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金融的应用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7-26 10:29   6376   5
近年来,各国纷纷聚焦数字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坐拥制度、金融、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是「数字中国」的桥头堡。
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为未来超级湾区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提出鼓励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通过小范围的政策性实验逐步扩大到全国,四十多年来,深圳从“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深圳经验在全国铺开,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传奇。在当下来说,建设全国的统一大市场,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国家出台的种种政策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建设重要性和急迫性,粤港澳大湾区会再次承担向前闯的重任,为我国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的统一大市场闯出一条新路。
如何融合?如何创出一条新路?
首先说说物流

拜过去的发展和基建所赐,整个粤港澳湾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不错,以疫情前为例。2019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 191819万吨,全省外贸物流占全国约四分之一。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于2018年9月正式通车,“一地两检”等举措简化通关流程,促进货物在粤港两地流通。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开通,极大缩短港珠澳三地距离,增强三地资源高效配置。2019年4月,南沙大桥(虎门二桥)通车,缓解跨珠江口物流通道的运输压力。包括深中通道,香港机场第三跑道等,也会在未来陆续建成。
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大湾区聚集了大量的物流企业,广东省A级物流企业居全国前列,大湾区汇聚了马士基,中远,中外运,南方物流等大批的航运和物流企业,也培育了顺丰等快递物流领域的民营企业。
但是这并不等于大湾区的物流是完美的,成本高效率低,物流业务链条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经常出现丢包、爆仓,错领误领现象,信息泄露,产品造假,信息造假,货损责任界定困难等。
在物流基建已经很不错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尝试一下区块链。区块链核心技术包括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
在流通体系中,物流企业需要高效运输,降低成本,减少延误,提高物流效率,压缩中间环节,优化货物运输路线,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在追溯体系中,需要知道真实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品溯源防伪,信息的可追溯性。
在安全体系中,需要防止误领,避免丢包爆仓,账本记录公开透明。
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财务数据中,记录资产,采购,维修,收入和支出,根据区块链财务数据管理系统了解资产和资金流向,这样可以省去走流程。
区块链技术也可以跟踪车辆的维修和保修情况,便于车辆调拨。
由于区块链分布式,有较强的防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因此可以帮助物流企业跟踪车辆的情况,确定货损责任。
区块链技术结合 RFID、GPS、传感 器、条码等技术打造智能仓,从而避免爆仓丢包,误领等问题。
大湾区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条形码和识别技术,建立食品跟踪系统,提升商品溯源防伪。
区块链技术连接承运人、港口、海关等部门后,可以安全高效的传送单证,减少延误提高物流效率


以溯源为例,2020 年 12 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溯冻链”在深圳试点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分工。“溯冻链”系统正式上线,并在龙华区全面使用。至 2021 年,全流程追溯进口冷链食品的做法已推广到深圳全市。
而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在 2020 年便与 腾讯联合创建了“海南省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平台基于 FISCO BCOS 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可对人、货、场、车等全环节精准管理及产、存、购、销、运等全流程动态感知,实现了冷链食品供应链全程可监管追溯。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金融的应用

在跨境贸易金融的问题上,交易主体在地理上处于不同的区域,交易信息不能共享,在对某一段数据进行来回验证,有时候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传递有延误,效率低下风险还高。
由于银行内部的规定不同,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风险控制难度大,不同地区的监管政策不同,跨境金融贸易流程漫长又复杂,压力全部在银行基层,客户体验也比较差。
早在2019年10月,国家网信办备案的第一个国家级区块链平台: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就已经在广东试点了,在跨境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中,平台对涉及交易双方的私有信息进行加密,而对其他信息则公开,任何人可以进行数据查询,系统高效透明,信息不对称风险就低了,跨境贸易真实性就可以得到保障。
一个电子签名便可通行多个机构的认证,并利用私钥进行签名存储,以确保数据安全,背景信息一旦入链,若想修改或写入,均需得到执行机构的签名确认才可进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9年推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外汇局广东省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于2019年10月开启试点,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至今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已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上线“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信息网上核验”“出口信保保单融资”等应用场景,广东全部地市都参与了试点并有三十多家银行加入。
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推出“出口应收账款融资”服务,缓解出口应收账款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推出“出口信保保单融资”服务,以外汇局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向银行提供出口信保保单信息查询服务,解决银保信息交互难题,便利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贸融易”及出口加工企业利用“加易贷”等进行融资;推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服务,针对银行在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审核中的痛点和难点,将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与现有外汇业务流程相结合,通过税务发票信息多方加密共享,为银行展业审查提供更加安全、可信的渠道。
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了信息梗阻,促进了中小外贸企业的信息共享,从而能有效降低跨境融资场景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融资成本和高监管成本。
粤港澳大湾区司法方面的区块链应用

