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数据向好,体感上却让人难受?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4-4-19 11:38   310   0

本周公布了一季度的重要经济数据,包括GDP、物价、社会投资、居民收入、消费等。总体稳中向好,良好开局,有平稳、有增长、有优化、有提升。


明面上的数据很鼓舞人心,咱们主要看数据里面的一些“隐藏信息”:


为什么GDP增长良好,体感却憋屈难受?



相比5%的增长目标,实际5.3%的GDP增速本来是超预期的,但咱们很多人的体感,为什么还是跟去年一样,觉得增长并没有这么高呢?如果再结合一下自己的生活水平,甚至还有点憋屈和难受……


首先还是老问题,就是不变价GDP(实际GDP)与现价GDP(名义GDP)的区别。


官方公布GDP增速时,采用的都是实际GDP口径,也即除去通胀因素后的GDP增长。


在通胀阶段,这是一种很诚恳的标准;但在通缩阶段,反而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夸大”。


如果计入价格因素,还原成名义GDP,一季度GDP的增速就只有4.18%。这个水平就更接近咱们对经济增长的体感。


再进一步,为什么结合生活水平后,体感甚至变得难受呢?


那就要结合收入水平来看:




在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前,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速是长期高于GDP的2~3%,即使在2018年也不例外。


能显著跑赢GDP的收入增长,是居民幸福指数的源泉。


而目前,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只比GDP高1%左右,还有进一步收窄的趋势。


高1%,好歹还是高的。但仔细看人均收入增速的历史走势(红线),就会发现除了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当季,后面每一期几乎都能保持在5%以上的增长。


咱们从不质疑数据的真实性,但这几年来每一季度都有5%以上的收入增速,这段数据实在让人很难接受。


还有一组数据能反映体感难受的缘由


经济繁荣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高。而复盘过去几年的数据就会发现:




2022年一季度以来,也就是咱们的体感开始脱离宏观数据以来,这组数据也呈现一种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明显特征:就是民间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背离。这两者的背离,其实就是象征着咱们微观体感与宏观数据的背离。


消费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分项,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只是略低于平均值




众所周知,平均值里面多数穷人会被少数富人“平均”出一个失真的高水平;而中位数则能反映大多数人的真实情况。


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只是略低于平均值,意味着我国贫富差距非常小。更乐观的是,收入平均值增长6.2%已经相当喜人;中位数的增长甚至更高,去到6.4%。


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的税后收入增长高于6.4%


高不过6.4%的,就要好好反思,“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有没有认真工作……”。


6.4%的收入增长其实还只是铺垫,主角是增长8.3%的人均消费支出(上表的倒数第5项)。


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收入,意味着什么呢?


经济学里有一条基础公式:




刚需消费是雷打不动的支出,与收入无关。边际消费倾向(β)是人们愿意从收入里拿出多少比例,去做更多的消费。


它告诉我们,消费增长有两条路子可走:一条是提高居民收入,也即大多数打工人的期盼;另一条是提高β,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让人们愿意花更多钱去消费,也即去年底经常听到的“刺激消费”。


消费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意味着在“刺激消费”的路子上,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论“刺激消费”最高效的方向,莫过于旅游业。旅游期间的消费,人们对价格是不太敏感的,容易促成大量“值超所物”的消费。


今年清明假期后,相关部门很骄傲地宣布:假期出游的人均消费终于超过2019年的水平。




老铁们都知道,我一直对重点刺激旅游业的思路是不赞同的。


一方面,这种“掏左口袋钱,放进右口袋”的GDP于发展无益。


另一方面,更卷的就业环境、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压抑的心态,造就更高的精神放松需求。作为“逃离工作城市”的优选项,旅游逐渐成为长假的“必选消费”。表面上是一个很自洽的“生产-消费”闭环,实质是把榨取剩余价值推到极致的模式。


今年五一假期的调休方案,勾起了社交媒体上的一轮科普,让很多00后都了解到,原来以前的五一是“黄金周”,有7天假期。


长假旅游回收财富的效率本身就很高。把长假实质性缩短,似乎就是嫌这种回收效率还不够高。


“表面通缩”与“体感通胀”的割裂



近一年来,通缩一直是避而不谈的话题。而4.18%的名义GDP与5.3%的实际GDP的差距,就把通缩问题展现得很清楚。


然而,这种通缩还只是表面的。


据官方公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收入增长,同样是6.2%。




这反映的问题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变便宜了,但大家实际消费的产品却没有便宜。而且由于钱花得更快(一个长假就花掉一大笔),也就是变得更不耐花,体感更接近于通胀


这也是为什么周围都在谈论通缩,大家实际消费起来却感觉不到通缩,甚至还有通胀的感觉。形成了“表面通缩”与“体感通胀”的割裂。


那么问题来了:生产出来的产品便宜了,实际消费的价格却没有变得便宜,这“便宜”去哪了?(答案在最后)


最大的问题:产能过剩



改开以来,我国一直是凭借投资出口这两架马车,实现了40年的高增长。


所以一直以来的思路,对消费都是顺其自然,到现在也没有变。换句话说,就是始终对可持续的消费、对消费者不够重视。


这里说的重视消费,是指提高人们收入、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的方向;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刺激消费”。


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头一年半,出口还吃到了供需错配周期的红利,又增长了一波,暂缓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但随着海外生产恢复,并逐渐竖起新能源的贸易壁垒之后,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凸显出来。甚至隐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


实际上,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在2022年初以来趋势性下滑,甚至已经回到2016年供给侧改革前的低位水平。




产能利用率高,代表的是经济有活力,总需求强劲。但凡进一步扩充产能,都能转化为更高的GDP增长。


相反,产能利用率低,意味着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用券商的话说,就是“以价换量、增产不增收”。




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讲的就是这问题。


所以最近官方出来澄清一些“错误观点”,就显得很违和。




对待子虚乌有的攻击,往往是不屑于去辩解的。而急于站出来辩解,反而说明不是空穴来风,而且往往越描越黑。


且不说“产能要大于需求”与经济工作会议指导思想的矛盾,拿进口和出口商品来对比也暴露了更多信息。


众所周知,像芯片、原油等很多进口品的价格,都是加价买进来的,还跟进口关税无关。但同样撇除关税和运输成本因素,很多出口品的价格,却卖得比国内便宜。


顺便也回答了上一部分留下的那个问题。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867
帖子:7837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