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选择华为?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期权匿名问答   2022-9-26 15:39   1206   5
不论你是华为的客户,还是华为的合作伙伴,请说说你选择华为的理由,有哪些理念、细节和感受打动了你?
华为的小伙伴们,你所经历的与客户成功签单的背后,又有哪此难忘的故事和体验?
欢迎分享和理性探讨。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谢邀。
我买的第一部华为手机是U8800,用来做备用机的。说实话,和同期的中兴的V880相比,这部U8800比较垃圾。
第一次让我比较心动的华为手机是Ascend D2。当时问了问华为的人,说是不好买,于是就算了。
第一部让我愿意花心思去琢磨的华为手机是P6。说实话,以我当时的审美观,不觉得这部手机怎么样。但是,在多个场合看到有人在用这部手机之后,我觉得我对于这部手机的看法有点狭隘了。
当Mate 7火的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依然觉得手上的iPhone是最适合我的。
但是,Mate 8出来之后,实在是忍不住了。特别是大电池和长续航,击中了我最大的痛点。
Mate 8,在当年的环境下,确实很不错。
后来,参加了和Mate 8相关的一些征文活动,被华为恶心到了。具体的话,应该是被花粉俱乐部和华为官方微博给恶心到了。真没想到,花粉俱乐部和官方微博的运营水平竟然如此的low。
Mate 9,忍住了,没入手。
Mate 10,忍不住了,入手。虽然Mate 10很不错,但后悔为什么不直接入手Mate 10 Pro。
因为P10的疏油层和闪存的问题,在知乎上怼过华为。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因为此事,“认识了”至今尚未谋面的刘总 @系统维护了我 。
后来,Mate 10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走捷径找到刘总,安排人和我对接处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和我对接帮我处理问题的华为的相关人员真的很认真和尽责。甚至,有些人可能之前因为华为插线板的事和我在知乎上对怼过。
P20 Pro用过了,Mate 20 Pro正在用。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浴霸摄像头和刘海屏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Mate 20 Pro的手感真的非常好。
系统卡顿?我没怎么碰到过。
去年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买了一部iPhone 8 Plus当备用机。
可能我运气不好,这部手机竟然出现了魅族Pro 5之前的毛病——单边通话。
另外,用惯了Mate 20 Pro之后,再用iPhone 8 Plus,真的觉得懒得用。
为什么选择华为?
往小了讲,是因为华为的手机而选择了华为。
往大了讲,韩国人可以支持三星,美国人可以支持高通,我为什么不能支持华为?
【结论】

作为曾经在UT斯达康、华为技术、中兴通信工作过,然后又回到华为的“老华为”但却是较新的员工,我觉得选择华为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一直在良性发展,员工和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享利益,给员工以了解世界并实现价值的机会。