以法治原则作为出发点,考虑三地的民众能够达成最大共识。继而在各方能够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法律资源进行整合。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纠纷解决的程序进展才会顺利,处理结果也会让各方满意达到理想的效果。
2020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保障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包括创新涉外涉港澳台审判、全面拓展港澳司法协助,推动建立跨境破产认可与协助机制等支持措施。
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解决司法存证领域中的证据可信问题,信息一经上链存储即难以篡改,确保了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数据在链上各节点存储复制,更加难以灭失,从而满足了电子证据司法存证的需求;数据信息可直接从链上调取,并作为依据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公证函,从而提高电子数据取证和审判效率。
区块链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司法仲裁领域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纠纷解决的效率,而且有潜力成为促进粤、港、澳三地司法仲裁协同的工具,缓解因法律规则不同所带来的一体化融合挑战。



基于 FISCO BCOS 区块链底层技术,微众银行和亦笔科技合作,联合大湾区的仲裁机构推出了全国首个区块链存证仲裁平台,从证据固定、律师委托、网络 仲裁、电子送达全流程在线完成。通过司法存证仲裁平台,仲裁机构可参与到存证业务过程的共识、签名、记账,一旦发生纠纷,仲裁机构可在链上完成证据提取、核验,极大地缩减了仲裁举证质证流程,有助于快速化解纠纷,进一步提升裁决效率,降低仲裁成本。
由于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加强了证据不可篡改性,证据效力得到机构认可,事后可在链上确认数据真实性,数据被多方数据被多方共识上链后,即使有部分共识方退出也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或失效。
区块链存证仲裁服务平台已实现让客户从点击“一键仲裁”到收到仲裁裁决书的时耗,从传统长达数个月的仲裁流程大幅缩短到 7 天左右,原本动辄成千上万的仲裁费,得以降低至几百元。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方面的区块链应用

区域创新是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知识和技术转移和交互作用,涉及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多种创新资源的转移、交互与共享,整个协同创新过程囊括知识技术资源、行为、信息、协同度的全面整合。
而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协同生产和创新活动,通过激励相容的算法规则和契约安排,明确了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可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使有效的分布式、共享式、开放式协同生产和创新活动的开展真正成为可能。
大湾区内国家级战略性创新资源明显不足,研究型大学、中科院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集聚明显不足,大湾区内的中科院所仅为北京的四分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其中大湾区内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散到四个城市,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广东仅有两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创新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制造环节转移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对大湾区产业链的完备性产生冲击。 产业配套能力是大湾区集聚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根基,产业链外迁将削弱低成本、快速迭代的优势
大湾区内科研人员出入境存在诸多不便,科研仪器设备和样本样品通关手续繁琐,科研资金跨境流动以及跨境融资受限较多,创新要素的横向空间流动受到较多限制,弱化了科技合作发展的软环境,难以发挥作为国际科技、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的作用。
而区块链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与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各类型应用和服务场景相结合,将大湾区内创新基础设施和各类型创新资源相互连接起来,对大湾区各地的创新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解决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
通过区块链底层技术的运用,构建创新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可提升创新资源共享范围和程度,提高信息及时性和标准化,推动共享机制形成,大幅度降低创新资源的成本,内部创新合作互动增加,避免出现技术创新的重复投入,加快创新速度,缩短创新周期,提升创新速率
通过利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与大湾区协同管理平台应用场景相结合,打造新型的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和创新研发平台,并以链链相接的方式将创新平台系统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实体空间和数据空间并行状态,打破一个一个信息孤岛的格局。



创新首重人才,以人才链为例,2020年12月,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上线,基于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微众区块链“实体身份标识与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WeIdentity,对大湾区内金融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资质进行可信验证,并支持跨地域第三方查询核验。
以证书为例,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业资格证书等登记上链后,上链后证书的信息变更和流程都进行加密后记录在链;所登记学员的职业发展情况也被记录在链。不同地域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即可登录到查验平台,对该证书的可信度进行查验,查询结果也记录在区块链上,极大的保证了其证书的可信性,减少了核验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融合的区块链应用

社会是人构成的,大湾区是粤港澳三地人民构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规则,标准以及法律,规则衔接是实施大湾区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于大湾区的民众来说,最为直接的体验,就是因为跨境互认的健康码问题,医疗问题,文化版权问题等等。
以医疗为例,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融合,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长期在内地工作和生活,对内地就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医疗健康领域相关标准不一致,存在跨区域的医疗数据共享和隐私安全等问题。
卫健链使用FISCO BCOS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节点层采用“1+31+X+N”的技术架构进行设计,由1个中央监管主链,31条行政地域子链,再加上医院、医疗健康机构、药企等机构形成的X链,以及与司法链接的N链,实现了监管---医疗---司法取证的三合一,医疗数据实现了司法互认,还解决了医患司法问题。



