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财政货币平衡分析精要(下)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王剑的角度   2019-8-27 16:47   2942   0



在上集,我们介绍了财政和货币的起源,随后两者交织,慢慢演进成现行的货币体系。这个体系由财政、央行、银行共同构成,比较复杂,并且存在三者配合的问题,也就是财政货币平衡问题。在下集(本集),我们继续借用虚拟国家的例子,来阐明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以及各方如何调节达到平衡。




作者 | 王剑,CFA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业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相关文章:
财政货币平衡分析精要(上)
流动性分析宝典(上)认识二级银行体系
流动性分析宝典(中)货币当局调节流动性
流动性分析宝典(下)理解社融


以下为研究报告下集:

一、货币体系的基本运行
在这一部分,我们先从简单的起步,先不纳入财政因素,先理解二级银行体系下的货币体系运行。现实中可能很难找到这样理想化的例子,所以这是一个虚拟的例子,只是用来帮助理解现实。假设一个国家刚刚开始建立二级银行体系,开办了一家中央银行和一家商业银行。一开始,它们什么都没有,只是两张空白的资产负债表。
除了央行和银行之外,这个经济体中还有政府、居民几个角色。注意,这里的居民,包括除央行、银行、政府、外国人之外的全部主体,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尤其要注意,在货币分析时,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资管产品(比如一款理财产品)的地位和个人、企业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不能派生货币。我们用“居民”统称这些主体。1、投放基础货币然后,现在开始发行货币。首先是央行开始操作。在二级银行制度下,央行一般只向银行直接发行货币,而不会直接向政府、居民发行货币(特殊情况除外)。所谓发行货币,只是央行签发一张“欠条”。上集已经介绍过,信用货币只是欠条,而央行是债务人。央行通过给银行放贷款的形式,把这张“欠条”出借给银行。这种央行向银行发放的贷款,我们暂且全部统称为“广义再贷款”,在我国实践中,包括再贷款、再贴现、逆回购、MLF、TMLF、SLF、PSL等,这些具体业务品种的期限、质押物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央行给银行再贷款。但银行在央行也开立有账户,叫准备金账户。银行领到再贷款的资金后,又存回开在央行的这个账户中,形成一笔准备金(存放央行资金)。于是,以100元再贷款为例,央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上面这一步,央行就完成了100元货币的投放。但是,这一步只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写数字,中间根本没有涉及到真实纸币的交付,并不存在“银行先从央行借到资金,再存回央行”这两个动作。没错,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发行货币就是在电脑系统里写数字(比如上面写个四个100元),仅此而已。整个货币系统就是个记账系统。这个准备金,就是真正意义的由央行签发的货币,叫基础货币。现在这家银行拥有100元基础货币,存在央行,它可以派一辆运钞车去央行“取现”,比如取出50元,运回自己的金库,用来准备着应对自己客户的提款(但现在它还没有客户)。但是,现在由于电子支付日益发达,这种取现需求其实不大,我们后续的分析暂忽略取现的影响。2、投放广义货币然后,这家银行迎来了它的第一位贷款客户,有一家企业来申请贷款100元。银行审核后认为这家企业资质不错,同意放款100元。这里,关键的一步出现了,正如前面央行给银行发放基础货币一样,银行给企业放贷款,也是同样的操作。企业领到100元,又存回它开在银行的账户中,形成存款100元(同样,现实中也不存在这两个步骤,而只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凭空写入数字,比如写入四个100元)。
企业持有的这笔100元存款,就是居民部门的持有货币,称为广义货币。广义货币中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端,是居民部门的资产端。这时,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银行并不是把它从央行那拿到的100元基础货币去投放给企业的(那100元基础货币一动不动还在原处),而是凭空记账,产生了一笔企业存款100元。这就叫货币的派生,可以简单理解为凭空产生。所以,广义货币和基础货币根本不是一回事(除非取现之后,见后)。然后,如果有更多企业来申请贷款,比如又有400元申请,银行审核后都答应了,投放了400元。那么资产负债表变为:
这样,整个经济的居民部门共有了500元广义货币。所以,最终全社会有多少广义货币,主要是由银行派生的。3、央行的工作到这里为止,基础货币还没和广义货币发行关联,各自形成两个货币市场,看似各玩各的。但现实中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如果企业要来取现,那么得有现金付给他们,于是银行就要派运钞车先去央行取现。比如,如果企业有30元取现需求,那么银行要先去央行取回30元现金,报表变为:
然后银行再把30元现金交给企业:
企业手持的现金,则既计入基础货币,又计入广义货币,这是两种货币的交集。不过,现在取现已不多了,以后还可能越来越少,所以其实不构成货币的主体。但这里有个问题,银行现在总共还拥有70元存放央行的基础货币,如果来取钱超过70元,这家银行就倒闭了。因此,央行规定,银行的“基础货币/存款”不得低于一定比率,比如10%,意思是说,一般情况下可能会有10%的存款来取现,银行得有准备。这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由来(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用于调节货币,见后)。那么,现在银行还有470元存款,按1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那么必须有47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过47元以上的部分,则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
此时银行可以继续放贷款,但会有个上限,因为它总共只有70元基础货币,意思是最多拥有700元存款。因此,此时,它最多再放230元贷款,然后它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这时它就达到它放贷款的上限了,超额存款准备金消耗完毕,或者说是派生存款的上限。如上,我们把央行的主要工作归纳成几条:(1)决定投放的基础货币总量(通过增加或减少再贷款规模来实现)。(2)通过制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决定银行的放贷上限,从而决定广义货币总量。当然,现实中,一般银行不会顶着上限放贷(总会留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因此央行还需要其他手段调节银行高放贷的总量,比如窗口指导、信贷额度等。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监管指标会影响银行的放贷,比如资本充足率等,但那些一般不属于货币问题范畴,而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本文暂不展开。(3)央行还需要调节上述各环节的利率,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比如各种广义再贷款的利率,以及存款、贷款的利率。但未来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央行理论上只需要调节某几种广义再贷款的利率。利率问题很重要,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可参阅我们另外的报告。4、现实的干扰以上只是理论模型,现实中会比这个复杂得多。现实中,广义货币、基础货币的来源都更多样。(1)银行的其他业务活动银行投放广义货币的方式,我们举例子一般用贷款,但其实,银行对居民部门发生的多种表内资产业务,均有可能派生货币。比如,银行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投放非标甚至购买企业的楼宇、支付员工工资和其他经营费用、给股东分红,都会派生广义货币。以银行向某企业购买一幢楼宇为例。银行想在某个地方开个网点,看中了当地大街上的一幢楼宇,就找到其业主,一家企业,谈好了价格100元。我们假设两者的资产负债表是(忽略其他无关科目):
交易时,银行只需要在这企业开立本行的账户里写入一笔存款,那么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资产端多一幢楼宇,负债端多一笔存款。这笔存款就是派生出来的广义货币。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货币派生渠道是银行自营资金购买资管产品(包括同业理财、公募基金、资管专户、信托计划等)。因为这些资管产品也是货币意义上的“居民”,它们在银行的存款也计入广义货币(资管产品的募集资金在投资出去前,会存放于产品托管行)。银行购买了某资管产品100元,该资管产品便会在其托管行形成100元存款(下表假设托管行为本行),这也是新派生出来的广义货币。

