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消金大规模退款背后:增资缩水,“吸金王”光环渐褪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10-20 13:19   5427   0
近日,中银消费金融大规模退款的现象,引起用户关注。在“我爱卡”论坛中,多位用户、发帖称,突然收到中银消费金融转账资金。用户“kashen46725076”表示,“中银消费金融下午给打了78块钱,这是什么钱啊,打客服问也不接,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啊。”


据“聚投诉”显示,投诉人齐先生指出“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无故打款”。齐先生称,在2019年12月30日18点43分银行卡收到一个由通联支付的184.45元款项,经查询银行卡明细显示是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随后致电客服95137,经询问客服也未有在该公司有新的贷款记录,该莫名款项属于两种情况,老客户回馈以前贷款过的减免利息,可以随意使用,第2种就是属于系统出问题打错,经查证属于打错再联系退还,客服也说不出查证时间,只是叫后续关注。
“对于这种事隔1年多的莫名打款属实让人睡觉都不安心,就连和家人说家人都不信,不管是回馈老客户减免还是系统打错,我都不想要这个184.45元,希望通过聚投诉平台诉求并解决,并且通过正规的途径退还这笔款项。”齐先生称。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银消费金融此举或与日前监管要求的持牌消金机构年化利率不能超过24%的监管红线有关。
据互金商业评论,收到中银消金退款的借款人大多在2017年-2019年在中银消金或第三方渠道申请过贷款的借款人,从网友反馈看,涉及到的机构除了中银消金外,还有新浪有借、2345贷款王、乐贷款等,有老哥表示,这些退款应该是以前收取的砍头息和其他费用,估计是应监管要求退还给借款人。
互金观察站发现,近期,中银消费金融遭遇增资大幅缩水,两个股东(博德创新、红杉盛远)未选择跟进。
2019年11月,上海银保监局发布的行政批复显示,批复中银消费金融变更注册资本的申请,同意中银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8.89亿元增至15.14亿元。
此次增资完成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48亿元,出资比例为42.80%;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出资3.34亿元,出资比例为22.08%;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03亿元,出资比例为13.44%;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出资比例为13.23%;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出资8800万元,出资比例为5.81%;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元,出资比例为2.64%。中国银行和百联集团分别维持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位置。
本次增资,则由位列前四大股东的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金发、中银信用卡(香港)完成,博德创新、红杉盛远出资维持不变。
2018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启动增资计划,拟增资35亿元。然而,中银消费金融此次注册资本仅由8.89亿元增加至15.14亿元,较拟增资35亿元,缩水了82.14%。
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国银行旗下的综合经营公司,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其实,中银消费金融还面临着业绩下滑的窘境,昔日的“吸金王”已褪色。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5.5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9.35%。
中银消费金融消费信贷业务包括线上和线下两大类业务。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线上业务贷款余额32.6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9.58%,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降至9.05%,笔均贷款金额0.25万元。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线下业务贷款余额328.1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97%,其中新易贷信用贷和乐享贷分别占79.78%和19.53%。
业内人士对互金观察站表示,这种轻资产的公司,靠外部流量,渠道成本越来越贵。而随着金融行业进一步开放,国外大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对于规模小的牌照公司冲击也大,给他们的机会不会太多。


来源:互金观察站
作者:祝嫣然
观点财经 观点财经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4017
帖子:7880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