上海: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以上分析不是猜测,因为上海真的曾是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让我们回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回到那个人们把那时的上海称为“大上海”的时代。
之所以叫“大上海”,是因为那时的上海,确实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市。
先看经济,下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摘出来的1933年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经济实力:36%的工厂、53%的工人、60%的资本都聚集在上海,上海的GDP占比66%,是第二名的广州的7倍还多。
那时全国最大的五大书局分别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全都在上海。根据美国学者白鲁恂(Lucian Pye)的研究,抗战前夕,仅商务印书馆一家,一年图书发行的总量,就相当于整个美国当年的图书发行总量,一家企业匹敌一国,你想想是什么概念。
著名历史学家许纪霖教授下过这么一个论断:上海曾是中国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学中心、电影中心、报业中心、出版中心。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亚洲的中心。
这就是上海曾经的辉煌。
上海未来一定能成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上海到底是怎样丢掉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两顶皇冠的?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有人说是因为建国以后美国组织他的兄弟们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遏制发展,打落了上海头顶的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两顶皇冠。
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应该很容易把皇冠抢回来才对,可事实上并没有。
因为背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原因——上海没有深水港。
民国时候,也就是上海最辉煌的1930年代,世界上的民用货轮一般在1.5万吨左右,军舰3万吨不到,很牛逼的泰坦尼克号也才4.7万吨不到。
5万吨,正好是黄浦江在泥沙清淤到位的情况,所能停靠的最大吨位的轮船。
所以凭借优秀的地理位置崛起的上海,当时没有深水港,也不妨碍他成为世界物流的亚洲集散地。
但也正好在上世纪30年代,集装箱之父麦克莱恩开始采用集装箱运输货物。


1967年越战期间,集装箱的优势被发扬光大,对世界航运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马克·莱文森有本书叫做《集装箱改变世界》,讲的就是集装箱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影响,感兴趣可以买来读读。
与之相应的,就是轮船吨位的飙升,目前为止,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货轮的最大载重是22.5万吨,一艘船可以装2.38万个集装箱。



海边堆得高高的,就是一艘装满集装箱的货轮



我们平时看到的卡车,一次拉的就是一个集装箱

黄浦江不是只能进5万吨以下的货轮吗?大货轮进不来怎么办?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船停在海上,政府组织了很多5万吨以下的转驳船,去海边把各国来的货轮搬到转驳船上,再运到黄浦江码头,这样一条15万吨的货轮,分成三条转驳船可以运完,产生的所有成本,由政府来承担——但这样操作下来,成本高是一方面,而且随着上海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本满足不了海量的客户需求。
深水港的问题,是上海无法成为亚洲物流中心的最大短板。
所以上海才倾尽全力,在距离市中心80多公里的小洋山,向浙江租了岛,建起了洋山港。这个我在另外一篇文章<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NTE4MjM0OQ%3D%3D%26mid%3D2447635629%26idx%3D1%26sn%3D5b3bee6ae97176e3573081e468ebc869%26chksm%3Db2eb36cf859cbfd97078d8b6142b334d4b3093d679cffd1d7560fcfe93c420cb533026ee9892%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到洋山港,感受中国崛起的力量》详细写过。
到2019年为止,上海港已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完成4201万标准箱,是整个美国2018年所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和的194%,其中洋山一个港口就共完成了1842.5万个标箱的吞吐量。
至此,上海解决了没有深水港的核心技术问题,所以地理位置优势再次释放了出来,成为亚洲物流中心。
如果不是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与之伴随的,是上海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商业中心。
所以易纲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等方面先行先试”时,很多人激动不已。
等政策一落地,事情就圆满了。
为什么是取代,而不是并列?