由于疫情的缘故,大湾区跨境人员带来了社会治理问题,由于粤澳两地对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个人数据不能直接跨境传输和交换,导致了一系列的跨境难的问题。
微众银行运用FISCO BCOS区块链开源底层平台、WeIdentity实体身份认证和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为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提供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将健康码相关信息转化为加密的可验证数字凭证,两地机构在后台不互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当用户需要跨境验证健康码时,不需要在多个平台重复填写信息,系统在获得授权后将自动为用户转码,既迅速的实现了真实性验证,又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一举两得。
当然技术无法解决所有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问题,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但是技术大大化解了彼此的隔阂,溶解人与人之间的坚冰,在经济,文化,商业,科技等进一步交流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一定会加速。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 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仅在区域发展和产业协同方面优势显著,其多元的制度格局在世界湾区中更是独树一帜,对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打造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就国内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金融技术发展的前沿地带,要想了解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情况,只看大湾区基本上是足够了。
事实上,区块链在大湾区的落地应用,有着十分明确的现实价值。
要了解区块链对大湾区的影响,我们得先想一件事儿:什么是湾区?
现代意义里,湾区这个词是舶来品,当年在学校上规划课的时候,提到湾区都是拿着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做案例。
湾区听起来像个地理概念,但是全世界有海湾的地区太多了,有海湾的城市群也不少,但为什么上面这几个地区,才能称为“湾区”呢?
因为他们经济规模够大、发展潜力够强,关键的是,各项生产要素在湾区内部的自由流转水平很高。
把靠海、距离比较近的几个发达城市凑在一起,称不上是湾区,如果没有产业链的配合、没有发达的物流、没有人才的自由流动,就形不成城市间的“协同效应”。


然而,要素流动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湾区内各城市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严重,产业同质化明显。为了解决住房、交通、经济和环境这四个主要问题,加州专门成立了跨区域的委员会,用来协调各区域发展,也给出了各种税收优惠、人才安置、金融绿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中国要想弯道超车,老实照抄先进经验只能跟在后面,想超车就得“整活儿”,让自己成为先进经验——尽管这种先进经验是被自身的某些特殊性“倒逼”出来的。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在产业上已经有了高度协同,上下游做生意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在制度方面,协同的效率还是有待提高的。
尽管粤、港、澳三地同属于中国,但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三地间具有不同的法律体系、货币制度和关税区域,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地间的要素自由流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咱们海淘购物很多商品都是从产地先运到香港,然后再运到居住的城市。因为两地海关的要求不同,进关就要做两次,时间和钱都是损耗。
和其他湾区不同,人流、资金流、物流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时,往往都要加上“跨境”二字:跨境通关、跨境居留、跨境就业和跨境资金流动等等。
很明显,这样的制度性成本相比于其他三大湾区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而选择拥抱区块链技术,就是大湾区目前给出来的解法。
按照《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里的提法,区块链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融合性和制度渗透性。
要弄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就要大致了解一下区块链的底层原理。
根据中国信通院《区块链白皮书》中的定义: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
本质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信任机制。
当个人数据、企业数据、行业数据、政府数据、金融数据成为了生产要素的时候,区块链可以让分散在各处的数据形成一个开放、安全、可信、共享的新系统,并孕育新的生产关系。
制度渗透性则体现在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可以利用技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区域间的安全、高效且可信的数据互通,进而降低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和区块链技术,属于是一种“双向奔赴”了。
我需要你来帮我实现人才、资本、数据、商品等要素资源的高效流转,降低制度性成本;你又需要我作为一片试验田,来检验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各种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所以我们看像珠三角征信链、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Capital BCOS、微众银行金融机构间对账平台、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等等,都是这种双向奔赴的产物。
