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令人很压抑的画?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Xenon   2018-9-24 00:45   8189023   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了不起的苏小姐  4级常客 | 2018-9-24 00:45:10 发帖IP地址来自

才从纽约回来,期间看了蒙克在大都会的分馆 Met Breuer的特别展览,很多艺术家的自画像,之前对他的印象停留在“Scream”,那个尖叫的小人几乎是喊出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心中的压抑;还有他的那幅“the Kiss”,可谓是艺术史里也数一数二的忧郁之吻。

没想到看完整个展览之后,被蒙克的压抑画面迷住了,特别回来查了些资料,分享给大家一些他的故事,还有我在展览里看到的画。

“ I do not believe in the art which is not the compulsive result of man’s urge to open his heart.”

—— Edvard Munch


艺术史很长,少年得志的天才与中年潦倒的大师也不在少数,于是伴随着人们的反复琢磨与不断添油加醋的戏说,艺术世界里总有一批老是叫人们回味的灵魂人物,他们被称为“备受困扰的艺术家”(a troubled artist)。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住进疯人院的梵高,还有他的老朋友高更;再久远的一点的可以算上打架杀人的卡拉瓦乔,而近一点儿的就是火爆脾气、最后死于酒驾的波洛克——这些人都是有才华的,也是有抱负的,所以他们才会因为时运不济或是缺少知音而“备受困扰”。


平庸的灵魂都过得差不多,但备受困扰的天才总痛苦得各有千秋。


有的人是因为生错了时代,有的人是沉迷于把酒问青天,还有的人就是生来彷徨;其中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就如同北欧那些常年无法接受到太阳直照而略显苍白的温室花朵,忧郁和苦闷被父辈带入了自己的DNA,再加上自己的命途多舛,时代不幸,成就了这样一位影响后世、备受困扰的艺术家。


Self-Portrait with Burning Cigarette,Edvard Munch,1895,摄影:苏也

蒙克于1863年12月出生在挪威雷登(Loten)的一个乡村农舍里。他的父亲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Munch)是一位执业医师,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后来父亲做了军医,严肃而紧张的工作加剧了父亲紧绷的神经,他常常向孩子们灌输严格的基督教条,用各种惩戒和民间传说强化孩子们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自我约束。


尤其是在1868年,蒙克的母亲过世之后,父亲独自一人抚养起一家五个孩子,于是,向孩子们不断重复根深蒂固的地狱概念,成为了父亲利用恐惧感和敬畏之意教育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他一再告诉蒙克和他的兄妹们,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他的灵魂都注定会被置入地域,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除此之外,父亲还会给孩子们讲述艾伦·坡(EdgarAllen Poe)的鬼故事,反复念叨历史和宗教中的教训与惩罚;这种灌输内容使得儿童时期的蒙克普遍地处在一种对于死亡的焦虑状态里,以至于在我看来,终于在日后形成了艺术家对于死亡和病态的一种迷恋。

Death in the Sickroom,Edvard Munch,1893,摄影:苏也

而蒙克的父亲,这位严格而保守的原教旨主义的基督徒,经历了不可收拾的抑郁和愤怒之后,甚至出现了超自然异象和精神层面的幻觉(后来可以被理解为精神疾病的发作)。这位忧郁的男人,把妻子和儿女的不幸,把家庭的疾病,统统解释为是神圣起源的惩罚。


实际上,这确实像是一个被神诅咒的家庭。


蒙克兄妹五个,一个兄弟很早就病逝,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一个妹妹在很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真是爸爸亲生的)。1889年,蒙克的父亲在他的青年时代病逝,从此让他过上了彻底父母双亡的日子。在这五个不幸的兄弟姐妹中,只有蒙克的兄长安德烈结过婚,但这倒霉孩子在婚后不过数月内也病世了——难怪父亲要把疾病和不幸归咎到宗教惩罚的头上。而蒙克自己也是自小体弱多病,虚弱的免疫系统使得奥斯陆严酷的寒冬对他来说是一年一次的身体考验,那些卧床不起的日子总会留下些精神上的后遗症。而经历过双亲的相继离世,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手足接二连三的死去之后,精神疾病和健康问题似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蒙克的人生,让他不得不去反复面对和思考死亡、精神的困境、生活的负面等问题。

Death in the Sickroom(局部),Edvard Munch,1893,摄影:苏也

这些生活的残酷和灵魂的苦痛反复出现在蒙克的绘画作品中:例如,1893年完成的《病房中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1893),《临终前(发烧)》(By the Deathbed (Fever),1893),还有1900年画的《死去的母亲》(The Dead Mother,1899-1900),和两次画过的《病孩子》(The Sick Child)(第一幅为1885-86年,第二幅为1907年)。

By the Deathbed ( Fever)I,Edvard Munch,1915,摄影:苏也

死亡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蒙克的生活里,被画面记录下来。我简直可以在画面里那些模糊的人脸和几乎飘散的空间边沿里看出,这些场面也常常出现在蒙克的梦中,无意识的发呆时,或是一转头的Déjà vu里。

Death of the Child,Edvard Munch,1915,摄影:苏也

蒙克在晚年时说过:“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着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了我的一生。”


萦绕在童年和青年时期里接踵而至的死亡与悲伤是一种精神的折磨,也是一种人格的养成;我们可以利用佛洛依德和拉康的许多理论去解释这些心理问题。而蒙克的压抑与艺术几乎是一墙之隔,或者说是一种相互给养的关系:

当时,少年的蒙克就是在无聊的病榻中拾起了画笔,最开始从水彩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和生活的安慰;而后来,死亡的神秘与永恒的困顿成为了他艺术的重要主题——黑暗的精神世界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方式,于是拿起画笔便成为了蒙克选择的表达语言;而同时,艺术的土壤也爱上了悲伤的雨滴和死亡的肥料,不断开出鬼魅而迷人的花朵。

Night,Edvard Munch,1890,摄影:苏也

这种调调也大概是为什么不同时期的观众都会陆陆续续地看上蒙克的画作——那些画面中的死亡与压抑,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在人生中遇见过、经历过,或至少是想象过;而那一张最后的病床,边上掩面哭泣的亲人,墙角处瘫软坐着的爱人,这一画面都不可避免的会在我们生命的终点处上演。


死亡清晰地烙印在蒙克敏感的心灵深处,但其实也暗藏在每个观众的心里。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所有人看蒙克的作品,都会自觉而自然地读出那种不需要言语表达的压抑与悲观的原因——正是由于这种画面与想象的真实与永恒。

The Sick Child,Edvard Munch,1907,摄影:苏也

1885年,22岁的蒙克只身前往巴黎,他马上受到了当时印象派艺术家的影响。他喜爱莫奈(Claude Monet)和马奈(Edouard Manet),而后更是追随了后印象派艺术家梵高、塞尚和高更的脚步。事实上,蒙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后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表现为浓郁的色彩,变形的人体描绘,和十分主观的空间感知。

Self-Portrait with a bottle of wine,Edvard Munch,1906,摄影:苏也

从1892年到1908年,蒙克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和柏林之间。 1909年,他终于决定回到家乡,回到挪威。在此期间,蒙克创作了一大批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在这些作品中使用的色调和色彩,确实走出了那被阴郁和死亡笼罩的病房,而增添了更多的绚丽:如快乐的橙色、鲜亮的红色、明朗的绿色,竟然也出现在了这辈子都阴雨绵绵的画家心里。看起来,这些作品确实是更加开朗了。在蒙克早期作品中颇为突出的深蓝和黑灰色彩已经消失了很多。

至少我们今天看来,中年后的蒙克是想走出自己忧郁的人格的,更多的是想用艺术世界里斑斓的色彩创作出有趣的画面,而不只是重复黑暗的叙述。但是,黑暗、孤独、恐惧这些东西似乎没有解药,它们一直潜藏在蒙克的作品里。直到他去世,蒙克一直都留在挪威,他的艺术也一直在做眼中世界和心中世界的抗争。

Starry Night(局部),Edvard Munch,1922-24,摄影:苏也

现在的艺术学者告诉我们,蒙克的创作可以被称为“象征主义”(Symbolism),主要是因为他所画的作品集中在物体的内部视野上,而不是在描绘它们的外部形态——即艺术家不再重复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而是传递出心里呈现出来的东西。自古以来,象征主义艺术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家对于某种情感或观念的表达,而不是以现实主义的客观、科学的方式来记录自然世界。而在蒙克的绘画中,这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尤为突出,各类情绪化的处理,风格意识的投射,复杂感觉的综合,都不断强调着这位艺术家的独一无二的内在主体性。

By the window,Edvard Munch,1940,摄影:苏也

于是,即使是蒙克到桥上去看风景,不同时期的他也会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记中,蒙克记录了《呐喊》(Scream,1893)的灵感来源:

Edvard Munch 蒙克在大都会分馆(Met Breuer)展览现场,摄影:苏也

“我跟两个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阵忧郁——突然间,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累得要死,感觉火红的天空像鲜血一样挂在上面,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继续前进,而我则站在那里焦虑得发抖——我觉察到大自然那剧烈而又无尽的呐喊。”

Edvard Munch 蒙克在大都会分馆(Met Breuer)展览现场,摄影:苏也

最后,蒙克的《呐喊》成为了一幅这样传神且有感召力的作品,以至于它成为了艺术史上仅次于《蒙娜丽莎》的世界第二名画。

任何人几乎都可以从人物尖叫而变形的嘴里一直望进去,望到那一个深不见底的、更加令人焦虑的内心世界。

Edvard Munch 《呐喊》版画,1895,展览现场,摄影:苏也

画面里的天空沸腾了,红色、橙色、黄色交相呼应,与尖叫的光头人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处的桥上有两个身份不明的人,峡湾里还有一艘船,画面内的一切充斥着原始而压抑的氛围。

Despair,Edvard Munch 1894,摄影:苏也

这一段落日时的内心戏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蒙克的心里,分别在1892年的《绝望》(Despair,1892)和1894年的《焦虑》(Anxiety,1894)里都能看出《呐喊》里的这一同一场景。这种噩梦惊醒般的反复出现,再次证明了蒙克承受的精神压力,放大了一种人类的焦虑与不安,成为了人类艺术传递情感时的一种集体符号。

Despair,Edvard Munch 1892,摄影:苏也


在蒙克的许多作品中,他虽然时常在描绘街上的行人、路边的房屋、咖啡馆中的顾客,亦或是床上裸体的女人,但他的焦虑与忧郁似乎如一团迷雾般消散不尽,以至于刚刚欢爱过后的床铺也像是经历过一种生死场面,爱情和恐怖的关系变得模糊不定,而孤独的感觉往往是孤注一掷。