如果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中心地位将会相对下降,降级为亚洲金融心、东南亚金融中心、或者华南金融中心,但总之是与世界金融中心无缘了。
很多人要说了,为什么是取代,而不是并列为世界金融中心?
打开地理课本,看看世界时区划分你就明白了:


人类目前普遍实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这几个地方与伦敦正好间隔了8小时左右;而伦敦到纽约,虽然只间隔了5小时,但相比美国中部的其他城市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金融中心这样分布,正好把一天24小时分成了三份:身处亚洲的同志下班了,伦敦的同志正好上班;伦敦的同志快下班了,纽约的同志正好接替下来——这样可以保证资金一天24小时都不用闲着,满世界流动着赚钱。
而且这样的分布,正好与目前世界最活跃的三大经济体的分布吻合——东亚经济区、欧洲经济体、北美经济区。
也就是说,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全球只需要三个就够了。
而亚洲的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这几个城市,位置最好的当然是上海,所以上海扫清了人民币兑换自由的障碍,其他几个想与之匹敌,完全没有胜算。
【回复】1、“人民币国际化靠什么定铆?”


2、中国能承受开放带来的风险吗?
——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的原话如下:

香港和上海,谁更有钱,谁是中心?一个是避开了百年战乱的繁华之地,一个是整个远东区位最好的城市,香港和上海的比较总是让人乐此不疲。
在香港,借款人可以任意选择货币手续简单税也低,放眼全亚洲,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新加坡和香港。
所以人民币要想到国际上随便花,香港是重要的出口,专业的词儿就是,离岸金融中心,这一点,上海做不到也不会做。
所以,上海和香港与其说是对手,不如说是
队友。
香港身份办理条件评估
看「未来」是什么意思吧。短期内要做桥头堡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或者说,上海,是经不起金融风暴的次生伤害的。
金融风暴是国际性的,元生伤害不可避免时,就要看次生伤害是否酿成更大的海啸式破坏效果。
法制、管治能力、市民平均知商、情商、逆境情商和定力、城市的恢复能力、以及它的绝缘能力,都是保护罩。上海在多方面都赶上来了,但是它的绝缘能力目前较香港弱--因为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金融风暴的巨浪能直扑国内的机会很微,然而,上海却无香港这个条件。
有一天的。
(2019的下半年来,香港的金融地位正在经历动乱,市民和政府都正在努力減低次生伤害。它的破坏,有效控制在本地之内,没有扑向大陆,固然是国力強丶稳丶健,也是因为一国兩制。将来历史是要归纳丶评价和生成研究个案的。)
然而,国家政策是希望一起努力,一起奋斗,而不是取代。提主要有这个识见,否则会误导一众知友思考方向。
香港經過六個月的混亂,仍然企硬在「全球金融中心、区内贸易枢纽,以及全球最开放经济体之一的地位」。
下面轉載大公報2019.12.30的報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日(30日)公布香港经济及金融状况评估报告详细内容。基金组织再次肯定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区内贸易枢纽,以及全球最开放经济体之一的地位。基金组织认为香港凭藉资金和资讯自由流动、简单税制、稳健的监管制度、法治和优质的专业服务,得以在金融服务业保持竞争优势。
基金组织指出,纵使面对经济活动转弱和不利因素对增长前景的影响,香港仍具备充裕的缓冲空间,足以应对周期性及结构性挑战。基金组织还赞扬,香港具备稳健的规管架构和审慎监管政策,有助确保金融体系的抗逆力和维持金融稳定。基金组织又重申其对联系汇率制度长久以来的支持,认为联汇制度是维持香港金融稳定的基石。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我们欢迎基金组织肯定香港多年来所建立的稳健政策框架和充裕缓冲空间,使我们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政府已准备好按需要运用财政储备以支持经济。”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基金组织的评估结果再次肯定香港的金融体系稳健,有能力抵御潜在冲击。我们亦欢迎基金组织对联汇制度及其畅顺运作表示充分肯定。”
(大公文汇全媒体新闻中心供稿)
………………
又例如2019.6开始的修例风波,外国的干预势力基本停留在香港,无法滲透国内,港区国安法出台之前,香港撑了一年,没有落下把柄在国际上,在今次美国的种族问题上,为中国争取到很大的舆论空间。股市也照样企稳两万五,香港政府在国际间转身,仍然算得上很灵活。它的绝缘能力是颇佳的。
再例如2020.07欧英美对香港停止执行引渡条约丶售买警力武器等制裁丶对主要官员停止签证等等,对香港的影响很微,几乎可以说是毫发无损。民间也不随之起舞。什至在贸易关税上,随时有可能倒打美国一把。这也是香港的绝缘能力体现。
~~~~
又例如剛发表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十四亿人大国排名十四;而香港经历一年的动乱,排名比2019不跌反升排第十一,比中国前三个排位,而它,只有七百万人。能夠在一整年动乱中不伤入骨保持強劲的竞争力,挤身全球之间,与大国比拼,这就是香港的绝缘能力优秀的地方。回归以来,无论风浪大小,香港政府都能把稳舵,带领整个社会前行。
2020.09.03
~~~~
又例如:
经历一年疫情,经历美国粗暴制裁香港特区政府主要官员,,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仍然上升一位:
“香港在金融智库 Z/Yen最新公布第29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升一位,排名第四;在排名首八位的城市中,有六个来自亚太区,突显亚洲在环球金融的地位日益提升。香港同时在金融科技排名保持全球第六。”
“自指数于2007年首次发布以来,香港一直获评为世界其中一个顶级金融中心。”
2021.03.17
香港上升一位成为全球第四金融中心