比如跨境的数据验证,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香港、澳门、内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机构之间点对点的交流互换也没有先例,是等着制度的突破还是另辟蹊径呢?
咱们举个例子,健康码。
最近2~3年出差、旅游的时候大家都发现只要跨省,就需要展示3个码:出发地健康码、全国健康码、目的地健康码。
后来直到有一次我因为挂星问题要申诉才了解到,很多地区之间的健康码是不打通的,你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各式各样的截图,对方才能确认我们的状态。
这还是跨省,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广东和香港、澳门之间健康码互认,还要更难,毕竟数据要跨境。香港和澳门对个人隐私数据关注度非常高,我们整个国家对个人数据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由用户个人自主驱动数据提交和核验,确保在符合隐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健康码跨境互认。
微众银行运用 FISCO BCOS 区块链开源底层平台、WeIdentity 实体身份认证和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为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提供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先从某一个机构下载个人的数据,同时数据提供者分配给下载的数据一个独有的哈希值,这时候就可以把它储存到验证平台的区块链上,供异地机构验证。
一来依靠作为“数字指纹”的哈希值,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不被篡改;同样区块链平台也不会存储或传输任何敏感个人数据,这就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性考虑。
旅客在跨境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提交了核酸报告、疫苗接种信息,不需要再填写各类表格。只要另一方确认数据为真实的,就能够实现通关。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两地机构并不直接传输和交换用户数据,相当于绕过了制度屏障。
很明显,区块链技术成了把交易双方的信任基础由线下高成本到线上低成本的转移方案,也强化了参与方之间的连接与协作。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为很多业务提供底层的信任机制,也让许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可能。
●比如区块链上的信息溯源能力,让交易信息、资金来源、资产信息这些关键数据变得可追溯、清晰透明,在融资服务、资产抵押等业务场景,可以有效减低风控成本;
●区块链防篡改特性,也让许多跨机构的业务降低了中介机构的信用成本;
●而区块链多方分布式记账的模式保证数据对所有参与方都是可见并一致的,这就有了交易即开票、实时对账的可能性。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在大湾区的其他几项应用,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个理念展开的。
比如微众银行的金融机构间对账平台核心是分布式账本,先将区块链平台与金融机构原有核心系统在逻辑层和物理层完全隔绝,并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将业务数据脱敏后再上链,数据的传输、存储也均采用加密方式,实现了强监管与高速运转的双赢。
其实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除了上面提到的区块链+用户身份/账户识别、区块链+数字票据,还包括区块链+清算&结算、区块链+跨境支付、区块链+股权市场、区块链+资产托管......
而大湾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这里区块链技术最有用武之地。
事实上以上每一种应用场景都能在大湾区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区块链+股权市场的“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区块链+征信的“珠三角征信链”、区块链+供应链的深圳“溯冻链”追溯系统......
可以说最前沿的区块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智慧“中庸”的影子:既然制度的现实短期不会改变,那么就要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心态,探索达成目的的路径。
面对大湾区的独特性,众多参与者就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径,来进一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的流转、降低制度性成本、充分释放数据本身的潜能,探索数字经济的诸多可能性。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除了区块链1.0、2.0或3.0,更是深圳精神的最新版本。
这些探索不光可以应用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更可以被用来助力中国经济整体朝着数字化方向的转型、助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帮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枢纽的基础上,以最前沿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就国内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金融技术发展的前沿地带,要想了解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情况,只看大湾区基本上是足够了。
事实上,区块链在大湾区的落地应用,有着十分明确的现实价值。
要了解区块链对湾区的影响,我们得先想一件事儿:什么是湾区?
现代意义里,湾区这个词是舶来品,当年在学校上规划课的时候,提到湾区都是拿着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做案例。
湾区听起来像个地理概念,但是全世界有海湾的地区太多了,有海湾的城市群也不少,但为什么上面这几个地区,才能称为“湾区”呢?
因为他们经济规模够大、发展潜力够强,关键的是,各项生产要素在湾区内部的自由流转水平很高。
把靠海、距离比较近的几个发达城市凑在一起,称不上是湾区,如果没有产业链的配合、没有发达的物流、没有人才的自由流动,就形不成城市间的“协同效应”。