Kiss,Edvard Munch 1897,摄影:苏也

观众会在任意一张蒙克的作品中注意到他的私人情绪,由对比分明的线条、较暗的颜色、阴郁的色块和模糊不清的人脸组成。

他的画法有些程度上和梵高的作品相似,但是与梵高那似乎心中有团怒火,自己就要把黑夜点亮的情绪不同的是:蒙克的内心则像是一个黑洞,把周围的一切都吸入一个阴沉的色调之内,蒙上了一层忧郁的阴影。

The Artist and His Model,Edvard Munch,1919 - 1921 摄影:苏也

正是因为蒙克的艺术描绘出了人性里的忧郁,人类在现代化历史中的焦虑,人们面对死亡的无助感,他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就名噪一时。


而观察其整个职业生涯,蒙克似乎也一直没有走出幼年丧母的悲痛,没有办法忘记父亲的恐吓教育,这些阴霾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增加、最终变质,使得蒙克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灵感和人性的诠释强度。

Self-Portrait in Hell,Edvard Munch,1903,摄影:苏也

在他一生完成的众多自画像中,艺术家总是把自己置于一团阴影里,甚至是地狱之火中,要么是面目模糊、要么是惊恐地望向外面。


而《自画像:在时钟和床之间》(Self-Portrait: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1940–43)成为了他人生最后的作品之一。它色彩明艳,生动记录下了艺术家最后的生活环境,但依然在自我表现上显得强颜欢笑——一双深邃的眼窝,依然空洞的眉目,作为一个人生的最终镜头,留给了世人去重新评估蒙克的可能。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Edvard Munch,1940-43,摄影:苏也

如果你好奇蒙克的作品,也想看看那些亲人去世的房间,欢迎大家去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分馆(The Met Breuer)看看蒙克的这个个人艺术展览。


它展出了这位悲剧大师在六十年间创作的43件艺术作品,其中包括16幅艺术家自画像,和一批从未在美国出现的绘画作品。展出的作品中,超过一半的绘画是属于蒙克的个人藏品;这些画作也算是他个人生命的重要一部分,一直被艺术家保留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最终去世。


Edvard Munch: Between the Clock and the Bed
At The Met Breuer
NOVEMBER 15, 2017–FEBRUARY4, 2018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转载请私信我哦~

3#
艺满满  1级新秀 | 2018-9-24 00:45:11 发帖IP地址来自

波兰艺术家Dawid Planeta

这是一名忧郁症患者。他无法用语言形容自己的世界,幸好他还有画笔,能够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想。









(0913新增两幅,谢谢大家喜欢这个系列)


-------------6月9日更新

知乎很多小伙伴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作品,放一张艺术家本人彩蛋,让大家感受一下暗黑的力量吧,may the power be with u~~

德国版画家、雕塑家珂勒惠支

珂勒惠支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一部“人物姿态和表情的词典”,但是,她自己的自画像中的姿态是单调的,表情是“匮乏”的。更甚的是,珂勒惠支的自画像,不但在自身外观描绘上没有美化不说,在她的大多数自画像中,往往呈现出一副疲惫、忧郁,陷入自身思考的状态,而自画像中的环境、服饰、动作几乎都粗略描写。





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贾科梅蒂

世人都熟悉他那纤瘦如丝的雕塑作品:针尖似的脑袋、长到令人发指的四肢,叫不出名姓的漠然形象——2010年曾经一度打破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的《行走的人》就是典型。面对其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内都市中的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建筑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

下面是几幅贾科梅蒂早年的画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压抑是平地惊雷式的炸裂,却不让观者听到一丝声音,诡异的无声,无声的爆炸,爆炸后的徒劳。





因为来晚了所以很努力避开了和其他答主的重复项。

0920补充

卢西安·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的画作较多描绘人体,并经常围绕着梦境,疾病和痛苦作画。他的画作中那些安静的,沉默且理智的的画作,才是他对压抑最好的诠释。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

11.29更新:

最近发现这个回答又被大家发现了,离3000赞越来越近,感谢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希望色彩和艺术永远让大家感到幸福。

关联回答:

哪些艺术作品让你感到极度不舒服?

and结合最近的社会新闻引发了一些感想,见专栏:

创作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需要转换下心情的可以看点高兴的: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插画师?现代的又有哪些?有哪些很好的插画作品集推荐吗? - Artful艺满满的回答

有哪些世界名画经常被模仿、恶搞?-Artful艺满满的回答

你见过最灵魂画手的作品是什么样的?-Artful艺满满的回答

有哪些隐含暗喻或细节、情节的名画?-Artful艺满满的回答

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周末有哪些放松身心的好方式?-Artful艺满满的回答


——————————————————————————————————————————————

Artful艺满满

我们相信,艺术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内在的无限以及获得心灵的自由。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则不应该只停留在博物馆、画廊抑或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理想中。它们理应存在于你能触及的每个角落-从办公室到家庭,伴随着你的工作和生活,陪你度过生命中的每天。

Artful艺满满因此而诞生-我们期望通过团队对美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的艺术体验从业经验,为大众甄选来自全球新锐艺术家的高品质原创艺术精品,并与大家分享艺术生活之美。我们深信,在Artful艺满满,艺术会变得更简单,更有趣,更加触手可及。变成更好的自己,从关注艺满满开始!