我98年上大学,那个年代大学里的网络最流行的是BBS,我们以前在BBS讨论各种话题,那个时代Jobs(找工作)版块经常讨论是各家外企,大家以去外企为荣,能去IBM、Intel或者宝洁是最优的选择。后来我们大三毕业时,我们系的好几个师兄都来了华为,他们在BBS发帖说要不要回学校把你们收了。当然,经过90年代末的IT泡沫,中国的IT企业在2001和2002年基本上没有招太多学生,我记得广州一家通信公司在2001招了一拨毕业生,7月份还没报道就直接解约,好多都回来学校继续考研。
华为公司在2000年以前也是一个传说中很好的公司,待遇仅次于外企。但是我们本科毕业那几年就是IT泡沫期,一半同学去了研究所,另一半基本上考研,等我们读完研出来之后,1/3去了华为,1/3去了中兴,另外1/3去了其它公司。
我毕业之后没有直接进入华为,而是在UT斯达康做了WCDMA研发,跟着一群华为和中兴的同事边学习并工作。2005年UT斯达康放弃WCDMA研发,我们整个团队都来了华为,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华为。
当年的华为主要挣钱的部门是光网络,而无线的WCDMA市场却没有打开,据说每年要向公司借债才能把研发团队养活。其实华为敢把很大资本压在WCDMA上,这也是一个非上市公司的经营团队才能做出的举措,这也是华为公司可以在长远战略上成功,而不用过度考虑当期利益的优势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华为也是利用这种不拘泥于当期利益,擅长相对长远的投资,使华为公司在无线、光传输、终端等很多产品线积蓄了很多技术资本,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竞争力,保证华为公司在这方面有长远的效益。相对而言,其它通信厂商,由于上市并需要当期收益,就不得不盯准更短期的投资回报,以期获取更大的股民支持。
我在华为和中兴都工作过,个人觉得这两家公司的策略有很大的不同。华为看准一件事,或者觉得这个有较大的商业机会,会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简单来说,华为信奉“不做则不做,而做就做好”;相对而言,中兴是相对温和而对短期项目较看重的公司,即中兴希望都投一点资,多点开花,总有一个能中,也就是中兴信奉“我都能做,哪个产品我都有”的原则。这两个公司的投资策略遇上竞争相对简单的国内市场,两家的竞争优势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两家的产品解决方案都有类似,但是海外市场强竞争市场,讲究端到端的研发、市场、交付,华为更早地把国际市场的学费交了,更早融入国际市场的玩法,这也是两家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有很大差异。
由于国内3G牌照的迟迟不发,华为公司及时地向海外拓展,并顺利把海外的销售额拓展到整个公司的一半左右,这也是华为公司的业务进入良性发展的渠道。通信行业其实跟基建没有太大的区别,华为公司赶上了全球通信基础大规模建设的好时候,全世界都在这过去20年分别建设了一张覆盖大部分家庭的固定网络接入,从最早的语音到ADSL到现在的光纤,不断升级;而无线也建设了2G/3G/4G不断加厚的多功能无线网络,目前不断向5G发展。
华为公司进入欧洲高端市场标志着华为开始进入一个较为良性的渠道,当然进入欧洲市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进入欧洲的华为再进入欧洲跨国运营商在其它地区的子网就相对容易,所以业绩不断提升。我2009年之后有好几年在中兴工作,当我2015年再次回华为的时候,华为已经成为业绩最好的通信公司。
华为业绩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全球有很多研发中心,包括欧洲瑞典、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多地都有基础研究,以支撑繁杂的产品体系。越成功的华为似乎显得越开放,也开放也显得越能吸引更多的人。
因此说,华为的持续增长是更多人选择华为的主要理由。


作为非创业者,我们评估一个工作的主要标准就是:有没有工作前景,能不能给足钱。而华为公司吸引人的另外一个原因,待遇相对公平,公司能够将自己的利益跟员工分享。
华为公司的待遇在整个IT业属于中游水平,但在通信业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在公司工作近15年以上的老员工。华为公司在最艰难的时候,一度不能发奖金,公司在有几年就是把奖金换成虚拟股票,员工与公司同甘共苦,因此这批老员现在的回报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华为公司会把自己的利益跟员工共享,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然,虚拟投票这种东西也是与员工共担风险,这才是共担利益的前提。老员工们历经过公司最艰难的时候,因此他们的投资有较好的回报。当然,作为二进宫的新员工来说,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相对来说,很多上市的通信公司,其利益分享方式并不能做到相对公平,或者说不太公平,这也是不够吸引人的表现。
华为公司很多技术专家的级别比领导还高,他们的意见比领导还受尊敬,华为公司的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还是相对公平的,而我待过的另外一家公司就大相径庭。
通信行业现在成了一个较为传统的行业,华为公司相对腾讯阿里百度其实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是也给我们学通信、计算机的毕业生更大的选择机会。
华为公司招收的人员都是差钱的,或者说主要是出身于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作为城市的第一代移民,对金钱回报有较高的需求,能忍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加班强度,接受海外常驻若干年以换取家庭更好的生活。
诚然,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看重自由、态度、消费,对华为公司这种相对不自由的工作环境觉得不能忍受,毕竟金钱对于现在很多人变得不那么重要,于是在华为工作被视为“为了钱出卖了灵魂”,甚至鄙视华为努力工作换取相对更好家庭生活甚至想通过更短时间挣相对更多一点钱的人们。
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的生活,只有理想的理想主义。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英雄,只有完美的英雄主义。
其实,工作都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有的人为了挣钱就可能会提升自己的忍受力,有的人为了自由就自然降低了自己的期待。我们都在桥上看风景,也在被别人窥视。我们都在羡慕对方,但子非鱼不知水煮鱼的乐与悲。
据我了解,周围的同事绝大部分都是第一代城市移民,深圳基本没有深圳村民,上海也几乎没有上海原住民。海外常驻的同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艰苦我不想说太多,华为公司的海外员工相对国内有较高的回报是很大一部分同事去海外常驻的主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公司跟员工共享利益,员工可以得到相对公平的回报,这也是吸引对金钱敏感的城市第一代移民的主要原因。但未来公司能不能靠这个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或者通过这个策略来提高生产效率,不得而知。