2021.06.17
香港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本月17日发表《202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排名从去年的第五位跌至今年的第七位,而新加坡则排第五位。
港府回应《年报》时表示,四项竞争力因素之中,香港在「政府效率」排名仍然维持在榜首,但「经济表现」、「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的排名则较上一份报告稍低。而子因素方面,香港在「商业法规」继续排名在全球第一位,在「国际贸易」、「税务政策」、「金融」以及「管理方式」的排名亦保持于全球前三名。
资料来源:
香港竞争力排名下跌!陈茂波:基本盘不变,楼市仍火爆...

2021.06.20
林郑的讲话相当稳札而前瞻。
林郑月娥凤凰网财经峰会演讲:全球大变局下,香港可以为内地做什么

2021.09.02
国际教育机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昨日(9月1日)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榜2022」,本港共6所院校上榜,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跻身前一百名,是本港自2016年以来的最佳排名。
https://mp.weixin.qq.com/s/Y_Xg9qFV3-uW8MnhqbTm7g

香港弹丸之地七百万人,挤身世界大学排名就有6所。上海要追赶香港,这一关也必须要並驾齐区。那是人材的长久培训和储备。
2021.09.15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发表最新《世界经济自由度2021年度报告》,香港再次蝉联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自1996年该报告开始发布以来,香港一直位列全球第一。在五个评估大项中,香港在“国际贸易自由”及“监管”继续排列首位。
香港再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2021.10.06
经历两年动乱,香港以更強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林郑发表《施政报告》,港深边境将有大动作!拟建300平方公里都会区...
……
更多发展情况,见微信公众号    《前海深港合作区》
“11年前,前海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脱颖而出,今天,只有更大力度推动与香港深度合作对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前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
大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三种货币”的状况,只有在空间、法律、标准、货币、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试验、深化改革,才能发现三地融合发展之道,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在前海形成聚合发展之势,打造成为国家深化改革的“尖兵”。
前海: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
香港,正在努力融入国家发展,以己所长尽己之责。
从经济体量来说, 上海背靠长三角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绝不比香港潜力差. 有潜力做亚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一极.
本质上来说这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中央想不想推进金融开放, 什么时候开放, 以什么速度和方式开放, 都决定了上海(以及北京)的命运. 而一旦内地全面金融开放, 不仅面临国内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 香港的命运也会极大改写(很有可能衰落不少), 这也是中央要考虑的. 从目前的形势看, 香港仍然稳稳领先北上.
仔细拜读了此问题下所有75个回答。总结一下各位在回答中提及的上海要建设国际级金融中心可能存在的障碍