| 公众号搜索“Artful艺满满”(ID:Artful2018)即可报名参加Artful出品的给粉丝的免费艺术史公开系列课,更有精选艺术商品及每日新鲜艺术文章 |

4#
小鹿  4级常客 | 2018-9-24 00:45:12 发帖IP地址来自

每次看完这些画作都深感痛苦悲戚,甚至恐惧惊悚,艺术除了展现色彩构图之外,甚至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汉斯·鲁道夫·吉格尔( Hans Rudolf Giger)

异形

有多少人喜欢《异形》系列电影呢?这算是我整个童年最害怕的科幻片之一,寄生在体内的一幕和母兽的出现,真的要吓死了啦~异形这个怪物的设计灵感还真不是瞎想创作出的,其灵感是来自瑞士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汉斯·鲁道夫·吉格尔的作品

吉格尔画作 / 20世纪80年代

他的艺术风格绝不是安逸恬美,大量黑灰白的画面,说不出来的一种邪恶梦魇,犹如地外生命的宫殿,暗黑地狱的深渊。

《吉格尔的异形》画册作品

在1989年纪念影片《异形》公映十周年而推出的这本名为《吉格尔的异形》( Giger's Alien )的画册中,你能感受到这淋漓尽致的兴奋和恐惧,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曲线和颜色,都完美代替了数码绘画的效果,每一笔都令人过目不忘。

达利曾说过「吉格尔就是天才」他的作品不会迎合众人喜爱,却另有自成一派的风格,压抑也好,恐惧也好,却不可否认他是世界唯一的「异形」之父。


除此之外还有.......

Saturn, Jupiter's father, devours one of his sons

《克洛诺斯吞噬他其中一个儿子》/ 16世纪,克洛诺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二代众神之王

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大卫与歌利亚的头》

Salome with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

《萨洛姆与施洗者约翰的头》

画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The Flaying of Marsyas

《给玛耳绪阿斯剥皮》/ 画家:提香

玛耳绪阿斯( Marsyas )是希腊神话中的半羊人,这个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节,画面的故事主要讲的是音乐家阿波罗与玛耳绪阿斯打赌比赛,最后玛耳绪阿斯输了,被阿波罗以剥皮作为惩罚。

a mad woman

《一个疯女人》

画家:西奥多·杰柯利(法国著名画家、版画家,被誉为法国的「米开朗基罗」

这幅画中的女人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双眼迷离通红,表情狰狞仿佛下一秒就要歇斯底里在挣扎叫嚣,总之一直盯着这幅画令人不寒而栗。

《Cambyses 国王的审判》

画家:杰拉德·大卫,荷兰著名画家

这幅画中的故事展现了人民的正义,躺在木板上被活剥的是一个恶徒官吏,Cambyses 国王对他下达了死令,于是在木板上让他遭受这般酷刑。据说这个故事是就地取材,是真实发生的。

Premonition

《预感》

画家:亨利·克韦森沃夫( Henryk Weyssenhoff ),波兰-白俄罗斯画家

凄冷的傍晚,旁边的木屋闪烁着光亮,狗在嚎叫,野外的小路上漫无一人,但是仔细看一个骷髅人形缓缓浮现。

The Nightmare

《梦魇》 / 画家:亨利·富塞利

在西方传说里,恶魔总骑着母马,在黑夜里张狂地呼啸奔驰,左方红色布帘露出的马头,暗示噩梦以魔鬼的形象出现;妇人向下弯曲的弧线,仿佛是被噩梦囚禁,无力挣扎。

《犹滴刺杀荷罗孚尼》

《犹滴刺杀荷罗孚尼》

画家: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

犹滴是圣经旧约中的犹太美女英雄,智取敌军统帅荷罗孚尼的头,救了自己的城市。强壮的荷罗孚尼在醉酒状态下挣扎求生,年轻有力的女仆从一旁协助,犹滴毫无惧色坚定地割下他的头,血腥、暴力、激情尽在一瞬间释放出来。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画家: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是近现代英国最为著名的画家之一,他活跃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为本,改画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画中被丑化的教皇代表着培根对于「神界统治」的一种恶心和厌烦。

Diomedes Being Eaten by His Horses

《狄俄墨得斯被他的马吃掉》/ 水彩画

画家:居斯塔夫·莫罗,法国象征主义画家

Big Electric Chair

《大电椅》 / 画家:安迪·沃霍尔,世界著名波普艺术家

死刑的电椅,加上紫色与绿色的光影,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绝望。

Dante and Virgile

《但丁和维吉尔》

画家:阿道夫·布格罗

这幅画取材于但丁神曲中所描述的地狱游记,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的第八圈游荡时,异端炼金术士卡波乔在与一个专偷逝者财务的盗贼贾尼斯·斯基奇的打斗中,波齐被斯基奇咬住脖子,但丁与维吉尔在一旁袖手旁观。

画中的男人,从表情到身体肌肉的张力,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最后,如果你也喜欢《异形》系列电影,或者喜欢吉格尔的黑暗画作

不妨关注zuimeiyouwu公众号,在对话框输入「吉格尔」,获取《死灵之书》

5#
飞地APP  3级会员 | 2018-9-24 00:45:13 发帖IP地址来自
现代人只看电视不读书的精神危机

帕维尔·库辛斯基(Pawe Kuczyński)是來自波兰的讽刺现实插画师,从2004年开始着手创作系列讽刺漫画。他的作品擅长用暗喻讽刺的绘画去描述战争、虚伪政客、社会不公与冷漠荒谬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从他开始创作到现在的十余年里,他已经获得了全世界范围内100多个大小奖项。