华为公司给了员工很大的舞台,给大家看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华为公司的海外市场扩大,让很多员工从此接触了更多的国际市场。华为的海外市场让整个华为员工都有较高的整体水平提升,华为的领导基本上在海外工作过若干年,英文流畅视野也很高,我记忆很深刻的是华为轮值CEO胡厚昆每次在各种展会上宣讲,我都以为他是一位Native English Speaker。相对而言,中兴通讯的国际氛围没那么好,一般领导的语言能力不如华为,技术专家就更不用说。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由于华为的海外市场才开始接触更广泛的世界,虽然很多都是从亚非拉的艰苦国家开始。我有很多同事,他们常驻在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体验了与我们中国文化很不一样的做事方式 ,“Five Minutes"的等待其实通常就是两小时。我2008曾经在印度出差,跟一个产品经理去见客户,客户问产品经理要不要喝水,我直接拒绝,年轻的产品经理点头,客户直接把自己桌上的水杯递给了产品经理,弄得产品经理不知所措。
我后来出差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新地方,我觉得都是给我们很多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也让我们变得对这个世界更加包容。
华为除了给员工看世界的机会,其实更多是给员工更多的工作舞台。华为有很多伟大的领导,他们也为非常牛的经理人,比如余承东把华为无线做好之后,把把华为终端做得非常成功;华为还有更多聪明的同事,他们通过华为这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有的华为同事离开了,但他们同样在其它行业做得很好,华为的工作经历与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走得更远。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依然在公司努力的同事,我觉得他们在华为的舞台上能展示更多的能力。
我想在这里讲一位原来组里的一个博士,他之前也在中兴工作过,如今在华为工作也十几年,他们在多天线方面有很深厚的理解,他是这个领域的领头人,他是每个版本他都是从头设计到尾,每天开会到深夜,周末还在公司做攻关。但他就是一个技术专家,他并没有成为华为公司的管理层,华为也鼓励这样的专家。按我们的理解,他这样的年纪,或者他这样的经济能力,早应该退休或者找一个轻松的活过好余生即可,但他一如既往地在岗位上工作,我觉得他这样就是华为的楷模,或者他能在华为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总结】
华为公司不是一个完美或理想的公司,但是华为给了一部分人以机会、希望和回报,也给了员工舞台与未来,我想这就是大部分华为员工选择华为的主要原因。
作为华为手机的忠实用户,我也说说自己选择华为的原因吧。
第一:系统稳定,没广告。
第二:手机质量,确实是一流。耐用
第三:电量足,信号好,处理器也能满足我的日常使用场景,吃吃鸡,玩玩农药什么的。
第四:售后服务好,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好像是唯一一家24小时人工客服在线的吧。
第五:当然是冲着支持优质国产产品的心理啦。

还可以说一下个人经历,有一次去华为售后,感觉有些服务并不是特别完美,然后就默默给了四颗星。之后客服默默打电话过来道歉了,哈哈哈。
理由千万条,实用第一条。
售后不规范,顾客两行泪。
谢邀 @华为。
关于这个问题,从华为云的角度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究竟能为客户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哪些价值,能够解决他们哪些需求/业务痛点?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实力强,对你好,有坚守”是我们的回答。
这里面会涉及到两个角度:我们的云计算产品及服务本身和我们的整体生态发展战略。
华为,云计算技术的领跑者。
对云计算技术发展比较熟悉的同学都知道,Kubernetes(K8S)这几年一直是云计算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已经取得共识:Kubernetes就是未来的云计算通用基础设施。
关于Kubernetes,华为云是一个先行者,也是该领域的公认领跑者和顶级创新者,为Kubernetes技术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关键性贡献。
比方说,华为是CNCF基金会(云原生基金会,Kubernetes项目就是由CNCF基金会托管)的创始成员(也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创始成员)和最高级别会员,拥有董事会席位,并且先后获得了Kubernetes指导委员会和CNCF技术监督委员会两个重要席位,是唯一同时进入CNCF及Kubernetes技术管理委员会的亚洲公司。在云原生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华为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华为帮助Kubernetes社区创立了认证系统,并且是首批通过Kubernetes认证服务供应商的公有云玩家,也是全球第一批提供基于Kubernetes云计算服务的厂商。随着华为等公司的不断推动,Kubernetes被全球几乎所有的主要公有云供应商所采用和支持。
华为在云原生领域的技术实力确保了我们的用户能够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上获得全面的标准性和兼容性的保证,再加上我们广大的用户群体,因此华为云被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列中国全栈公有云平台的领导者象限。
现在,华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开源贡献者。除了云计算基础设施,华为还在全球多个开源社区与开源项目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华为是Kernel、Spark、Hadoop、ONAP、ONOS、OPNFV等主流开源项目的核心贡献者,也是CarbonData、OpenSDS、ServiceComb等开源项目的发起者和积极推动者。比如说在大数据领域,截至2018年,华为在Hadoop社区和Spark社区的贡献排名分别为全球第三与第四。并且,根据IPlytics的数据,华为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十大云计算专利拥有者排行榜的中国公司。