  • 货币的自由流通和兑换以及独立的货币
  • 自由贸易和免税港
  • 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 法律体系建设
  • 金融风险防范,包括监管资金的进出和隔离金融风险
  • 网络管制和信息自由流通
  • 金融人才建设
  • 西方资本对中国制度的信任问题
  • 和北京金融监管的关系
我首先要提一个概念,上海要创建世界级金融中心,肯定要建立一个离岸金融市场。
这里讲的离岸金融市场,就是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分离。离岸账户的资金,来自于境外,交易不受当地金融法规和外汇管制约束的一种机制。伦敦、纽约这些世界级金融中心,都是这样的形态。在伦敦、新加坡等城市建立的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就是这样的资金市场。
这个离岸金融市场,不是我想象的。在各种渠道,都可以得到印证。
比方说,临港50条里面就有相关论述。
支持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真实、合法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金融机构可按照国际惯例,为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提供高效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
新片区内企业从境外募集的资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从境外募集的资金及其提供跨境服务取得的收入,可自主用于新片区及境外的经营投资活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很多相关人士,也陆续提出了临港离岸金融+陆家嘴在岸金融的概念
临港离岸金融+陆家嘴在岸金融 上海望成伦敦纽约综合体货币的自由流通和兑换

一旦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流通和兑换,就不再是问题。
至于独立的货币问题,更是迎刃而解。如果一个离岸市场可以直接用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进行交易,那就根本不需要一个独立货币。纽约、伦敦、东京都是如此。
自由贸易和免税港

至于自由贸易和免税港这个问题,在长时间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探索之后,已经不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了。
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接下来,就是证券市场的问题。今天国内的证券市场,是有相当强的跨境资金监管的,肯定无法满足国际金融中心的需求。在建设离岸证券市场这个问题上面,最有经验的,应该是伦敦证交所。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伦敦证券交易所拒绝港交所收购要约的说明里面窥见一斑
“我们重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互利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我们与中国接触的众多机会的首选和直接渠道。”
伦交所打脸港交所:没接洽必要 上交所才是与中国打交道首选_交易可见,伦交所已经选择上交所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上交所和伦交所之间,已经有了很深入的合作,而且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很大。有伦交所的背书,上海建立一个相对成熟的面向离岸资金的证券市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法律体系建设

也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在英美法系下面才能够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对于国际金融贸易来说,使用仲裁解决纠纷的比例要远高于使用法院的情况。临港在仲裁体系建设上面也有动作。
明年起(2020年起)境外仲裁机构可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
明年起境外仲裁机构可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同时,非英美法系的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也是排名相当高的金融中心城市。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只有英美法系下面才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足够理由。
金融风险防范

离岸金融市场也能够有效方法金融风险。由于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是严格分离的。保证了境内外资金无法轻易在脱机监管的情况下相互流动。对于资金外流,也没有增加额外的风险。同样,如果离岸金融中心发生金融风暴,也不会轻易蔓延到在岸市场。当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这方面的风险,肯定还是会增加的。
网络管制和信息自由流通