(2)外汇占款的影响
但是,具体到我国现实中,央行的基础货币余额30万亿元左右,其中高达21多万亿元却不是来自于前文例子中的广义再贷款,而是来自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渠道:外汇占款。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贸易顺差和吸引外资导致大量外汇流入我国。比如,某企业从海外客户那赚到了10美元,按照过去“强制结售汇”的规定,要将这10美元卖给银行,换取人民币80元(假设汇率8),存在自己的账户里,形成了一笔广义货币。然后银行持有了折合80元人民币的外汇资产。
然后,银行还要把外汇再卖给央行,换取基础货币。
可见,这种外汇资金流入的方式,既投放了基础货币,又投放了广义货币,均为80元,大家皆大欢喜。而且,这一渠道的货币投放,央行基本没有自主性,而是被动接受,不得不放。我国全部基础货币存量中,这一渠道的来源竟然占到2/3。但这毕竟是外汇流入的特殊时期的特殊渠道,未来,外汇收支基本平衡之后,这个渠道流入就少了,主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仍然是广义再贷款为主。(3)财政收支活动的影响(见后文)5、小结我们在本章的最后,把所有能够派生广义货币的渠道列示于此:
其中,深蓝色的渠道是较为重要的,浅蓝色的则平时发生不多或金额很小,我们日常研究中一般以忽略处理。二、纳入财政因素
然后,我们开始纳入本报告的另一位主角,财政。财政收支也会影响货币。上集已述,为了防止财政乱花钱,各国通常立法规定,财政要先在央行开一个账户,称为国库(以下论述参照我国为例,各国可能有所不同)。国库其实是一个单一账户体系,央行总行开有总库,央行各分支行则开有支库,不设央行分支的地方则由央行委托当地银行代理。但整个单一账户体系在央行资产负债上合并体现为“政府存款”科目。然后,所有收入和支出都要通过这一账户进行(央行因此被称为“国家的银行”),称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即,所有的财政性收入均收入国库,财政性支出时也由国库直接对外支付,各政府部门不得坐收坐支。我国财政制度经过多年改革,已实现绝大部分收支的集中收付。该账户不得透支,但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向银行或居民借钱。政府收税、借钱时,便有资金进入该账户,政府支出、还债时,资金便出去。注意,目前我们政府会计不是使用复式计账法的,所以不用画成资产负债表,就是这么一个账户,现金收付制。我们现在从前文的央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出发,先在央行的负债端开立这一政府账户,即国库,即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政府存款”科目。
1、财政收入由于财政账户不能透支,那么这个政府得先通过收税、发债的方式获取财政收入,然后政府才有钱花。在研究财政问题时,一般把财政收入按性质划分为几类,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其他收入等。但在研究货币问题时,划分方式不一样,我们建议按为政府贡献收入的对象来分,分为向居民获取财政收入、向银行获取财政收入,因为两种方式的货币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同时影响基础货币、广义货币,后者只影响基础货币。向居民获取的财政收入,最为常见的就是收税。比如先从企业(是指除银行之外的企业)或个人这边收取20元税收。那么企业持有的存款会减少20元。而反映到企业开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则是右边存款减少20元,左边基础货币减少20元。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基础货币减少20元,政府存款增加20元。