库辛斯基的作品总是从最出其不意的角度入手,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他不是一名追求画面优美感的插画师,相反,他希望能通过他的讽喻为社会带来思考。

他关注的议题涵盖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贫困阶层、人性的贪婪、权威与官僚、战争、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卡通插画这一方式描绘出现代人生活背后掩藏的巨大危机。

粉刷出来的人生路,讽喻人类自主意志的缺失
也许所谓选举的结果早已被设定

库辛斯基的其中一些作品可以让人马上联系到社会现实,例如使用巨大的社交媒体标志表现网络时代人们对网络社交的依赖性,但有些则需要仔细思考其中的深意。

他认为贫病、种族歧视、生态破坏这些议题不应与艺术脱离,所以把黑色幽默和辛辣的讽刺融进了他的插画作品中。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卡瓦乔等巴洛克时期画家的影响,库辛斯基擅于运用油画色彩、简单线条和光感层次,来让他的艺术品兼具经典性和时代性。

当人脑已植入社交媒体软件
人与外界的窗口现在只能通过Facebook来联系
只顾眼前利益,却耗尽未来的柴火,讽喻人类的局限
拜金主义盛行,信仰早已丢失
孤绝的境地,无法自救的人类
亲吻的背后
同一个世界,截然不同的营生
教育的弊端
独裁的本质
政客的诺言
穷人去游行,富人在看戏
枷锁
盘中餐还未下载好
亚当与夏娃的夫妻生活
画地为牢
蓝天
战争
现代社会与人类文化遗产的脱节

库辛斯基多产而紧跟时代的脉搏,在他的系列作品中,人们可以看见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圈套和经济陷阱,看见像瘟疫一样紧跟着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还有因为网络科技的进步而逐步丧失的人间温度。

画中的种种细节似乎在透露着阵阵寒意,警醒着人们:如果人类不主动作出改变,那么就会不知不觉掉进这些陷阱,人类社会将不知不觉成为人性的沙漠。


其他回答:

飞地最新2.0版本发布,实验课第一弹来袭

如何评价张枣的诗?

有哪些很优秀的90后诗人?

怎样提升一个人的文笔?

有什么诗人的诗作很棒,却甚少有人知晓?

中国当代诗坛的现状如何?当代诗人的境遇如何?

6#
NianciLyu  2级吧友 | 2018-9-24 00:45:14 发帖IP地址来自
发现好多答案把“压抑”和“诡异”混为一谈.
--------
Edward Hopper

Edward Hopper 美国画家 善于用鲜明的颜色渲染对比出一种“极致孤独”的氛围 最后一幅就是代表作Nighthawk。有一部古斯塔夫徳池的电影叫做十三个雪莉 它把Hopper的13幅作品串在一起 表现了一个女生走过美国历史的每个时刻

Edvard Munch


接下来就是我最喜欢的画家Edvard Munch 挪威人 前几天我20岁生日也选去挪威看极光画画 个人觉得他是油画界的爱伦坡 他的很多作品涉及死亡 贪婪与嫉妒 让人看得发怵的同时 又有那么一丝诙谐在里头 当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呐喊。


Van Gogh

比起油画里厚重鲜艳的色块 梵高素描手稿则显得寂寥很多 早期他的作品大多晦暗写实 中期则变得比较奔放 再到晚期 受精神病折磨 作品里的特质越来越浓重


Edgar Degas
法国画家 这幅是一个喝苦艾酒的法国的女演员 当时被批评为“丑陋 恶心” 画中女人被误以为是妓女 桌上的苦艾酒也被认为不够高贵。现陈立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Pablo Picasso
An Old Guitarist


Charlotte Harding

------
7#
九龙  4级常客 | 2018-9-24 00:45:15 发帖IP地址来自
石田徹也,日本超现实主义画家,2005年5月23日死于火车平交道事故,享年31岁。




睡前打开知乎吓了一跳,突然多出几百个赞,是被推到首页动态里吗?
------------------------------------------------------------------
事实上,当我第一眼看到石田的画时,我马上联想到一位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在表现主义作家中,你们可能更为熟悉卡夫卡,两者同样喜欢用象征、异化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的冷漠与扭曲。而石田和安部的作品都充斥着自我迷失与孤独,《砂女》中的失踪者、《箱男》里的流浪汉和画里的人物一样,为了突破表象凸显本质对自我进行解构。我想,石田彻也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描绘的日常所隐藏的恐慌,似乎这种不安会持续下去直至永恒。
8#
spRachel羽生结弦  2级吧友 | 2018-9-24 00:45:16 发帖IP地址来自

挖坟+有人提过,但我想再从生平情结+超50张高清作品说说培根——为啥很多人说重口却有更多人对他的画欲罢不能,是目前世界第12贵艺术家,作品世界第18贵,天生是受虐狂,却总欲求不满,只能把他对暴力与虐的渴望倾注在画作中。