在网络管制方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外资企业,都可以通过专线网络连接国外的分支机构接通互联网,从而绕过国家的网络管制。从这方面说,商用信息的自由流通,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至于民用信息方面的流通,就要看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了。
至于其他方面,比方说人才建设,比方说资本的信心,可以说都不算是问题。对于资本来说,从来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只要衡量风险足够小,利润足够大,资本敢于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做交易。
总之,我认为上海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离岸在岸金融中心,并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最终是否能成功,还要看我们的决心有多大,我们的态度有多坚定,我们的工作有多认真了。
最后,是关于上海是否能够取代香港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上海的发展方向,不是香港,而是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金融市场。所以,上海的目标不是香港。但是,金融中心具有一定排他性。如果上海成功发展成为以中国大陆为基础的国际性金融中心,香港的重要性,肯定会受到相应的打击。可能会从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蜕变为一个地区性的金融中心。
上海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能突破外汇严格管制吗?
资本能自由流入流出吗?
金融业务牌照能对外资开放吗?
国际资本对中国能放心吗?
金融交易,金融衍生品能解除禁止吗?
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再考虑能不能取代香港!
中國大陸在硬件上是什麼都能的。英語水平、人材數目、創新科技等等等等。但只有一樣東西是比較難的,就是法治系統。在黨大於國的系統下,執行力是超強,可惜生意人還是喜愛在民主自由的地方發財。香港接受了它們這一套太久了,已入了血。而中國是不願意跟著別人走,對一些已經跟著這一套走的好幾十年的生意人來說是沒有保證。它們只會來掘金,絕不希望你超越它。因此,除非中央政府有根本性的改變,否則短期內難以超越香港。
要成为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资金自由流动,其他因素不是说不重要,但是这条应该放在首位。
所以说上海未来是否能取代香港,那就要先看上海是否能实现资金自由流动了。
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香港是伦敦金融办事处,不要搞错了。压根就没有亚洲金融中心。新加坡是世界石油期货中心。
做为欧洲承兑代理人的代理人,香港港交所这个中介作用类似于老虎证券,炒过美股的都知道它的作用——资金托管。实际就是替伦敦投行券商们进行股票债券外汇托管的服务中介。
欧洲人不相信中国,所以不会直接往A股里投,但随着北约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有些国家会与中国达成一些双边协议,中国也会投桃报李。如马克龙来进博会就带走了40亿欧元的中国国债。中国也有意把巴黎扶持成西方代理人。
最近这两天,美国5000亿养老金不是要买中国国债吗?如果成真,不是说明香港这个中介的价值在逐渐降低嘛。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
当年上海牛逼的时候,香港还只是个小弟弟,所以上海肯定是有这个潜力的。
就如当年有没有必要一并解放香港一样,哪个才是最优解呢?明眼人都明白。
充分利用已有条件,维持现状,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才是利益最大化选择。
基本不可能
如果世界继续由欧美主导,那么上海不可能取代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从制度上说,货币自由兑换,司法独立,和信息自由流通是不可能在上实现的。从具体例子看,最近我国发行的60亿美元债券和阿里巴巴增发股份都在香港进行。但凡上海也可能那么方便的对外融资,这些早就在上海干了。
如果世界变成中国主导,那上海直接取代纽约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这时取代香港毫无必要。
在致使香港逐渐衰落这件事上,上海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并非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即使上海未能取代位置,香港也不可避免地会逐步走向相对衰落。香港应该清楚在金融这个位面上,它的主要威胁来自新加坡、东京和伦敦,而非北上广深。而这恰恰也是它最无奈的地方,因为它的那些优势诸如法治自由港专业服务,相比之下其实荡然无存。如果有一天,上海真的成了香港的直接对位竞争者,那么应该值得庆幸,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无力和不可避免。
香港应该意识到,亚洲金融中心这顶皇冠,在过去几年未能阻止城市地位步步下滑,在未来几年也未必继续闪闪发光。未来亚洲乃至世界的城市竞争中,昔日的老对手们东京、上海、北京、首尔早已将其甩在身后,而这几年伯仲之间的新加坡、深圳、广州将会无情地追上或拉开差距。后来者们诸如重庆、苏州、成都、天津、孟买、吉隆坡乃至西亚的迪拜等等,正在迎头追赶这座老牌城市。即便是那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或者区域之外的城市,如伦敦、澳门,也会在嘴边夺食几口。而一直以来给香港经济带来最多负面影响的华尔街财团们,犹如游荡在艾泽拉斯上空的燃烧军团,遵循着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随时准备踢破门槛、践踏香港身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尊严。
香港需要审视自己,努力平息乱局,而不是顶着金融中心的皇冠高枕无忧。香港应该担心的是一次次错过了产业革命和逐步失去内地市场的偏好,而不是失去一顶皇冠,何况也不是那么艳丽。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在20世纪上半叶便是十里洋场,当时欧美电影与上海电影同步上映,成为远东重要的国际都市。今天,这座城市高端奢华、豪华洋气,依然是外国人、外资企业、跨国企业首选的内地城市。
北上广深几座城市中,只有上海常常被人诟病“不接地气”,因为它太小资了 ,也太高冷了,在陆家嘴走一趟,99%的人都是一副社会精英的样子,让初到者望而却步。其实,上海能有这样的城市性格,也与它的角色定位密不可分。上海其实对标的是纽约,高端职业人才、跨国大企业都选择上海。这是一座逐步走向成熟,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大都市。它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着全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它的任务就是为中国大地吸引更多的外资、外企,然后辐射到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乃至更深远的内地市场,而不是自己从头到尾做全产业的建设。有人会怀疑,这座只奉迎座上宾的城市,孤傲、高冷、缺乏创业的活力和激情,难道不会没落吗?其实很简单,高端城市的竞争不是比人口,而是比人才;不是比跑腿,而是比脑力;不是比声音大,而是比智慧深。当大型企业不断向上海集中,高端人才越发集中,优胜劣汰良性竞争时,这座城市一定还在持续升级。我们谈到上海,同样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就一定会被用来做比较,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对于两座城市的对比,世界银行顾问许小年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比的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机场,不是你的电脑系统有多发达,不是你的办公大楼有多少。造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是什么?是软实力,是法律体系、是监管体系、是信用、国际化的信用,是和国际操作的接轨,是国际化的人才,是国际化的business process。