然而,要素流动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湾区内各城市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严重,产业同质化明显。为了解决住房、交通、经济和环境这四个主要问题,加州专门成立了跨区域的委员会,用来协调各区域发展,也给出了各种税收优惠、人才安置、金融绿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中国要想弯道超车,老实照抄先进经验只能跟在后面,想超车就得“整活儿”,让自己成为先进经验——尽管这种先进经验是被自身的某些特殊性“倒逼”出来的。
大湾区目前在产业上已经有了高度协同,上下游做生意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在制度方面,协同的效率还是有待提高的。
尽管粤、港、澳三地同属于中国,但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三地间具有不同的法律体系、货币制度和关税区域,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地间的要素自由流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咱们海淘购物很多商品都是从产地先运到香港,然后再运到居住的城市。因为两地海关的要求不同,进关就要做两次,时间和钱都是损耗。
和其他湾区不同,人流、资金流、物流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时,往往都要加上“跨境”二字:跨境通关、跨境居留、跨境就业和跨境资金流动等等。
很明显,这样的制度性成本相比于其他三大湾区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而选择拥抱区块链技术,就是大湾区目前给出来的解法。
按照《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里的提法,区块链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融合性和制度渗透性。
要弄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就要大致了解一下区块链的底层原理。
根据中国信通院《区块链白皮书》中的定义: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
本质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信任机制。
当个人数据、企业数据、行业数据、政府数据、金融数据成为了生产要素的时候,区块链可以让分散在各处的数据形成一个开放、安全、可信、共享的新系统,并孕育新的生产关系。
制度渗透性则体现在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可以利用技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区域间的安全、高效且可信的数据互通,进而降低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和区块链技术,属于是一种“双向奔赴”了。
我需要你来帮我实现人才、资本、数据、商品等要素资源的高效流转,降低制度性成本;你又需要我作为一片试验田,来检验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各种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所以我们看像珠三角征信链、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Capital BCOS、微众银行金融机构间对账平台、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等等,都是这种双向奔赴的产物。
比如跨境的数据验证,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香港、澳门、内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机构之间点对点的交流互换也没有先例,是等着制度的突破还是另辟蹊径呢?
咱们举个例子,健康码。
最近2~3年出差、旅游的时候大家都发现只要跨省,就需要展示3个码:出发地健康码、全国健康码、目的地健康码。后来直到有一次我因为挂星问题要申诉才了解到,很多地区之间的健康码是不打通的,你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各式各样的截图,对方才能确认我们的状态。
这还是跨省,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广东和香港、澳门之间健康码互认,还要更难,毕竟数据要跨境。香港和澳门对个人隐私数据关注度非常高,国内对个人数据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由用户个人自主驱动数据提交和核验,确保在符合隐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健康码跨境互认。
微众银行运用 FISCO BCOS 区块链开源底层平台、WeIdentity 实体身份认证和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为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提供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先从某一个机构下载个人的数据,同时数据提供者分配给下载的数据一个独有的哈希值,这时候就可以把它储存到验证平台的区块链上,供异地机构验证。
一来依靠作为“数字指纹”的哈希值,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不被篡改;同样区块链平台也不会存储或传输任何敏感个人数据,这就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性考虑。
旅客在跨境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提交了核酸报告、疫苗接种信息,不需要再填写各类表格。只要另一方确认数据为真实的,就能够实现通关。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两地机构并不直接传输和交换用户数据,相当于绕过了制度屏障。
很明显,区块链技术成了把交易双方的信任基础由线下高成本到线上低成本的转移方案,也强化了参与方之间的连接与协作。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为很多业务提供底层的信任机制,也让许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可能。
比如区块链上的信息溯源能力,让交易信息、资金来源、资产信息这些关键数据变得可追溯、清晰透明,在融资服务、资产抵押等业务场景,可以有效减低风控成本;区块链防篡改特性,也让许多跨机构的业务降低了中介机构的信用成本;而区块链多方分布式记账的模式保证数据对所有参与方都是可见并一致的,这就有了交易即开票、实时对账的可能性。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在大湾区的其他几项应用,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个理念展开的。
比如微众银行的金融机构间对账平台核心是分布式账本,先将区块链平台与金融机构原有核心系统在逻辑层和物理层完全隔绝,并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将业务数据脱敏后再上链,数据的传输、存储也均采用加密方式,实现了强监管与高速运转的双赢。
其实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除了上面提到的区块链+用户身份/账户识别、区块链+数字票据,还包括区块链+清算&结算、区块链+跨境支付、区块链+股权市场、区块链+资产托管......
而大湾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这里区块链技术最有用武之地,事实上以上每一种应用场景都能在大湾区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区块链+股权市场的“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区块链+征信的“珠三角征信链”、区块链+供应链的深圳“溯冻链”追溯系统......
可以说最前沿的区块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智慧“中庸”的影子:既然制度的现实短期不会改变,那么就要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心态,探索达成目的的路径。
面对大湾区的独特性,众多参与者就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径,来进一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的流转、降低制度性成本、充分释放数据本身的潜能,探索数字经济的诸多可能性。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除了区块链1.0、2.0或3.0,更是深圳精神的最新版本。
这些探索不光可以应用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更可以被用来助力中国经济整体朝着数字化方向的转型、助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帮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枢纽的基础上,以最前沿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花了一个多小时,将2022年7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2022)》整个的看完了,我总结了一下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主要发挥了三个作用吧:

第一,金融支付


在搞清楚区块链是怎样在金融支付中发挥作用之前,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区块(Block)?
电子货币(an electronic coin)的本质实际上不像我们的货币一样,是一枚实实在在的币,或者一张可以摸得到的纸钞。




也并非一般我们的传统电子金融上的一串简单的数字,可以由主机的拥有者任意篡改。

而区块链上的一枚电子货币的拥有者实际上拥有的是一串数字签名:每一位持有者通过对前一次交易和下一位拥有者的公钥(Public key)签署一个随机散列的数字签名,并将这个签名附加在这枚电子货币的末尾,电子货币就发送给了下一位所有者。而收款人通过对签名进行检验,就能够验证该链条的所有者。




时间戳通过对一组交易实施随机散列,并加上时间戳,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区块(block),之后,会将该随机散列进行广播,就像新闻或者世界性新闻组网络(usenet)一样。




每个时间戳将前一个时间戳纳入其随机散列值中,每一个随后的时间戳都对之前的一个时间戳进行增强(reinforcing),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链条(chain),这样的链条我们称之为区块链(Blockchain)。



人类第一个区块链,其本意就是用在支付应用上,实现“点对点”的金融机制。




其优势在于:将交易双方的身份完全隐匿了,公众只能看到交易的信息。传统交易需要通过一个可信任的第三方才能进行交易,一旦可信任的第三方发生意外,交易双方将蒙受损失。

由于其去掉了第三方,交易直接在链上进行,因此,环节减少,交易变得更加安全,并且交易的费用也变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种区块链的技术,用在跨境支付中,简直就是天生为区块链准备的。

对于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随着跨境贸易活动的快速发展,跨境支付规模日益扩大。由于跨境贸易涉及更多中间环节,交易时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跨境支付长期面临费用高、到账慢、资产与交易信息真实性验证难等现实问题。

传统支付模式下,记账过程是交易双方分别进行的,通常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完成跨多个机构对账。

但跨机构金融交易业务流程复杂、周期长。这些导致了跨境支付成本高、结算效率低、使用体验差等问题。据估计,如应用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全球每年可节省支付费用约40亿美元( Higginson, M. and A. Hilal, et al. (2019). Blockchain and retail bank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

而区块链技术几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招行直联支付区块链平台”,这个平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并推动了在招行总行、香港分行和永隆银行之间的支付。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蚂蚁金服在香港上线的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项目。

根据该区块链智能合约,用户一旦提交汇款申请,所有交易环节的参与机构,包括支付宝香港、GCash(菲律宾最大电子钱包)和合作银行(渣打银行)会收到通知。而在转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与机构都会同时执行和验证交易。

运用区块链技术,汇款人和收款人也可以清楚地追踪到资金,从提交汇款申请到交易完成的每个状况,包括汇款申请从何提出、收款人何时成功收到汇款等,并且让跨境汇款可以像境内转账一样秒到账。

第二,信息的高效率运转


区块链里面不仅仅可以像电子货币一样,包含交易记录和最近的状态,还可以像Eth(以太坊)一样,包含区块序号和难度值,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里面可以包含任何想包含的信息,比如人才信息、版权信息、公司资料等。




而这些链并不是孤立单独而存在的,一旦底层架构完成,可以在主链上建立侧链。

你可以将跨链技术理解成一种协议,他主要用来解决两个或多个不同链上的资产以及功能状态不能互相传递、转移、交换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跨链技术大幅度地增加区块链的应用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链链之间运转困难产生的“数据孤岛”的问题。

但一旦将其构建起来,区块链将不再是一条单独的链,而形成了一个数据与数据之间可互相连通的“数据网”结构。


这些区块链之间可以互相通信,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

尽管可以用各种方式实现这一部署,但在最底层需要设计跨链智能合约,让开发者可以将应用分割成不同的模块。也就是说,不同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而所有智能合约又都保持同步,并共同实现同一个应用场景。这样,开发者就可以利用不同区块链的优势,实现独特的价值。

比如:去中心化的应用可以利用第一条区块链的抗操纵性来追踪资产所有权;利用第二条区块链的高吞吐量来实现低延时交易;利用第三条区块链的隐私性来识别用户身份;并利用第四条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存储功能来储存元数据。

另外,这种跨链智能合约的设计范式还可以使部署在多个区块链上的同一智能合约副本之间更加流畅地交互。这将有助于统一多链应用在不同区块链上的用户体验。因此,跨链智能合约可以解决现有多链智能合约面临的诸多瓶颈,并打造出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众银行在牵头开发的FISCO BCOS这个底层区块链之上,配套了智能合约库、智能合约编译插件、一键式应用开发等组件,综合通用跨链、分布式身份、隐私保护等解决方案,由此在上层支撑了智慧政务、金融、社会治理、智慧城市、文化版权、供应链、司法存证等应用。

其中,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属公司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证通”)自主研发打造的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Capital BCOS)则是建立在FISCO BCOS区块链上的一个典型。比如他们目前提供的电子存证、电子签约、风险数据共享、区域股权等,都是基于区块链上的项目:

电子存证:长城证券、兴业证券、第一创业等机构为行业提供可信电子数据存证服务,上链数据超100万条。

电子签约:红塔证券、科交中心等机构基于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构建中立、可信的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

风险数据共享:建立全行业具有公信力的黑名单共享系统,使链上各市场机构能快速获得全行业级别的黑名单识别能力。目前深证通已与深交所,及国信、招商、兴业、广发、东吴、长江、国泰等证券公司共同推进。

区域股权:2020年7月,深证通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合作签约,首个落地项目区块链存证业务正式上线;2020年9月,深证通联合北京股交中心上线全新的基于区块链的股权登记托管系统,搭建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链,并与证监会中央监管链实现成功对接;2022年3月,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基于深证金融区块链平台成功搭建地方自建链,并实现与中国证监会监管链的数据对接。