可见,政府的财政收入,收的其实是基础货币。虽然企业感觉自己的“存款”被政府收走的,但那只是表象。实际中,我们也可以认为,政府取走的是银行存在央行的20元基础货币,因此银行同步扣减了企业在本行的存款。
如果政府通过收税获取的资金还不够用,还可以发行债券。这里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向企业(居民)发债,二是向银行发债(还可能向外国人发债,即举借外债,本文暂不纳入)。但各国法规一般规定,不允许直接向央行发债。如果是向企业发债,和收税有点类似。比如发行20元国债,企业购买,那么企业持有的20元存款变成国债。而银行、央行的报表,则和前面收税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情况,是政府向银行发行债券获取财政收入。在我国,政府债券的主要购买方是银行。这时,银行就直接拿基础货币去购买国债,资金从基础货币转入政府的账户。比如,接上例,政府向企业征收了20元税收后,还向银行发行了10元国债。那么,央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拿基础货币购买了国债,其存款科目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政府直接向银行发行债券,不涉及居民持有的广义货币。注意,银行交税也是同理,银行直接把持有的基础货币缴入国库,即完成了交税。因此,财政收入的货币效果,如果是向银行获取财政收入,则导致基础货币被收入国库,余额下降;如果是向银行之外的居民获取财政收入,则导致基础货币、广义货币同时下降。2、财政支出理解了上述财政收入之后,财政支出就相对简单了,因为这一动作就是前述的财政收入动作的“逆过程”。比如,政府以发放公务员工资或政府采购的形式支出,那么就是资金从央行的政府存款科目里出来,转到银行存入的基础货币科目。银行的资产端拿到了这基础货币,同时在负债端的公务员存款账户里写入这笔数字,资产负债表平衡。政府偿还债券也是同样。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财政支出”方式,就是国库现金招标(它的逆过程是国库现金存款到期,则是“财政收入”。此处把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加双引号,是因为这实质上并没发生财政的收入或支出,只是在货币效果上和其他财政收入、支出是一样的)。这一行为可以通俗地表达为,在国库资金留存过多时,财政会把钱从国库取出来一部分,像一位普通居民那样把钱存到银行去,为了是让政府获取更多利息收入(因为存在国库利率非常低)。接上表(政府存款还有30元),假设现在实施国库现金招标,有10元钱存到银行,那么报表就变成:
所以,这本质是投放基础货币、广义货币的方式。此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谓的政府收支,主要是指通过国库进行的部分。根据我国财政管理的有关办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绝大部分收支,均已通过国库进行。但仍有少量资金另立账目,不走国库,以单位的名义存于银行,那么在货币分析上,它们的地位和普通存款人一样。另外,平时我们还经常碰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它们实质是地方政府从事建设时的融资、投资主体,但是由于本身是普通企业,因此在货币分析上,也是视为一般企业的,也不涉及国库。三、平衡问题
通过上述原理,我们已认识到,央行负责货币调控事务,财政负责政府收支事务,但是,两个事情共同对货币投放产生影响。可两个部门又有各自的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完全一致,有时候可以会干扰对方的目标。因此,货币与财政存在协调问题。注意,此处我们将央行、银行视为一条心,但现实中其实也未必,银行也有自己的行为目标,所以央行的政策通过银行行为去传导时也会出各种问题,但本文因为篇幅关系,也不作展开。1、货币政策的目标理论上,货币政策有几个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我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有时不同目标间会有冲突,比如货币宽松去稳定经济时有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因此央行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进行决策。一般而言,经济下行压力大时,可能要放松货币政策,经济过热时则需要收紧货币。因此,央行会根据她的规定制订货币投放的目标,并通过各种手段将实际投放情况控制好。仍以经济下行期为例。央行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托底经济,其宽松措施主要有几种:(1)降低利率:以此来降低银行放贷利率,从而提升居民借款需求,借入资金用于投资;(2)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来提高银行的可投放信贷空间。但是,这些货币宽松的政策生效有一个前提,就是还有人愿意申请贷款。而如果经济真的差到一定程度,不管货币如何宽松,都没啥人来申请贷款,于是政策效果就不强。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此作用有限。