而香港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它是现代中国开放最完全的城市,也是一座“完全自由化”的国际城市。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下,香港实施的是不受政府调控的自由市场,香港楼市、金融资产、港币以及财富,都是国际市场说了算,由国际市场定价,这也导致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远比上海高。
同时,香港还是中国总量第一的外资引进城市。从1978年9月,香港和东莞虎门第一次签订合作协议开始,就正式揭开了香港中小企业投资内地的序幕。期间41年,香港通过成熟的国际市场,带动全国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走向了开放、富裕。反之,与内地的“三来一补”合作多了,也令香港成为了外资进入中国重要的门户和桥梁,成为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更成就了今天高度繁荣的香港。香港一直以来发挥的贸易功能,与今天上海的“第一窗口”作用一致。当我们对比这两座城市的发展进程,还可以发现上海正在走香港曾走过的路:对旧工业做出转型、割离,将工业下沉到附近的二线城市,而没有选择继续发展“大而全”的全产业链。在70、80年代,香港曾发展过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当时香港的劳动力价格相对美国不算太高,而且劳动人口较多。后来这座城市高度老龄化,工人稀缺,工资水平太高,不可能发展普通制造业。所以,香港将制造业转移到内地,专心做高端服务和金融。
现在,有不少论调指向上海是城市“空心化”,没有实业做支撑。其实这正是市场自然淘汰、产业梯度转移的竞争结果。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地区只要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那么交易的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海和香港,无疑是走在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所以说,看待一座城市,千万不能有“大国思维”,全产业那是国家要做的事,城市只需要发展自己优势的产业,并将它做到最好,就会变得十分有竞争力。在这一点上,香港其实做得很出色,金融、国际航运、商贸、高端知识服务以及生物医疗等非重工科研,这五大产业都是亚洲顶级。在亚洲,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具备五大顶级产业,能与之匹敌也就只有新加坡、东京。如果中国内地有一座城市,或许是上海,亦或者是其他后起之秀,达到这一高度,每个人都会为之振奋。
然而,上海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香港,也不是深圳,而是以香港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因为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远比上海高,若香港强化与内地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那么或许会有更多资本、企业、人才从香港进入大湾区、中国内地,而不是上海。那么,上海在内地的第一国际窗口地位也会受到猛烈的挑战。
上海不可能取代香港的地位。
1、大陆有外汇管制,资金自由进出不能实现,人民币不能像港币一样自由兑换美元。众所周知,香港采用的是联系汇率制,港币具有见票即兑的特性,可以自由兑换,自由进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流动性大,可能上一秒在香港,下一秒就要进入伦敦或者纽约,而这在现在大陆的金融政策下实现不了。
2、政治和司法体系不同,交易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香港在在很久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在英国殖民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西方政治和法律体系,沿用了判例法,坚持了司法独立,西方资本在香港进行金融活动能够很快熟悉香港的法律的习惯,更加有安全感。
3、大陆的市场经济不够成熟,很多经济活动依然是政府主导。香港的市场经济发展了一百多年,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而大陆市场经济发展是几十年,还有很长要走的路。
4、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不是说要有多少高楼大夏,多少高大上的建筑,而是要货币自由兑换,市场经济完善,国际投资者的信心,透明的政治法律体系等等来支撑。
5、假如香港不再是金融中心后,亚洲金融中心,也只是在东京和新加坡中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107
帖子:7822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