区块链也使得跨地区的数据变得方便而快捷,最典型的案例同样是微众银行运用FISCO BCOS区块链开源底层平台、WeIdentity实体身份认证和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为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提供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

项目运用区块链搭建跨地区的数据真实性核验通道,将健康码相关信息转化为加密的可验证数字凭证,两地机构在后台不互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当用户需要跨境验证健康码时,不需要在多个平台重复填写信息,系统在获得授权后将自动为用户转码,满足了两地不同的隐私保护规定。




内地居民经珠海出境澳门时,可通过“粤康码”页面进入“澳门健康码”申领页面填写资料,在提交核对后,即可完成转码,并凭绿码入境通行。澳门居民经珠海返回澳门时,登录“粤康码(入境人员)”H5端,输入相关信息,通过“使用澳康码”并提交信息,完成转码后,即可按规定通行。澳门居民或内地居民经澳门口岸入境珠海时,先申领“澳门健康码”,然后通过“下载个人资料申请粤康码”申请转码,完成转码后,即可经澳门口岸正常入境珠海。



“粤康码”通关凭证获取全过程平均时长仅约1分40秒,这使得在再次通关时不超过3秒即可完成凭证获取,有效实现了“快速转码、亮码通关”。截至2021年底,系统已累计服务超1亿人次,对支持大湾区人员的正常流动和经济社会交流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区块链和其他高新技术相融合,繁荣其他业态


一旦区块链的技术将支付体系变得简单、大幅度减少费用、使得信息的流通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因他受益的不止是金融和信息相关的行业,更是可以将生物技术、5G、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结合起来,将所有行业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可以和其他的技术和业态互相结合起来,实现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加强大湾区在国际中的金融地位。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最典型的就是关系民生的医疗问题。

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长期在内地工作和生活,对内地就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医疗健康领域相关标准不一致,存在跨区域的医疗数据共享和隐私安全等问题。同时,医疗健康领域的区块链应用涌现形成了新的链式孤岛。

为建立统一的医疗数据存储和应用规范,打造全国医疗大数据分布式数据中心,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牵头建立了内外部一体可信智慧医疗基础设施卫健区块链平台(以下简称“卫健链”)

该链同样使用了FISCO BCOS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节点层采用“1+31+X+N”的技术架构进行设计。“1”是1条顶层监管主链,由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国家疾控中心、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等顶层监管机构节点组成主链,实现医疗数据的统一归集、分析及全局监管。

“31”是31条行政地域子链,以每个行政地域为单位,采用多种共建形式,对区域内医疗健康行业进行归总、分级监管。

“X”是多条业务场景支链,由医院、医疗健康机构、药企等机构以场景为单位聚合而成,对医疗领域不同业务、场景产生的数据进行可信存证固证、数据安全流转、链上验真、数据溯源。

“N”是N条司法链,卫健链可根据需求与司法链进行跨链,实现医疗电子证据的采集和固证,为医疗纠纷处置及监督执法提供有效法律依



卫健链项目建设,实现了全国医疗数据互通,打破了各地医疗区块链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2022年3月,卫健链数据建设平台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第七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除了能够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支撑、引领作用,还可以在构建制度型开放“先行示范”、国内外双循环“重大枢纽”、统一大市场“标杆典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改革开放之后,珠三角区域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快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不仅培育了完备的产业体系,而且拥有雄厚的制造基础,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而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主阵地,实现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湾区”的跨越,则需要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要素流动、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更多突破。
覆盖“9+2”城市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体化发展1.0时代实现了硬件对接、梯度分工等浅层次的融合。
然而,从目前来看,大湾区内仍然面临人、货、资金流通不畅,核心生产要素难以跨境、跨域使用等现实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要想从一体化发展1.0时代步入到2.0时代,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经济、制度、社会的相融相通,破除对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去流动的阻碍和壁垒。
此外,从国际领先的湾区发展经验来看,金融业发达是各大湾区的共同特征。例如,纽约湾区聚集了将近3000家金融机构总部,被称为金融湾区。东京湾区,金融业也与发达的服务业、基础雄厚的工业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智慧金融”与“普惠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基础较好,加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适合以金融科技为切入点,通过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和科技的发展。“数字金融”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级湾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湾区金融科技的领先优势明显。
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够帮助大湾区有效的实现人才、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同时,大湾区以其丰富的创新因子、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能够给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土壤,成为金融科技及业务创新的港湾。
区块链技术综合了数学、密码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其应用的基础是数字化,而数字化发展也一直是大湾区创新探索的重点,尤其金融业天然就是数字的集成体。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融合性和制度渗透性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着广泛和深度应用、融合的基础,这无疑将区块链的应用与创新又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数字化与区块链