2、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的目标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财政收支工作,主要用于政府的正常运营,实现其公共目标;另一方面是运用合适的财政政策,起到宏观调控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合理分配,即功能财政。因此,前者大致是追求收支基本平衡的(比如早期提过的目标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而后者则很可能带来不平衡。目前,功能财政已成为较主流的财政思想。当货币政策对拉动经济效果不佳时,凯恩斯学派主张,可以由政府来加大支出的方式来弥补总需求不足,比如说上马基建工程、加大政府购买等方式。但经济不好的时候,财政收入一般不会有好的表现,现在却还要政府加大支出,所以这也往往意味着要扩大赤字。当然赤字不可能无度扩大,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等其他后果。但是,同样是扩张,货币政策扩张一般能带动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而财政扩张则是带动国有部门的投资为主(当然也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一部分私人部门投资,但也可能挤出私人部门投资)。因此,经济严重过热时则可能财政、货币双紧,经济严重萧条时则可双松,而一松一紧则主要用于调节经济结构,或者维持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现实中,很多时候是政策当局相机抉择,很难精准把握。
3、赤字与货币投放从前文分析可见,财政收支必然会影响基础货币的吞吐(如果是面向银行之外居民的财政收支,同时还会影响广义货币)。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财政盈余)时,便会回笼基础货币,收入小于支出(赤字)时,则投放基础货币,这非常类似于早期银行时代之前的政府发行货币的状态,净支出就形成货币投放,而在政府支出之前,社会上没有货币流通着。但现在有了银行之后,尤其是有了二级银行(央行-银行)之后,先由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发行量可能较大,因此政府先从这既有的基础货币池子中获取收入,然后才能支出。如果财政盈余,收入大于支出,则会将外面流通的基础货币进行回笼。而如果财政赤字,收入小于支出,那么对于差额部分,政府也需要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先借入。发行债券时,也会暂时回笼基础货币,财政支出时才投放出去。因此,这便可能会影响央行原先的货币政策,央行则基本上处于配合状态。主要影响几个方面:(1)总量:财政盈余会回笼基础货币,如果盈余超预期,则会过度回笼基础货币,央行需要额外投放基础去弥补。发生赤字时,如果财政动用了过去留存在国库中的资金,则会导致投放基础货币,如果超出了央行的基础货币目标,央行则需要用相应策略去回笼基础货币。此处,央行基本上处于配合的地位。(2)时间:财政发生赤字时,财政会先发债借入基础货币,事后再通过支出投放出去,但中间会有个时间差,会短期内回笼了基础货币。虽然说央行不能直接给政府借钱,但是,债券发行量大的时候,回笼过多基础货币,影响了货币政策,那么央行其实也不得不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比如,投放再贷款支持对那些购买了国债而基础货币不足的银行),这实质上也类似于央行间接给财政借款。同时,一年之内,财政收支也有季节性,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上缴都安排在每季度第一个月,会集中回笼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这个需要财政收支上更显计划性,并与央行保持沟通,以便央行提前准备货币政策工具给予对冲,保持基础货币合理吞吐,总体基本平稳,不发生大起大落。(3)结构:即使财政收支大体平衡,基础货币吞吐基本平衡,也可能导致不同银行、不同区域间的结构不平衡。比如,全国财政调剂余缺,发达地区贡献了财税,财政转移支付到欠发达地区,这导致发达地区的银行的基础货币被回笼,而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则收到基础货币。而欠发达地区本身资金运用机会少,优质客户少,可能会导致这些地区的银行处于“存差”状态,它们需要将富余的基础货币以证券投资、同业投资等形式运作出去。而发达地区的银行则刚好相反,可能会面临“贷差”。这种情况下,央行、监管部门要指导银行业合理开展同业业务,调剂资金余缺。

参考文献: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2009)
孙国峰《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2019)
L兰德尔雷《现代货币理论》(2017)
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当代中国财政理论与实践》(2014)
菲利克斯马汀《货币野史》(2015)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2017)



编辑  刘文婕
来源  IMI Report No. 1908
责编  胡晓涛、金天、蒋旭
监制  崔甜甜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5
帖子:4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