先来一个还好的「扭曲异形生物拟态」。

再来插入一个我认为也很压抑的一战就挂掉的马尔克一名德国蓝骑士,没选公主,选了动物和...死神|Marc


下面这幅就是世界纪录之作:弗洛伊德三联画。

Three Studies of Lucian Freud

1969

$148.4 miilion



1920s 没学过画画 天生女装大佬

培根天生是M。
1924年,他开始穿女装参加舞会。
1926年,他被父亲赶出家门,因在试穿母亲内衣时被发现。
后来他对朋友说,小时候父亲让马夫鞭打他,结果他只好和马夫XX。
他恨父亲,却不得不承认父亲对他有性吸引力。



MAN KNEELING IN GRASS 1952


他去了柏林,那里比当时还没成为腐国的英国对同性恋更宽容。
然后去了巴黎,看了毕加索的画展后,他决定停止当时刚起步的家具设计工作,开始画画。


1930s 风格探索期 及时行乐


1933年,他参考毕加索画作《三个舞者》作成的《受难》首次引起注意。




Crucifixion,1933


然而很快大家就忘记了他。

1936年,他的作品因“不够超现实”而被伦敦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拒之门外。


1937年,这位失望的艺术家几乎放弃了绘画,1937年至1943年期间创作的作品没有一幅留存至今,据说风格并不统一。


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几年里,他和他的伴侣、赞助人埃里克霍尔(Eric Hall)一起赌博、旅行。


1940s 形成稳定的暴力+三联画风格


因为天生哮喘,他不适宜入伍。

他躲过了二战,却躲不过元首。


1945年,他第一张惊世骇俗的三联画作品,最初灵感,来自一张希特勒在纽伦堡阅兵从车里出来的照片。


← 左 右 滑 动 观 看 →

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

94x73.7cm x3

1944


加上对毕加索 Biomorphs 手法的学习和希腊神话的诠释,他作成了《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这作品震惊了所有经历了二战残酷的人。


培根说他看图像都是”成系列的(in-series)”,所以他喜欢画三联画或二联画,以体现主体的次序或变化。


当培根谈论肉铺(=。=)

这里有肉的颜色散发出来的伟大的美。

每次去肉铺,我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吊在那里的是动物而不是我?





Painting,1946


以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拿来对照屠宰场和动物的恐惧,这看来是亵渎神圣了,可是培根并非信徒。


经历二战后,他成了虚无主义者(Nihilist):

人类现在明白了,人就是个意外,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生命体,只能毫无理由地将这个游戏玩到最后。


1950s 开始可怕尖叫

1949年开始,他创作了多达45幅将委拉斯开兹作品异化变形的作品,以《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最为著名。


这不是三联画,只是表情三连


教宗的绘画和宗教完全无关,它来自对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图片的执着迷恋……因为我认为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画像之一……它为我开启了各种感情和想象的领域。


STUDY AFTER VEL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1953

培根还是俄国电影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的崇拜者,特别是那部经典的《战舰波将金号》,特别是敖萨德阶梯的部分——那个尖叫着的护士的脸通过不同的形态出现在培根的尖叫当中。

除了教皇,西装革履的商人也是出现最多的形象。




STUDY FOR A PORTRAIT

1953


1956年,他创作了现存最早的自画像。



1960s 绿色的60年代 遇见小偷爱人



60年代初期,他大部分作品都是绿色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喜欢上培根的契机。





1963年,一个新的缪斯男神进入了培根的生活和艺术。


乔治·戴尔(George Dyer)一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小罪犯,正如培根的传记电影《情迷画色 Love is the Devil》中情节一样,一天晚上他闯入了他的家。


培根很喜欢他,说:要么报警,要么脱掉衣服。






THREE STUDIES FOR PORTRAIT OF GEORGE DYER (ON LIGHT GROUND)

1964


那一晚之后,他成为了他的情人。他成为了他许多画作的主题。


培根声称,他更喜欢画自己熟悉的人,他的许多追随者,比如亨丽埃塔·莫拉埃斯、伊莎贝尔·罗斯索恩和卢西安·弗洛伊德,都是亲密的朋友或恋人。





STUDY FOR HEAD OF ISABEL RAWSTHORNE

1967


伊莎贝尔·罗斯索恩应该是最著名的培根女孩了,甚至有人见到她真人会说:wow,我看到了培根的画。但其实她真人长得五官端正挺美的......也不知道这样被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了。




Lying Figure (Q2B)

1969


培根画照片而不是真人。即使是那些会来摆姿势的朋友,他也会为他们拍照,他宁愿根据照片在工作室里舒服地画——当然那乱得声名远播的伦敦南肯辛顿的工作室,除了他自己外别人都不觉得舒服。





STUDY FOR PORTRAIT

1969

然而,工作室那么乱,他却开始简化人物的设置,背景也是最简单的线性矩形结构及高度抽象、极简化、程式化的室内设计,后来被他称为‘space frames’。



1970s 虐恋结束,继续虐己


1971年,培根回顾展在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开幕前的两个晚上,乔治·戴尔在酒店房间里死于药物和酒精过量。


培根和他的好友们伙同酒店经理,把这事一起隐瞒到开幕式结束。


← 左 右 滑 动 观 看 →

TRIPTYCH: IN MEMORY OF GEORGE DYER

1971


他们在一起八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伤害。因为培根的理想情人是


足球队员的身躯配上尼采的脑袋。


作为一个受,他希望对方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压倒他。但乔治除了帅以外没能达到培根的要求,出身底层的他又离不开培根。以至于最后酿成悲剧。