前面提到了两个概念:数字化和区块链
那么,什么是数字化?什么是区块链?
想必有不少同学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过数字化与区块链,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应该对数字化与区块链一直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因此,在这里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
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
简单解释,它的本质就如同现如今的word软件替代手写文档,它能够将信息以“0-1”的二进制数字化进行读写、存储和传递,使得整个过程流通更加高效、可追溯。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运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产生新的收益和价值创造机会,例如,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通过将工作流程系统化、数字化,可以使得协同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成倍增长,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信息化价值。此外,通过数字化转型,还可以实现企业的降本提效、重塑业务流程,打造企业新竞争力。
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潜移默化中达成了共识,根据IDC之前对2000位企业CEO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1000强企业中的67%、中国1000强企业中的76%都将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这份数据中,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数据库。在存储方面,由于它是分布式存储在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且在每个节点中都有一份区块链备份,所以,即便是个别节点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
从这里可以看出,区块链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分布式、不可篡改、透明开放
区块链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

从前面有关数字化的介绍不难看出,数字化的建设意义重大,这一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中同样如此。
数字化的核心就是数据,如果没有区块链技术的支撑,很多问题都会凸显出来,例如,隐私安全、数据可信、入侵风险等问题。
而区块链以其分布式、不可篡改、透明开放等特性,恰好能够解决数字化转型的各个痛点,从而促进数字化的发展。
得益于区块链的天然特性,近几年区块链在数字化建设的很多领域都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例如:

  • 溯源
  • 版权保护
  • 监管科技
  • 跨境贸易
  • 数据可信流转
根据数据统计,在2021年我国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84%,而作为区块链创新比较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占据总量10710件的31%,远超杭州、北京、上海、苏州等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近几年在区块链领域的不断创新,依赖微众银行等一批领先企业,已经在区块链的诸多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例如:

  • 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 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
  • 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
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性,制度的差异直接使得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数据转移管理规则存在巨大差异,受到法律规定、操作成本等影响,大湾区内“数据孤岛”问题突出,而试图统一制度和规则是完全不现实的。
针对这个问题,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指导两地央企国企等机构基于FISCO BCOS国产开源区块链平台开发了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该平台由珠海华发集团旗下华发金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深圳联合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内地侧运营方,南光集团下属的南光通有限公司作为澳门侧运营方,澳门万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供应,微众银行作为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方。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的出现为粤港澳机构、居民提供了安全、可信、高效的跨境数据验证,服务于跨境资产证明、跨境银行开户、跨境资产抵押、跨境财务管理等场景,兼顾了大湾区内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
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

要想实现湾区内的产业融合,人才的流动、就业信息的透明就必不可少,而在此之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科技人才流动面临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专业资质不互认、专业技能不被认可等现实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方精创旗下全资子公司前海乐寻坊基于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微众区块链“实体身份标识与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WeIdentity对湾区内金融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资质进行可信验证,实现专业证书等关键信息登记上链。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难篡改等特征保证了证书资质等信息的真实性。以此,实现了对跨地域第三方查询核验的支持,从而实现了金融科技人才要素的自由流通、推进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

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大湾区内跨境人员往来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考验。根据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个人数据不能直接跨境传输与交换,而且个人信息、核酸检测等信息只有本地权威机构有能力验证。
微众银行运用 FISCO BCOS 区块链开源底层平台、 WeIdentity 实体身份认证和可信数据交换开源解决方案,为 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提供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项目运用区块链搭建跨地区的数据真实性核验通道,将健康码相关信息转化为加密的可验证数字凭证,两地机构在后台不互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当用户需要跨境验证健康码时,不需要在多个平台重复填写信息,系统在获得授权后将自动为用户转码,满足了两地不同的隐私保护规定。
通过前面介绍的3个例子可以看出,区块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为人才、资金、数据等核心要素的流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破除了阻隔在要素流转之间的种种障碍,同时也给大湾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驱动力。
在这次发布的《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中特意提到引入微众银行,从而可以印证微众银行在区块链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的确,从报告中不难看出,微众银行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积淀与发展,开源项目10余个,构建起一整套覆盖底层、中间件、应用组件的联盟链核心技术体系,全栈技术体系支撑了生态内数百个应用项目的研发,社区收集到的产业数字化标杆应用超200个,覆盖健康码跨境互认、政务、监管科技、农产品溯源、版权保护等重点应用领域。
而在前面提到的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链、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这些区块链成功应用的案例中,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都提供了核心的技术支撑。
从目前来看,在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金、数据这些核心要素流转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得益于区块链的天然特性,它打破了诸多“不可能”限制,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更加顺畅可行。
从目前发展来看,区块链在粤港澳大湾区助推中国弯道超车过程中起到了坚实技术基础设施的作用。我相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在新场景方面的尝试,它将会在税务票据、版权保护、司法凭证等领域起到更多决定性作用,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要素融合起到不可小觑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1867
帖子:7837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