不自夸的说,同我们在通信领域的5G技术标准一样,华为云是云计算领域最重要的技术标准制定者之一。云计算技术,我们很行!
华为云另外一个非常有底气的领域就是AI。大家都知道华为Mate20 Pro和P20 Pro手机拍照能力雄踞DXO前两名,但我们也想让大家了解的是:我们华为云的AI产品也和华为手机一样出色。例如在业界标杆的斯坦福DAWNBenchmark排名中,图像识别(ResNet50-on-ImageNet,93%以上精度)项目总训练时间的世界前两名都是由华为云ModelArts包揽!  


并且,昇腾系列AI芯片、KuPeng数据中心ARM服务器芯片、Hi 1812第四代智能SSD控制芯片、Hi 1822第三代智能网络芯片等等给力的“中国芯”,也都是华为云武器库当中的利器。


从手机端到云端,从软件服务到硬件平台,华为云是业界首个具备全栈全场景AI能力的厂商,实力妥妥的。
除了技术和产品的实力,华为云最在意的,就是安全与可靠。
云计算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果不够安全、稳定、可靠,既是技术再先进也不会让客户大大们选择你。特别是我们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大中型企业,对业务、数据的安全可靠要求更高。
好在,安全可靠这件事,我们很有自信。华为有超过30年全球化B2B服务经验,我们的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也经历了全球范围内的考验。这是我们的底气,也经得起质疑。
客户业务与数据安全无小事,确保安全可靠是华为云的头等大事。只有做到了安全、稳定、可靠,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也是我们华为价值观的第一句。
说到了可靠,正好可以聊聊我们华为云的生态。
一家云计算厂商的生态其实就像一片森林,里面的物种越丰富,这片森林就越充满活力。但如果这片森林头顶上最重要的“云”阴晴不定,只顾“利己”,拒绝分享“雨露”,那么这片森林很快就会凋零。



(这是只“利己”的生态)

我们相信,这样的事情在华为云身上不会发生。
华为是一家非常重视生态的、“利他”的大企业,一直将自己定义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单说华为的政企市场圈,就有数量超过1万家的生态合作伙伴。这其中,有2家伙伴已经业绩超百亿,105家业绩超1亿,800家业绩超千万。



(这是我们心目中的“利他”生态)

对于华为云来说,成长在这片“黑土地”上的生态合作伙伴是我们最不可或缺的财富。我们要为我们的生态伙伴们持续提供“雨露”。所以,我们一直用“五个坚持”,确保我们是伙伴们心中最可靠的那朵“云”:
l 我们坚持利他思想,始终和合作伙伴们共享商机,不与伙伴争利,把伙伴们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合作伙伴与华为云一起成长,共享红利,早日发展壮大。比方说,创立于2016年的厦门碧谷,从创立伊始就选择成为华为云的合作伙伴。仅仅三年,客户就已经拓展至5000多家。
l 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把简单留给客户和伙伴,把复杂留给自己。这是一条难走的路,但却是一条正确的路。
l 我们坚持恪守边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我们不拿用户的数据做交易,也不会“既做裁判员,也做运动员”,让生态伙伴们安心、放心。
l 我们坚守承诺,生态政策稳定,言必信,行必果,既给力,又给“励”——华为云全方位的激励政策你值得了解。
l 我们坚持为伙伴们提供专人服务,全面赋能。我们强大的线下服务能力,拥有覆盖全国30个代表处的500+专职云生态人员,随时满足伙伴们的实际需求。并且,为了让华为云下面的这片森林充满生机,我们提供从营销支持到员工培训的管家式服务。
对于合作伙伴,我们始终相信,“选择”是你的权利,“可靠”是我的承诺。
说了这么多,都落在一句话: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强大的技术实力,企业级安全的产品、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和稳定的生态伙伴政策,成为所有云计算用户和合作伙伴心目中最可靠的选择。选择华为云,就是选择可靠!
最后,向我们所有的用户、合作伙伴以及@华为 表个决心:
云聚万物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智能,惠百业,
不负华为,
不负卿!
今年互联网领域,To C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行业大佬们也更看好To B的生意。
我选择华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和华为偷师如何做to B的生意...
01
2016年,美团点评CEO王兴在内部总结讲话时,第一次提到: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
曾经红利期的消费互联网,已然正在转型升级为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也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词。
虽然传统行业的GDP还是很高,能达到互联网行业的十倍以上,但其实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设备落后等等问题,效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这一阶段,传统的实体经济就可以与互联网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配置,进行转型升级。
所以自从“产业互联网”这一概念被提出来后,在行业内就备受关注。
大家都知道,做C端的流量越来越贵
流量源被巨头垄断,线上流量质量低,转化率低,获客成本高。很多企业开始重新聚焦线下。
“新零售”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互联网现象。
线上靠便捷,线下卖体验。
盒马鲜生、超级物种、7Fresh三家生鲜超市就是C端的革新。
线上零食品牌良品铺子也在线下开出了2000多家门店。
在流量成本高的大环境下,To C的生意难做了,头部巨头们纷纷打入了To B市场。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华为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2017年,华为To B端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35.1%。
销售收入49.5%都来自于海外市场。