死后的乔治仍一直出现在培根的作品之中,关于乔治的几幅场景三联画是我的最爱。



← 左 右 滑 动 观 看 →呃知乎排版不能左右 ♂ 滑动,如有需求请移步

Bacon|皂滑弄人的一生,求虐比值钱更难 记得回来点赞

Triptych, May–June

1973


培根开始着魔似地画自画像,因为

我周围的人都像苍蝇一样快死了,我没有其他人可以画了。




SELF-PORTRAIT

1973


当然,像大部分在系列小说第一本结尾哀悼女主的武侠小说男主一样,培根在乔治死后五年后继续做男主,一个又一个地换小鲜肉情人和画中模特。




1980s 岁月虚无,画面静好


进入80年代,培根对人物更为强调,更直接。人物变得更加安静,他们通常乖巧地坐着,动作更少,颜色也更淡。除了来自DIY商店的油漆和家用乳剂,培根越来越多地使用喷漆。





THREE STUDIES FOR SELF-PORTRAIT

1980

除了继续他的‘space frames’,主题还经常以基座状的结构呈现,给人以雕塑般的感觉。



TRIPTYCH 1986 - 7


1990s 后继有人?自虐到最后一刻


1990年,培根去看了赫斯特(Damien Hirst)的装置《一千年》,并在那个作品前站了一小时。


以后也有人说,赫斯特是培根的立体版——那些福尔马林的动物尸体让人想起培根的肉。(赫斯特的《一千年》和其他作品看这里Damien Hirst|浓药王者归来)


← 左 右 滑 动 观 看 →

镜子里的斗牛

1990


培根继续过着充实的生活,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他享受着新情人何塞·卡佩洛(José Capelo)的陪伴。





STUDY FOR THE HUMAN BODY

1991


何塞肖像与赛车手埃尔顿·塞纳(Ayrton Senna)的肖像(来自杂志封面,培根老色鬼果然不放过任何帅哥)融合在一起,出现在1991年三联画的左边画板上。


培根还送了何塞画和400万美金,何塞还是经常闹别扭,最后培根开始后悔把钱给他了。





TRIPTYCH

1991


培根还是在1992年春天专门去马德里找何塞,踏上他的终极找虐之旅,在那里心脏病发去世。



♂ 久违的结尾解释水 ♂


理解总是画“丑丑的可怕的画”的培根似乎很难,或许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点不严肃,但这确实是他的complex。却又同时满足世上在很多这个题目之下跟我一样的猎奇者甚至着迷者。培根的表现是直接、暴力、欲望满溢的,似乎像他同名的食物一样,以最直接的咸味和肥腻,满足人类最低层的温饱欲望。




如果以前只是觉得爱色爱酒的他人有点好玩,今年则幸运地在巴塞尔 Bayeler Fondation 看到他和贾科梅蒂的双人展上他数十幅巨作。直面三联画的视觉冲击,加上心知他的天价作品多为私人收藏超难看到,更觉震撼。

9#
奚小乖  2级吧友 | 2018-9-24 00:45:17 发帖IP地址来自
-
必须是Laurie Lipton!!

【多图预警】【高能预警】【好孩子乖宝宝不要往下拉】

小时候偷偷摸摸上网,沉迷于流传在贴吧的恐怖故事不能自拔
直到看见这位大神的铅笔画……
配合都市传说服用,小学狗直接吓尿了
特别适合脑洞大的同学欣赏
百度“绿藤苏珊”就会出来一系列的怪奇故事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2015/11/2更新:有人说搜出来的全都是我的答案,所以就贴了两则故事出来……实在想搜的,度娘文中的人名+地名,就可以了。)


——————————————以下故事均虚构,侵权即删————————————————
——————————不是我写的!!不是我写的!!不是我写的!!———————————



【绿藤苏珊】

在意大利一个叫绿藤的小镇上,一家人离奇死亡。
因技术所限警察一直没发现死因,以为是家族遗传病。
14年后,苏珊62岁。
这一天,邻居发现已经两个礼拜没见过苏珊了。她的家门紧锁,叫门也没人应,于是就报了警。
警察破门而入,发现苏珊一脸惊恐坐在图片所示的位置上,但早已死去。
桌面大概是此景。
现场发现的少量血迹,都检测出了铬。
每个座位上都还有温度。
经法医检查,苏珊死前各身体机能良好。无任何疾病和外力损伤,也没有铬中毒。
而现场没有任何人的痕迹,脚印、指纹都没有。
只有含有大量铬成份的血迹,门也是反锁着的。

5年后。
当地检察官注意到发生在这个家庭的命案,获得批准开棺验尸。
结果发现,所有被害家庭成员的尸身中都含有大量的铬。
而苏珊,被怀疑用铬下毒杀死全家老小,包括自己的姐妹和儿女。。。。。

如图,左下角的老人即是苏珊。



【沉默的教室】

上世纪20年代,匈牙利 布达佩斯皇家大学(后被改为可维纳斯大学) 是一间只收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子女的学校。很多后来世界闻名的艺术家都在那里任教过。
可想而知,想要在这样一间皇家大学的小学部任教,都必须颇费心机。

这样一间学校,却招收了一个出生于巴拉度河畔的无名小辈。
这个老师只有20岁出头,名字不详,沉默寡言。
传言当时校长不顾该人身份、学识,只因为听他简单介绍了几句,便决定交其担任小学部某班的负责人。

他要求在黑暗中每个学生都两两对视,而奇怪的是这些学生并不感觉到害怕。
后据当事者说,当时他内心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宁静状态。

这样古怪的老师,遭到了家长的强烈抗议。
但是有些被家长领回家的学生,却开始夜夜哭闹,
直到再次送回哑巴老师身边才得以正常。

半年后,这些八九岁的孩子身上再也看不见儿童的天真活泼,有的只有死寂一般的沉默。
有的孩子在周末整夜的睁着眼睛,
有的孩子见了父母犹如陌生人,
有的孩子开始虐待自己家里的宠物,
但是,每个孩子都显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或是计算 或是色彩感 或是听一遍音乐就能过耳不忘地在钢琴上弹奏出来。

就在1920年前后,哑巴老师任教的第二年深秋,
他和他的所有学生一夜之间消失,从此杳无音信。
而从那以后,在老师的故乡,也就是巴拉度河畔的那个小村庄,
村民常常在夜里看见一个大人带着孩子坐在草地上,
两两相对。




- - - - - - - - - - - - - - - - - - - - -感受到了单价2块5的地摊怪奇杂志风吗-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的故事自己搜吧,我都不好意思贴出来了。。。
下面的故事自己搜吧,我都不好意思贴出来了。。。
下面的故事自己搜吧,我都不好意思贴出来了。。。





—————————————— 被吓到的旁友们我对不起你们 ———————————————
———————————————— 来一起蛹抱光明吧 ——————————————————

我长大了以后,对这些阴暗的画面依然记得非常清晰。
甚至可以说整个审美都被带偏了。
但是隐隐觉得很不甘心,决定不能白白被吓一遭,于是花了点功夫找到了她的个站:

LAURIE LIPTON

里面介绍说她在纽约出生,是CMU第一批拿到绘画艺术荣誉学位的毕业生 [Fine Arts Degree in Drawing (with honors)]。自称经常从Diane Arbus的摄影作品获得灵感。
虽然画儿看着挺可怕的,但是Laurie本人看上去蛮和善的一个女士。


所以她为什么要创作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画呢?在某个关于她的访谈里,她解释说:

在很早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就有一种反迪士尼的感觉。每次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甜蜜可爱的小孩时,我总是感到有点沮丧。如果人可以改变容貌,我真想变成Bride of Chucky(电影“鬼娃新娘”)里鬼娃的样子。我成长为一个有礼貌与可爱的成人,但是那并没有磨灭我内心深处的黑暗一面。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正常。大多数的感知生物都有黑暗面,所以这就是法律和警察存在的原因。

原来并不是阴郁的怪阿姨呀。反而还挺逗的,拥有着难得的幽默感:

Lust-After: 你小时候的画是什么样的?你一直保存着那些画吗?

Laurie Lipton: 当其他小孩在画可爱的花朵和兔子的时候,我在画战争中被炸碎的尸体和印度安人肢解尸体的场面。我的父母为我的努力感到骄傲,并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拿来炫耀。但是我的叔叔阿姨看着我(一个穿着百褶裙的胖乎乎的小女孩)和我的画(血肉模糊的断头士兵),然后慢慢走开了。
I&B艺术丨访谈死亡美学艺术家LAURIE LIPTON:大多数的感知生物都有黑暗面【851期】
10#
林牙  1级新秀 | 2018-9-24 00:45:18 发帖IP地址来自

赫赫有名的《伊凡雷帝杀子》。

多图预警,后有大图。

以下为高清原图,流量预警


光看看,就感受到了。

伊凡四世(Ivan the terrible)是俄罗斯第一任沙皇(CZAR,取凯撒之意)。是俄罗斯国家形成史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但是他生性暴烈,反复无常,又极端残忍。17岁时就发起政变血腥杀死摄政王自立为帝。他依靠嫡系特辖军,前后共杀死四千名大贵族,杀害的平民百姓更无法计算。在长期的国内斗争和对外战争中,他变得精神失常,极度迷信。看到儿媳裙子触犯教规,居然用手中的笏杖暴打导致流产。他儿子暴怒地找父亲理论,言辞激烈,出言不逊,令狂躁的父亲大为恼火。抓起笏杖就用力殴打,终于失手打死了儿子。

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压抑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色调。背景阴暗,以加强前景的恐怖气氛 。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脸上也溅满了血迹。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那瞪着的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对于巨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使得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眼神中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将吞噬整个俄国,更将吞噬他自己。

因为这副画及其生动骇人的表现力,它引起了后人疯狂的模仿潮流。以下为后人模仿图:虽然表现力弗如远甚,但都不约而同地倾注全力在于那双传神的恐怖的双眼上,来表现伊凡的痛苦、悔恨和迷茫。这双眼睛成为了全画最精彩也最有名的骇人之笔,点睛之笔。


关于作者 列宾的创作:

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18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投掷炸弹炸死而开始了血腥屠杀和人民愤怒反抗交织的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爱国而迷茫的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执戟彷徨之时,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完成它”

此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沙皇绝对权力的恐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沙皇统治的残忍。因此曾经被沙皇政府禁过,理由是 “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


答主的一点心里话

伊凡一天之内失去了儿子、孙子。本来可以儿孙满堂,非要孤单终老。说到底,这件事,对于他儿女,伊凡本人,乃至于俄国都是一个悲剧

11#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45:1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