海外区域有较全的布局,如果你的公司有海外客户,在选择时这就是一个值得考量的优势。
02
我个人认为,To B的生意,国内重要标杆之一就是华为。
所以,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在选择云服务器的时候,最后选择了华为云。
一方面是看重其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华为如何做 to B的生意。
华为做生意的逻辑:
第一、稳定性优先。

网上其实经常能看到,xx云厂商的云服务又出现了故障,稳定性很难得到百分百的保证。
前两个礼拜,业界大佬阿里云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宕机故障,对很多企业来说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对于云服务来说,稳定性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华为本身就是服务电信运营商的,电信的天翼云也是由华为提供服务的,所以,云服务的可靠性、稳定性这方面就没得说了。
之前看到过郑州郑大这家信息公司在面临数字转型的时候,因为公司业务比较复杂,简单的公有云无法满足要求。
华为云当时也是专门派人从技术、安全角度剖析各家云服务器的特点,实地走访调研,提供了特定的供应链电商云。
在此期间,云服务就从没发生故障,口碑也是非常好。
其实逻辑很简单。
你能保证服务稳了,你们的合作也就稳了;
你要是把生意做成过山车,合作方感觉起起伏伏的,这生意也就凉了。
第二、生态合作。

各个大中小企业都在面临着数字化转型。
其实这个时候,很多政企行业客户的需求就不只是单单的产品了。
能够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在华为云的官网上,“同舟共济”的第一位合作伙伴是中软国际。
中软国际和华为云在软件开发云、云解决方案、云服务等领域都有合作。
其中,蒙牛上云应该也是业内知名度比较高的案例了。
虽然作为传统行业,蒙牛数字化意识很强,早就建立实施了十几个IT系统,覆盖了乳制品生产的方方面面。
在产业互联网升级时,蒙牛也和几个云厂商达成了合作。
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蒙牛就开始考虑把AWS上的业务系统都迁移到别的云上。
但是云迁移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要是互联网领域的,都知道这是业界公认的上云最大难点。
除了稳定性,数据安全也很重要。另外,还得考虑云的兼容性问题。
蒙牛要迁移的业务系统也不是一个两个,一共有九个包括了电商管理、仓储系统、线上销售系统等等。系统的背后还有68台主机、14个数据库、24T的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就很考验架构师的能力。
华为本身是硬件出身的厂商,能力可以打通云、管、端,这是很大的优势。
中软国际就和华为云共同组成了团队,包括有架构师、网络专家还有数据库的专家等,根据蒙牛的IT系统制定了上云迁移流程和方案,整个迁移过程也是十分顺利。
如何打造一个to B客户生态:
告别单纯的买卖关系。
由提供单一的产品,转为提供新服务,从咨询到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整个服务应该是完整的、个性化的。
能够形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绝对是做生意的制胜点。
第三、价格不是唯一考虑要素。

其实,这一点大家都明白。
不管是从购买方还是售卖方而言,价格的确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越是大型的企业客户,看重服务的稳定性远大于单一的价格优惠,我们不能靠单纯的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
企业服务市场上的竞争更多比拼的是服务的稳定性,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你周边的生态。
小结:
to B的生意,和to C不一样。
to C市场中,你要是做一款游戏,你肯定是比用户更了解内在逻辑。
而to B市场,你服务的客户肯定是比你要专业的。
所以,很多时候是客户教你怎么做生意。
在做To B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各个行业的商业逻辑,这种思维上的拓展在自己做生意时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
我选择华为云的原因,其实也是想和华为偷师,学会怎么做toB的生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582
帖子:78317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